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冉 朱庆妮
摘 要:本文通过对日照市大学城六所高等院校学生道德价值观的调查实证分析,从道德价值目标、道德价值动机、道德价值手段和道德价值效果四方面揭示了当前日照市高校学生道德价值观的现状和特点,并探讨加强高校学生道德价值观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道德价值观;研究方法;德育
一、研究方法
本文拟尝试性地利用现有研究模型,对日照大学城六所高校学生道德价值观结构的四个方面进行实证研究,以期为当前高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供借鉴。本研究以日照大学城六所高校学生1000名学生为对象,采用形容词选择法,由被试者在提供的道德形容词列表中选择符合要求的五个形容词,并按符合程度由高到低进行排序。回收有效问卷960份,有效率为96%。问卷回收后进行统一编码,问卷调查数据利用SPSS15.0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道德价值目标的选择。问题是“什么样的道德目标在我心目中最有价值或最无价值”等,是个体道德价值观结构中的核心成分,决定着个体道德价值观的基本取向,也表明着高校学生的道德价值追求。为了准确了解大学生道德目标价值取向,列出了20項正向道德目标和20项反向道德目标,让学生按自己的价值判断来选择。从有关道德目标的调查结果,可得如下启示:
第一,高校学生认为最有价值的道德目标前五位依次是孝顺、自信、责任心、守信、诚实。孝顺作为我国的传统美德是现代高校学生最为认可的道德目标,这说明高校学生都体会到父母养育子女的辛苦,这与当前社会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但是研究也发现社会所提倡的另外一些道德价值目标在今天的高校学生中已不受重视,例如,“简朴”(第18位)、“忠贞”(第19位)等道德价值目标在当代高校学生心目中均放在无足轻重的地位。而且,“勤俭”这一中国传统美德已被排在最末位。第二,从高校学生对最无价值的道德目标的排序上可以看出,排在前面的恶德词中有阴险(第1位)、虚伪(第2位),说明高校学生可能最讨厌对待别人说一套做一套,甚至背后陷害别人的人。而另外一些行为,如顺从(第16位)、懒惰(第18位),虽然也不值得提倡,但是由于更加偏重于自身,而没有较明显的干扰到别人,所以高校学生将它们排在不太令人讨厌的位置。
(二)道德价值动机的选择。问题是“我为什么要追求某种道德生活目标”等。即便追求相同的道德生活目标的人,其道德动机可能也是不一致的。为了准确了解高校学生道德动机取向,我们列出了20项正向道德动机和20项反向道德目标,让学生按自己的价值判断来选择。可得如下启示:
第一,从这些道德动机上可以看出,对高校学生影响最大的道德动机是人格高尚(第1位)、带来幸福(第2位),这说明高校学生选择某些道德目标的动机主要是指向自身的,即选择了符合自身原则的道德目标从而可以使自己的内心获得安宁,并完善自我。第二,从高校学生讨厌恶德或恶行的原因上可以看出,他们最讨厌的前三位的原因都集中在损害他人的利益上,如损人利己等。而自我陶醉(第18位)、贪图享乐(第6位)等单纯的为了满足自身的愿望而出现的恶德或恶行则被排在了较不重要的位置上,这说明高校学生认为满足自身欲望但并不伤害他人的动机虽然讨厌但并不如蓄意伤害他人那样令人反感。
(三)道德价值手段的选择。问题是“我应以什么样的手段或方法去实现我追求的道德生活目标才最有价值”等。为了准确了解高校学生道德手段取向,我们列出了10项正向道德手段和10项反向道德手段供学生选择,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从高校学生选择的这些最可取的行为手段上可以看出,他们最为欣赏的手段是勇于负责。责任意识在现代社会中体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价值,在工作和生活中能够敢做敢当的人较容易获得他人的好感并取得更高的社会评价。本次研究还发现,一些传统意义上的行为方式已经不太受人重视,如见义勇为(第9位)、大公无私(第10位)等。第二,从排名前三位的手段(阴谋诡计、不择手段、阳奉阴违)中可以看出,某些居心叵测,表里不一的行为方式最为高校学生所厌恶。而另外一些行为手段,如默默无闻(第10位)、谦恭顺从(第8位),被高校学生排在了较不令人讨厌的位次上,说明高校学生对这些行为手段的容忍程度较高,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是可以理解的。
(四)道德价值效果的选择。问题是“我(或者他人)的道德行为是否产生了有价值的效果”。为了调查高校学生对行为效果的认同程度,我们列出了10项正向道德效果,同时,列出10项反向道德手段让学生选择,并分别按其效果的强度排列,并得出如下结论:
(1)对于高校学生来说人际关系的和谐融洽(团结和谐、彼此理解)是他们最希望达到的效果,这可能说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高校学生的心目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而一些只为了他人的效果如榜样示范(第9位)、他人快乐(第10位)被高校学生排在了最不重要的位置上,这说明高校学生还是希望自己实践道德最终可以达到双赢的效果。(2)与高校学生最希望看到的道德效果相对的,他们最不希望看到的效果是人际关系的不融洽,这同样能够说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高校学生的心目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而一些仅仅局限于自己的道德行为效果,如自我表现(第10位)、自我损伤(第8位),则被排在了较不重要的位置上。这都说明了人际关系在高校学生心目中的重要性,实践道德行为最终是为了避免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三、德育建议
(一)建立合理的道德目标系统。从当前高校学生对道德目标的选择上看,社会所提倡的一些道德价值目标在今天的高校学生中已不受重视,尤其是“勤俭”这一中国传统美德已被排在最末位,这是高校德育系统应该警惕和注意的地方。高校应该提供机会,帮助学生逐渐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二)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动机。调查结果显示,“追逐金钱”、“升官晋级”等动机较不让人讨厌,这体现出高校学生对人们和自身追逐金钱和权利的欲望上的容忍,也反应出社会上的官本位潮流与拜金主义的盛行也影响到了高校学生对道德的选择。现在许多学生甚至认为通过做投机取巧的事情而获得钱和权是有本事的。学校德育系统要警惕学生在金钱和权利欲望上的过度膨胀,给与正面的引导。
(三)引导学生采用合理的手段。从调查结果上可以看出,一些传统意义上的行为方式如“见义勇为”、“大公无私”等已经不太受人重视,而“明哲保身”等手段则最让高校学生所理解。高等院校德育系统要根据这些实际情况开展宣传和实践活动,并设计情境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在分享和助人中获得内心的满足和成就感,从而养成他们乐于助人、勇于奉献的好习惯。
(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道德效果。对于高校学生来说,人际关系的和谐融洽是他们最希望达到的效果,高校学生更加希望自己的所作所为能够对双方造成影响,促进人际和谐,而非单纯地为了自己或为了他人。高校学生应根据这些特点,合理引导学生,要让学生在实际的工作和学习中切身体会到道德的正面效果,教育学生用正确的方式实践道德可以最终利人利己,达到双赢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黄希庭.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与教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6:147-148.
[2] 李红.道德价值观的结构及其教育模式[J].教育研究,1994(10):3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