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刚 谢治菊 胡贵勇
作为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仡佬族的传统体育文化丰富,体现了仡佬族人民古老而神秘的民族精神。那么,仡佬族人民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什么样的体育文化?其变迁如何?现代仡佬族群众对传统体育文化活动的参与情况如何?此种参与对仡佬族聚居地区人民经济生活的和谐发展有什么作用?为解决前述问题,本文将在群众参与仡佬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的现状进行调查的基础上,了解其传承、发展状况,开发其潜在价值,以期促进民族聚居地区各民族人民的和谐发展,为探索我国人口较少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路径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仡佬族是贵州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在贵州,有的地区称其为“古族”,有的地区呼之为“古老户”,以及贵州农村广泛流传的民谣“蛮夷仡佬,开荒辟草”等都反映出贵州各族人民对仡佬族先民濮人、僚人开发贵州高原历史功绩的缅怀与崇敬。为了延续生存、繁衍后代,在贵州高原这块土地上,古老的仡佬族先民用生命为代价逐渐地认识了自然,掌握了生存本领,不断地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这推进了仡佬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
仡佬族发展历史悠久,分布地域广泛。先秦至秦汉时期的部分濮人和汉至南北朝时期的部分僚人,曾相继是仡佬族的先民,其族称经历了濮、僚、仡佬的变化。殷商及先秦时期称濮,东汉时称濮、僚或濮僚并称。隋唐时期是僚的称谓向仡佬过渡的时期,至宋代,仡佬一词就大量出现在史籍之中。1953年,经仡佬族代表协商,国务院同意,统一称谓为仡佬族。清代和民国年间,由于仡佬族族人的社会地位低下,大批仡佬族人自动改族换姓或通过婚姻关系改变族别以及兵衅、灾荒、瘟疫等原因,仡佬族人口锐减,仡佬族“接近于绝种”(塞缪尔·克拉克著,苏大龙译《在中国西南部族中》)。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各级政府都特别注意照顾仡佬族人民,建立了仡佬族民族乡和仡佬族自治县,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也有仡佬族的代表参加。特别是1983年,经过民族识别,大批仡佬族人返本归源,仡佬族总人口迅速从1982年的54164人增加到1990年的438192人,仡佬族同胞享有了当家作主的权利。
在民族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为了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和满足民族发展的要求,仡佬族人民创造了独具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这些项目或源于生产、生活,如挡耙、打磨秋、高台舞狮、踢毽子、打鸡毛球等,或源于宗教祭祀活动,如地戏、嘣嘣鼓等,或源于战争和对英雄人物的崇拜,如打蔑鸡蛋(竹秀球)、牛撵牛、打在龙、“跳海”、板凳拳等,或源于婚姻、丧葬等民族风俗,如抢花炮、踩堂舞、牛筋舞等。这些体育项目都与仡佬民族的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具有丰富的内涵。随着这些体育项目的开展,仡佬族的传统文化也逐渐传承了下来。
其实,仡佬族传统体育的许多锻炼方法,是仡佬族人民经历漫长的社会生活、劳动实践而逐步产生、发展出来的,容易被认知、接受,便于参与,所以得到广泛传播和长久传承。仡佬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之余,积极利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身体的锻炼,能使人们得到体力与精神的锻炼和调节,其群众基础相当稳定。”的确,对于一个居住环境闭塞,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民族来说,仡佬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在增强民族体质、丰富民族地区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由于所处地理环境的影响,贵州仡佬族传统体育活动的表现形式也有所不同,主要分为宗教祭祀类、竞技对抗类、技能表演类和嬉戏娱乐类等四种类型,如表1所示。
表1 贵州仡佬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项目分类统计
调查发现,贵州务川、道真、遵义、六枝、安顺等市、县、区仡佬族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较多,传统体育文化保存相对完善,这几个地区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开展比较丰富,且各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特色项目。其中,春节、吃新节、祭山节是各地仡佬族同胞的重要节日,而各地仡佬族的主要节日活动又有所区别,如务川仡佬族的祭山节(祭天朝祖活动)、吃新节,铜仁地区石阡县尧上仡佬族敬雀节,遵义县平正仡佬族乡的吃新节,安顺(平坝)屯堡文化旅游节(吃新节)等。在这些节日活动中,各地仡佬族的传统体育文化活动也各有特色:务川的高台舞狮以惊、险、奇著称;道真的傩戏以古老、神秘而闻名;石阡的蹦蹦鼓外型独特,响声清脆,场面宏大;平正的踩堂舞队形变化多样,是丧葬仪式中所跳的一种舞蹈;安顺的地戏则展现了争战格斗的打杀场面;六枝特区的祭祀舞(祭田娘舞、祭山神舞)是祭山神、摘新时跳的祭祀舞蹈等。
作为贵州最古老民族之一,仡佬族的生活环境、生存空间及其民族发展与变迁决定了他们的生存方式、宗教信仰及价值取向。贵州仡佬族大多地处生活条件较差的边远地区,受中原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观念的影响相对较小,因而它的传统体育文化有着独特、鲜明的本民族色彩,高台舞狮、挡耙、抢花炮、牛撵牛、“跳海”、打磨秋、打鸡毛球、打在龙、踢毽子等都是千百年来仡佬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传统体育文化活动形式,有着很广泛的参与性。这些传统体育文化活动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能给山寨增添欢乐,增强民族之间的团结;这些传统体育文化活动既满足了仡佬族人们身体本身的需要,也满足了心理和情感的需要,是一种最健康的娱人和自娱的休闲娱乐方式。
作为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仡佬族的传统体育文化丰富而令人神往,体现了仡佬族人民古老而神秘的民族精神。对仡佬族传统体育文化现状进行调查,了解其传承、发展状况,开发其潜在价值,对丰富仡佬族人民的文化生活,提高民族素质,促进民族聚居地区各民族人民社会生活的和谐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为此,2012年1月—3月,我们对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石阡县、六枝特区、安顺市、遵义县等地区的体育局、民族宗教事务局的领导和工作人员,以及这些地区仡佬族村寨中的村民和民间艺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调查共发放问卷1200份,其中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300份、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300份、石阡县200份、六枝特区150份、安顺市150份,遵义县平正仡佬族乡1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96份,有效回收率91.33%。
1.仡佬族群众参与传统体育文化活动的组织机构调查。随着贵州政治、经济、文化、体育事业的发展,各地仡佬族的传统文化也逐步受到人们的认识,各地的文化体育部门(体育中心)重新挖掘整理了部分仡佬族传统体育项目,如傩戏、高台舞狮、打篾鸡蛋、踩堂舞、蹦蹦鼓、祭祀舞等;在各地仡佬族同胞及有关人士的极力呼唤下,各地政府部门对仡佬族同胞的文化生活又有了新的认识和重视,分别举行了一系列的节日活动,如:2006年6月,遵义县平正仡佬族乡恢复举办了中断70余年的“吃新节”;2008年5月2日,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举行的“祭天朝祖”活动,迎来了省内外首批旅游观光者;2009年2月25日,石阡县尧上仡佬族“敬雀节”在尧上仡佬族文化村开幕等。然而,各地仡佬族的传统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却较学校体育、现代体育活动的开展来说相对较少,无论在“软件”开发还是“硬件”投入上都发展缓慢。例如,从表2可知,48.6%的仡佬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由当地政府组织,位居第一;43.6%的活动由民间自发组织,位居第二;接下来依次是仡佬族地区的学校、体育部门、民族宗教部门和民族体育骨干,分别占40%、38.2%、26.6%和14.2%。可见,总体而言,仡佬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的组织机构呈现出以“官方为主、非官方为辅”的特征。这一结果表明:政府是大型节日祭祀活动的主要组织者,民间自发组织仍然是仡佬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的主要形式,学校和体育部门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活动场所和技术指导。
表2 仡佬族群众参与传统体育文化活动的组织机构
2.仡佬族群众参与传统体育文化活动的场地设施情况调查
从调查情况来看,仡佬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的场地设施相当匮乏,绝大多数没有或仅有少量场地设施。如表3所示,有30.5%的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的被调查者认为,他们所在的地方没有仡佬族活动场地设施,与此相近的比例还有石阡县、务川县、安顺市和遵义县平正仡佬族乡,这一比例分别为26.2%、24.6%、21.6%和26.7%。而承认有少量场地设施的被调查者比例则从59%到76.4%不等。也就是说,约有三分之二的被调查者认为,他们所在的地区仅有少量仡佬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的场地设置,认为有很多的比例仅为10%左右。究其原因,一方面,这与当地政府不重视、投入不足有关。在贵州仡佬族聚居地区,政府的主要精力还是发展解决民生问题上,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政策制定、政策执行几乎无从顾及。体育职能部门组织的体育活动主要以现代体育项目为主,特别是近几年来,文化、体育等部门合并之后,“体育”本身已处于边缘状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挖掘、整理与保护也仅仅是“文化”层面的保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几乎成为了民间有关人士的呼吁与呐喊。另一方面,这与仡佬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的特性有关。例如,板凳拳、挡耙等完全可以在田间地头进行,不需要专门的场地设施就可以寓教于乐。
表3 仡佬族群众参与活动的场地设施情况
3.仡佬族群众参加传统体育文化活动的动机调查。仡佬族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有哪些呢?在对贵州仡佬族群众参加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的动机调查中,排第一位的是“丰富余暇生活”,占75.3%;接下来依次是“传承民族体育文化”和“遵从民族习惯”,分别占63.2%和46.3%;剩余的依次是“感兴趣”、“健身”、“人际交往”、“适应社会”、“培育教育子女”和“凑热闹”,分别占 42.4%、38.2%、34.5%、19.4%、18.7%和11.5%。这说明,绝大部分仡佬族同胞参加传统体育文化活动的最根本的目的是丰富余暇生活,这体现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娱乐性价值,显示了民族传统体育由于长期的历史积淀所具有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传承民族体育文化和遵从民族习惯则体现了广大仡佬族同胞的民族责任心和使命感,他们很多时候是把参加传统体育当作一种民族文化活动,体现了民族传统体育所具有的文化传承性。“人际交往”和“适应社会”能够排在第六和第七位,说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其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其内涵的丰富和仡佬族同胞对现代社会的适应与需求。而普遍认为的体育的主要功能“健身”则排到了第5位,反映出了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体育活动的基本功能的弱化,同时也说明现代体育项目在健身价值上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形成了较大冲击,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改造”己时不可待。
[1]李明刚.仡佬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社会学分析[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10,(5).
[2]王刚.黔北仡佬族历史文化初探[EB/OL].http://www.12edu.com/lunwen/whlw/201107/657756.shtml.
[3]李明刚.仡佬族传统体育文化特征分析[J].大家,2011,(4).
[4]张炳刚,张爱春,陈治华.社会转型期民族传统体育的再认识[J].体育科技,2009,(4).
[5]李浩.论民族传统体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搏击(武术科学),2007,(10).
[6]李明刚.仡佬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2).
[7]丁勇.仡佬族民族传统体育的起源之说[J].搏击(武术科学),2011,(6).
[8]谢治菊.转型期我国乡土文化的断裂与乡土教育的复兴[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2,(4).
[9]胡小明.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多元价值[J].体育学刊,2007,(8).
[10]许建.原始宗教对我国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影响[J].体育科技,2005,(2).
[11]谢治菊.重拾精神的家园——贵州乡土教育探索与实践[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12]任军峰.地域本位与国族认同[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