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学利
摘 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现代企业的内部控制的治理方案已经成为许多发达国家与其他国家市场经济竞争的重要手段。而其概念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管理控制论,二是职责分工论。要做到现代企业的内部控制,首先,我们要建立一个足够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以用来加强企业控制环境建设,强化内部监督体制,通过信息流动与沟通使企业自身不断提高管理风险意识,明确企业和人的责任。
关键词:现代企业;企业内部管理控制;体系
一、企业内部控制的概念
1.管理控制论
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是市场经济的发展的必然产物,它产生于生产经营与管理的需要,是企业内部循环制度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内部控制是经过董事会、管理阶层进行实施,主要是为财务报告的可行性提高合理保障,并促进经营效率。为了把计划和需求进行的更加准确无误,并让计划达到最初设想,需要有相应的控制管理手段来改正错误。使工作更加顺利的完成。
2.职责分工论
与持管理控制论的人不同,持有职责分工论的人认为内部管理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是由于职责分工。其主要观点持有者都大多来自美国、日本和我国内部学者。其主要是以内部控制产生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职能科室、领导和各级工作人员在业务往来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从而确立明确的职责分工体系作为依据,以此来保证经济运营体系的完整性。内部审计是管理经济的是需要,同样也是内部管理控制的产物,它把内部牵制和内部审计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而使他们组成了一个完整的部分。职工既是企业内部管理的组成者同样也是企业责任的一部分,因此能否提高职工的责任意识关系到现代企业的运营效率。
二、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历程
1.雏形
内部控制的雏形也就是内部牵制,早在古罗马帝国时期就已经采用了“双人记账制”,其要点就是帮助人们去更快地计算,而在我国的早起历史也具有相同的类似方法,这两种内部控制都是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雏形,也是最原始的表现形式。到了20世纪出,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空前发展,使得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生我那个重大变化,促使社会生产力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同时也加剧了各国之间的竞争变化,让各国共同创造出组织调节生产活动的有效方法。以职务分离为手法,以钱、账本、财物等、作为计算事项,这也是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理论中的有关雏形。
2.初步形成
内部控制需要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其内容主要是信息核对和职务分离等手段。并主要包括多种环节中的客观因素形成基本控制系统。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稳步发展,内部控制也在不断完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一个有效和良好的方法成为各国竞争力比较的重要依据,因此管理人员也需要进行全方位的管理体系搜索,来强化内部控制理论呢的实效性。在泰罗等人的管理指导下,逐步形成了从通过组织结构等方法进行处理业务和手续的有效措施,充分根据内部牵制原则,从而对部门人员的工作环节进行制约,初步形成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
3.成熟期
成熟期的标志,可看做是1988年由美国AICPA发布的《审计准侧公告第55号》,这个文件对以往的内部控制进行分析,并用内部控制结构进行代替,提出了三大要素: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这三大要素向我们表明了一个重大的历史创新,世界各国都广为沿用,内部控制结构的发展始终没有停下,我国目前采用的也大多是这种内部结构控制,而内部结构控制较为权威的观念是在于董事会、经理和企业员工的财务报告可靠性、遵循相应法律法规的程度、以及经营活动的效率进行合理保障。同时还提出内部控制中的五个相互联系,并相互制约的重要因素,分别是:风险评估、信息沟通、管理监控、经营活动控制和生产环境控制,以此来强化内部控制在整个管理体系中的重要性。
三、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现状
1.理论政策不到位
近年来,虽然国家对于内部管理体制有所重视,并搬出了一些相关法律,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要求,但是从法律、法規、以及政策的角度来看这些都只是起步和初步的发展,并没有向更深层次的方面去挖掘,而且以往的理论政策并不具备相应的实际操作性,并不能够充分的指导内部控制制度的实践环节,这使得企业无法保障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环节,也让内部控制体系中的各部门无法分清相关职责,没有真正的把工作落实到实处,造成内部控制机制运行的效果不好。
2.管理理念陈旧
国大多数企业的内部控制薄弱,这主要是由于没有意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并且部分企业对于会计工作的不重视,使得企业财务系统不稳定,对于管理体系紧迫感的缺乏,使得企业管理者容易受到计划经济和传统思想的影响,不能充分落实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并让内部控制监督环节只有形式存在,却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能力发挥。会计工作基础的不牢靠,也使得财务系统秩序混乱,财务报告信息虚假,会计的真实水平无法得到发挥,影响了企业的财务系统发展。这种现象,对于小型企业的危害将更大。首先,企业经营者自身的学习修养不深,并不能完整的理解会计控制制度的各个方面知识,导致经营者的知识结构并不能跟上现代社会内部控制制度的发展要求。并且企业内部并不重视内部制度的完善,导致内部控制制度出现过于片面、零散不成体系、科学性不强、系统性不完善等现象,并不能完整的发挥出内部控制制度的成效性。
3.组织领导不落实
就企业内部而言,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既是一门综合工程,也是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仅靠单一的制度建设,还应当需要各个部门同心协力,又需要组织上强有力的领导和支持,各部门的负责人应该主动出击,实施统一的安排、奖惩并一、制定策略和计划,使得少数部门的行为变成一致的统一的行为,使得临时的部门行为更为持续,但部门企业领导对内部控制制度不够重视,并没有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使得内部控制部门归属于会计管理部门或财务管理部门,缺乏团结性和统一性。
4.外部环境较差
从外部环境的角度来看也是如此,在整个内部控制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在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可以发现许多问题,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仅是单个企业的事情,更是影响全社会的事情。所以我们应该了解到问题的重要性,避免或者减少此类问题出现的概率。当企业内部由于经营不善从而造成恶劣后果,,这是银行债权人都无法承担的。因此只能通过有效的制度保障,来解决银行欠款问题,这时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也是非常必要的,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也是营造良好外部环境的重要保障,其完善程度,也能对外部环境质量产生影响。
四、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
1.加强对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视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最重要的是强化企业管理层对于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视程度,让企业的经营活动能够处于内部控制环境之中,并在特定条件之下,利用必要的手段进行对特定政策的加强或削弱买这取决于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程度。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能营造出良好的外部环境,从而对整个企业内部经营活动的执行产生积极影响。并有效的作用于企业经营内容管理。而企业内部环境的建设,也是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完善的前提。我们要通过加强企业负责人的管理意识来不断完善企业内部管理环境。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成效性,主要受到企业员工行为意识和责任意识的影响,而企业管理层的自觉意识和重视程度也也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但是员工和负责人控制自身是有局限性的,是由最高级领导人的意识决定的。因此,提高企业领导人和负责人的自觉意识则显得更为重要。
2.明确内部控制目标
要有明确的内部控制主体和控制目标。我们只有在内部控制目标明确的情况下,才能使企业管理者在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上,担负起主要的责任,保证整个部门在企业中的控制得以有效率的实施,因此必须要通过部门管理者对其实施内部控制制度,来保障财务和经营信息的可靠性和完整性。
3.完善现代企业治理结构
现代企业治理结构是一种有效的企业组织形式,通过内部控制手段,从而为管理目标建立相应的规定,以此来保障现代企业治理结构的有效拓展,从而保障组织实施程序的发展进程。强化内部控制的前提,便是完善现代企业治理结构,让治理结构能为内部控制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并能遵循不相容职务分离的原则,保障内部控制的实效性。
4.全面提高企业人员素质
企业内部控制的受众不仅仅是企业管理人员,而是全体企业员工,使得内部控制制度中,每一个企业员工都承担起相应的内部控制责任,所以我们需要全面提高企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企业人员和企业负责人在工作中减少失误,剔除掉职工的落后思想,才能够使内部管理制度得到保障,通过提高相关人员的素质,来强化企业全体员工的内部责任感,并将这种责任感提升到工作热情,以此来推动企业员工的团结,并使得企業内部控制在良好的内部环境下实施,以此来取得相应的实效性,推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
参考文献:
[1]闫金萍.论现代企业内部控制机制[J].现代管理科学,2007,(01):92-94
[2]吕安宁.浅议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强化[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03):63-65
[3]张先治.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理念的五大转变[J].财务与会计,2012,(08):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