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新常态下的生态经济

2014-12-15 02:22小康陈灵衢州报道
小康 2014年27期
关键词:鲟鱼衢州农场

文|《小康》记者 陈灵 衢州报道

衢州执政者进一步认识到,衢州的生态建设必须走在全省前列,并探索出一条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转型升级的发展新路

衢州之“衢”,取“四通八达”之意,一定程度上形象体现了这座城市的一大地理优势。衢州也因承东启西,连南贯北,成为连接长三角、泛珠三角和海西经济区的重要节点。

然而,地理条件如此得天独厚的衢州市,在前几十年却面临着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衢州经济总量较小,甚至不及全省的5%;产业结构偏重,全市工业经济总量60%以上来自重化工、金属制品和水泥建材这三大传统产业。

2005年9月6日,习近平同志第五次来衢调研时,首次从路径实现方式的角度系统阐述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依靠绿水青山求得金山银山,反过来绿水青山没有了,也就失去了同人家竞争金山银山的优势。

“衢州是全省生态环境状况指数最好的地市之一,是清华大学确定的首个中国幸福城市观察点。这是衢州最大的发展资本。”衢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赵建林思路清晰。

新常态生态经济棋局

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朱卫江答记者问时解释“新常态”概念:“如果增长速度在7%至9%之间,财政增收、企业增效、收入增长、结构优化、环境洁化、生活美化,这才是我们所期待的‘新常态’。”

赵建林理解的新常态的表现之一就是以生态文明引领所有产业转型。“前30年一直追着GDP,却永远赶不上,现在调过头发展生态文明,衢州短板变成长板,反而有了优势。”他对未来的信心,理由是衢州早在2003年就全省率先提出生态建市,而在省内市县对比,衢州工业污染相对少,包袱轻,启动早,已经领先全省率先转型。2010年,衢州又于全省率先提出“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的战略思路。

生态优势,就是发展资本。旅游景区建设已在衢州串点成线,画线成面:以“桃源七里”为代表的乡村休闲游,以江山廿八都、龙游石窟为代表的人文景观游,以江郎山、三衢石林为代表的自然观光游……首个国家休闲区试点落户衢州,开化国家东部公园开始启动,现代生态旅游、养生、健康正成为衢州的朝阳产业……这些都毫不掩饰地指明衢州经济未来的大方向——依托生态优势,打造旅游经济。

治水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同样成就了衢州绿色产业集聚区。作为浙江省“十二五”期间重点打造的14个省级产业集聚区中唯一冠以“绿色”之名的园区,集聚区也是衢州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扩大有效投资、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平台。

在绿色产业集聚区,有一批大项目因水而来,娃哈哈、康师傅、伊利、旺旺……而旺旺集团,第九次投资,已从当初的2000万美金提到2亿美金,根本原因就是衢州的水质好。

2014年11月15日,中国铁路总公司表示,从2014年12月10日零时起,全国铁路将实施新的列车运行图,这意味着,杭长高铁有望在当日正式开通运营。开通后,高铁势必成为衢州经济发展新引擎,成为加速产业转移、区域经济结构发展的“加速器”。

赵建林副市长对衢州未来的信心更足,他为《小康》记者展望,四省通衢的衢州,又将首通高铁,从衢州接往外界的时间大大缩短,上海进入该地2小时经济圈。

清水红利

开化,钱塘江源头所在地,空气质量常年以优为主,森林覆盖率80.4%,2013年8月以来,开化县提出把全县打造成“国家东部公园”,即衢州 “一城一区一园一村”“四个一”中的一园,浙江省为此首先取消对其的GDP考核。

在开化县何田乡,让人们最有幸福感的是“鱼回来了!”

何田乡党委书记张月桥回忆,小时候河里还总有鱼虾,后来因为生猪养殖,河水越来越脏,衣服也不敢洗。现在水治理好了,清水鱼成群结队回来了!

张月桥告诉记者,清水鱼如今已经卖到了每斤38元。该县水利局已和省海洋与渔业局对接清水鱼综合体项目,开工建设“古村品鱼”综合提升工程。越来越多的开化人靠一条清水鱼走向幸福致富之路。

鲟鱼,肉厚骨软,味道鲜美,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尤其是鲟鱼卵加工而成的鱼籽酱,享有“黑色黄金”美称。衢州主城区柯城区,就有面积达860亩的鲟鱼主导产业示范养殖区。

王益文,柯城区花园鲟鱼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也是鲟鱼引进衢州养殖的第一人。他告诉记者,鲟鱼是冷水鱼,对水质要求极高。千岛湖的水尚且养活不了鲟鱼。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前来考察,认可了柯城的优质冷水资源,并认定这里是最适合其生产的地方,加上柯城便利的交通优势,鲟鱼产业成为柯城区农业五项特色产业之一。

2006年,这里引进杭州千岛湖鲟龙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生产经营模式,建设鲟鱼主导产业示范区。2007年,柯城区投资1.25亿元,打造国内最大的鲟鱼养殖基地。鲟鱼卵做鱼籽酱价格昂贵,目前国际市场每公斤价格高达2000美元。去年一年,鲟鱼产业为当地农民增收1000余万元。

创新农业:“家庭农场”兴起

2010年,衢江区开始以“集聚、集群、集约”为发展理念,着力打造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而莲花镇则成为衢江区现代农业主平台。

“家庭农场”,这个源于欧美的舶来名词,进入园区。如今已经是衢江区家庭农场协会会长的陈建海,就是“家庭农场”的首波弄潮儿。入驻园区,一家人不仅解决了原来在黄坛口土地不集中、菌菇种植扩张受限制的问题,而且得到了政府最大力度的政策扶持:每平方大棚得到共85元左右的补贴,逐渐实现了“家庭农场梦想”。

在全区,有800多家农场主先后享受到家庭农场政策带来的红利。

政策扶持下,陈建海租下240亩农场地,规划建立起建海家庭农场,在四分之三的土地上建起了26个大棚,种植蔬菜和瓜果。陈建海说,进入园区前,一家人菌菇种植收入一年20多万,但即使是建设中的家庭农场,去年稳定收入也超过90万元。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提发展家庭农场,将之称为提高农业集约化经营水平的重要途径。而此时,作为农业大市的衢州已先行步入实践,并成为全省首个家庭农场试点城市。

在建海家庭农场,陈建海正在试水科技化管理,实现手机终端一键操作,而横跨直线距离六七百米的农场区,则实现电脑屏幕统一管理。

“衢州非常适合发展‘家庭农场’。”衢州市农业局农技110专家贾仕金说,“首先衢州是农业大市,土地资源、水资源丰富,土地流转后能形成规模;并且衢州过去有搞农场的传统,比如国有农场,对衢州的‘家庭农场’发展有很多可借鉴的经验,再加上衢州的果蔬、水稻、畜禽种类丰富,可以发展各种特色的‘家庭农场’。”

“莲花现代农业园区为山区科学发展提供了一个样本,带动更多农民致富,推动衢江加快迈向‘两富’。”衢江区副区长、莲花现代农业园区管委会书记巫建民如是说。

猜你喜欢
鲟鱼衢州农场
农场假期
历史时期长江上游鲟鱼资源的开发研究
农场
铁拳剿劣 亮剑斩污 衢州环保坚决打好护水保卫战
衢州治超亮剑
衢州某大桥V型刚构挂孔研究
一号农场
100岁的鲟鱼
丰收的农场
让鲟鱼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