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亦陈
[摘 要] 学生的高效小组合作,离不开教师的精心备课、思考、预设……根据不同的情况确定小组合作人数、合作形式、评价方式等,以达到学生自主互助学习的实效. 适当的变换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正所谓“变则通,通则达”.
[关键词] 小学数学;合作学习;变通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大力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现在,数学合作学习越来越常态化,教师精心地选择了适合合作学习的内容进行合作,但有时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教师应关注合作学习中的细节,进行适当地变换,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正所谓“变则通,通则达”.
因内容难易而定位小组人数
反思现在的数学课堂小组合作:有一种情况,即嫌麻烦,小组合作全部由两人完成,这可能会出现因合作内容复杂等原因而无法完成合作学习的情况;还有一种情况,即为了合作而合作,全部都由四人合作,这就可能因内容简单等原因而浪费宝贵的课堂学习时间. 所以,要让数学小组合作发挥高效性,就应根据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确定小组合作的人数.
1. 同桌合作式
同桌可以采用异质搭配,这样便于同桌互帮互助,有利于大面积帮助学困生. 同桌合作式,学生的交往范围较小,所占时间不长,易操作,主要适用于难度不大的合作问题的解决,检查预习情况及对学习效果的互检.
新授例题时,我经常让同桌说一说知道了什么数学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等. 又如,教学“认数”巩固新知时,我让同桌两人一组,说说从右起数位有哪些,并出题让同桌说说( ?摇)位的左边是( ?摇)位,(?摇 )位的右边是( ?摇)位. 学生出题的同时又在思考,这种分工明确、操作简易的合作学习,同桌能够顺利地进行,学生的参与面也更广.
2. 四人小组式
由于同桌异质搭配,前后四人小组就是两个优等生两个学困生或一个优等生两个中等生一个学困生. 课件进入课堂,信息量涌入,学生来不及接收,且现在的数学教材中有许多开放性的讨论题,这类题目答案多样化,但学生考虑问题单一,往往想不到多种答案,这时可以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这样的合作学习不仅能拓宽学生的思维,而且能培养学生乐于表达、倾听和向别人学习的好习惯.
当内容有些难度,产生了分歧,需要动手验证时,就需要四人合作.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我出示了三个形状各异的三角形,即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问学生:“你们觉得这些三角形的面积都相等吗?”同学们有的说相等,有的说不相等. 我又说:“你能说说你的理由吗?”学生A说:“面积肯定不相等,因为三角形的形状、大小不一样. ”学生B说:“我用透明格子纸放在三角形上数了数,面积是相等的. ”学生们争执起来,也有学生动手验证起来. 时机已到,接着我又问:“那这些三角形的面积与它们各自的底和高到底有什么关系呢?能用什么方法证明一下呢?四人小组互相讨论,然后用你们自己的方法来证明. ”组长分工,组员们则通过剪、拼、量等方法,各自有了结论. 最后,全班交流汇报,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因学情基础而选择合作形式
如果说“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是矛盾独立的,那就是没有认识到它们实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独立思考能推动小组合作,是小组合作的前提;合作学习能促进独立思考,是独立思考的动力. 而如何选择合适的合作形式,取决于教师是否了解学生的学情.
1. 用独立思考推动小组合作
教学五年级下册“找规律”时,学生操作并完成了下列表格:
出示想一想:(1)平移的次数与每次框几个数有什么关系?(2)得到不同的和的个数与平移的次数有什么关系?我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得出结论:总个数-每次框出的个数+1=不同的和的个数. 为了避免优等生“一言堂”,其他人“跟风”的现象,我让学生先独立思考,让每个学生都有思考的时间,再通过小组讨论“去伪存真”,得出最优结论.
2. 让合作学习促进独立思考
教学“认识整万数”课始,我让学生用只有四个数位的计算器依次拨出3、30、300、3000,然后让学生思考接着将拨的五个数依次是什么,学生们自然想到同桌合作合并计数器. 但出现了“千、百、十、个、千、百、十、个”这样重复的计数单位. 同桌讨论后能找到办法把左边的“个”改成“万”,再将“十、百、千”依次改为“十万、百万、千万”. 接着,我让学生独立自学书本中新的数位顺序表和数级知识. 学生三年级已经学过“个位到万位”的数位基础,能自然地想到“合并计数器”这样的合作学习,而且通过知识的“正迁移”修改出新的计数单位. 学生先通过合作,进行“再创造”,再独立自学,一定可以加深思考和记忆,同时为后面“认识整亿数”做好充分的铺垫.
因活动需求而重组组员特性
小组学习方式是为了促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掌握数学知识,提升数学能力. 在组织小组活动中,教师必须根据各类数学活动的需求采用不同的组合方式. 一般的小组内编号分工,为了保护孩子的自尊心,除了组长,其余可以不公布. 这样可以根据问题难易指名发言、分配工作,如操作者、发言者、记录者等. 实际活动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活动需求重组组员特性.
教学四下“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我先说:“同学们先猜一猜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同学们的猜测多种多样. 我又说:“最好的验证方法就是动手操作. ”接着,我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三个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动手验证. 由组长分工,两两合作,一人用三角尺量,一人记录并计算三个角的和;另两人负责折一折、拼一拼. 这样分别得出结论后,四人再在组内交流,最后组内得出共同结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这里,有量和拼两种研究方法的活动需求,由组长分配两两组合,再四人讨论,速度更快,效率更高.
具体情境具体分工,不同的分工和身份交换,能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合作活动中. 当然,组长的合理分工很重要,需要教师长期地培养,让每次合作分工都各尽其用.
因能效高低而变换评价方式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应从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参与过程,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获得,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三方面来公正地评价. 可以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开展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形式. 如果每次合作学习都用同一种评价方式,可能不全面;如果想促进学生合作的积极性,应根据能效高低而随时变换评价方式.
教学“复式统计表”新课,快结束时,可做这样一个拓展练习——根据信息制作复式统计表. (出示401班学生的情况)你能将这些信息制作成一张复式统计表吗?小组合作,在表格中填写项目. 第一组:男生5人,女生5人;第二组:男生7人,女生6人;第三组:男生6人,女生5人. 再实物投影两种做法. 说说从这张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什么?像这样每个合作小组都有一张作业纸可以用来作为一种评价依据的合作学习,我们可以采用小组互评参与过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评价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相结合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