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晓玲HUANG Xiao-ling
(漳州科技职业学院,漳州 363202)
(Zhangzhou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Zhangzhou 363202,China)
漳州天福茶博物院位于福建漳州漳浦县,该馆主要展示茶的历史、中国茶文化及茶叶产销状况、世界主要产茶国的茶情。而其间的茶道品茗室,茶艺表演厅,日本茶道馆,韩国茶礼馆也承担了相应的茶道教学,茶文化推广作用,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茶博物馆。然而,如此一所集茶学术研究、茶文化传承、茶具艺术展示,茶道表演娱乐为一体的茶文化大观园,却在茶名英译方面存在不少问题,使来访外国游客感到困惑。以下,笔者择取部分茶名的翻译:①六安瓜片Liu An Gua Pian;②西湖龙井Dragon Well;③凤凰单枞Fenghuang Dancong;④工夫红茶congou black tea;⑤功夫红茶congou black Tea。
1.1 茶名中含产地名的茶,英译笼统采用拼音方式。如六安瓜片(Liu An Gua Pian),凤凰单枞(Fenghuang Dancong)。这里所谓的“产地”,既有出产的“地名”,也有出产的“山名”,如“六安(市)”“凤凰(山)”。茶叶名著《茶述》有句话:“天下名山,必产灵草,江南地暖,故独宜茶。”中国地大物博,名山名水数不胜收。因此,在中国茶叶类中,中文以产地命名的茶,数量相当多。然而,笔者认为,“产地名+茶名”这类茶,单纯用音译过于简单,不利于表现茶叶特色和种类。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在《农政全书》里称:“六安州之片茶,为茶之极品”。《辞海》:六安茶叶形似葵花籽,逐称“瓜子片”。因此若简单用拼音英译,一则无法凸显瓜“片”外形,二则体现茶的种类。这也是此类茶叶英译最大的问题所在。
1.2 对茶名本身蕴含的文化内涵及背景不了解。如“工夫红茶“和”功夫红茶”均英译成“congou black tea”。当代功夫茶圣吴觉农先生曾说:“在潮州和闽南方言中,“工”音“刚”,“功”音“攻”。音不同,义也不一样:“工”即力气、时间,“功”为武功、本领、火功。这也表明“工夫红茶”与“功夫红茶”为不同茶范畴。”在其主编的《中国地方志茶叶资料选辑》也曾提及“武夷岩茶与红茶都有称为工夫茶的品种。民国之后,岩茶就没有冠以“工夫”字眼了,“工夫”则全指红茶。由此可见,“工夫红茶”是指茶叶。而“所谓功夫茶,并非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为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功夫,此功夫,乃为沏泡的学问,品饮的功夫(维基百科)。”因此笼统将“功夫红茶”和“工夫红茶”均英译为“congou black tea”,不仅使不同范畴的概念混为一谈,更让外国旅客倍感困惑,不利于国外市场推行。
1.3 没有尊重外国旅客的文化和审美习惯。如“西湖龙井”翻译成“dragon well”。在中国,龙是权力,尊贵的象征。如古代皇帝被称为真龙天子,其样貌被称为龙颜,坐的龙椅,穿的是龙袍,戴的是龙冠,生的是龙子龙孙[1]。而西方文化中,龙(dragon)这个词源于拉丁文,解释为“大蛇,凶暴的人,严厉而有警觉性的女人”,视为邪恶的象征,后引申出“撒旦,魔鬼”的意思。因此“恶魔撒旦”才会英译成“大龙”(the great dragon)。诗人纪伯伦也写过:“Every dragon gives birth to a St.George who slays it.”译为“每一条毒龙都会造就一个屠龙的圣乔治”,所以龙(dragon)在西方神话中也是许多英雄扬名的牺牲品。因此,将“西湖龙井”译成“dragon well”是不恰当的。
2.1 无统一规范的相关术语作为参考 药品有《药品商品名称命名原则》、菜单名有官方的《美食译苑》及2008年奥运会时出版的《中文菜名英文译法》作为参考,这让民间混乱的英译菜单名,药名有了统一规范的名称。然而遗憾的是,在茶名英译方面,官方目前并没有出台统一的译名原则,市面上也没有权威的茶名相关术语字典。造成了市场上茶叶英译名混乱,茶叶英译商标不统一的局面。这也是为什么中国有名茶,却没有名牌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2.2 国内目前开设茶英语翻译方向的院校过少,茶类翻译人才匮乏 据统计,目前开设茶学专业的院校有浙江大学、安徽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西南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贵州大学等14 所大学。开设“英语翻译”专业的院校更是多如牛毛。但是将两者结合起来,开设“茶英语翻译方向”专业的高校却屈指可数,导致此类翻译人才也较匮乏。“译名是翻译工作者仔细斟酌,精心琢磨反复推敲后的产物[2]”,而一个好的译名,更要求“译员不但要有过硬的翻译工底,还需要对中国茶文化相关背景知识和表达方式有较全面的深入和理解[3]”。中国是茶的故乡,茶叶品种多,茶名多。大的品种下,还细分小的品种,如在茶命名方面,据不完全统计,有文字记载的各地名茶有700 个品种左右。目前,中国对茶的分类方法很多,分出的类别也各有不同。以绿茶为例,按照干燥和杀青方法不同,可分为蒸青绿茶,炒青绿茶,烘青绿茶,晒青绿茶;按照形状不同,有瓜形的“六安瓜片”,竹叶形的“峨眉山竹叶青”;按香气,滋味不同,有湖南“舒城兰花”,四川“蒙顶甘露”。因此,如果译者徒有扎实的英语基础,却没有相关茶类知识,单从字面上,肯定无法知晓“舒城竹兰”为何物,更别提用精确的英译表达出原名的含义。
2.3 没有在尊重双方文化差异的基础上灵活运用翻译方法和技巧“翻译就是交际”,“翻译是两种文化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下才有意义。”因此,茶名英译不仅是单纯的中英词汇转换,也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而“对跨文化交际的最佳理解在于对社会事物认识的文化差异(肖曼琼)”。因此笔者认为在进行茶名翻译时一定要考虑文化差异,尤其是涉及动物,颜色方面的茶名。目前翻译理论有很多,如:符号学理论,目的论,功能对等,归化与异化,文化视角等;常见的翻译方法也有直译法,意译法,音译法,约定俗成法,这就同时要求译者在处理茶名翻译时要根据茶自身的特点,在尊重对方的文化和审美习惯基础上,灵活地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如,“以我国地名,名胜及具有民族风格的特有事物或名称来命名的商品,一般适用拼音译法”,“采用拼音法翻译时,如果仅靠名称翻译无法体现其文化内涵和特性时时,应当采用注释法(龙千红)”,“当两语(源语和目的语)受众的认知环境几乎没有差异,并且对茶叶名称的认知角度,消费观念,价值取向等趋于一致时,可采用直译[张竹莉]等,这样,“译文信息接受者对译文信息的反应才能与源语接受者对原文的反应基本相同”,才能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消费者对同一品牌产生同样的反应,同样的文化联想。
[1]蒋红红.从龙文化看龙的英译[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
[2]刘艳君.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及其对译者的要求[D].河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3]柳菁.目的论指导下的茶名外宣翻译问题与对策研究[J].语文学刊,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