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科院校学生艺术团有效教学模式研究与可行性探讨:以广东工业大学学生艺术团为例

2014-12-18 06:51王晶一广东工业大学通识教育中心510006
大众文艺 2014年10期
关键词:艺术团工科院校

王晶一 (广东工业大学通识教育中心 510006)

由于学科背景的特点和全国艺术教育实际水平的束缚,中国工科院校学生艺术团的发展存在着自身的现实问题。尽管近些年随着《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2001——2010年)》《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教育部令第13号)关于“每三年举办一次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1等文件的相继出台,促使工科院校的艺术团纷纷涌现出一批充分展现大学生健康向上风貌的高水平艺术作品,同时也高度展示了工科院校艺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成果。但是,在凸显的教育成果背后,蕴藏着阻碍工科院校学生艺术团可持续发展的种种现实问题。文章将立足于中国工科院校学生艺术团的实际情况,对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分析其可行性,并制定出具体措施,为工科院校学生艺术团可持续发展突破瓶颈寻求方法。

一、 工科院校艺术团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一)工科背景“零起步”,有效时期“仅三年”

广东工业大学是一所典型的工科院校,没有音乐特长生,其艺术团的成员都是由各工科专业背景的学生构成,他们在进入艺术团之前对于音乐艺术大都只停留在兴趣爱好的层面,完全没有任何专业认知能力,比如,几乎所有学生不具备认识五线谱、懂乐理、视唱练耳等基本音乐素养;合唱团的学生不懂声乐;管乐团的学生不懂乐器等等。然而,一个艺术团的学生从一年级进入艺术团,最多持续到三年级。这种生源情况无疑会给艺术团的教学带来极大的困难。面对这种现实情况,很多工科院校艺术团的指导老师为了能够获取短期效应,经常会采用“拔苗助长”或者“空中楼阁”的方式进行教学训练。这样有时确实在短时期内能够有所收获,但事实证明,这样的教学训练不仅对于学生及艺术团整体水平的可持续有效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同时也不断增加指导教师的工作任务。众所周知,对于音乐艺术认知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且循序渐进的过程,然而面对工科学生艺术团“零起步”“仅三年”的实际问题,艺术团指导教师该如何调整教学训练的方式以满足艺术素质教育的教学目的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二)艺术技能“重点抓”,通识理念“轻手放”

“建设学生艺术团队本身不是目的,他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载体,也是优秀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载体之一,肩负着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和打造文化校园的职责。”2然而,很多艺术团在教学实践中由于一味地追求艺术作品的高难程度,只顾提高学生的艺术技能,却经常忽略其真正的教育使命。此外,目前,广东工业大学艺术团的训练课程大都列入选修课程中,学生可以在艺术团的课程中修到选修学分,由此,艺术团的训练课程肩负着学生通识教育的重任。实际上,艺术团的课程大都还是以艺术技能为主,课程设置上还不能充分体现通识教育理念,这对于艺术团学生的培养是有制约性的。

(三)教学学时“很有限”,实际训练“超时限”

根据广东工业大学教务处选修学分要求,艺术团课程属于人文社科类,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要求选够9个学分人文社科类选修课程,经管、文科类学生要求选够6个学分人文社科类选修课程。按照目前选修课程的上课体系,艺术团的训练课程最多每周只能达到3-6个学时,这对于团员全部“零基础”的学生艺术团来讲,想取得丰硕的成绩是很困难的事情。面对如此的规定,在实际训练中,为了能够使付出有所收获,各团队的指导老师除正常的教学外只能花费大量的业余时间进行训练,然而,这样的现状始终是艺术团发展的隐患。

二、 工科院校艺术团有效教学模式

著名艺术学研究专家凌继尧教授在《中国工科大学艺术教育实践的理想模式》文章中提出:“中国工科大学艺术教育实践应当是包括‘课程体系——高雅艺术进校园——艺术实践活动’三位一体的模式。”并且阐述了该模式产生的原则:“应定位于人文教育,旨在拓宽胸襟、涵养气象,提升人生境界;应以课程为中心,艺术实践和鉴赏并重,使学生在鲜活生动的艺术世界中有所体悟;应依照艺术学和教育学的内在规律,把握艺术教育以情动人、重视体验等特点;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艺术活动的参与程度,提升校园文化层次。”3艺术团作为工科院校艺术教育实践的先锋队伍,不仅使学生“拓宽胸襟”“体悟艺术世界”,还肩负着使学生能够创作出体现大学生风貌的艺术作品以展现学校艺术素质教育水平的重任。那么,根据凌教授的艺术教育实践理论,笔者认为对于工科院校艺术团的有效教学模式应当在上述“三位一体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全面的提升,可以采用:“独立的课程体系——广泛的艺术鉴赏——专业的艺术活动”三位一体的模式进行教学。

(一)独立的课程体系

在工科院校对于艺术团学生的艺术教育实践应该有一套相对完善独立的课程体系,不管是什么专业团队的学生其艺术团课程体系都应该由艺术团必修课、艺术团训练课和艺术团选修课三个部分组成,且三个部分需按时间按计划有序进行。

1.艺术团必修课程主要包括:基本乐理、视唱练耳、专业基本功训练。这三个部分是作为艺术团成员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音乐素养。由于我国音乐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与不发达的现状,多数工科背景学生的基本音乐素养是相当匮乏的。几乎每一个工科艺术团的指导老师都会面临这一棘手的问题,这也是艺术团前进的最大阻力,为此他们也是使尽浑身解数解决这一难题,比如,“空中楼阁”法,教师将每一声部旋律录音然后让学生反复听唱直至将其烂熟于心;还有“口传心授”法,老师唱一句学生学一句直至学会为止等。这些奇思妙想的手段都是为了最终能够让学生完成该作品。这些方法无疑会产生一个共同的结果就是学生永远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完成一个作品后,下一个作品教师还是要这样继续下去,因为学生根本不识乐谱,不懂乐理。这种方式不仅违背了艺术团的教学理念,更加阻碍艺术团的可持续发展。为了使学生在日后的学习和排练中有一个循序进步的过程,只有在一年级采取基本功“恶补”的方式,打好基本地基,为以后训练的可持续性奠定基础。所以,在课程体系中,一年级的新生进入到艺术团,不能先急功近利地排练作品,首先进行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和专业基本功训练的必修课。通过必修课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具备基本的音乐素养,为日后排练作品扫清障碍;另一方面指导教师也可以进一步判断哪些学生属于可塑之才,为今后真正排练作品挑选更适合的人才,毕竟演绎艺术作品不是只凭兴趣爱好就可以完成的。

2.艺术团训练课程主要包括:作品训练课、形体表演课;主要是二、三年级需完成的教学内容。经过一年级的基本音乐艺术素养的学习和专业基本功的培训,二年级就应该具备一定的基本音乐艺术素养的能力,可以安排作品与之排练,但其实际演绎作品的水平和经验还很不足。而此学期恰恰也经历三、四年级的人员更迭,所以将刚升入二年级的学生与经历一年实践训练的三年级进入训练磨合期。这样一方面可以使青涩的二年级学生在作品中继续前进,另一方面可以使三年级学生在带给二年级学生各种影响的同时走向成熟。形体表演课程是艺术团必需的课程,此课程不仅可以全面提升艺术团学生的整体艺术气质,更能够帮助学生提升舞台表演意识和改善舞台表演形象。

3.艺术团选修课程是为艺术团学生提供更深更广阔的学习艺术各门类的平台,更是“涵养气象”“提升人生境界”的重要途径。此类课程是指面向工科院校全校学生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即艺术类公共选修课。它以其范围广泛、门类多样、内容丰富、形式特色等特点,不仅能够满足学生的多样需求,也能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进而对艺术作品的表现更趋于完美,更能帮助学生从文化艺术的人文精神等方面实现自我的全面提升。

(二)广泛的艺术鉴赏

艺术鉴赏就是审美体验与审美能力提升的过程。“审美主体经过一定的教育与训练,自觉不自觉地把人类审美的历史经验转化为个人的审美能力。个人的审美能力、审美习惯、又直接左右着审美直觉。所以审美直觉并不是纯感性的,看似不假思索,其实是感性和理性、情感与思想的交融统一,是理解力、判断力等内在理性能力的外发表现。”4基于这一点,紧靠课堂的内容是很有限的,那么,对于艺术团的学生,为能使其更快的提高审美情趣,有必要为他们提供更多更广阔的艺术鉴赏活动,如鼓励参加各种音乐营、观摩专业音乐比赛、走进音乐厅或歌剧院或剧院等专业表演场所观看高水平的演出、观看各种艺术作品展等等。为此,作为施教者一方面可以组织学生参加观摩以上举出的活动,积极为学生营造艺术鉴赏的平台;另一方面就是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自发的提升审美意识,这种引导具有可持续性因素,为学生今后的人生发展起到综合性的指导作用。

艺术团作为学校艺术教育的先锋实践基地,就要求指导教师在短时期内把普通学生培养成相对专业的学生,进而创造出有一定水平的艺术作品。这样,学生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的基本素养和技能,更需要拥有“音乐的耳朵”和“形式美的眼睛”才能更好地将艺术作品演绎到位。“想要训练学生‘音乐的耳朵’和‘形式美的眼睛’,就要让学生身临其境。”5如果艺术团的教学一方面一味地训练技巧、排练作品;另一方面对于艺术鉴赏力的培养只停留在听录音、看视频、读书本的解释;学生就会缺乏真正的审美体验过程,就不能深刻理解作品的内涵,更不能产生适合艺术作品的二度创作,最终也只会成为一个“匠才”。体验是感性认识的源泉,是艺术感悟的途径,是自我意识提升的手段。广泛的艺术鉴赏活动是艺术团学生最终舞台实现的有益桥梁,也是其艺术实践的有益动力。

(三)专业的艺术活动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艺术活动是艺术团最终理想的实现舞台。它不仅是学校艺术教育教学成果水平展现的途径,也是学生参加艺术团初衷的最终满足,更是学生提升艺术整体水平的有效方式。学生经过一年级的基本训练和二年级的经验积累,三年级是一个享受丰硕成果的时期。当然,笔者的意思不是只有三年级才参加艺术活动,而是以三年级作为主力军参加艺术实践活动。这里的专业艺术活动一方面是指大学生艺术展演、大学生声乐、器乐、舞蹈、戏剧大赛等专业的比赛活动;另一方面是指经过有效专业训练之后的艺术团组织参与的校内演出活动也是具有专业水准的高水平艺术活动。这些既可以使学生开拓眼界、增长见识、提升艺术水平、塑造综合实力;也可以提升学校整体的艺术教育水平和校园文化生活。

三、 工科院校艺术团有效教学模式可行性分析

(一)理论实施分析

模式年级艺术团必修课 艺术团训练课 艺术团选修课独立的课程体系 广泛的艺术鉴赏专业的艺术活动一年级上学期基本乐理专业基础训练无无无课程中激发学生自我提升审美意识一年级下学期视唱练耳专业基础训练无 无 组织观摩专业比赛一次二年级上学期作品排练形体表演基本训练(上)面向全校的艺术选修课程,艺术团学生自由选择 学生自觉参加艺术鉴赏活动一次二年级下学期组织参加音乐营一次三年级上学期自愿参加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的学习自愿参加专业基础训练作品排练形体表演课作品排练与二年级共同上课形体表演基本训练(下)学生自觉参加艺术鉴赏活动二次参加专业比赛;参加校内外专业演出活动三年级下学期与二年级共同上课与二年级共同上课组织参加音乐营一次四年级上学期自愿参加

笔者针对工科院校艺术团教学中存在实际问题,根据凌继尧教授的艺术教育实践理论进一步提出“独立的课程体系——广泛的艺术鉴赏——专业的艺术活动”三位一体的艺术团教学模式。该模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采用分年级教学的方式,具体情况如下:在上述表格中不难看出“独立的课程体系”“广泛的艺术鉴赏”“专业的艺术活动”三者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彼此交融。三者纵向看似相互独立,但横向却需要相互渗透,同时又按照年级的划分循序渐进地有序进行。这样的模式对于艺术团的教学有一定的规范作用,不仅能够让学生在艺术团得到良好的艺术修为,也能够让艺术团可持续良性发展,更能够使工科院校艺术教育水平稳步增长。

(二)实践效果分析

笔者提出的艺术团有效教学模式并非停留在理想程度,是经过实践检验后的总结。广东工业大学学生合唱团——Crystal人声乐团2009年9月正式成立,笔者任指导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遇到很多难题,促使笔者不断探寻一个适合工科院校艺术团教学的模式。笔者曾阅读过很多学者关于高校艺术教育的文章,其中凌继尧教授的《中国工科大学艺术教育实践的理想模式》文章给予笔者很大启示。在此模式基础上,笔者在实践中不断尝试与改进,终于历经四年之后,笔者的人声乐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该团队不仅在国内外专业的比赛中取得金奖等优异的成绩,更重要的是培养出的第一批毕业生都以较为全面的综合素养、成熟的心智和特有的艺术气质找到理想的职业,为艺术团的教学成果交出满意的答卷。实践证明,这一模式不仅能够使艺术团的学生快速成长,也能使艺术团水平持续提升;不仅能够实现学校的艺术教育理念,也能让学校艺术教育取得丰硕成果,更能让校园文化生活绚烂多彩。

四、 小结

中国工科院校艺术团是中国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阵地,它代表着工科院校的艺术教育水平,是提升高校艺术素质教育的先锋队伍。它的成长与发展需要更多的专家学者的关注,也需要各高校教育引导者的重视。笔者潜心四年,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这一教学模式,尽管有很多地方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但其具备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可行性,希望此模式能够帮助同类艺术团在教学实践的问题中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让艺术团可持续发展,为工科院校的艺术教育发挥更大的能效。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03(16).

2.王勇杰,何汉武,张红.通识理念下高校学生艺术团建设的文化责任[J].高教探索,2012(04):111-113.

3.凌继尧,李义娜.中国工科大学艺术教育实践的理想模式[J].艺术百家.2010(03):40-43.

4.凌继尧、张燕等主编.美学与艺术鉴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09月第1版.P64.

5.凌继尧,李义娜.中国工科大学艺术教育实践的理想模式[J].艺术百家.2010(03):40-43.

猜你喜欢
艺术团工科院校
“新工科”和OBE模式下的车辆工程实践课改革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究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艺术为媒“侨之缘”云端献礼贺“双节”——兴化“侨之缘艺术团”精心编排中秋国庆在美云端演出节目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舞台上的意外
天津大学:成立全球首个新工科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