女性教育与发展的历史嬗变与时代创新

2014-12-18 12:20刘娟李俊红
现代商贸工业 2014年10期

刘娟 李俊红

摘要:针对女性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历史沿革、女性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现状进行探讨,进而去初步探索女性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前途,尤其是以女性教育为其特色之一的西安培华学院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女性教育;历史嬗变;时代创新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0—0158—02

中国女性教育问题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过程。封建社会女性处于从属地位,几乎没有主宰自己命运的机会,出现了太多的女性悲剧;近代社会到民国时期西风东渐,女性开始觉醒,追求独立,但是能够主宰自己命运的依然是极少数;新中国成立以来,男女平等的思想深入人心,女性得到了普遍解放,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更多女性成为独立的职业女性,开始主宰自己的命运。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女性教育也出现了新的问题,社会发展需要更多适应社会的新女性。

1中国女性教育与发展的历史

1.1封建社会的“三从四德”与“贤妻良母”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女性一直处于从属地位,几乎没有主宰自己命运的机会。一方面是由于当时处于农业社会,体力差异导致“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分工,这为男主女从、男尊女卑的社会地位奠定了经济基础,由于“妇女的家务劳动现在同男子谋取生活资料的劳动比较起来已经失掉了意义,男子的劳力就是一切,妇女的劳动是无足轻重的附属品”,从而使得女性地位不断下降;另一方面是由于当时的中国文化特别是教育文化倾向于男子主宰世界,男子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却教育女性做“贤妻良母”。

中国的教育起源很早,女性教育却一直滞后,女性鲜有接受正规教育的机会。在整个封建社会,女性能够读书的只占少数,女性教育的内容多是以“三从四德”“相夫教子”为主,目的是培养出那个时代的“贤妻良母”。“三从四德”成为对妇女道德、行为、能力和修养的标准。此外,女性的教育内容还有《列女传》、《女诫》、《女训》、《女孝经》等。这些教育的唯一目的是打造服从男性的“贤妻良母”。

这种禁锢女性的教育到五代至明清发展到极致,五代开始流行对女性“裹足”,明清提倡的“女子无才便是德”则明确剥夺了女性受教育的机会。

事实上,以“三从四德”为代表的女性教育实质是“维持其所谓家庭之便利,使妇女瘁其身心,而美其名曰‘良母贤妻主义之教育”。1898年在上海创办中国第一所女子学校“中国女子学堂”,1902年颁布了系统的学校制度,仍然没有女子教育的位置。

1.2民国时期的“娜拉出走”与“独立女性”

1912年民国开始,1914年上海演出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其中女主人公“娜拉出走”对中国的女性观众产生巨大影响。“首先我是一个人,跟你一样的人——至少我要学做一个人。”娜拉义正辞严的宣言喊出了女性的人格尊严和权益。《玩偶之家》成为女性解放的一面旗帜,促使中国出现了一大批“娜拉”式的为争取独立、解放,离家出走的“独立女性”。

其实,1896年梁启超就在《论女学》中指出“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说法是“祸天下之道”,必须提倡女学,妇女有了知识,便可以就业、自养,便可以国富民强。近现代女性为了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谋求一定的社会职业,开始走出家门走向社会,开始追求独立,人们逐渐意识到女性作为“独立女性”的社会地位。因此,此时中国女性社会角色不只局限于“相夫教子”的贤妻良母,还是一个具有一定社会责任和独立人格的人。

但我们仔细研读历史就会发现,诸如秋瑾、丁玲这样的独立女性在这一时期毕竟是少数,很多知识女性也可能最终成为鲁迅《伤逝》里的子君,更不要说中国广大女性其实依然被禁锢在家庭里,并没有得到真正“独立”。民国初期,实行男女同校,但那时能上学的女性还仅仅是少数有钱人家的闺秀,凤毛麟角。

1.3建国之后的“妇女能顶半边天”与“职业女性”

真正涉及多数女性解放是在建国后,宪法及有关女性与教育的法律规定女性享有与男性同等的权利和义务,确立了女性的法律地位,获得法律保障。其标志性事件是毛泽东提出“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口号。中央电视台至今还有“半边天”栏目,可见其影响之大。如果说此前“娜拉出走”的思想更多影响了中国的知识女性,那么“妇女能顶半边天”的思想则影响了中国的所有女性。这一思想对中国女性的社会角色和地位起了主导作用,自尊、自信、自立、自强逐渐成为当代女性的角色追求,女性不仅在家庭中承担着重要角色,而且在社会的各大职业领域起着重要作用,出现了各行各业的“职业女性”。

这一时期,女性教育鼓励女性学好科学文化知识,为国家建设献计献策,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使其成为社会半边天的职业女性。

改革开放以后,女性普遍接受了与男性同样的教育,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女子上中学或大学已不再罕见,获得硕士、博士学位的女性也很多。女性普遍感觉到:重视程度高了,社会认可了,有更多发挥才能空间了,男女在就业上更趋于平等了……此时中国绝大部分女性成为“职业女性”,甚至成为行业精英。女性受教育程度影响着女性素质、女性进步与女性解放事业。

2由网络热词谈女性教育的时代创新

2.1由网络热词“二奶”、“小三”、“女博士”、“女汉子”等探究女性教育存在的新问题

(1)“二奶”、“小三”大量出现的原因之一:女性教育中的“贤良不够”和“独立不足”

“二奶”、“小三”的出现有多方面原因,社会的拜金主义和教育的功利化等,我只想从女性教育的角度尝试分析女性教育出现的新问题。我认为,主要是女性教育中普遍存在“贤良不够”和“独立不足”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女性教育把传统的“贤妻良母”教育当糟粕抛弃了,与此同时,又没有从本质上理解西方的“独立女性”。

我们尝试把“二奶”和“小三”大致分为三种类型:物质依附型、借力上位型和宣扬爱情型。“物质依附型”明显“独立不足”又缺乏传统女性教育中的贤良品格;“借力上位型”同样既缺少传统女性的贤良,也缺少独立女性的职业自信;“宣扬爱情型”倒是受西方独立女性教育思想的影响很大,但也缺少传统女性的贤良敦厚。不管哪一种都反映了现在女性教育对传统抛弃太多,以致缺少道德底线,对独立女性理解不够,缺少独立人格。对待中外文化,都应该有扬弃的态度,不然就会丢弃精华,学来糟粕。“二奶”“小三”的出现就是女性教育中“贤良不够”“独立不足”的结果。

(2)“女博士”“女汉子”出现的原因是:女性教育中过度灌输和强调“坚强独立”和“传统缺失”

“女博士”“女汉子”指女性缺乏传统意义上的女性特质,而其中强调的,仍然是极端的性别二元对立。仿佛真正的“女人”只能“温柔贤惠”,“坚强独立”统统是属于“汉子”的,并且“坚强独立”又好过“温柔贤惠”。人们嘲笑那些只知道修饰打扮的女性胸大无脑,也嘲笑女博士,在人们的笑话里,她们一律带厚底眼镜,不修边幅,永远找不到男朋友,最后成为第三种性别。

而真正的性别平等,并不意味着将女人变成“汉子”,恰恰是承认“坚强”在价值秩序上并不高于“温柔”,而无论性别,我们都可以“温柔”,也都可以“坚强”。

真正的性别平等,并不是女人重新打倒男人,而是意识到,在区分男人、女人之前,我们首先都是“人”。认识到这个问题,我们就明白了我们的女性教育存在过度强调独立而缺失传统教育的问题。

2.2和谐社会需要女性教育培养更多“三德四自”新女性

女性是推动历史进步不可或缺的力量,女性进步——是时代发展的呼唤,是社会文明的呼唤,是家庭幸福的呼唤,是我们孩子的呼唤。

中国女性想要得到社会普遍的肯定理解,必须摒弃传统的“三从四德”观念,树立起“三德四自”精神,“三德”即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四自”即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把个人追求与时代需要相结合,把人生目标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相结合,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判断思想境界、道德修养、人格品质高低的重要标尺,贯穿于为个人谋发展、为他人谋幸福、为集体添光彩、为社会做贡献之中,落实到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真正做到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来修身立业。

首先,必须自我肯定,理解“半边天”的真正内涵,在社会上争当爱岗敬业、敢于创新、乐于奉献的时代新女性。毛泽东曾提倡:“中国的妇女是一种伟大的人力资源,必须要发掘这种资源,为了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其目的就是为了鼓励妇女走入社会,争取自由平等地位。进入新世纪,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和各种考验,女性必须进一步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和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大显身手,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其次,必须定位角色,争做合格家长,培养合格人才,在家庭中坚持科学教子、为国教子、以德育人,成为孩子成长历程的良师益友。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前途。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起点,女性要为子女做出表率,培养子女崇尚科学、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建立诚信、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做良好社会道德风尚的实践者。

3西安培华学院在培养“新女性”方面的教育探索

继承原培华女大传统,西安培华学院积极探索女性教育新路子。“巾帼摇篮”培育杰出女性无数,80多年来,学校女性教育的渠道不断拓宽,专业设置不断完善,毕业生遍布全国各条战线。2010年6月26日,西安培华学院女子学院正式成立,培华学院再次扛起了女性教育的大旗,又一次开始朝着培养“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女性人才的目标而不懈奋斗。

新成立的女子学院,在总结传统女校特点的基础上,确立学院自身的新特色。集专业教育、开放式教育等办学形式于一身,融教学、科研、职业培训为一体;面向各专业在校生开设女性特色课程,举办女性教育辅修班和女性素质提升培训项目,形成女性专业学历教育、女性特色教育、短期职业培训、国外专项培训、互换留学生等多层次多形式办学模式。启迪女生的主体意识,让她们在自主发展、自我教育中健康成长。在专业及课程设置上力求适应社会对女性专业人才的需求,挖掘女性特长,发挥女性优势,体现女性教育特色,十分注重女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女生专向学习的兴趣与潜能,努力提高女生的性别素养,有目的地组织开发适合女性成才的特色课程,使女性意识的培养和强化在课程的实施中得以科学展现。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雪良波,陈阳凤,熊贤军.中国女子教育史[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3.

[3]谷忠玉.中国近代女性观的演变与女子学校教育[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4]刘晓辉.当代中国女性发展探析[D].山东大学,2010.

[5]吴宏岳,王世豪.经济社会发展对女性高等教育的需求和影响[J].教育与职业,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