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1904:济青的百年握手

2014-12-13 11:23荆棘
齐鲁周刊 2014年48期
关键词:胶济济南青岛

荆棘

1904年6月1日,胶济铁路全线通车,铁路文明终于敲开了山东这块尘封已久的大地。在一片散淡的农业文明的重重包裹和笼罩中,这条新开辟的道路运行着蒸汽机文明的节奏,展露着技术文明的锋芒与生命力。

这条路的变化,在文化意义上无疑让地处“天涯海角”的青岛改变边缘地位,同时又可以使齐鲁大地呼吸到西洋文明的气息。济南与青岛,齐鲁大地上的一对姊妹城。一个是山东省会、华北重镇;一个是国际港口、经济中心;一个传统稳健;一个开放活跃。她们联系紧密却又具有鲜明的差异,成为山东百年交通史的缩影。

一条铁路导致山东命运大变局

胶济铁路把传统山东一下子拉入到现代化的步伐中来。

1904年6月1日,泉城济南被一声嘹亮的汽笛惊醒。随后,一个喷云吐雾的钢铁 “怪物”呼啸着驶进这座千年古城,全城为之震动。这天,从德国人占领下的青岛通往济南府的铁路全线通车。

这是山东大地上第一条建成通车的铁路,尽管这不是山东的主动选择。1897年11月13日,德国政府派军舰强行占领胶州湾,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德《胶澳租界条约》,山东成了德国的势力范围。为掠夺山东的物产资源,德国修建了胶济铁路。

胶济铁路最初在一个德国人的脑海中产生,这个人叫费迪南·冯·李希霍芬。正是他的到来,改变了山东的历史进程。

1869年3月,李希霍芬踏上齐鲁大地,开始了3个月的实地勘测。他对山东的矿产、物产、交通、港口等方面做了详细调查,山东的富庶使李希霍芬惊喜不已,他写了《山东及其门户——胶州湾》及《胶州湾的地位及其将来的意义》等著作,从区域发展的角度出发,主张以胶州湾为起点修筑一条铁路经过济南通向北京和山西,为华北的棉花、铁和其他产品创造一个便利的出路,使进口货物方便地通往一些重要地区。同时,大洋的船只也可以自由出入港口,将水陆连成一体。

1896年9月5日,德国东亚舰队海军上将梯尔匹茨在送达柏林的考察报告中说:胶州湾和中国北部的开放城市一样是一个重要的商业港口,它是中国从上海直至牛庄之间唯一的天然良港。

于是,铁路和港口把青岛拉入世界格局之中。1899年9月,胶济铁路在青岛正式开工,向西修建。1901年4月1日,青岛至胶州一段竣工通车。1903年9月22日通至周村。至次年6月1日,铁路修至济南,青岛至济南的干线以及张店至博山,淄川至洪山支线,全长共计440.7公里的铁路全部建成通车。

在修建胶济铁路的同时,德国人迅速在铁路到达的城市建起了他们的商铺。只要火车在济南开通,洋货就会铺天盖地涌入这座古城,内地的物产资源也会被洋人大肆掠夺。

时任山东巡抚的周馥跟随李鸿章办理洋务多年,可谓一个开明官员,他认为不能盲目抗拒德国势力,唯有讲求工商,发展经济,理智应对,才能与之抗衡。此时恰逢清廷发布了准许济南自开商埠的谕令,周馥率先响应。

从奏请到清廷批准,济南开埠前后只用半个月时间。济南开埠奏准如此神速的原因,就在于胶济铁路将于半月后即6月1日竣工通车,山东当局要赶在通车前宣布开埠,使德国人不得不承认这个既定事实。

由此可以看出,胶济铁路的建成通车是济南开埠的直接动因,是济南得以迅速开埠的主要因素。

两座城的脱胎换骨——被改变的生活方式

100年前的那个雾气弥漫的早晨,青岛火车站经历的或许正是一种戏剧性宿命的开端,在一个新世纪的黎明,目睹转变。

青岛火车站的修建和胶济铁路的开通,促使山东半岛的贸易中心逐渐由烟台转向了青岛。“以胶济线为链条的青岛、胶州、潍坊(潍县坊子)、淄博、济南等地,逐步聚集国内外的工商业者。四方机车厂、屠宰场、日耳曼(青岛)啤酒厂、大英烟草公司,一批近代工业首先在青岛发展起来,并随着胶济铁路的开通,影响到济南以东的整个山东半岛。”《青岛建制一百二十周年史话》中如是说。

1914年,在德国人统治青岛16年后,日本人又统治青岛8年。日本殖民者先后在青岛至沧口铁路沿线建起了8大棉纺纱厂(规模到解放前被誉为全国三大纺织业基地“上青天”),并大量移民从事工商业,青岛市区迅速扩张,市南市北的格局基本形成。

而在铁路的另一头,一座古老的城市亦在快速脱胎换骨。

在商埠的带动下,济南商业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其中最明显的是外国商业资本进入济南,洋行林立。除此之外,第一家民族资本工业济南电灯公司、第一家商场式市场新市场、第一所外国洋行礼和洋行分行、第一家外国银行德华银行……胶济铁路的开通,给济南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台湾学者李国祁在《中国早期的铁路经营》中称:“在引入中国的现代经济设施中,没有一项比铁路引起更大的影响。”济南作为齐鲁之邦的政治文化中心,一向遵循儒家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工商观念意识极为淡薄,铁路给济南不仅带来了新商品、新技术,也带来了新观念的冲击。

“农商皆本”的新观念取代了重农抑商传统思想。1910年10月9日的《山东官报》即指出:“方今朝野有识之士,莫不以振兴实业为吾国要途。”当时,济南富商大贾云集,以功名自重的官绅纷纷跻身于实业,章丘孟氏、桓台苗氏皆名重一时。这种社会现实反映了传统的农业文化向现代工业文化的转型,而铁路加速了这一观念的转变。

与思想意识形态相比,生活方式的改变表现得更为生动具体——1904年,第一家影院、第一家西餐店、第一家公园、第一所女子学堂在济南相继诞生。

1904年秋,济南闻善茶园扩大营业范围,在演出京剧之余,第一次贴出放映电影的海报:“为开通风气起见,不惜工本,特有外洋请到影戏团,里面真山真水、真人真马,真正东洋大战……”同年,德国人在经三纬二建成了济南第一家电影院,命名为“小广寒电影院”,内部设有包厢、楼座和池座,可容纳600人。这样的影院在当时的中国也是不多见的。

铁路带来的另一变化是兴起洋式建筑的风潮。老火车站、洪家楼天主教堂都显示出浓厚的德式风格,一些在商埠区的华商,更多采用西洋建筑样式作为店铺。

铁路的开通也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南方舟楫,北方马车”是中国传统的交通工具。但随着铁路的开通,火车作为一种新式交通工具以其快捷安全的优点逐渐为人们所接受。

地处南北交通枢纽的有利位置,济南更易于接受新文化、新思潮的洗礼;随着胶济铁路建成和自开商埠,济南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社会名流;正像胶济铁路之于济南一样,京沪高铁的建成,也为济南的大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胶济铁路的新使命

从青岛乘火车到济南,解放前需要大约12个小时,上世纪80年代减为8小时,上世纪90年代约为6小时,2000年前后大约4小时,而现在只需2个多小时。百年间,青岛到济南间的近400公里铁路线,全程耗时现在只是百年前的零头。这种提速,是以机车和铁轨等相关运行设备和基础设施的技术保证为前提的。

胶济铁路建成百年来,经历了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牵引列车的三个阶段。电气化改造工程始于2003年,2006年9月8日,改造工程全面竣工,成为山东省第一条实现电气化的铁路线。2007年1月,胶济铁路客运专线又上马开工,其东段淄博至青岛建成通车。

1997年4月中国铁路第一次大面积提速全面实施,拉开了铁路提速的序幕。至2007年的10年间,全国铁路共进行了六次大提速。其中尤以2007年的这次提速最具影响力:140对带有“D”字头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动车组开行,列车运行时速达200公里,部分区段250公里。其中,济青之间有近十对动车组,这标志着百年胶济线已经达到世界铁路既有线提速最高水平,从此驶入“高速时代”。

从2014年12月10日零时起,全国铁路将实施新的列车运行图。其中,青荣城际铁路的通车,将使新的运行图重新规划经由新线运行的动车组列车,同时增加胶济线等既有高铁线路的动车组列车开行数量。endprint

猜你喜欢
胶济济南青岛
触摸胶济风云
火车站里的博物馆
上合,从青岛再启航
Paving Memory Lane
济南
青岛明月申牌?
——An Idea From "Etudes Metro"—the Work of Pierre Schaeffer">Electroacoustic Music Is a "Subversion" to the Form of Traditional Music
——An Idea From "Etudes Metro"—the Work of Pierre Schaeffer
Hi济南
Hi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