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动态血压参数分析*

2014-12-16 08:28西电集团医院神经内科西安710077郑莉莉李筱婷
陕西医学杂志 2014年8期
关键词:收缩压颈动脉硬化

西电集团医院神经内科 (西安710077) 郑莉莉 李筱婷

急性脑梗死目前在人群中发病率越来越高。该病发病急、进展较快、致死率及致残率极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负担。脑梗死急性期的血压水平控制标准目前尚存在争议[1],尤其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压控制目标仍无定论。本文旨在探讨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脑梗死患者的动态血压变化参数,为此类患者的临床治疗、预防提供一定的参考。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在我院神经内科就诊的急性脑梗死、按下列纳入标准共选取102例,男62例,女40例,年龄52~80岁,依据其B超颈动脉检查结果分为2组,即:无颈动脉斑块组48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54例。脑梗死诊断标准:依据2006年美国心脏病协会/美国卒中协会(AHA/ASA)缺血性脑血管病指南[2],急性起病,局灶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体征持续24h以上(或在24h内死亡)或症状很快消失但经头颅CT和(或)MRI确诊与临床相关的脑部病灶的影像学证据,并通过头颅CT/MRI排除脑出血。同时,排除以下条件:①首次测量血压收缩压≥220mmHg或舒张压≥120mmHg,需要立即降压治疗者;②合并冠心病、心绞痛或心衰需要降压治疗者;③血压过低需要升压治疗者;④消化道出血、呕吐脱水、严重感染性疾病者;⑤烦躁不安、不能配合动态血压监测者。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按照相应的治疗规范给予抑制血小板聚集、清除自由基、营养脑神经、活血化瘀、纠正酸碱、电解质紊乱等,并同时完善其他检查。

2 24h动态血压监测 对所有入选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入院后48h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采用美国伟伦ABPM6100无创式袖带动态血压监护仪,设置白昼时间为06:00~22:00,每0.5h测血压1次,夜间时间为22:00~次晨06:00,设定为每h测血压1次。嘱患者在监测期间避免剧烈活动,保证袖带无松脱、位置移动。测血压时患者上臂要保持伸展和静止状态,睡眠时避免位置变化或被躯干压迫。凡纳入的患者保证有效血压读数次数达到检测次数的80%以上。

3 动态血压检测参数 24h平均收缩压(24hSBP)、舒张压(24hDBP)和平均动脉压(24hPP);昼间收缩压(dSBP)、舒张压(dDBP)和白昼平均动脉压(dP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舒张压(nDBP)和夜间平均动脉压(nPP)。24h血压负荷值为(清醒时间收缩压大于140mmHg和舒张压大于90mmHg的百分比;睡眠时间大于120/75mmHg)。计算夜间血压下降率,即(昼间平均血压-夜间平均血压)/昼间平均血压,下降率在10%内为杓型血压,否则为非杓型血压[3]。

4 颈部血管彩超检查以及分组 采用美国GE公司LOGIQ S6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7~10MHz。在安静状态下,患者取仰卧位,双肩部垫枕,头部尽量向后伸并转向检查对侧,在患者颈内、颈外动脉分叉下1.0~1.5cm处检查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情况,并注意双侧对比,将动脉内中膜厚度≥1.2mm视为粥样斑块形成[4],分为无颈动脉斑块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的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1 无颈动脉斑块组与颈动脉斑块组动态血压各项参数水平比较 两组间24hSBP、dSBP、nSBP、nDBP、nP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24 hDBP、24hPP、dDBP、dPP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无斑块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动态血压监测基本参数比较(±s,mmHg,%)

表1 无斑块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动态血压监测基本参数比较(±s,mmHg,%)

注:*与有斑块组P<0.05

组 别 无斑块组(n=48)有斑块组(n=54)145.9±12.5 24hDBP 84.5±10 87.7±9.4 24hPP 68.6±8.0 69.7±7.7 dSBP 142.6±14.7* 147.8±13.7 dDBP 86.9±9.62 89.7±9.97 dPP 70.5±8.19 71.9±9.15 nSBP 137.1±16.61* 142.1±11.1 nDBP 76.3±10.8* 83.7±8.64 nPP 64.3±7.10 67.9±6.46 24h血压收缩压负荷值 62.7±27.5* 72.7±22.2 24h血压舒张压负荷值 28.8±24*24hSBP 140.5±14.4*43.4±25.2

2 无斑块组与有斑块组血压昼夜节律变化比较两组间血压昼夜节律无明显差异,χ2=0.33,P>0.05,见表2。

表2 无斑块组与有颈动脉斑块组血压昼夜节律变化比较(n)

讨 论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全身性的疾病,可导致重要脏器功能和结构的改变。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是导致脑梗死的主要原因,而高血压又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表明[5]在评价高血压的靶器官损害方面收缩压比舒张压具有更大的价值。本组研究结果显示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患者的24h收缩压、白昼以及夜间的收缩压均高于无颈动脉硬化组脑梗死患者,且该组的24h收缩压负荷值的明显增高也提示收缩压水平的升高可促进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从而增加了脑梗死患的发生几率。

正常人和大部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有明确的昼夜节律波动,夜间血压比白昼血压下降10%左右,即杓型血压,这种昼高夜低的模式对适应机体的活动和保护心脑血管正常结构和功能起重要作用。研究显示[6],血压昼夜节律的消失直接关系到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其中夜间血压越高,高血压靶器官的损害可能越大,造成脑血管事件发生的几率也越高。本研究中虽然颈动脉斑块组的非杓型血压发生率与无斑块组之间无明显差异,但两组杓型血压比例均较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的夜间收缩压、舒张压以及夜间平均血压均明显高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脑梗死患者,也提示夜间血压的持续增高对于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形成发生有重要作用。

24h的血压负荷值超过40%常常作为高血压心脏受累的警报,本文对此指标进行了探讨,两组之间24h收缩期负荷值以及24h舒张期负荷值均有统计学差异,这也提示今后是否可以将24h的血压负荷值可作为颈部血管损伤的预警,但究竟血压负荷值多少能作为颈动脉受损预警值、以及急性脑梗死早期血压对远期预后的影响,还需加大样本进一步大规模的研究论证。

[1] Ntaios G,Bath P,Michel P.Blood pressure treatment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a review of studies and recommendations[J].Curr Opin Neurol,2010,23(1):46-52.

[2] Sacco RL,Adams R,Albers G,et al.Guidelines for prevention of stroke in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 o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a statement 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 Council on Stroke:co-sponsored by the Council on Cardiovascular Radiology and Intervention:the American Academy of Neurology affirms the value of this guideline[J].Circulation,2006,113(10):409

[3] 孔宪明、高海青.心血管疾病诊疗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67-369.

[4] 刘春霞,张建平,代全德,等.颈动脉硬化斑块与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2/9、CD40配体水平的关系[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1,04(5):2262-2263.

[5] London GM.Brachial arterial pressure to assess cardiovascular structural damage;An overview and lessons from clinical trials[J].Nephrol,2008,21(1):23-31

[6] Tsioufis C,Andrikou I,Thomopoulos C,et al.Increased nighttime blood pressure or no dipping profile for prediction of cardio vascular outcomes[J].J Hum Hypertens,2011,25(5):281-293.

猜你喜欢
收缩压颈动脉硬化
山东:2025年底硬化路铺到每个自然村
Apelin-13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老年人群收缩压与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预后的关系
磨削硬化残余应力分析与预测
健康年轻人收缩压高会增加动脉硬化风险
强化降低收缩压不增加卒中风险
额颞叶痴呆伴肌萎缩侧索硬化1例
三维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前的应用价值
脑微出血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
改良的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评分与老年人短时收缩压变异性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