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琦
“皮司令要回来啦”
1958年11月初,萧瑟的秋风给人们送来了阵阵寒意,河南许多人已头戴护耳帽身着薄棉衣抵御风寒。与气候变化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嵩山脚下正涌动着的“大跃进”热潮。登封当时是全省乃至全国的先进典型,“大跃进、人民公社、总路线”三面红旗高高飘扬,大炼钢铁,浮夸风甚嚣尘上,“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蹬破地球冲破天,麦粒长得像嵩山……”不着边际的吹牛让登封威名远扬,许多国内外的人士纷至沓来,参观学习。
11月3日上午,登封县委办公室的电话铃声突然响起,正在这里值班的县委办公室主任吴万义拿起话筒,只听对方说:“是登封县委办公室吗?我是省委办公厅,给你们通知个事情。明天下午,解放军高等军事学院参观团一行180多人,由中共中央候补委员李志民上将带领,由许昌、禹县到你县参观,时间半天,晚上住洛阳。请你们务必于中午时分到登禹交界处迎接,并做好接待介绍工作。另外,登封人民的老朋友皮定均司令员也在成员之中,将随团前往。应皮司令的要求,他将借机在登封停留两天,走访老区群众,你们务必要做好安保和服务工作。”
放下话筒后,吴万义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他记得1944年5月登封和豫西被日军占领,当地人民群众备受蹂躏,苦不堪言。正在这时,皮定均带领八路军豫西抗日支队来到了嵩山,以登封为中心开展抗日斗争,解救人民于水火,直至1945年10月抗战胜利后离开。在这里,皮定均同登封人民结下了深厚的鱼水情谊,他的名字和事迹一直在登封民间相传。如今,登封人民日夜盼望的亲人回来了,这怎能不让人高兴呢!
吴万义拿着电话记录,赶紧向时任县委书记的蔡振忠作了汇报。蔡振忠马上召开会议作出安排,决定由副县长张诚带队接待,时任公安局副局长的陈国栋、刑侦股副股长黄清林等人负责安保事宜,并由黄清林作为皮定均等人的警卫,全程陪同。
皮定均要回登封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从县委大院传播开来。“皮司令要回来啦!”群众无不欢呼雀跃。特别是当年曾跟随皮定均投身抗日的老同志更是喜不自禁,想方设法要借这个机会表达自己的崇敬心情。
欢迎标语都要撤掉
第二天上午,张诚、吴万义和公安局局长王继贤、副局长陈国栋以及黄清林等进行了商讨,安排好了参观路线和迎接事宜。
午饭后,张诚、陈国栋、黄清林从中岳庙经卢店到告成,再到登禹交界的白沙镇,沿路看到群众自发地悬挂了许多标语、横幅,上写“热烈欢迎皮定均司令员重访革命老区”“向皮定均司令员学习致敬”“登封人民想念皮定均”等。
下午2时,4辆大轿车在4部吉普车的引领下,驶到了登禹交界的白沙水库大坝附近。张诚等人赶忙迎上前去,前来送行的禹县领导和担任参观团领队的中央警卫局的成员,同登封的迎接者握手交接。
参观团来登封参观的第一站是白沙水库。皮定均从车上走下时,登封的同志赶忙走上前去同他握手。当年皮定均44岁,只见他头戴深色呢子单帽,身着深色呢子大衣,双眼炯炯有神,步履矫健有力。他一边走一边同登封的同志热情交谈,询问着登封的情况。并告知他要借此机会留下两天,专访登封老区,还提出希望安排一个熟悉白坪乡的同志带领,去看望老乡,如有可能下午就去。
白沙水库是个大型水库,坝长1316米,高47.88米,可调节库容2.95亿立方米,1951年4月动工,1953年8月竣工,1955年到1956年扩建加固,可抵御百年一遇洪水,灌溉禹县、许昌数万亩良田,解决禹县、登封、许昌200多万人的吃水问题。水库大坝位于禹县的白沙村,水面位于登封的王村、告成、徐庄、大冶一带。看着伟岸的大坝、宽阔的水面,皮定均一行惊叹不已,深深地为老区的快速发展而高兴。
接着,皮定均一行又登车来到了新登煤矿参观。该矿是登封通过社会主义改造而建立的地方国营煤矿,矿上生产红红火火,车车煤炭频频升井,地面煤场内拉煤的车辆排成长龙。新登的生产又让皮定均大开眼界。
在通往新登的道路上,皮定均看到了悬挂在道路两侧和中间的那些欢迎标语和横幅,他立刻找到带队领导和登封的同志,指出,当年受命带领八路军来到豫西抗日,所取得的每一个胜利和成绩,都是党中央毛主席的正确领导和人民群众大力支持的结果,功劳应归于大家。他坚决要求将这些欢迎他的横幅标语撤下,换上欢迎参观团和感谢党中央、毛主席、人民群众的内容。在皮定均的强烈要求下,登封县委派人沿途动员群众将横幅标语内容作了更换。
大约在下午4时,参观团的汽车经告成、卢店来到了中岳庙。车停稳后,参观团一行由县文物保管所人员导引,进入庙内参观。宽大的庙院、挺拔的松柏、古老的建筑,彰显着嵩山文化的悠久和厚重,令参观团成员们赞叹不已。
在中岳庙大殿处,县里的三级干部会议刚刚结束,每个乡都留下了一位代表准备开小会,布置年终总结工作。白坪乡的干部张从新也被留了下来。正在此时,大家忽然看到从峻极门处进来了很多军人,随即从大会办公室传出消息说皮定均司令员来中岳庙参观了。
不一会儿,皮定均和参观团成员走上了大殿前台,来到了大家中间。皮定均见到大家说:“你们在这里干啥?”大家说:“我们在开会。”皮定均又问:“全县各地都有人在吗?”大家回答:“都有。”他又问:“有白栗坪的人没有?”张从新答道:“有,我就是。”皮定均忙上前紧紧握住张从新的手,问这问那,他特别提到当年在危急关头为他和司令部的同志提供帮助使他们脱离险境的李大娘情况。张从新对这个人没什么印象,他想了想,说那位李大娘 “可能不在了”。这一回答令皮定均痛心不已。
接着,皮定均又问:“这里有大冶的人吗?”一位大冶的同志说:“我就是。”皮定均开玩笑地说:“你是大冶的,拿枪打过我没有?我军打大冶时是付出了很大代价的。”那位同志红着脸说:“我不是大冶街的,是双庙的。”皮定均笑了:“啊!那你是好人,你没有打过我们,是抗日的。”张从新和开会的登封人都围了上来,簇拥着皮定均参观了大殿、寝殿、御书楼,而后送皮定均一行走出中岳庙来到了西天门大街。
这时,大街上已挤满了闻讯而来的群众,大家都想看看皮定均,想跟皮定均说说话。
有个老太太从人群中走向皮定均,她紧紧握住皮定均的手,说:“皮司令,我的孩子就是跟你出去干革命打仗的,解放这么多年了也没有音信。”皮定均马上让随行秘书详细地记下名字、年龄,说:“我回去一定帮你找到。你有什么困难给我说,我让县委帮你解决。”一时间,群众都拥上来拉着皮定均的手说个没完,眼看天色已晚,在县委干部的多次劝说下,大家才依依不舍地散去。
白栗坪寻找李大娘
送走了参观团,皮定均同秘书乘坐参观团留下的一部吉普车,跟随张诚、黄清林一行来到当时设在衙前街旧县衙内的县政府大院,皮定均对县委书记蔡振忠讲述了许多他同登封人民一起抗日的往事,并且特别提到了李大娘。
李大娘是东白栗坪人。1944年10月,皮定均、徐子荣率领八路军豫西抗日支队司令部,曾多次驻扎在那里。半个月后,皮定均率司令部少数人马返回该村,国民党顽固势力梁敏芝秘密将其包围,欲置他于死地,并下令老百姓不许接近和报告八路军,违者家灭九族。东白栗坪有位守寡多年视八路军如亲人的李大娘,冒着生命危险迎皮定均于家中,拿出自己一小罐珍藏许久过年才用的白面,为皮定均等烙备干粮,密报了消息,指出了突围线路。皮定均这才突出重围转危为安,免遭灭顶之灾。
皮定均对蔡振忠说:“我明天要去东白栗坪看望老区人民,寻找当年的李大娘,你给我找个当地人带路。李大娘的功劳太大了,关键时刻帮助了八路军。我这次从北京来,子荣同志还从家中挤了一些布票和钱让我带在身上,找到李大娘要向她深深地表达谢意。我准备把她带到县城,请她吃顿饭,给她做身新衣服。还想让她以后住在县城,县委县政府把她养起来,行吗?”蔡振忠说:“你说的李大娘是革命的功臣,关爱革命功臣是党和政府应尽的责任,我们一定照办。”
说话间,老家在东白栗坪的公安侦察员梁光印,由公安局长王继贤引领来到了皮定均和蔡振忠面前。
王继贤向皮定均报告说:“这是梁光印同志,中共党员,我局政保股侦察员,当年你在豫西抗日时他是东白栗坪村的儿童团长。”梁光印连忙向皮定均敬礼。
皮定均紧紧握住梁光印的手,风趣地说:“你认识我吗?”梁光印说:“白栗坪的老少都认识您,大家不习惯喊司令员,都亲切地称您‘老皮。”
皮定均一听哈哈大笑,如见亲人似的一直握着梁光印的手,向他问起了当年抗日时的白栗坪村农会主席、保长、民兵队长的近况,支队撤离后老区人民的受害情况,解放后白栗坪的变化等等。梁光印都一一作了回答,皮定均露出了满意的神情。
接着,皮定均又问起了梁光印的经历。梁光印说:“1948年5月,登封一解放,我又当上白栗坪村的儿童团长,还是东西白栗坪、石门3个村乡邮站的交通员,负责给这3个村的驻村工作队送信送报纸。1950年土改时,我是白栗坪小乡的团支书兼民兵队长、治保主任。1951年,离开家到县公安局工作。”皮定均听后,高兴地说:“1944年,八路军撒下的革命种子正在茁壮成长啊!”
当天晚上,皮定均住在大院东侧的招待室里,他让梁光印和他一起住。晚上两人聊了起来,皮定均讲起了当年在豫西和登封的斗争历史。他从林县组建支队讲到强渡黄河挺进豫西,从三访地方势力裴志明说到取得抗日斗争的胜利,再从撤离南下桐柏说到中原突围大捷……一直讲到凌晨4点。皮定均生动的讲述,使梁光印终生难忘。皮定均还特别详细地讲述了李大娘的故事,并说:“明天咱们到东白栗坪要一家一家地找,一定要找到李大娘。”
11月5日天刚亮,皮定均便起了床。用过早餐,皮定均便催促上路奔赴白坪。车辆已经备好在政府门前,可皮定均来到门口看到街道两旁站满了人,他便吩咐司机将汽车开到南城门外等候,自己步行穿街而过同老乡见见面。他沿街步行向东,经十字街口再向南。街上老百姓纷纷向皮定均打招呼,一些年龄较大认识皮定均的群众则拉住皮定均说个没完。走到十字街口,有一个中年农民拉住了皮定均的手,身上脚上还带着泥巴。这个人叫梁金和,听说皮定均到了登封,便起早从家乡步行到登封来见皮定均。
梁金和说:“皮司令,我是东白栗坪的梁金和,当年曾随你抗日打了好多仗,有石道、曹村、大冶等,多年不见想你呀!”皮定均便和他边说边走,来到南城门外,皮定均又让梁金和一块儿上车返回白栗坪。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颠簸,车子到达东白栗坪村头。皮定均下车步行入村,他说:“官大不压乡邻,白栗坪是我的第二故乡,群众是我的亲人,我们不能在乡亲面前乘车坐轿耍官样。”这天东白栗坪比逢年过节还热闹,街道两边挤满了男女老少。“皮司令你回来了!”乡亲们不停地向皮定均打招呼。皮定均则不断地向大家招手致意:“白栗坪的父老乡亲们,我回来看望大家来了!”一位老民兵上前握住皮定均的手,说:“皮司令,我们一听说你回来,就打听你在哪里。”皮定均说:“我回来看望大家晚了点,我现在不是那么自由了,不像过去想去哪就去哪。”一个天真的小学生拉住皮司令的衣角,说:“您这么大的官,谁还能管住您呀!”皮定均笑着说:“我们的领袖毛主席管我呀!”一句话说得大家哈哈大笑。
皮定均会见了群众后,开始寻找李大娘。由于年代久远,村子面貌变化很大,他从村头开始一户一户地看。当他来到村南头高呼兰家门口时停下了脚步,看看宅院坐落,到院内又审视一番房舍,说:“好像就是这一家吧?”梁光印介绍说这一家姓高。皮定均便问户主家中有没有一位姓李的大娘,户主高呼兰说有一位婶母,但是娘家姓申不姓李,前3个月已经去世了。皮定均又谈起当年李大娘热诚对待八路军,及时报告敌情的事,高呼兰一头雾水,纳闷地说,没听俺婶子生前说起过此事。皮定均心里亦觉不踏实,还想再找。
这时已到中午,白栗坪管理区的干部几次催着回去吃午饭,皮定均便让随行秘书取出相机,然后与院中所有的乡亲合了影。当走出高家大门时,他又回头望了这个宅院,说:“不是这个院吗?午饭后咱们再找找看。”
这天中午,白栗坪管理区特意杀了一头猪,蒸了许多白面馒头宴请久别的亲人。皮定均要梁光印把当年的保长高锦堂夫妇、掩护过八路军伤员的李如松老先生、民兵队长高记,还有几位革命烈士家属,连同梁光印的父亲等十几位父老乡亲请来共进午餐。皮定均深情地说:“当年开创豫西抗日根据地时,白栗坪人民忍受了极大的困难,用仅有的粮食、土布、鞋子支援八路军。许多白栗坪儿女踊跃参军上前线,不少牺牲在南下和中原突围的战斗中,为解放豫西人民,有60多位烈士的鲜血洒在白栗坪这片土地上。白栗坪人民在残酷的战争年代,为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有很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白栗坪人民不愧为伟大的人民,白栗坪人民的光荣业绩永远载入豫西抗战的史册!”
席间,皮定均忙着为请来的老人夹菜,他为今日能与这里父老乡亲一起吃饭而感到格外高兴。当时全国各地的浮夸风给广大农村造成了极大损失,那时候,农民吃大食堂要靠“挖陈粮”来维持一日三餐,连过年也难吃上白面馒头,更谈不上吃肉了。此时此刻能吃上这样的饭菜那是做梦也难以想到的,所以饥饿难耐的老人们等不及皮定均夹菜,就自己下筷子一块接一块不停地往嘴里送。有的甚至还把肉夹在馍里往上衣口袋里装,有的老人衣服上没有口袋就往袖子里塞。
看到这种情形,皮定均一下子惊呆了。他看出来老区的父老乡亲长时间没有吃过饱饭,今天的桌子上却是大块大块的猪肉,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慢慢放下手中的筷子,询问陪同的管理区负责人:“平常老百姓吃的什么饭菜?”得到的答复干脆:“总是这样。”皮定均听了不禁双眉紧皱,两眼紧紧盯住管理区干部,脸色十分难看。过了片刻,他控制住自己的怒火,问:“当年打鬼子吃的红薯还有没有?”管理区干部连忙叫人去地里刨了几块红薯,洗洗放在锅里煮了。结果,皮定均只吃了几口就难过得吃不下去了,他当时的痛苦心情是难以想像的。那两桌饭菜,他几乎一口也未尝,下午继续再找李大娘的计划也就被取消了。
午后2时,皮定均要走了,乡亲们不约而同地拥向街头。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大娘握住皮定均的手,问道:“老皮,你什么时候再回来呀?”皮定均依依不舍地对大家说:“我一定还会回来,还会回来的!”乡亲们一直把他送到村外。车开了很远,皮定均还留恋地不住回头凝望着白栗坪。
返城途中,皮定均对梁光印说:“这次的任务只算完成了一半,没有找到李大娘。光印,你是这儿的老户,现在又当了公安局的侦察员,以后的日子里,你要替我完成这个心愿。”
浓浓的老区深情
返回县城后,皮定均又到大冶走访了他曾战斗过的地方,参观了那里的炼钢厂等。接着,他又邀请了一些抗日老战士到县城见面。
11月6日上午,皮定均与大家一一告别,乘车到洛阳追赶参观团大队人马。临行前,他仍不忘再次嘱咐梁光印帮他寻找李大娘。
两星期后,梁光印回乡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终于查清了李大娘的情况。原来,高呼兰家住的是皮徐支队的参谋长熊心乐,从高家再往南走就是李如松家,这里就是皮定均和徐子荣当年常驻的地方。1945年4月后,皮徐支队司令部便在李如松家常设了下来。李如松家周围的环境和皮定均的记忆完全吻合,李如松家三嫂就是皮定均所要寻找的李大娘。
李大娘的原名叫王大妮,1876年出生在东金店乡券门村一个贫农家庭。1944年10月5日,皮定均带队第二次进驻东白栗坪时,老乡们受反动派恐吓欺骗,不敢贸然接近八路军,全村人都跑了,李家留下李如松的三嫂李大娘在家看门。李大娘当时接待了皮定均,给他们做了饭、报了信。1958年11月皮定均到东白栗坪寻访李大娘时,再往南走一家就能找到李大娘家,可惜只差一步之遥。
梁光印查清情况后,给皮定均去了信,皮定均又安排当时的河南省委副书记史向生回到东白栗坪看望李大娘和李如松老人,给他们送去了白糖、点心等生活用品。当时,李如松家土改时被误划成了地主成分,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史向生专门给当时的村干部交代,李如松和李大娘是革命的功臣,绝不能按地主分子看待,应当按革命家庭对待。同时,还交代民政部门做了一个“李大娘故居”的牌子,悬挂在李大娘家大门口。
1960年,皮定均特意写了回忆文章《回到我的“故乡”白栗坪》,发表在河南的《奔流》杂志第九期上,专门叙述了李大娘为革命做出的贡献,表达了他对李大娘的崇敬和对第二故乡白栗坪的热爱。
(责任编辑:吴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