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景军
摘要:企业的技术创新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创新是企业成长的关键,目前我国企业普遍存在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因此,深入研究企业技术创新背后的制度力量对我国的企业改革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技术创新;溢出效应;机会主义;制度安排;产权
一、引言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技术与创新并不是经济学家所关注的对象。尽管大多数经济学家都承认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直到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的问世,创新(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的理论才真正的第一次被提出来,此后,创新理论开始朝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以索罗、弗里曼、等为代表的技术创新学派,从技术的变革、创新、扩散的角度对技术创新进行深入的研究:二是以道格拉斯-诺斯等为代表的制度创新学派,强调制度安排与制度环境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虽然,大部分经济学家对于制度安排对于技术创新具有重要的影响有所共识,但对于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相互关系,却存在巨大差异,马克思认为技术创新决定制度的变迁过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但诺斯则从经济史的角度论证了技术是内生于制度,制度创新决定技术创新。我们可以对以上两者做一些注解,那就是处于国家层面的制度安排相对企业的技术创新之间关系的讨论。但通过观察我们能够发现,对于同处于国家层面的相同的制度环境下,相同行业相同规模的不同企业之间的技术创新能力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因此,探究企业技术创新的制度安排应该从两个层次去研究,一个是国家之于企业,另一层便是企业之于所配置的劳动力。
二、技术创新与溢出效应
在《经济发展理论》中,熊彼特完善的循环流转不会产生利润。作为资本主义灵魂的企业家为了寻求超常的利润,还有争取更好的社会声誉为动机,推动了技术的创新。既把劳动和自然资源用一种更好的方法结合,使其更好的转化成生产力来满足需求。
但是技术创新溢出效应的存在影响了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但是对于技术创新者来说只要收益大于投入,它仍然有积极性进行技术创新,只是技术创新的速度及其技术创新产品的供给将不能达到社会最优水平,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特别是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和影响力在不断上升,技术创新带来的个人边际收益与社会边际收益差距更大。
为了便于讨论,我们做出四个假设,1、规模报酬不变2、固定成本在所有规模情况下都不变3、技术创新与收益成正比:3、生产中只使用两种投入为劳动力和创新,在劳动力固定的情况下,只有技术创新才能使生产的技术可能性边界外移。令h为技术创新的外溢比率,既就技术创新对于社会总收益中创新者没能得到的收益部分的比重值。h范围为0到1,外生且固定。对于技术创新所支付的成本,我们用C来表示,X表示技术创新,Y表示总收益。
对于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来说,在h=0的时候,需满足Y≥C,此时社会总收益与个人总收益线相重合,此时X值范围为[m,+∞)。而当h≠0的时候,此时社会总收益线与个人总收益线不重合,如图1.0,此时企业技术创新需满足条件Y≥C+hY,X值范围为[n,+∞)。以上可知,在(m,n)范围内的技术创新,虽然对于社会总收益是正值,但由于存在溢出效应,企业无动力。
现在我们把假设条件中的固定成本在所有规模情况下都不变去掉,对于企业来讲,随着技术创新的范围变大,理论上的固定成本应相应增大,所以我们假设存在两种规模下的技术创新的固定成本。对于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当h=0的时候,范围(m,n)为利益真空区,不存在技术创新的机会。当h≠0时,此真空区域便会被放大。此时范围(m,p)为利益真空区。由于h——技术外溢系数的存在,当假设条件减少后,技术创新无盈利区间由(m,n)的范围扩展到(m,p)。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由于企业技术创新存在外部性,技术创新的溢出效应,使社会纯产值与个人纯产值不相等,我们需要一种适当的制度安排来解决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问题,使h值降到最小值,使企业技术创新的范围变大。
三、技术创新的产权理论
对于外部性,实质在于交易双方当事人存在相互影响,对于同处于市场上的两个企业,甲企业所耗费一定的成本开发的创新技术,必然会通过多种渠道影响到乙企业,使乙企业在不需付出成本的情况下获得收益。福利经济学家庇古认为只有让国家与政府通过强制力,采用征税、补助等措施来进行国家干预,解决因外部性产生的市场失灵。而1991年诺奖得主科斯认为,并非只有政府才能解决外部性的问题,只要产权界定清晰,交易费用足够低,当事人之间可以通过自主协商,讨价还价来将外部效应“内部化”。但在现实世界中不存在交易费用为零,科斯在他的《社会成本问题》中提到只有将这种缔约、执行等交易成本考虑进去后,交易产生的效用大于所有成本之和时,权利的调整才会进行。在此情形下“合法权利的初始界定会对经济制度的运行效率产生影响。一种权利的调整会比其他安排产生更多的产值。”以上的这些便是科斯第二定理:在交易费用大于零的世界里,不同的权利界定,会带来不同效率的资源配置,交易是有成本的,所以,为了优化资源配置,产权制度的选择是必要的。
对于技术创新来说,产权的界定便是对技术创新的激励,降低h值所带来的效益流失,使边际社会纯产值与边际个人纯产值的差距缩小,技术创新的范围扩大。
四、技术创新与机会主义
对于现代企业来说,技术创新已成为企业常规化的活动,参与其中已不只是企业所有人,而是至少包括所有者,经营者与操作者。做为企业所有者,具有企业剩余索取权。剩余索取权使的所有者与企业经营捆绑在一起。产权界定的清晰,使其在技术创新范围的选择时范围变大。产权的制度安排,对于企业所有者起到了激励作用。经营者是现代企业中不可或缺的事实上的控制者。经营层享受以绩效为基础的报酬政策。如针对经营层的“股票期权”、“激励期权”等。企业经营者在企业效率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做为操作者,在企业中分工精细,操作步骤固定,且人数众多,其生产成果易于计量,产权界定的清晰化,使其边际个人纯产值与边际企业纯产值可尽量相符。
对于简单而且分工明确且参与人数众多的工作来说,可以通过产权的制度安排,起到明显的激励作用,但是对于经营者来说,在企业中人数不多,且需要各个部门协作,无可参照系作为标准,相互依赖性较强。对于一个技术创新的产品,团队生产的情况下,我们无法通过较少的交易成本就能清晰的分辨出各自对于产品的贡献。企业的技术创新是一个复杂的团队工作,需要各种各样的专业人员参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企业技术创新的专业化程度将会越来越高,对企业成员之间的创新合作和相互协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结果,对单个人技术创新产出贡献的计量也越来越困难,对创新者的产权清晰划分成为不可能的。因此,对于企业技术创新的物质激励不但需要考察其产出,还需要考察创新者的创新投入行为。但是在考察存在交易费用的情况下,每一个技术创新投入的所有者在作为团队的一员时就具有机会主义的特征。借助于不正当的手段谋取自身的利益,如说谎、欺骗等,并会违背对未来的承诺。具有机会主义的存在,势必造成技术创新可能性的降低。
为了便于讨论,我们给出个3个假设条件,1.边际报酬递减。2.员工边际成本不变。3从事技术创新的人员为甲与乙,且甲与乙边际收益平均值为公司边际收益。令h为机会主义带给员工大于公司平均边际收益的收益占平均收益的比率,即h愈大,甲所得个人边际收益愈大,乙边际收益愈小。Y值为收益,X值为技术创新。
因为假设公司只存在甲与乙,当h值愈大,甲个人边际收益线愈平缓,而乙个人边际收益线愈陡峭。线段长度AD=DE。当h=0的时候,企业可进行技术创新的区域为[0,n],但当h≠0时,对于乙来说,做为“理性人”,可行性区域降低为[0,m]。
以此可得,当企业中存在机会主义时,技术创新区间变小,技术创新活动被抑制。
五、企业内部制度安排
技术创新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导致对团队内每个参与者的边际贡献的计量越来越困难,所以由于监督计量的成本变大,机会主义存在。以上我们已经看到,存在团体内存在机会主义,势必会降低技术创新的可能性。当我们想要运用产权清晰化去决定各个参与者的边际报酬时,交易成本变成了一大障碍,所以在存在交易成本和由于人的有限理性而不能签订完全合约的现实世界中,单纯的产权激励不足以解决技术创新的不足的问题。因此,我们要转换思考方向,抓住产生机会主义的本质,尽量消除对技术创新的抑制作用。
机会主义的存在,是由于对同一个劳动成果,我们无法在交易成本很小的情况下,来观察出各个成员的贡献值,然后决定给予的报酬的多寡。对于消除机会主义的重点,并不是要去精确观察每个成员的努力值,贡献值。重点是我们应该要让每个成员发挥积极性,通过制定一种支付报酬的制度安排,达到激励的作用。市场经济区别于计划经济便是前者在于更具有效率。不是简单的讲求在收益上的平均,而是加入市场、竞争。使效率更高的公司,获得更好的效益。“外包”形式的出现便是对科斯提出公司性质的很好的诠释,外包做为一个战略管理模型,很好的解决了机会主义存在于公司内的问题,将业务向外转移,利用其专业性,提高效率,弥补外包所带来的一部分交易成本。
对于技术创新来说,“外包”具有不现实性,但外包的形式对于解决技术创新中的机会主义却具有借鉴意义。制度安排的倾向要体现其整体性,耶鲁大学经济学家霍姆斯特罗姆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方法解决团队卸责的问题。如果企业能够和生产团队签署一份集体强制性合约。如果工作结果未达到标准,将会失去所有报酬。所以,每位成员的全力以赴工作对每个人获得报酬都很关键,卸责会使每个人包括自己失去工作的一切收益。这种情况下,团队卸责的机会主义就会消失。
六、结论
经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到在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溢出效应”和员工与创新团队之间的“机会主义”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对技术创新起到抑制作用,所以在制定制度安排的时候,应该从两个层次去研究,一个是国家之于企业,另一层便是企业之于所配置的劳动力。既要减少溢出效应,也要重视机会主义的对其技术创新的反作用。(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三联书店2003
[2]科斯,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M],上海三联书店2002
[3]道格拉斯-C-诺思,罗伯特-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M],华夏出版社1989
[4]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中国画报出版社,2012
[5]柳新元,制度安排的实施机制与制度安排的绩效[J],经济评论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