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投行,新的基建投资机遇?

2014-12-16 16:02钟玲
进出口经理人 2014年12期
关键词:亚投行亚洲基础设施

钟玲

从APEC到G20,中国牵头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近期成为全球瞩目的热议话题。预计2015年投入运作的亚投行,将为亚洲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中国企业投资带来哪些机遇,值得期待,亦引人思考。

主席倡议,或于2015年底揭牌

2013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访问东南亚时首次提出了亚投行筹建倡议。短短一年多后,2014年10月24日,21个创始成员国签署《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政府间框架备忘录》,亚投行正式向世界推出。

按照计划,亚投行于2015年底前正式运营,总部设于北京,法定资本1000亿美元,初始认缴资本约500亿美元。作为政府间性质的多边开发机构,亚投行将致力于亚洲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亚洲地区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合作。

运作方面,亚投行或以银行和基金模式并举,初期主要提供主权贷款,后续考虑设立信托基金,引入公私协作/PPP模式,鼓励主权财富基金、养老金及其他社会资本投入亚洲基础设施建设之中。

目标宏伟,助力亚洲互联互通

输血基建资金缺口

亚洲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巨大。据亚行测算,为维持当前经济发展水平,2010~2020年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需求超过8万亿美元,每年需7300亿美元。然而,政府普遍掏不出腰包的同时,亚行、世行等多边机构贷款能力也十分有限,如亚行2013年全年仅提供210亿美元。如此背景下,亚投行的面世不禁让各国“怦然心动”,期待亚投行能够成为它们基础设施建设的巨大资金补给库。

填补专业银行空白

亚投行将是第一家专业性、区域性、准商业运作为一体的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其服务领域专攻基础设施,服务范围针对亚洲区域,资金投向将更为集中。相比亚行更为关注的社会发展领域,亚投行则更多关注铁路、公路、桥梁、港口、电力、通信、油气运输等“硬件”领域,而这些领域很可能由于不符合社会保障、环境保护要求被亚行、世行否定。此外,亚洲商业银行普遍缺乏项目融资经验,对基建项目态度谨慎,贷款条件相对保守。亚投行则有望带来更为灵活的审批程序与贷款条件,以及更多资金投向话语权。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基础设施投资往往被认作带动经济增长的主力之一。据估计,基础设施投资增加10%,将带动GDP增长1%。当前阶段,亚洲很多国家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过程之中,其基建市场蕴藏较大投资空间。亚投行带来的投融资便利将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亚洲基础设施投资,促进当地社会和经济良性循环,以及区域互联互通,带动亚洲经济发展。

此外,亚投行是否能够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利用外汇储备、解决国内过剩产能、资本和技术输出、促进亚太国家改善基建市场制度环境,以及完善国际金融机构体系等方面有所作为,有待实践检验。

三思后行,中国企业机遇风险并存

意愿与机遇

在企业层面,中国不乏财力雄厚、技术先进的大型企业具有对外基础设施投资需求。这些企业一方面受限于国内竞争愈发激烈、部分行业市场趋于饱和的基础设施投资环境,亟待开辟海外基建新天地;另一方面,它们正普遍寻求商业模式转型,有意愿通过与亚投行的合作,在探索投融资模式、PPP模式应用、完善交易结构、合理风险分配等方面获取技术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经验丰富的成员国亦可通过亚投行进行经验分享和技术援助。

在国家层面,中国企业“走出去”是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重要举措,扩大对外投资成为国家下一阶段的战略布局。亚投行作为加大对外投资战略中的重要力量,国家有望在其相关业务范围内出台更多扶持政策。伴随近期的基准利率下降、对外投资审批核准制转备案制,这些都将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中国企业投资亚洲基建市场的催化剂。

按照如此设想,实业企业有望开拓海外市场、消化国内过剩产能;建筑施工企业可能获得更多海外工程承包合同与商业模式转型机会;已拥有一定亚洲国家基建经验、对当地具备一定基础的企业可能有机会更为直接地开拓东道国市场;机械制造、建材化工等企业或将进一步扩大产品输出;在互联互通带动下,未来贸易、医疗、信息、环保等领域可能迎来新的投资机会。

另外,保险公司、养老基金等私营部门机构投资者往往拥有大量资金、寻求回报长期稳定的投资项目,基建项目投资巨大、回报周期较长、收益稳定的特点恰好匹配其需求。这些投资者后续可以参与基金、购买债券等形式参与亚投行运营,而亚投行则需在项目交易结构设计、回报机制设计等方面对当地政府或项目业主给予指导与把控,以提高项目对机构投资者的吸引力。

然而,对于企业和投资者而言,投资就意味着寻求回报,中国企业过去的海外基建投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未完成和损失项目占了多数。中国企业在投资亚洲基建市场之前,不得不思考自身和投资环境的优势和局限到底是什么,以便提早战略布局,“对症下药”。

优势与局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中国企业在能源、通信、交通、环境治理等领域的曲折前进中积累下了宝贵的经验。从项目设计、施工、原材料与机械设备进出口、劳动力输出、设备维护、人员培训到成本控制、效率提升,中国企业的优势往往在于有能力掌握基础设施建设全产业链。可以说,中国企业在技术层面具备在亚洲基础设施市场进行投资建设的实力和基础。

近年来,伴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的加快,中国企业对亚洲,尤其对东南亚区域基建投资上升迅速,其中工程承包仍占据主导。不少大型国企活跃其中,它们在投资模式、风险管理、文化融合等方面积累了不少国际化经验,并在传统工程承包基础上开始探索PPP等更多商业模式。

然而,海外基建投资的快速增长并不能掩盖中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的坎坷曲折与层出不穷的问题:商业模式长期停留于低端工程承包;容易跟随热潮,“拍脑”而上,前期缺乏充分规划论证;在项目融资、风险控制、合同设计、运营管理等方面经验严重不足……这些无疑使中国企业面临了巨大的风险、受到了质疑否定,甚至蒙受巨额损失。

再观亚洲各东道国,相对发达国家基础设施市场趋于饱和,投资项目有限,且私营部门参与较充分,中国企业相对本土投资者竞争力较低。对于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政治风险居高不下,国家经济状况、项目收益水平及政府偿债能力令人担忧,中国企业是否应该走出去、如何保障项目投资回报及自身权益,都应成为未来与亚投行合作中予以重视的问题。

启示与期待

各界对亚投行是否能够为亚洲基建市场发展带来历史新机遇喜忧参半。就中国企业而言,笔者认为,盲目附庸与抛弃机会均不可取,根据自身业务发展需求提早战略布局,并以“项目导向”进行试点尝试不失为一条可选之路。

其中,对于国内市场,当前我国基准利率下降、国家鼓励利用社会力量大力推广PPP模式,企业可利用亚投行融资便利在国内基础设施领域深耕细作、提高运营管理水平、提供综合服务方案、积累公私协作经验,并可更多关注医疗、卫生、环保、教育等“软件”领域。

对于亚洲其他国家,首先,中国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明确战略方向,决定是否“走出去”、“走去哪儿”,以及如何“走出去”。其次,对于那些政治风险显著、投资收益低、信用能力差的国家,中国企业一方面应谨慎投资,另一方面应通过自身“补课”降低风险,其中项目开发、投资竞争合规性、风险管理及保险安排、交易结构设计、回报机制设计、运营管理、本土化等,都是需要格外重视的环节,任一环节出了差错,都可能意味着巨大损失。最后,传统工程承包模式亟待提升转型,PPP作为一种创新型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因其带来的公共服务质量与效率提升,以及全生命周期成本降低等优势,成为越来越多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方面的优先选择。亚投行后续势必将关注通过PPP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及PPP相关技术培训,意向企业应积累国内实践经验,保障PPP知识储备,在未来开拓亚洲基建项目之时加强PPP应用,并擅用亚投行技术援助及咨询机构力量。

与此同时,为以实际行动应对外界质疑,真正促进亚洲基础设施投资建设,亚投行自身在提升组织运营能力、完善治理结构、出台保障政策、加强与其他多边机构合作、加强技术援助与能力建设等层面尚路漫漫其修远兮。妥善处理这些问题与矛盾是亚投行的职责所在,更是世界新格局下中国作为发起人与“大国”的责任所在。

(作者单位:济邦咨询)

猜你喜欢
亚投行亚洲基础设施
亚洲自动售货机展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望加速
公募基础设施REITs与股票的比较
振动搅拌,基础设施耐久性的保障
充分挖掘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潜力
那些早已红透VOL.03半边天的亚洲it gril,你都关注了吗?
多赢共赢的好事情——“亚投行”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