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陶鑫(1989-),男,汉族,四川省绵阳市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
摘要:利用外资不仅是引入外资,也包括对已引入外资的深耕利用。成都在深耕已落户的跨国企业方面采取了一些值得借鉴的措施,实现了对外资的合理利用。但同时,相对于沿海发达地区,在发展理念、硬件条件等方面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关键词:外资;深耕;成都;途径
吸收和利用外资,是许多国家和地区加速实现工业化与现代化的成功经验之一,也是当前世界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利用外资的成功与否,不应仅看引进项目与资金的多少,更重要的是看项目落地后的发展情况、综合效益等。有的地区在发展中形成了“重引进、轻服务,重数量、轻效果,重承诺、轻兑现”的怪圈,严重影响了招商的信誉和外资的利用效率。因此,如何對已落户的跨国企业进行深耕,成为了值得研究的课题。
成都在深耕已落户跨国企业上有良好的表现。Intel、TI、莫仕等跨国企业在落户成都后一再增资、扩大业务范围,成都更被《福布斯》杂志评为未来10年全球发展最快城市第一名,被《财富》杂志评为全球最佳新兴商务城市。分析成都深耕已落户企业的经验及存在的不足,有利于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外资。
一、企业深耕的概念及目标
深耕,即深入开发。深耕已落户跨国企业,是一种发力于政府部门,作用于已落户跨国企业的一种深度开发已落户跨国企业的行为。其需要建立在了解已落户跨国企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针对不同问题、不同类型主体采用不同的深耕方式。
对已落户跨国企业的深耕是在符合市场规律、行业现实的前提下的一种综合考虑社会效益(解决就业、影响社会文化等)的行为。因此,深耕企业的目标应该是多元的,深耕的效果也应该是表现在多方面。总体说来,深耕企业应该从多个维度入手。数量,即资本规模的扩大;质量,即合作的层次深化。空间上看重扩散(多点多极),时间上看重持续(稳定)。层次上既要面向产业链,也要面向具体的企业。具体地说,深耕的目标和效果都反映在如下几个方面:
(1)企业增资。对企业深耕的最直接成效是企业在本地的增资。增资情况反映在多种方面。例如企业规模的扩大(对服务业往往体现在地理覆盖面的扩大上)、产业链的完整化、部门职能层次的提升(例如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化)等。
(2)扩大与本地经济的关联。与本地的关联程度越高,表明企业对本地的依附程度、已经对本地的影响程度的提高。跨国企业除了对本地经济的直接推动外,往往还会通过与本地企业的关联,间接影响本地市场环境的。
(3)与本地合作层次的提升。城市为企业提供环境,企业为城市带来就业。深耕阶段,则还需要进行技术等的不可替代的深层合作。所谓不可替代,是企业与本地的独有资源、独有企业之间的合作(但由于大多数大型跨国企业内部自成体系,这种不可替代的关联并不一定能总能形成)。跨国企业需要在带动本地发展、本土企业发展、本地技术发展等都要有所作为。城市对于跨国企业的要求从引入资本向引入技术、引入管理、引入理念转化。
二、成都深耕落户企业的成效
2008年至2012年,四川累计实现增资项目918个,合同净增资105.3亿美元,占全省合同外资40.7%;增资项目实际到位额为123亿美元,占实际到位总额的44.7%,这些增资绝大多数在成都。以伊藤洋华堂、麦当劳为代表的服务业企业在全市以致全省范围内迅速扩张,以丰田汽车、莫仕为代表的制造业扩建厂区并扩大了生产规模,而以阿尔卡特和Intel为代表的公司则在合作中逐渐将高能级的部门引入成都,既促进了成都分(子)公司的升级,也促进了成都总部经济的发展。除增资外,跨国企业还通过科研合作、人才交流、社会公益活动等形式,与本地产生了良性互动,对跨国企业的自身的健康发展以及城市的经济社会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2013年前三季度,成都市外商投资实际到位65.4亿美元,实际同比增长14.4%。新签约引进重大项目306个,其中,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35个,投资总额641亿元,同比增长152%。
三、成都深耕已落户跨国企业的途径
(1)切实落实已订优惠政策,确保深耕互信基础
保证已承诺的优惠政策和条件的落实,提高落实的效率、执行中的便利程度,不仅是对落户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持,也是企业与当地开展深入合作的信任基础。因此,对于既定政策的有力切实地执行,是深耕企业的重要保障。成都对已落户企业的承诺政策执行高效、到位,政府相关部门务实、高效率的作风得到了企业的高度评价。以富士康为例,自项目落户以来,省和相关市、区(县、市)政府以“会战”精神,为富士康提供规划设计、厂房建设、人才招募、动能保障、通关物流等全方位的投资服务保障。富士康从开工建设到完成投产仅仅用了76天,被富士康称为“成都速度”。
(2)深入进行政企信息互动,把脉助力深耕共赢
落户企业在本地发展的过程中,会因为实际情况的变化,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和困难。因此,及时地按照城市发展现状、企业发展现状、市场发展现状调整政策,对企业给予指导和帮助,是深耕企业的又一重要措施。而要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对症下药,就要对企业进行“把脉”。为此,成都市政府采取了设立政务大厅交流平台、举办外商投资企业座谈会等形式与企业深入地进行信息互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外商投资座谈会。该座谈会每季度举办一次,由市政府领导、市相关部门负责人员、外商投资企业代表参加。1999年至今已经连续举办了55次,累计有866家次的外商投资企业或者外企商协会参加,反应问题和意见2196件次,最终办理满意率达95%以上。座谈会对于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实现政企有效沟通,增强外商投资信心,促进成都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受到广大外商投资企业的欢迎和支持,也成为了成都招商引资的一张颇具吸引力的名片。
(3)围绕龙头企业形成产业集群,构建深耕产业生态
产业集群是指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与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种空间经济组织形式。同一产业相关的企业群居在一起,相互竞争和协作,对提高产业的竞争力有很强的促进作用。企业的发展依赖于产业的发展,因此,深耕已落户跨国企业必须形成产业集群、构建良好的产业生态。
产业集群的形成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快速地发展产业集群要依靠龙头企业形成的带动作用。以成都ICT产业为例,Intel公司作为ICT行业的标杆在10年前进入成都,通过“蝴蝶效应”、“羊群效应”,带动大批ICT公司入驻成都,促进大批本地配套企业的逐渐成熟,从而实现了成都ICT产业飞跃式的发展。目前,成都已成为国家四大电子工业基地之一,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拥有英特尔、戴尔等40余家世界500强电子信息类企业。
2005年后,成都市外商直接投资进入高速增长阶段,年增幅达31%。截至2013年底,落户成都的世界500强达252家,总量居中西部第一。在重点发展的先进制造業领域,成都市成功引进了英特尔、戴尔、联想、德州仪器、富士康、仁宝、纬创、一汽大众、沃尔沃等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效应强的大型企业,促进了电子信息、汽车、新能源等产业的集聚发展。在2013年12月12日成都市经信委发布的《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进成都工业经济差异化转型发展》报告提出的“1313”发展思路,将电子信息、汽车、轨道交通和石化产业列为突出发展产业,就是对已形成的这些优势产业,以及已落户的跨国企业进行深耕的政策支持。
(4)不断优化投资环境,促进企业增资扩产
良好的投资环境,既是对于未进入企业的吸引因素,也是对已落户企业的深耕因素。生产环境、生活建设、政务环境的优化,有利于提高已落户企业的生产效率的提升,同时也是促进已落户跨国企业增资扩产的重要因素。
总体说来,成都的投资环境已经得到了外资的青睐。与其他中西部城市相比,成都整体投资环境已经具有一定优势,但是中西部城市外商竞争格局的加剧,外资企业投资城市门槛的不断提升,对成都建设与国际接轨的投资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夯实实体产业基础,逐步发展总部经济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成都中心城区的发展困境日益凸显,土地、空间、能源、水资源愈发紧缺,环境承载力不断下降。这种大背景下,成都开始探索发展总部经济的道路。2008年至2011年,成都市出台了《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规范工业总部基地建设的意见》、《鼓励境内外大型企业在蓉设立总部和地区总部的实施办法(试行)》、《成都市工业总部经济发展管理办法(试行)》等多个政策,从开办资助、办公用房资助、升级奖励、法定代表人等高级管理人员享受政策(安家补贴、财政奖励)、简化出入境手续、人才引进、通关便利、重大项目特别规定多个方面提出了有吸引力的办法。
总部经济的发展需要建立在实体产业成熟的基础上,因此在探索发展总部经济的同时,成都并没有走“腾笼换鸟”的路子。在发展实体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发展总部经济,提升企业能级、进行产业升级,是成都利用自身优势特点对已落户跨国企业进行深耕的重要途径。
(6)提高企业与本地关联度,从深耕到生根
跨国企业落户本地时往往是作为独立的企业落户,其上下游企业、配套企业等并不一定在本地。如果能在本地寻求到配套企业,那么对于跨国企业来说是生产成本将下降,对于当地经济来说,则是让跨国企业能够对当地经济有更多的联动和影响。因此,建立已落户的跨国企业与本地企业的关联是一种双赢的行为,是能够积极发挥已落户企业对本地带动作用的一种深耕方式。本地关联可以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与本土企业的关联,主要是指本土企业成为跨国企业的配套企业、供应商等;另一种是与已落户本地的跨国企业的关联,这主要是指这些企业之间的合作,体现在产业链的形成上。
但是,让跨国企业与本地企业建立联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由于跨国公司的规范性,许多跨国公司对于选择供应商的抉择权在跨国公司的总部而非而落户本地的跨国企业。例如,即便两家跨国企业之间有合作,而且均在四川有分厂,但是其是否能产生业务往来也取决于其总部之间的协定。其次,本土企业的标准化程度、国际化程度能符合跨国公司要求的尚不多;再次,供应商信息的不充分,本地企业改进意愿不大等都影响着跨国企业本土关联度的提高。
因此,目前已落户的跨国企业(以综保区内的制造企业为代表)与本地企业建立的关系并不密切,合作层次也较为低端。就本土企业而言,已落户跨国企业与本土企业的合作局限于较为外围的领域,例如废物处理、物流等,并且规模不大。
(7)拓展深化合作领域,深耕实现“借脑”发展
城市为企业提供环境,企业为城市带来经济发展。深耕阶段,既是政府对跨国企业的深入开发,也是跨国企业对当地的深入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带动本地经济发展,同时也体现在与本地开展技术合作、促进技术进步,更体现在跨国企业的国际化理念的传播中。深耕跨国企业,城市对于跨国企业的要求从引入资本向引入技术、引入管理、引入理念转化,企业对于城市资源的利用也将从土地资源、政策资源、市场资源更加转向技术资源等本地独有的不可替代资源(相对于其他投资地,稀缺的资源)。
目前成都部分跨国企业已与本地有一些深层次合作,例如与高校建立建立联合实验室、实行人才交流计划等,这有助于产学研一体、有利于技术的交流与发展。
四、深耕过程中仍需加强的关键问题
(1)理念:国际化、市场化
方法的学习容易,理念的转变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尽管成都政府在招商引资、优化投资环境时借鉴了许多优秀的经验,也得到了多数跨国企业“高效、务实”的评价,但是显然发展的理念还是未能更上经济发展快速的步伐,更加“国际化”、“市场化”的理念仍然是大多数跨国企业对政府的要求。“国际化”“市场化”的理念,就是要求政府更加开放、减少对市场的干预、在服务上更加高效、灵活和规范。
(2)关系:诚信和共赢
大多数企业与政府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但是利益的不完全一致仍然导致个别的企业与政府合作出现问题。例如,个别企业不履行签约时许诺的投资项目,政府(主要是区县级政府)在落实政策时拖延、为难等。尽管这种现象是及其个别的,但是却对政企关系和有着很恶劣的影响。
(3)硬件:更高的要求
成都的投资环境在中西部地区名列前茅,但是作为后发崛起的西部城市,其投资环境与国际化水平、甚至是沿海发达地区都还有相当的差距。硬件方面,已落户跨国企业对生产要素的保障、生活环境的提高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政策:公平、稳定、透明
调研中发现,大多数跨国企业对于政策的要求并不是优惠,而是要求政策公平、稳定、透明。这样的政策需求实际上是企业要求提供没有政策风险、可预测的市场环境。
(5)市场:规范、有序
良好的市场秩序是企业健康发展的保障,尤其是对于规范化的跨国企业。目前,某些行业缺乏适当的行业标准,大量良莠不齐的企业充斥市场,假冒伪劣产品也大量存在;监管的不力更是加重了这种现象。这种不规范、无序的市场环境使得“劣币驱逐良币”,使得高标准、规范化的跨国企业受到损失。
五、总结
利用外资,应该同时注重引入外资及对落户外资的深耕。成都积极深耕外资、促进外资再投资,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与经验,在西部地区首屈一指。然而相比沿海发达地区,在发展理念、硬件条件等方面仍有一定差距,需要加强和完善。总结经验,把握关键,才能更好地利用外资,促进本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作者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参考文献:
[1]徐汉东.“后招商”也须重视[J].江淮,2009(1).
[2]卫庆妮.四川省外商直接投资的绩效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
[3]马泽良.四川利用外资现状及前景分析[J].四川省情,2007(8).
[4]《IT梦、成都梦》联合课题组.IT梦、成都梦——成都IT产业发展回顾、启示与展望[R].四川成都:成都市外商投资企业协会,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