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杰
摘要:发展生态畜牧业既是建设现代畜牧业、实现新起点上大跨越的本质要求,也是培植竞争力、再创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突破口。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可将自然资源的节约利用、中间物质的循环利用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
关键词:生态畜牧业;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0—0072—02
1都兰生态畜牧业的发展现状及原因分析
1.1当前生态环境的严峻形势
(1)草地面积退化。近年来,由于人类不可持续的草原利用,再加上多变的气候加剧了草原生态系统的退化,这对都兰地区脆弱的草原生态系统影响尤其突出,草原生态系统服务一直在减少,对人类生存构成威胁。都兰地区草原日益退化,生产力下降,生态系统功能失调,生态环境急剧遭到破坏,而且草原退化导致土壤侵蚀和干旱、沙化、鼠害、虫害加剧使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草畜矛盾日益突出,反过来又严重制约了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2)水土流失、草地沙化程度日益加剧。
据资料,海西地区的沙漠化速度率有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39%急剧增加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的20%。柴达木盆地的沙漠化土地在1959-1994年的35年中扩大了近一倍,达到1025h㎡,年均速率为15.94%;另据显示都兰水土流失面积不断增加。
(3)野生动物日益减少,生物遗传资源正在消失。
都兰多地区以其特有的自然景观被群众命名为地名,如野马滩、柳梢沟,野牛沟等,也早已名不其实。尤其是近年来,为谋取经济利益动植物遭到破坏,面临灭绝,生态链失衡。
1.2存在的问题
都兰县要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必须集中力量建设一批技术含量高、带动能力强、规模效益好的企业。主要制约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1)建设平台基础薄弱。都兰县地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是一个以农为主,农牧结合的县,共4乡4镇107个行政村,12930户农牧户,7.77万人,其中牧业村38个,牧户3104户,牧业人口1.5011万人,2011年畜牧业总产值23556万元,牧民人均纯收入5880.2元。截至目前,共建立生态畜牧业试点村牧民入社率、草场和牲畜整合率均达到100%,2个示范村牧民的入社率达到97.9%;牧户的组织化程度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2)发展模式尚待进一步完善。目前已初步探索出一条以股份制为主体,以转产专业型、企业带动型为补充的生态畜牧业建设模式。如“转产专业型、企业带动型”模式为推广重点,但仍需在全县进一步探索以股份制经营为主要内容的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采用多种形式、不同方式的股份制发展模式。
(3)发展方式转变不够深化。全县要以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对畜牧业生产资料进行大规模整合,不断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从粗放低效向精细高效转变,经营方式从粗放向集约转变的同时也提高分配方式。要通过合作社的经营模式,促进牧业、饲草料种植加工、牛羊育肥和劳务输4种方式的有效融合,合理分配劳动力,各司其职,要改善成立经营集约化、资产股份化、生产专业化、营销市场化的生产经营体系。鼓励牧民通过以草场、牲畜、饲草料地等生产资料入股获得分红收入,在合作社务工获取报酬,同时,加强一部分牧民顺利实现转移就业,从事非牧产业,进一步拓宽牧民增收渠道。
(4)生态保护与治理力度不强。在大力开展草原生态治理的同时,推行以草定畜,及时调整畜群结构,实行合理的草场载畜量等制度,努力实现草畜平衡,使草场可以轮流休养生息,努力实现草场的可持续生产和发展。
(5)积极推动富余劳动力转产就业。要将发展生态畜牧业与游牧民定居工程紧密结合,教育和劝导牧民改变观念,到城镇居住、到交通沿线建房居住,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当地城镇容量,而且为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培植新产业、促进富余劳动力转产就业创造了条件。都兰县8个乡镇通过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积极引导牧民通过草场流转和牲畜代牧方式开展经营,逐步脱离传统的牧业生产、引导牧民进镇定居,鼓励和支持他们从事其它行业,改变广大牧民群众不再单一地依赖草地获取生活来源,大为降低天然草地承载牧民增收的压力,同时极大地改变牧民的生活方式。
2对策及建议
2.1统一认识,合理规划畜牧业发展
发展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必须站在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高度,统一认识。依据资源有趋同性和生产生活的相似性等特点,生态畜牧业的发展将有可能打破传统的县、乡、村级的界限,实现集约化、专业化和产业化的健康发展。
(1)高度重视生态畜牧业发展;都兰县应将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放在三江源地区乃至全国的高度,做好生态畜牧业发展战略研究,从区域规划做起,实行区域布局,发展多种专业生产。
依据不同的特点,各类乡镇、专业村、户,建立各具特色的商品生产基地。制定科学的生态畜牧业发展规划,建立相应的技术保障体系,做好专项规划和实施方案,使其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科学推进生态畜牧业的发展。
(2)其它相关部门重视生态畜牧业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功能不同的多个部门,所以应建立合理的运行机制,组织其它相关部门联动作战,为生态畜牧业向更深层次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要建立并完善相应的扶持政策,让牧民充分认识发展生态畜牧业的重要性,从而调动他们发展生态畜牧业的积极性,发挥其主人翁作用,积极投身于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工作中。
2.2加大宣传力度,科学合理地利用草地
(1)解决生态畜牧业发展矛盾;针对都兰县生态畜牧业建设中存在的主要矛盾:由于超载放牧等原因,草地退化,生态恶化的问题。
(2)我们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生态补偿,依靠牧民实施禁牧减畜,实现草畜平衡,以草定畜,生态为上,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施草原生态项目,建设生态畜牧业。
2.3建立草原生态保护长效机制
建立健全生态保护投入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实施生态补偿的理由:
(1)都兰县草原覆盖情况;都兰县草原占全县面积大有重大的防风沙的生态价值。
(2)都兰县畜牧情况;都兰县是农牧大县,畜牧业经济占都兰县国民经济比例大,发展畜牧业经济对都兰县经济和政治稳定都很重要。
2.4加强畜种改良和品种选育
(1)健全畜禽良种繁育体系。突出牦牛和藏羊,兼顾细毛羊、半细毛羊等良种羊,加强各类种畜场建设,进一步提高良种繁育能力,满足生态畜牧业对种畜的需求。强化种畜质量监测工作,深化种畜场推广的种畜业务部门鉴定制度,确保种畜质量合格、健康水平达标。建立种畜场信息管理系统,解决系统运行和管理经费,在对牧区各类种畜场(核心群)、扩繁场(繁殖群、选育群)、商品场(育肥群)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建立品种、数量、生产性能、系谱档案等数据资料库,实现实时查询、实时监控,构建布局合理、层次分明、生产配套、保障有力的种畜管理和良种利用模式。
(2)建立畜禽品种资源监测体系。加强畜禽品种资源调查工作,建立畜禽品种资源动态监测中心,健全畜禽品种资源监测网络和畜禽品种资源动态信息数据库。加强青海高原牧区特有品种资源的保护工作,将畜禽品种资源动态监测体系与保种体系有机结合,及时对畜禽品种资源保护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加强保种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不断完善、提高保种技术和措施。
(3)加大畜牧良种推广力度。建立良种补贴机制,在实施好国家畜牧良种补贴项目年推广牦牛种公牛、绵羊和山羊种公羊,加大县财政配套力度,扩大畜牧良种推广数量,增加补贴品种范围,不断扩大良种覆盖面,加快推进牲畜良种化进程。建立畜牧良种补贴项目评估监测机制,利用网络平台,对畜牧良种补贴项目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估,确保增产作用持续发挥。
2.5加快畜牧业产业升级,提升产品附加值
近年来,都兰牧业产业化发展较快,但仍存在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散而小、产加销一条龙的经营模式粗放、农牧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针对这一现状都兰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1)要加快畜牧产业升级,提升产平附加值,都兰县要制定了扶持牧业产业化发展的优惠政策。
(2)建立柴达木农畜产品生产基地。通过加快建立柴达木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开展农畜产品产地和产品认证、加强多部门的协调配合等有效措施。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了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分配机常。提升了产业化经营水平,加快了牧业产业化进程。
2.6大力发展牧区草原产业,提高草原生产力
(1)要树立以草为基,以草兴牧,以草富民的理念,高度重视保护和改善草原植被,对草原退化的情况应及早观测并采取相应措施,加快人工草场的建设力度,实现天然草场的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
(2)建立有效的约束和监督机制,严格执行以草定畜等相关规定,有效防止天然草原的退化和沙漠化。
2.7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培育主导产业
(1)处理解决好目前小企业与建立龙头企业的关系,扶持一批有实力、重信誉、效益好的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带动小企业,形成示范效应,作为发展生态畜牧业的重要环节。
(2)建立集约化经营,专业化发展。通过集约化经营,专业化发展的模式和途径,切实解决好分散经营与大市场、大流通之间的矛盾,明确发展方向、发展路径和市场化运作模式,重点培植主导产业,建立生态畜牧业的支撑保护体系,促进牧业生产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发展。
2.8建立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要建立健全生态畜牧业发展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灵活、高效、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服务于牧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
(1)加强“五个体系”:健全和完善良种推广体系、科技服务体系、疫病防治体系、草原监督管理体系、教育培训体系。
(2)建立健全动物标识和疫病追朔体系,监测、预警预报体系和防疫网络建设,认真开展草原动态监测工作,加强草原鼠虫害和毒草的防治力度;加强动物检疫和监督工作,加大动物疫病防治力度。
(3)深入推进“百村”科技示范村工程,加大科技创新、技术推广和科技培训力度,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着力协调好培训基地、专业技术人才、设备器材、经费等方面的问题,大力引进、推广应用先进实用技术,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水平,为生态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2.9加强劳动者素质教育,培育新型牧民
牧民是生态畜牧业发展的主体,素质高低直接关系生态畜牧业发展的进程。
(1)加强专业知识教育。通过各种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技术培训形式,逐步建立起以中等教育,职业教育为主体,其他各级各类教育和培训形式相结合,以及与多渠道、多层次、网络化的培训体系和知识传播体系相结合,培养一批较高水平的牧区基层干部队伍和牧民技术员队伍,普遍提高农牧民素质。
(2)重视科技下乡。要充分运用科技下乡、科技活动周、科普宣传月等活动,搭建社会化农村牧区科普服务平台,宣传科学思想,普及科技知识,转变牧民的思想观念,树立市场竞争意识,接受并运用先进科学技术发展新型农牧业。
参考文献
[1]李占魁.甘肃省生态畜牧业发展战略研究[J].发展研究,2012,(1).
[2]郭正,朴青海.都兰县生态畜牧业建设现状及思考[J].畜牧兽医杂志,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