郅尚军
第一章 文明与现实的冲撞
崤山和邙山像沉睡的巨人,在豫西中部伸开了长长的巨臂,坦露出宽阔的胸怀,这就是华北平原的西南隅,豫西山区的夹山平原。
塑造平原的母亲,涧河和伊河从秦岭和伏牛山的腹地,经过数百里漫长地旅途,汇入无数的涓涓细流,穿越无数的高山峡谷,在九朝古都洛阳汇流,注入一泻千里的黄河,义无反顾,一口气扑入大海的怀抱。在它的身后留下了一块荒凉而贫瘠的土地,这就是在地形图上,涂抹着浅黄色标志的豫西山区——古老而贫穷的新安县。
这是一块古老的土地,也是一块英雄而悲壮的土地。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上,素称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一切文明成果无不与这块土地有着密不可分的血肉联系。
一代又一代的民族精英,金戈铁马,逐鹿中原,演奏了一幕又一幕惊天地、泣鬼神的时代话剧。
新安,这个富有诗情画意的名字,这个建置于秦代,同我国的封建社会同时诞生的县池,同她的人民一道,呐喊着,呼叫着,熬过了二千多年苦难而漫长的历史岁月。
斗转星移,历史的巨轮滚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科学技术的力量把我们居住的地球带入了电子时代、信息时代。人类开始向海洋进军,向龙宫探宝,向太空发展。开创了征服、开发、利用太空的新时代。
在新安这块哺育和长眠着无数民族精英的土地上,历史和现实都在无情的嘲弄着我们,在全县50万人口中,收入在贫困线以下的占67%,属于特贫的占46%,是河南最贫穷的县份之一。
新安人民在深思、在求索,新安大地正处在一种焦渴的躁动之中。
改革开放,党中央为我们指明了富国富民之路,给这个古老落后的民族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多灾多难的华夏民族啊!终于汇入到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潮之中。
截止2005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达120亿元,县财政收入已完成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00多元,昔日以贫穷而闻名的新安县,一举摘掉了贫穷落后的帽子,经济总量跃入全省第九位、跨入中原十强、全国200强的行列,成为全社会注目的焦点。
在短短的10余年间,勤劳智慧的新安人民,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正确决策之下,立足本地资源优势,依靠自身的力量,走出一条自我发展壮大的路子,使新安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一步一步走向辉煌。
第二章 山河在呼唤
经过数十亿年漫长的地质年代,在内应力和外应力的地质作用之下,各期岩浆活动频繁,自太古界到新生代多次大的造山运动,形成了新安境内,种类多,品位高,储量大的丰富的矿产资源,为新安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展现了广阔的前景。
大自然的造化和恩赐,也形成了新安境内雄伟壮观的山岳和神奇如画的秀水。
新安地理位置优越,为九朝古都洛阳的京畿之地和通往西部的门户,地扼函关古道,东连郑汴,西通长安,自古为中原要塞,军事重地。
新安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有全国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千唐志斋的石刻唐书;有古朴典雅的王乔洞仙迹;有马陵道乱箭射庞涓的孤灯。据传: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就出生在白墙;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因檄文讨伐武则天,败露后而潜逃隐居于新安,并终老客死于新安……境内自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殷商、春秋、战国、秦汉至今的数千年间,无处不留下各个时期的踪迹和印记,古遗迹、古战场、古墓地、古渡口遍布全县的各个角落、历史的沉积物比比皆是。
早在十几年前,新安就对黄帝密都青要山进行旅游开发。1999年,举世瞩目的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竣工,开始下闸蓄水,形成了北方300多平方公里的万山湖水面,像一颗巨大的明珠,镶嵌在中原大地上。一时间,车水马龙,人声喧嚣,全国各地的游客,从四面八方慕名蜂拥而至,一睹这跨世纪水利工程的风采,这给新安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良机。这时,新安县委、县政府领导,集中全县人们的智慧,及时提出了以“工业兴县、旅游开发”为两翼的新安经济发展的新思路、新格局。
又是几年过去了,新安的工业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有目共睹。而作为朝阳产业的旅游业,在经过短暂的狂热之后又陷入了低潮。各景区由于规划滞后,不具特色,点多面广,投入不足,已是“门前冷落车马稀”,各个景点的年收入,连管理人员的工资也难以为继。
在全国掀起发展旅游业方兴未艾之时,以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境内雄伟壮观的山岳和神奇如画的秀水,再度引起世人的瞩目。
闻名遐迩的“三山四峡”更是独领风骚,各具千秋。有峰峦叠翠,谷深新幽的黄帝密都青要山;有孤峰独秀,恬静玲珑的道教圣地荆紫山;有峰峦绝涧,岚雾蒸腾的高山草甸黛眉山。有高山谷深、潭清瀑美、岩雄石奇的龙潭峡;有绝壁林立、刀劈斧削、深不见底的黛眉峡;有青山对峙,巨浪翻飞,惊涛拍岸的黄河八里峡……
欲把烟岚拟黛眉,恐于黛眉不相宜。
谁知一雨新晴后,恰似张郎画眉时。
这首清代《黛眉山遗稿》中描写黛眉山风景的诗前小序云:“邑北有山,岚光如黛,每值新晴,鲜艳可爱,远近诸山皆不及也,故名黛眉。”
这首小诗清新明快的把黛眉山独特的风采,恰到好处的吟唱出来,给人以余味不尽的咀嚼与享受。
数百年来,无数的文人骚客慕名来到黛眉山,挥毫泼墨,吟诗作画,为黛眉山形态各异,惟妙惟肖的鬼斧神工所惊叹,为黛眉山留下的无数神奇美妙的传说而陶醉。
一泻千里,自天而降的黄河,在咆哮了千百万年之后,被举世瞩目的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的大坝拦腰截断,形成了数百平方公里碧波万顷,苍茫浩淼的万山湖景区,山水相融,构成了一幅美纱绝伦的山水风景画卷。
这无与伦比的人间仙境,却“久藏深闺无人识”。作为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的新安,作为朝阳产业,作为新安经济发展一翼的旅游业如何发展?
早在1999年,新安县地矿局干部,地质专业学校毕业的汪联团同志,在参加洛阳地矿局召开会议的间隙里,在同河南省地调院院长王建平和副院长张良及河南省第一工程院的王金龄副院长的闲谈中,得知国家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搞好国土资源的规划保护,要逐级设立地质公园。
作为专业、职业的本能和敏感性,和对新安地质、地貌结构的深切了解,汪联团同志立即感到在新安县黛眉山建立地质公园条件完全具备,并切实可行,他非常激动,如获至宝的将自己的想法向局领导作了汇报。当时正处于矿管局与土地局将合并办公之时,上下人心浮动,又苦于资金缺乏,再加上各级领导对建立地质公园的认识不足,所以在新安建立地质公园的想法由此搁浅。
2004年元旦刚过,新上任的新安县矿管局局长刘普选,得知新安县黛眉山,具备申报地质公园的条件时,他很快地意识到这是发展新安旅游业的一个千载难逢的良机,他立即拍板决策,抽调局里专业技术人才,成立相应机构,开始对新安县境内,以黛眉山为中心的地质遗迹进行全面的治理保护,又着手开始申报国家地质公园的准备工作。
刘普选是新安县旅游事业的重要开拓者和实践者之一。早在10年前,他在曹村乡担任党委书记时,对黄帝密都青要山的开发绞尽了脑汁。他四方奔走、呐喊、呼号,上下求援,多方筹措资金,修建了二十多公里的青要山旅游公路,对景区内的道路、景点、线路、湖面进行了全面的整修和改造。并组织人员出版了《黄帝密都青要山》一书,使青要山的旅游业初具规模,一时间新安名声大震,闻名四方。
2001年,在西沃乡担任党委书记时,适时国家重点工程——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刚蓄水不久。他看到这数百平方公里的水面,敏锐地意识到这正是开发旅游业的大好良机,他又立即投身到新安万山湖景区的规划筹建之中。修建了万山湖景区的大门,上千级的登山石阶,几千米的观光步行道,筹建了两个码头,引资建成了渡假宾馆和饭店等服务设施,使万山湖景区成为新安旅游业的又一个新亮点。
刘普选清醒的意识到:以黛眉山景区为中心的新安北部山区是个老解放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这里的许多热血青年都投身到革命斗争的洪流中去,并为革命做出过重大贡献。这里又是贫困山区,至今许多农民连温饱还没解决,生活相当困难。搞好新安黛眉山的地质保护,申报国家级的地质公园,是在打造新安旅游精品,使新安的旅游业融入国内旅游大潮,跻身国际旅游驰名品牌之列,可以带动一方百姓致富,发展壮大新安经济,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造福万民,泽被后世的千秋大业。这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他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重。
说了算,定了干,刘普选局长,到市地矿局和省国土资源厅联系,立即聘请有关地质专家,对新安以黛眉山为中心的地质、地貌进行普查。普查中发现:龙潭峡内厚达800米的紫红色石英砂实属国内罕见。黄河八里峡是黄河到入海口的最后一道峡谷,对研究母亲河的贯通、形成意义重大,区内波痕、龟裂峡谷和方山地貌都十分典型。是研究地壳、地貌、海陆变迁,沉降隆起的最佳场所,是申报国家级地质公园的可靠资源保障。刘局长又把这一地质调查结果,向省地调院的王建平院长作了汇报,王院长很感兴趣,十分重视,答复新安以黛眉山景区为中心的地质、地貌结构,具备申报国家级地质公园的基本条件。
这时,矿管局刚从国土局分离出来不久,县内矿业秩序十分混乱,资源管理,机构设置,一切尚未理顺,工作千头万绪。刘局长常常加班加点,没明没夜的为单位的工作呕心沥血。当刘局长同省地调院的王院长见面后,得到王院长对以新安黛眉山景区为中心的地质结构,可以申报国家地质公园表示支持时,刘局长欣喜若狂,彻夜难眠,不顾局里当时工作极度的紧张忙碌,他自我加压,负重奋进。立即把自己的想法和打算向县委、县政府的主要领导作了详尽的汇报。领导当即决定,立即把我县的黛眉山景区列入申报国家地质公园的计划之中。
第三章 强县富民的龙头
在县委政府做出了申报国家地质公园的决策之后,刘局长和局专业技术干部汪联团同志,从国家设立地质公园的意义、申报国家地质公园对新安县旅游业的带动发展、提高新安的知名度、如何拉动县域经济的增长、造福一方百姓等。写成了完整的书面材料并收集了大量的地质样品及说明资料。
刘普选带领一班人,马不停蹄,奔波于市地矿局和省国土资源厅之间,找领导汇报、找专家座谈、想尽一切办法取得领导的支持。2004年7月,由省地调院组织的专家组进驻新安。对新安境内以黛眉山为中心的各景区进行野外实地考察,广泛收集县内历史、地质、植被、环境、土地、水文、工业、农业、交通等各方面的地质资料,并拍摄了数百张具有典型地貌特征的照片和全套完整的新安地质地貌的录像资料。
经济三个多月的艰苦工作,一套完整系统的申报材料在地质专家们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完成。并于2004年11月上报省国土资源厅。
2004年11月19日,省国土资源厅组织专家评审,我县的申报材料被顺利通过。12月7日,省国土资源厅正式批准黛眉山为省级地质公园。
自此,刘局长和地矿局的一班人并没有感到轻松,他们清醒的知道:黛眉山省级地质公园的申报成功,只是工作的开始,而两年一度的国家级地质公园的评审工作将于2005年6月举行,如何赶上这班车,在评审之前把一切审报资料做好,还有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在等待着他们。
春节刚过,千里冰封,寒风料峭,离国家级地质公园的申报仅有4个月的时间,要在这有限的时间内完成黛眉山国家地质公园的规划和设计方案,还要高标准的完成各种申报材料的准备工作,其难度可想而知。
申报工作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资金严重不足。国家地质公园申报材料的编写印制,对黛眉山周围各景区的整治和管理,以及各方面的协调等,至少需要200多万元,县财政没法解决,无资金,一切都无从谈起。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刘局长四处奔走,八方求援。最后从省地调院王建平院长那里得知:可以向省国土资源厅申请地质遗迹的保护经费。刘局长立即到省国土资源厅,向主管厅长和处长汇报了县里的情况,反复说明新安申报黛眉山地质公园,对新安旅游业的拉动作用。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省厅领导终于为刘局长对工作、对事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所感动。在经过省厅,组织地质专家实地考察之后,同意解决150万元经费,用于黛眉山地质遗迹保护的专项经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