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鑫鑫
新学期开始了,一切都是崭新的,园内又来了一批新的托班幼儿(即2-3岁的孩子)。幼儿早晨来到幼儿园,在与父母或亲人分别时,难免会产生“分离焦虑”。为使他们尽快地适应幼儿园生活,稳定幼儿的入园情绪,我针对托班幼儿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采取了如下策略:
一、感官刺激,转移注意
爱玩是幼儿的天性,提供尽量多、好玩的东西对于幼儿来说,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是托班幼儿的年龄尚小,他们对小的、零碎的、无声响的、不是自己特定或固定的玩具大多不太在意。相反,对于颜色艳丽的、能发出声响的、大型的玩具会很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会说话的熊、会讲故事的书、带响的汽车等等,由于这些玩具从多角度、多方面刺激到人的各种感官,因而幼儿会自然而然地给予更多的关注,从而会激发他们玩乐的兴趣,并借助这种兴趣来转移对父母的依恋之情。新来的宣宣聪明伶俐,从小在奶奶身边长大,家里人对这个单传的独苗尤为宠爱。因此,每天早晨宣宣与奶奶的分离可以用“生离死别”来形容,宣宣哭,奶奶跟着一起哭。我根据这一情况,马上找出其兴趣点,用“会呼叫的警车”转移其注意力,从而缓解了离家入园给宣宣带来的不良情绪。
幼儿一般对吃也有着强烈的欲望,教师可针对这一特点,适当提供尽量多一点的色、香、味俱全的小吃和甜点,让他们通过不断地咀嚼来减少“分离”后所带来的不良情绪,从而使得幼儿得到味蕾上的愉悦感,给予他们一定的精神上的慰藉。
二、以大带小,和谐游戏
针对幼儿喜欢与同伴交往的特点,在入园之初可以适当开展“大带小”活动,使托班幼儿在哥哥姐姐的陪伴下,一起唱歌、跳舞、玩玩具、看书、做游戏,让他们逐步感到这里如游乐园一般的快乐和热闹,并鼓励好动的男孩去玩滑梯、开火车,用他们快乐的笑声吸引其他幼儿参与集体游戏活动,以此减少“分离焦虑”和哭闹现象。
三、分析排查,对症下药
不同的幼儿对于陌生环境的适应性和表现性是不一样的:有的幼儿大哭大闹、情绪激动,有的幼儿则显得异常安静,因此教师就要对其进行分类,对症下药。例如:情绪波动较大、有一定攻击性和爱冲动的幼儿,教师可以暂时将其带离集体,以免对其他幼儿的情绪造成消极影响。而当幼儿表现较好时,要及时进行表扬;对于嘴巴里一直叨咕叨咕的幼儿,教师可以给他一个会回应的可爱玩具(如会讲话的小熊),使其对幼儿的话语进行有效回应,同时教师在旁也要适当地进行动作和语言的双重回应,给予幼儿家人般的情绪安抚,使他们形成心理上的安全感。
小雨是班级中“人高马大”型的幼儿,发起脾气来也是“重型炸弹”,搞不好教师也会被“炸伤”,有时一不小心还会殃及到旁边的幼儿。在经过好多次磨合后无果的情况下,我将其安排在一个单独的有各种玩具的活动区域,让他进行自我发泄。小雨被这样“冷处理”后,会逐步平复自己的不良情绪,而且会主动去同伴区域寻找玩伴,并慢慢地融入集体游戏活动中。
越越是个性格活泼的小女孩,在每天与父母的分离之后,总会向教师提出相同的问题,但对于教师的语言劝慰总是“置之不理”。因此,我就利用“会说话的小熊”进行重新录音,通过玩具与她进行交流和劝慰,同时在旁边进行小小的物质奖励与刺激,慢慢地,越越厌倦了自己不断重复的提问,与教师、同伴建立了友好的关系,快速、愉悦地融入到幼儿园的活动中。
四、家园配合,恰当评价
“分离焦虑”伴随着人的一生,成人可以很好地自我调节,但对2周岁左右的幼儿而言,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时,会本能地产生不安全感,这是由于害怕与父母的分离而产生“分离焦虑”。
尧尧活泼外向,由奶奶一手带大,父亲怕奶奶宠坏他而对他非常严厉,这让奶奶对尧尧更加溺爱,以至于奶奶送他入园的每天早晨,他都哭闹着不愿进教室。但由父亲送入园时,尧尧便一反常态,安安静静地走进活动室,主动与爸爸再见。这时,我就主动、热情地将他领入班级,引导他玩游戏而转移注意力,并保持心情愉悦。要避免幼儿的“分离焦虑”,教师要充分争取家长的配合和支持,让父母正确对待幼儿的情绪,并保持语言和行为上的“一切如常”,不要过分渲染对幼儿入园问题的关注,以免造成幼儿的紧张情绪。同时,教师要主动与家长交流幼儿的在园情况,让家长有意识引导幼儿回忆园内一天的快乐生活,给幼儿恰当的鼓励与评价。
总之,有针对性的策略将有助于控制幼儿不良情绪的发生和发展,但是,“分离焦虑”发生的差异性决定了我们在实施运用的过程中要灵活,要把握其适宜度,即对每一位幼儿所表现的焦虑的行为应采取科学、恰当的缓解策略,这样才能让幼儿尽早适应幼儿园的学习和生活。
(责任编辑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