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超鹰
“若夫以一身之言动、进退、生死,关系国家之安危、民族之隆替者,于古未始有之。有之,则袁督师其人也。”著名学者梁启超在《袁督师传》对袁崇焕如是评论道。
提到袁崇焕,可以说没有人不知道东莞市石碣袁崇焕中学校长吕文彬。
石碣镇是吕文彬的第二故乡,也是他研究袁崇焕的根据地。他记得金庸在《袁崇焕评传》中说到,在距离香港不到150公里的地方,在过去300多年内出了两位与中国历史有重大关系的人物,最重要的当然是孙中山,另一位是袁崇焕。吕文彬对袁崇焕的认可与崇敬可以说是推崇备至,他曾经力荐把“石碣第二中学”更名为“袁崇焕中学”,把“石碣二小”更名为“袁崇焕小学”,定期给学生开展以袁崇焕精神为主题的爱国主义讲座。
袁崇焕是石碣珍贵的文化品牌,一定要继承发扬。至今,袁崇焕身上体现的宝贵精神,依然为后人所借鉴和继承,袁崇焕中学具备了如此丰富的内涵,成为传承崇焕精神最好的平台。吕文彬以一种文人的情怀不遗余力的弘扬并传承着袁崇焕精神,吸纳传统文化的精髓,结合现代教育特色,实现自己或一所学校的教育梦想。如今,他的目标和梦想就是将袁崇焕中学这个品牌校名打造成一所品牌名校。这是吕文彬和袁崇焕中学的梦想,亦是他对袁崇焕最大的敬仰。
袁崇焕《咏独秀峰》五言绝句云:“玉笋瑶簪里,兹山独出群。南天撑一柱,其上有青云。”吕文彬之于石碣教育的志向,可谓:千古英雄地,其上有青云。
家学渊源,文脉相传英雄梦
在刚刚揭晓的第九届广东省“十大优秀书香家庭”名单中出现了石碣镇一户普通家庭的名字。在这个家庭中,男主人好于读书研修,结友远游;女主人喜于抚琴诵诗,相夫教子;小女则喜挥毫习字,热衷国学。一家人修身养性,其乐融融,怡然自得,十分温馨和美。这就是吕文彬、汪云雁一家。吕文彬,江西婺源人,东莞市石碣镇袁崇焕中学校长,他坚持每天读书、每年著书的习惯,要求自己做到四个一:每天读书一个小时以上;每年著书一本以上;家中藏书一万册以上;发表、出版的文章、专著一百万字以上。我们总在到处搜罗传奇,殊不知传奇就在我们身边。
吕文彬系书香世家,家学渊源,文脉相传,有着传统书香世家质朴的人文情怀。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是祖父给吕文彬取的名字,出自《论语·雍也》。一个跟随一生的名字,代表着祖父对爱孙的殷切希望。祖父希望他待人文质彬彬,做一个正直的君子。祖父名叫吕增贤,是个乡村秀才,尽管一生委身于村庄教那些童子识字学文,但他一直没有丢弃阅读的爱好。吕文彬自牙牙学语起就开始在每天早晨坐于祖父的怀里,跟着祖父念唐诗宋词,背《三字经》《笠翁对韵》。受祖父的熏陶,幼时的吕文彬就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曾想,这个爱好一直跟随他至今。“正是因为受到祖父、父亲的影响,我才养成了阅读和记录的好习惯,并对中国古典文学有着独特的偏爱。”
良好的家教就是最好的教育。别人的童年都是在田野、在河流、在游乐场度过的,吕文彬的童年却是在阁楼里度过的。那是家里二楼的一个小阁楼,十几平方米,用来堆放杂物。其间靠墙的位置依次放置着三个书柜,成百上千册的书安静地呆在属于自己的角落里,等待着某个有缘人将它轻轻翻阅。这样的书柜在一个乡村农民家里很少见,只因祖父当了14年私塾先生,自小热爱阅读,这些珍贵的古书才得以安放于此。是的,这个阁楼就是吕文彬幼时的天堂,童年的宝藏。从那时起,吕文彬对历史和文学产生了浓厚兴趣,读岳飞读文天祥读袁崇焕,诵唐诗呤宋词,写古诗发论文,让他自幼小之时心中就充满了对民族英雄人物的景仰之情,心中荡漾起一种豪迈的英雄气概,也有了文人关怀天下的胸怀。
1999年,刚刚来到东莞石碣镇的吕文彬,心情是低落的。因为他刚刚放弃在旁人眼中很好的工作——景德镇市委的中层干部职位。自觉志不在政界,一心牵系着自己的教育梦和文学梦的吕文彬,毅然辞去了令多少垂涎的工作,懵懵懂懂只身南下。
“当时也没想太多后果,就是觉得厌倦了。可以说毕业以后,我大部分时间都在从事行政类的工作。先后担任过上饶师专德育教研室主任、景德镇市委报道组组长、景德镇市委书记秘书……我对文学的爱好全都倾注在为领导写稿、编写单位宣传资料上了,虽然我的工作做得很出色,但是我感觉自已一直都是在当别人的嫁衣。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回首过往,吕文彬道出了自己最真实的想法。
当吕文彬辞去景德镇市委书记秘书一职时,在瓷都景德镇在家乡婺源县掀起了很大的风波。“很多人都不理解,包括家人。人们都想不明白为什么我舍得丢下那个铁饭碗。但那就是我的选择,符合我当时的心境。日后我也想过要是当时我做了别的选择,也许我的人生就是另一副模样。但人生没有如果,发生的就是我们的生活。”
离开了景德镇,有同学曾邀请过吕文彬去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工作,但都被他拒绝了。“我是山里长大的孩子,自小都对大自然有份浓厚的热爱和亲近。而对生活节奏很快的大城市,我有着莫名的排斥感。”这也是吕文彬愿意来到石碣这个小镇的其中一个原因。“我觉得生活在小城镇或农村,才有更多的诗情画意,才更贴近真实的生命。”
就这样,吕文彬开始在石碣职业高中担任语文老师兼班主任。虽然行为很潇洒,但心绪多多少少是有落差的。“那算是我的一个低谷期,那段时间我经常独自出去散步。在大自然中,你可以慢慢打开自己的心胸,大方容纳世间的所有烦恼。”所以初到石碣镇时,吕文彬经常独自外出散心。
在一次散步时,吕文彬偶遇了正在建设的袁崇焕纪念园。当时那里还是一片杂草丛生的荒芜之地,只有门口竖着的一个上面写着“袁崇焕故居遗址”的牌子,提醒着路过的人们这里是跟袁崇焕有关的地方。除此之外,那完全是一片毫不起眼的荒弃之地。也只有吕文彬会对它动心,一眼看到常人容易漠视的东西,并莫名地觉着兴奋。
“发现了袁崇焕,让我对石碣这个地方多了几分憧憬,精神也为之一振,阴郁多日的心灵仿佛照进了一片阳光。”当时吕文彬心想:在教书之余,何不妨对袁崇焕进行研究与挖掘,能否以袁崇焕这个历史名人创作一部文学作品?或是做一个袁崇焕精神的传播者?这样想着,吕文彬顿时觉得自己的生活一下子变得充实起来了。他深刻知道袁崇焕之意义之于石碣之于东莞,乃至全国都是有非常大的价值与意义。从此,他开始了一项觉得非常有意义的事业。
自那以后,吕文彬充分利用石碣的地缘资源,到处搜集袁崇焕的资料(那时网络还没有普及,只能用最原始的方法查阅材料、文献和书籍)。刚好他的同学在政府宣传部门上班,有很多这方面的资料。同学也很大方,一股脑全都借给了吕文彬翻阅。吕文彬如获至宝,如饥似渴地细研慢读,一个鲜活、高大的袁崇焕在心目中渐渐清晰的展现,呼之欲出,甚至可触可观可对话。吕文彬感慨道,袁崇焕不仅仅是一个人,他已成了千千万万个袁崇焕;他是一种精神象征,是值得后人传承与铭记的,尤其是作为东莞石碣人和石碣的学生更应如此。
惺惺相惜,英雄所见略同
尽管吕文彬生活在石碣,沉醉在袁崇焕的史料研究里。但如果没有遇见钟灵觉,吕文彬大概会一直埋首于古书堆里,或著书立说;如果没有遇见钟灵觉,吕文彬就无法深刻体会袁崇焕精神的精髓,并明白其传承的意义。
与石碣镇水南村村支部书记钟灵觉的结识缘于袁崇焕纪念园的筹建。袁崇焕纪念园被武侠小说家金庸称之为“崇焕故园”,位于东莞石碣镇,水南村为纪念袁崇焕,在袁崇焕故居遗址上投资建设了袁崇焕纪念园。崇焕故园地处东江河畔,崇焕路东,东邻石龙古镇。该园仿明代建筑建造,现已成为集历史文化与娱乐休闲于一体的园林景区。这是我们知晓的袁崇焕纪念园,但我们不知道它的成功筹建,花费了多少人的心血,耗尽了多少人的坚持。而吕文彬就是其中一位。
袁崇焕纪念园是在水南村村支书钟灵觉的倡导和坚持下筹划建设的。因为利用的是村里的经费,所以很多村民,尤其是村干部都十分反对。因为那样一来,就会损害他们的个人利益,所以没人愿意干。但钟灵觉深感建设袁崇焕纪念园是一件宜早不宜迟的事,它可以为子孙后代传承珍贵的历史精神。用旁人现在的眼光来看,这也的确是一件千秋万代的事业。钟灵觉对袁崇焕的那种深厚情怀和他肩负的社会责任促使他排除万难,顶住风言风语,把袁崇焕纪念园建设这件事坚持了下来。
建设这座袁崇焕纪念园花费了三千多万,全是村里的经费。虽然村里早就向东莞市申请经费了,但上级领导给个空头支票——“你们先做”,就没下文了。后来领导换了,这件事更是被搁置了。直到2009年底,吕文彬协助村里再次草拟了一份情真意切的申请,才再次引起市里领导的重视。
“东莞拿得出手的历史品牌数都数得清,虎门威远炮台、可园、东江纵队宿营地,还有一个就是袁崇焕纪念园。而能跟袁崇焕纪念园相提并论的只有威远炮台。其他三个都是归市里管,为什么袁崇焕纪念园不能归市里管呢?”吕文彬深感困惑,他也不甘心让一座具有历史价值的纪念园如此消寂下去。
经过层层调研考察,2010年,袁崇焕纪念园正式收归东莞市管理,东莞市政府一次性补偿了水南村建设袁崇焕纪念园花费的三千多万。至此,村民对钟灵觉书记的流言蜚语才慢慢平息。之前,袁崇焕纪念园曾一度被村民调侃为“钟生纪念园”(广东人习惯把“先生”简称为“生”,“钟生”就是“钟先生”之意)。调侃里的恶意嘲讽一目了然,但钟灵觉问心无愧,默默接受着这些误解。他知道村民的怨气需要排解,而他首当其冲,被骂也在情理之中。
吕文彬从结识钟灵觉那一刻起,就被钟灵觉的大义感动了。也许是意气相投,也许是惺惺相惜,吕文彬决定协助钟灵觉一起建设袁崇焕纪念园。他们俩几乎是一拍即合。袁崇焕纪念园从筹建、策划、建设,到后面的开放,大部分的文字策划和宣传资料吕文彬都参与了编写。可以说,纪念园的导游没有吕文彬对袁崇焕纪念园那么了然于心,透彻入骨。它的脉络、它的精神、它的意义,在吕文彬的嘴里,已不再是干涩的文字,枯燥的介绍,而是饱含深情的抒发和自然流露。
位于石碣镇水南村的袁崇焕纪念园,依傍东江,风景旖旎。正如名字所表示的一样,这个占地约4.8万平方米的纪念园,纪念着明末叱咤战场的大英雄。站在袁崇焕纪念园雄伟的山门牌楼前,68岁的钟灵觉总有说不完的话。这位老人是纪念园的创办者。谈起这座园子,他动情地提高了声调,“修袁督师纪念园,这是我们东莞人、我们水南村人的责任”。
事实上,经过数百年社会的变迁,曾经的石碣镇已发生了巨变。不过,在每一次变化中,石碣镇人民都想办法,让英雄故里留住英雄“足迹”。钟灵觉还记得,以前纪念园没建起来时,自己经常梦见有间大房子,袁崇焕坐在堂中。但等纪念园的主体建筑盖好,并把袁崇焕的塑像搬进去后,就没再做过这个梦了。这座园子,承载着石碣人的英雄梦,为圆这个梦,他们付出了无数的心血。
“文革”时期,提倡“以粮为纲”,为了保护袁屋墩,水南村人挑选东祠年轻的靓女组成绿化队,种植荔枝树,挖出墙脚遗址时,细心保护,先后种植两批树苗,才告成功,避开了“文革”对袁崇焕故土“破旧立新”的冲击。
改革开放期间,水南村成为开发的热土,香港和海外的商人纷至沓来,要求发展房地产。此时石碣镇有关负责人明确,袁屋墩一带只能做纪念英雄事迹的用地。几个香港商人又答应出资筹建袁崇焕纪念园,同时要求在该地规划盖别墅,增加经济效益。当时村镇有关负责人经过反复考虑,认为保护袁崇焕纪念园用地是责任,婉言谢绝了港商要求。钟灵觉说:“在无路不通,无工不稳,无商不富的感召下,可以说建工厂要用地,再多几个袁屋墩也不够,干群急于致富奔小康的热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民族英雄袁崇焕是我们水南干群一笔重要的精神财富,要发扬光大。”
钟灵觉和吕文彬两位在不同岗位上的石碣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认知: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是一个城市聚人气、展活力的重要体现。而今衡量一座城市的软实力、综合竞争力,文化是重要标准之一,因此继承发扬袁崇焕精神的工作,更加义不容辞。
“我前前后后进入袁崇焕纪念园的次数不会少于180次。”每次有外来嘉宾来参观袁崇焕纪念园时,吕文彬几乎都会被叫去陪同。因为镇领导清楚,没有谁比吕文彬对袁崇焕更了解,而且吕文彬参与了袁崇焕纪念园从无到有的全过程,最能理解袁崇焕精神内涵之所在。
吕文彬也很乐意做这样的讲解,“因为这可以让更多的人对袁崇焕有更深的了解。自己能被选中,我也觉得十分荣幸。”他对袁崇焕的感情也在这一次次的拜访和讲解中,日益加深,变得牢固。
时任国防部部长的迟浩田曾到访参观袁崇焕纪念园,在参观过程中听了吕文彬精彩讲解,他曾动情的说:“袁崇焕是中国历史上最优秀的国防部部长,作为现任的国防部部长,我没理由不来瞻仰、祭奠他。”
时任东莞市市长的刘志庚也曾不无骄傲地说:“袁崇焕纪念园不仅是石碣的品牌,也是东莞的品牌,更是广东的品牌,甚至是中国的品牌。”
杏坛挚旗,英雄花开满东江
如此种种,我们或许可以明白为何吕文彬后来会果敢地放弃镇文广中心主任、石碣镇中学校长的机会,选择袁崇焕中学了。可以说吕文彬一直在一步一步地靠近袁崇焕,不管是之前的冥冥牵引,还是后来的主动靠近。也许这就是他和袁崇焕精神之间跨越时空的情缘使然。
“当我踏进袁崇焕中学的校园时,我感到十分踏实,好似自己的生命落地了。这是一份割舍不下的情怀,也许冥冥之中早已注定。”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吕文彬兜兜转转,去过很多城市,从事过很多份工作,但惟独这一次让他有了一种踏实的归宿感。好似他历尽千山万水,就是为了奔赴这场跟袁崇焕的盛大约会。跨越时空,直抵心灵。
说起吕文彬走进袁崇焕中学的因缘,时光还得倒退十几年,从1999年吕文彬初到石碣镇时说起。
吕文彬来到石碣镇,是因为这里有一个自己很要好的同学,就是前面提到的在政府单位工作给他提供袁崇焕资料的那位。经同学推荐,吕文彬开始了在东莞石碣职业高中任职的日子。
“教语文,兼班主任。因为我大学毕业后曾在上饶师专担任过大学老师,所以来到石碣职高,他们都觉得我有些屈才。但我并没有这样想。我觉得教育在哪里都可以生根发芽,也不分贵贱。”虽然吕文彬没说出口,但可以猜想当时的他也颇有“遇主人多易,逢时我独难”的郁闷。
可是现实比吕文彬想象的严峻得多。父母只要把孩子送进了职高,就等于给孩子的学习判了死刑一样。不仅是学生,还是家长,基本都绝望了。父亲忙于工作赚钱,也很少过问孩子的学习。所以来开家长会的都是清一色的农村妇女。面对这种积习已久的现状,吕文彬也觉得头疼,但他并没有像一般的老师那样对学生得过且过。“我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唤醒家长和学生心底的信心,让他们看到未来的希望。因为只有希望才能给人带来不断前进的动力。”为了方便和加强跟家长的沟通,吕文彬开始努力学习白话。买白话磁带,看粤语电视台,积极跟当地同事谈话——他抓住一切机会学习白话。吕文彬口才一向很好,学东西又很快,很快就能用白话跟别人沟通了。他开始苦口婆地跟家长指明读职高的出路,让她们看到孩子的希望,慢慢恢复对孩子的信心。“家长对孩子的肯定很重要,可以让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刚接手那个班级以后,吕文彬花一个月的时间就做到了全班家访。他利用课余时间和周末时间,逐个家访,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也告诉父母孩子在校的表现。联合家庭教育,这样才能更好地管好学生的教育。
为了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他把班级工作细分,让每个学生都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工作,让他们充分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他跟每个学生交朋友,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鼓励他,肯定他,让他们慢慢找回学习的自信。在自己的语文课上,他设置各种有趣的游戏,抢答、必答、选答,把以往死气沉沉的课堂变得异常活跃,每个学生都能充分投入到学习中。这样一来,充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他曾对一位学生先后进行了13次的家访。那个学生叫何灿辉,平时吊儿郎当,打架斗殴什么都干,就是不爱学习。后来吕文彬发现何灿辉喜欢打篮球,而且打得很好。吕文彬抓住何灿辉的这个优点,作为突破口。先是委以重任,选他当体育委员。然后经常找他谈话,多次进行家访。经过一次一次的感化和改造,何灿辉慢慢被感化了,也开始变得懂事了,不再像以前那么顽劣。“再调皮的孩子的心都是柔软的,只要你给他一点温暖,他就可以重现阳光朝气。”到高考毕业,何灿辉竟顺利通过考试,进入了大学。而他也和班主任吕文彬成为了好朋友,一直保持着联系。何灿辉高中毕业后,吕文彬指导他选报专业,告诉他大学应该怎样度过。等到何灿辉大学毕业时,吕文彬又辅导他复习公务员考试,最后何灿辉顺利考取了公务员,如今已经是一名爱岗敬业的警长。“这样的师生情谊很难得,也很珍贵。”
最后他教的班,语文成绩超出市平均分十多分;他带的班,42人中有29人通过了高考,创造了石碣职业高中的纪录(以前每个班最多三四个人能通过高考)。这是一个真正的奇迹!一年半的职高班主任经历让吕文彬尝遍了当老师的酸甜苦辣。但他感受到的更多是甜。别的老师都好奇吕文彬为何能把班级带得那么好。“投入,全身心地投入。”这就是他的答案。“我不相信做事有什么捷径,如果你要抵达某个地方,你就得用脚步去丈量。”
吕文彬专职的从教生涯并不长,可是每一段都特别用心。从上饶师专爆满的教室,到石碣职高神奇的改变,都表明了吕文彬对教学的热爱。如今已过知天命年纪的吕文彬对事对人依然保持着饱满的热情,与之交谈,常常感到惭愧。因为很多二三十岁的小伙子对待工作的热情还不及他。很难想象在社会闯荡多年的他,对自己的工作,对自己的生活,对自己身边的人依然热爱如初。
“我有两条生活信条:一是帮人就要热心,不要有害人之心;二是一定要做一个对家庭,对周边,对社会有用的人。哪怕你只是一盏小小的灯,你也可以照亮你脚下的那片土地。这是我奶奶从小教导我的。她说能帮人肯定是好事,说明你对别人是有帮助的。”吕文彬对袁崇焕的“忠”十分推崇。“一个人要忠于自己,忠于家庭,忠于岗位,忠于工作,忠于国家。”他是这样教导自己的学生的,也是这样要求自己的。
2002年,在石碣职高任职不到两年的吕文彬由于出色的工作表现,被调任石碣镇教办担任办公室主任。
2011年年底教办合并,岗位有所变动。“当时上级给了我三个选择,文广中心主任、石碣镇中学校长、袁崇焕中学校长,我毫不犹豫就选了袁崇焕中学校长。我觉得这是一个机会,利用这个机会我可以把袁崇焕精神更好地深化。”
袁崇焕中学创办于2000年9月,自创办以来,外树形象,内强素质,赢得社会和群众的一致好评,于2004年7月跻身东莞市一级学校行列。想到自己可以发扬和传承袁崇焕精神这件事当作一份事业来做,吕文彬倍感荣幸。“能在自己退休之前,沉淀下来,扎扎实实做一件实事,这也是上天对我的一种眷顾,我很满足。”
当吕文彬带着憧憬,带着激情来到袁崇焕中学的时候,他不禁想起了多年前轻装赴藏的胡春华(现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兼任广东省委委员、常委、书记)——那位与他同时代的佼佼者。
1983年,大二下半学期的一天,吕文彬偶然在《光明日报》上看到关于胡春华(现任广东省省委书记)放弃留在北京的工作,选择去西藏当一个小小的基层干部的报道。看完那篇人物通讯,吕文彬倍受鼓舞,对胡春华充满了崇拜之情。“那篇文章彷佛点亮了我的梦想,让我坚定我的未来就在祖国边疆的高原上。”如今的我们接受到的信息太多,太复杂了,很难体会到吕文彬当时内心受到的那份纯粹的震撼和鼓舞。他的心中一直埋藏着一个西藏梦,如今看到一个跟自己年纪相仿的人真正那样去做了,就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决心和热情。胡春华的顺利入藏让吕文彬明白:做成一件很多人想做但没去做的事情是很了不起的。“拥有伟大的梦想并不难,难的是你如何去实现这个伟大的梦想。”虽然后来吕文彬的西藏梦夭折了,但胡春华带给他的鼓舞让他受益至今。
如今来到这个历史底蕴深厚的袁崇焕中学,看着校园建设散乱,教学特色一般的校园,吕文彬心生惋惜。“袁崇焕是一个很好的资源库,围绕他我们可以展开很多教育教学。而那时校领导对此还没有充分重视,没有很好地利用这块宝贵的资源,很是浪费,十分可惜。”当时吕文彬就给自己树立了一个明确的目标:把袁崇焕中学这个品牌校名变成品牌名校。
“我们不能拿着一个招牌校名而不做出具有招牌性的教学质量和成果。”他想在连任的两届8年里把袁崇焕中学创办成一所一流中学。“普通的学生,普通的老师,普通的学校,如果能创造出不一般的成绩,那就很不一般,而且极具普适性。”
为此,他几易其稿,草拟了一份《袁崇焕中学创品牌学校规划纲要》;设立袁崇焕中学教育专家工作站;让每一位老师为自己量身定制一个个梯级目标,实现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增设以袁崇焕命名的各种学生社团。为了把袁崇焕精神更好地融入校园文化,吕文彬从未停止过思考。
崇焕精神进校园
走进袁崇焕中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科技楼崇勇楼和楼前的袁崇焕雕像。旁边就是办公楼崇廉楼。紧挨着的两座教学楼分别叫做崇忠楼和崇智楼。学校里的每座建筑都赋予了深远的寓意。“忠、勇、智、廉是袁崇焕的四大核心精神,有很强的生命力,放在今天,依然适用,而且它永远都不会过时。忠诚、勇敢、智慧、廉洁是基于一个自然人提出的人格要求,不仅仅适用于学生和老师。”此外,袁崇焕中学还启动了袁崇焕文化长廊、袁崇焕诗书林和南粤先贤长廊的建设项目。
“要想内化某种情感,首先得在外部环境上精心布置,这种外在的熏陶可以感染学生去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进而内在化。”吕文彬非常重视环境育人,更重视精神内化的潜移默化。他说,一个学生拥有了忠、勇、智、廉的品质,并且还能尚武善学,这样的学生想坏都坏不到那里去,有这样学生的学校不是名校也甚似名校。
除了建设具有袁崇焕特色的校园环境,吕文彬注重把袁崇焕精神融入到课程里和活动中。学校创办了《崇焕学刊》,接下来还会编写一本袁崇焕青少年励志读本。每年学校都会举办一系列袁崇焕清明节、诞辰日和死难日祭奠活动,开展一系列袁崇焕精神教育活动。而袁崇焕军体操和军体拓展项目也正在开发之中。
教师专业成长
2013年是袁崇焕中学“集体备课规范年”。学校制定了《袁崇焕中学集体备课实施方案》,实施严格的集体备课制度,为学校开展“高效课堂建设”提供了坚实基础和有力保障。英国大文豪萧伯纳说过一段寓意深刻的话:“你我是朋友,各拿一个苹果来交换,交换后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把各自思想相互交流,那么每个人就有两种思想了。”集体备课正是此意。为了不让集体备课制度流于形式,学校组织“高效课堂展示课”。“要展示,就会有压力,有压力便有了动力。要想上好一堂课,敷衍了事是不行的,必须练就扎扎实实的功底。”吕文彬习惯于把每件事落到实处,而不仅仅只是高瞻远瞩。为了促进教师的持续学习,学校出台了《袁崇焕中学教师梯级成长培养方案》,形成了阶梯式的培养体系,将教师梯级成长确定为“四梯八级”,积极为每一位教师搭建专业成长的平台和打通上升的渠道,组织各种培训。“只有教师持续不断地学习,才能为学生提供鲜活的教学。”
师生礼仪成风尚
吕文彬现在每周给学生上两节修身课,以讲座的形式授课。这样一来,吕文彬就有机会跟学校里的学生接触。
“一所学校的师生文明礼仪程度体现了这所学校的办学质量,影响着学校的发展。讲文明懂礼的学生是不会变坏的,抓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是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吕文彬道。
吕文彬每天都会找一到两个学生谈话,了解学生的家庭、学习情况和情感动向。他找的要么是学习成绩比较突出的,要么是比较调皮捣蛋的学生,在发现他们有波动的时候,及时找来谈话,防患于未然。对于那种十分难管教的学生,学校会联合家庭、村委干部,一起对学生实施整治。
“青少年是情感波动最动荡的时期,在这个时期,稍不留神就很容易学坏。但他们这会的心智又不是很成熟,有时不得不采取强制性的措施制止他们越轨。”为了更好地开展修身课,吕文彬编撰了《中华学生礼仪》一书,不仅在学校,而且在社会上也收到了很好的反响。
深化特色德育
除了成绩,袁崇焕中学特别重视德育教育。“很多人觉得德育教育是小学时期的,到了初中就显得幼稚了。其实不然,初中时代,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情感都比较动荡,正是亟需约束和规范的时候。”为此,学校扎实推进培“三商”、育“五德”、评“六好”、争“十星”系列特色德育活动。培“三商”就是要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智商、健商、情商;育“五德”就是在学生中培育“以孝敬为根,以诚信为本,以责任为重,以勤俭为要,以礼貌为先”的五种基本道德;评“六好”就是从“身体好、心态好、习惯好、成绩好、特长好、礼貌好”六个方面全面考评学生;争“十星”就是通过“积分争星”活动,评选出在学习、守纪、礼仪、特长、孝顺、环保、助人、进步、节俭、魅力方面的十星典型,使学生学有榜样,达到自主教育、自主管理、自主监督、自主评价的效果。为了保证学生的饮食营养,现在学校食堂每个季节都会推出一个应季的套餐,有28个菜。“中学时代是孩子长身体的黄金时期,而他们一年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学校里度过。所以学校有责任改善他们的伙食,保证他们长身体的营养所需。”
推行素质教育
为进一步推行素质教育,发展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使不同学生在不同的领域有所发展,让学生体验幸福的教育,学校实行“1139”学生健康工程。即每位学生演练袁崇焕军体操,每位学生有一门体育类兴趣特长,保证学生一日三餐吃得安全、卫生、营养,保证学生每天休息睡眠9个小时。“大脑休息好了才能有效地运转,进而有质量地学习。我们应该转变通过延长学习时间来提高学习成绩的想法,追求学习效率和质量。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确保学生有时间参加社团活动,学校每天下午落实一节校本选修课或活动课。
“让教师享受教育的幸福,让学生接受幸福的教育。”这是袁崇焕中学的办学理念。“初中课程很多,如果你说要提倡快乐地学习,我觉得这是不现实的。但是幸福地学习却是可以达到的,因为幸福不一定是快乐的,但精神上肯定是享受的。不经历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你有了一个负重前行的过程,最后你得到的幸福才更大。”吕文彬希望自己学校的孩子们能把袁崇焕的忠、智、勇、廉学透,运用到现在和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之中。
两年多来,袁崇焕中学先后被评为“全国环境教育示范校”“广东省德育示范校”“广东省绿色学校”“东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2014年中考在原来连续九年超市线的基础上,创造了学校和石碣镇中考历史上最好的成绩,总平均分、高分段人数、民办民校公办班上线人数、体育科中考成绩和语文科中考成绩均位居东莞市镇街中学前列。2014年时学校的“校园建设年”和“高效课堂攻坚年”,袁崇焕中学将继续保持良好的前进势头。
“我很享受这个过程,就像培养自己的一个孩子。看着它一点一点进步,一天一天成长,你会很欣慰。每个过程我都会参与,我要保证每个细节的落实。”吕文彬乐此不疲,他认为只有老师有幸福感,学生才有进步,师生进步了学校自然就成长了,这样一所名副其实品牌学校自然就形成了。因此,小到学校每年过年的春联,都是由他亲笔题写。“我喜欢写对联,我喜欢书法。自我进学校以来,我每年都会根据学校当年的具体发展拟写一副对联,挂在校门口。我觉得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除了给学校写对联,吕文彬也会给每一个过生日的老师送上自己亲手写的贺卡,上面附上表达自己的美好祝福的藏头诗。“那些老师都觉得这样的礼物很特别。能通过自己的兴趣爱好给别人带去赏心悦目,我觉得这本身就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后记:袁崇焕文化品牌二三事
当你走过今天的石碣镇袁崇焕大道,会看到袁崇焕中学、袁崇焕小学,还有雄伟的袁崇焕纪念园……这些石碣镇的“地标”,都在悄悄地告诉每一个人:在这片土地,曾哺育了威名远播、让家乡父老永远骄傲的大将军袁崇焕。
石碣镇利用英雄故里的历史资源,深入挖掘民族英雄的文化内涵,开展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文化活动。近年来打造了三张重要的城市名片——英雄故里、电子名镇和供港蔬菜。特别是大手笔打造袁崇焕文化品牌,建设了袁崇焕纪念园、袁崇焕中学、袁崇焕小学和袁崇焕大道,设立了“石碣崇焕杯”《人民文学》中短篇小说文学奖,举办了“我们的节日——清明祭英雄”等活动,努力挖掘袁崇焕的英雄精神。吕文彬是见证者,更是参与者。
除了石碣镇的努力之外,东莞也在新时代背景下,努力挖掘新的袁崇焕精神。其中,长安镇业余粤剧团编演的大型古装粤剧《血铸江山》,道滘编排了大型历史粤剧《大明长城》,均以东莞籍历史名将袁崇焕的生平为主线创作,讲述了袁崇焕战斗一生的真实故事。东莞以袁崇焕为主角的粤剧作品,不仅成为粤剧“票友”喜闻乐见的剧目,更是走出了东莞。2011年,粤剧《大明长城》代表东莞参加第十一届广东省艺术节,获得了优秀编剧、导演和表演等多个奖项。
袁崇焕的故事也感动了全国的观众。早在2005年,北京京剧院推出新编大型历史京剧《袁崇焕》,赢得全国各地观众赞誉,获得很大成功。2008年,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和电影频道节目中心联合投资,将这部京剧拍摄为同名电影。2013年1月22日,在东莞市政府74次常务会上提出,石碣镇会同东莞市宣传、文化等相关单位,探索以电视剧的方式,述说袁崇焕的生平事迹,发挥东莞历史文化资源的人文引导作用和城市宣传价值。
可以说,400多年前,民族英雄袁崇焕从东莞这片热土汲取了刚正不阿的精神。400多年后,位于改革开放先行地的东莞市、石碣镇,以粤剧、电视剧等多种现代手段,进学校进社区,重现了这位“爱国赤子”,进一步丰富袁崇焕精神,缅怀英雄,激励后人。
责任编辑/彭中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