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永甲
〔关键词〕 初中语文;导入;原则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21—0048—01
所谓导入,是在新的教学内容或新的教学活动开始时,教师运用多种手段,引起学生注意,产生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标和建立知识间联系的一类教学行为。在语文课堂上,导入这种方法本身不错,但因为各种原因,有些导入是失败的,没有达到教师教和学生学这样简单的目的。所以在课堂上运用导入法,是有一些基本的原则的。恰当地导入,要言简意赅,要精炼,相关知识要富有关联,能够启发学生。笔者在教学时,针对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进行恰当的导入,可以点燃初中生的学习火花,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使他们鼓起学习的风帆,他们就会全神贯注、精神振奋、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接受新知识,就会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下面笔者从四个方面谈谈如何导入,导入应该遵循哪些原则。
一、课堂导入要具有启发性
启发性是指教师所设计的导入能激发学生思维,积极参与教学,并使学生关注课堂内容。教师可以在课的开始通过提问和设置悬念,在学生面前展示一个新的良好的求知情景,引导学生来思考。课堂导入富有启发性,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导入时,老师要抓住重点、难点,“少而精”,起到“点拨”作用,给学生留下更多的思维空间和思考空间。只要教师在课堂导入时,善于运用启发性教学,运用自己的智慧,赋予它灵活性和创造性,那么学生思维的火花就会随之迸发、闪耀。如在教学蒙田《热爱生命》一课时,课前先以汪国真的小诗《热爱生命》导入,启发学生的心智。让学生提前就自己关于生命感悟的句子写好,为接下来的课上分组进行交流,探讨“平凡人如何做才叫热爱生命”这个问题,打下基础。
坚持启发性,也体现在使用启发性语言方面。实践证明,有启发语言的课堂、有善于思考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才是属于学生们的课堂,才叫“自主学习”的课堂。
二、课堂导入要具有目的性
目的性是指要及时告知学生关于学习的主题与目的,并且保证导入设计直接指向所学的内容。一般在导入阶段,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以适当的方式提示教学目标。初中课文前有预习提示或自读提示,教读课文还有“学习重点”的提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这些提示性文字,让初中生自己归纳领悟。课堂导入要紧密围绕这些教学目的而明确展开。
课堂目的不明确,导入的语言就失去了支撑,导入这种方法就无法有益教学。导入没有目的,也就会导致学生没有方向,不知道老师究竟要干什么,就更谈不上教学效果。只有在授课时目的明确,导入语言也才会具有目的性。课堂导入要具有了目的性,在这个教学目标的导引下,老师也好尽量做到让学生能够发现问题,自己尝试着分析和解决问题,教师可以点拨释疑,问题的结论尽量让学生自己归纳得出,老师不要代替学生思考和表述。
三、课堂导入要具有关联性
关联性是指已知的导入材料和未知的新材料要有连接点并且保证连接点要准确,自然,不牵强附会,不唐突生涩,同时,不宜彼此差距太大。
语文知识是系统的,连贯的,好多新知识也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开展起来的,在学习新的内容时,如学生对原有知识模糊不清,一知半解,接受新知识就会发生困难,这时,教师通过课堂教学中的导入可以起到复习旧知识,导入新知识,达到承前启后的目的。尤其是学习文言文的虚词方面,课堂导入后,把相关知识前后联系了起来,同学们的收获都不小。
四、课堂导入要具有精炼性
精炼性是指导入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中不宜分配较长的时间 ,一般为3~5分钟。导入如果占用时间较长,就有喧宾夺主之嫌,影响到下面的课堂教学:一是有些学生的精力因为导入的相关知识占时较长而有所涣散,二是没有足够的时间来讲解课本知识,即使有时候讲解完成了,也是无法展开,大多数是草草收兵。
老师必须精心组织自己的导入语言,做到精炼而富有实效,才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要做到导入语言的精炼,对老师来说,是一门应该长期不断修炼的基本功。用心锤炼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精心设计每一次课堂导入,不断提高导入语言的有效性,吸引每一颗求知的心灵。让精炼的导入语言更好地服务课堂、点缀课堂,最终达到提高整节课教学的实效性。
?笙 编辑:刘於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