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毅
音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课程,学生学习音乐需要充分而有意义的实践。但笔者感到农村初中生的音乐实践仍然存有不少的问题,学生在音乐课堂上未曾能够借助丰富多彩的手段来充分体验和领悟音乐。近年来,笔者对农村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的现象做了一些简单思考和实践,期望得到方家教正。
一、以尊重学生为准绳,让农村学生多实践
在农村初中,应当说学生的实践时空是比较缺乏的。原因也是比较复杂的,一是升学的压力致使农村初中对音乐课堂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二是音乐教师的配备和地位也同样未曾得以理想的重视。初中生正处于精神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音乐熏陶也是学生身心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面。音乐课堂教学重视学生多实践,不能简单理解为可有可无。所以,在平时的音乐教学中,坚持奉行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育人理念,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音乐课堂中来。
初中生音乐实践的途径是多端的。如课堂学习中的欣赏,欣赏音乐可以让学生得到音乐美的熏陶,应当将欣赏变成“心”赏。这就需要音乐教师根据音乐课程教学的内容,提高文本内容的欣赏度,采取一定的策略。如让学生欣赏《天鹅》,这是一首大提琴独奏曲,是法国作曲家圣桑斯的一首器乐小品。如何让学生尽情地欣赏洁白高雅的天鹅在碧波荡漾的湖面上悠然漫游的优美情景,笔者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音乐知识感受乐曲的形象和意境,去聆听钢琴和大提琴的音响,并且鼓励学生尝试用舞蹈动作来自我表现作品内容,使得音乐表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活力,这对学生的发展也是大有益处的。
二、以发展学生为目标,让农村学生广泛实践
音乐教学的课堂应当是热闹非凡的,因为我们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学生实践,则完全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用心体验音乐,使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到教材文本内容的魅力,进而产生情感的激荡。这也是新课程标准所赋予的焕发学生课堂生命活力所必须履行的崇高职责。新教育积极倡导者朱永新教授曾经这样说:“理想的美育,应该是‘艺术美育,应该引导和教育我们的学生热爱艺术,欣赏艺术,并具有一定的才艺。”这就要求音乐课堂教学让学生进行广泛的音乐实践,形成一定艺术性的“音乐才艺”。对于“音乐才艺”,我们不可能实现学生的全面掌握,因为也必须看到学生在某些方面的天赋,但只有让学生进行广泛而又真正意义的实践,才可以使教师真正去发现学生的天赋,从中激发学生通过实践去掌握某些才艺的兴趣。随着优质均衡教育的不断发展,音乐教学设施在不断增加,学生进行实践的条件也在不断提高,由此,学生实践的渠道当然也就丰富起来。我们必须利用音乐课堂教学去提高学生的实践兴趣,兴趣是学生能主动参与音乐实践的动力源泉。譬如学习《天鹅》,从发展学生的角度出发,笔者就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活动,在学生聆听曲调时伴之以易卜生的诗歌《天鹅》的朗诵,这样融文学作品与曲调于一体,丰富了学生的音乐感受。平时的音乐课堂教学多让学生去触摸音乐器材,让学生从好奇去形成提高自己才艺的兴趣;让学生尝试用一些器皿去击声,形成独特的音响曲调,促使学生去自主表现,自我陶醉。
三、以欣赏为抓手,让农村学生创新实践
学生都有一定的音乐潜能,之所以我们未曾发现,大都是学生还未曾得以理想的实践。这就告诉我们,农村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是完全可以创新创造的。朱永新教授曾经这样说过:“理想的美育,应该是一种‘创造美育,应该注重在美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创造的冲动与欲望,享受创造的快乐。”先生的话语所给我们带来的启迪意义是:音乐课堂教学不仅仅就是让学生去学唱几首歌曲即为满足,严格意义上讲要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学会想象和创造,进而激发学生创造的冲动和欲望,更为理想的是让学生尽可能地享受到成功的快乐。学生虽然喜欢唱歌,但他们对音乐还感到比较陌生,尤其是学生很少感到音乐来源于生活,因此在学习上则很少去进行创造。所以,在平时的音乐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悟出一定的音乐源于生活的道理,对学生的创新创造是极有帮助的。还记得教学《打字机》时,笔者就设计了一定的导入语,告诉学生安得森就是从过去的打字机富有节奏的音响中获得灵感,创作出世界闻名的管弦乐小品。学生在欣赏中就显得特别感兴趣。当学生围绕教师所提出的要求,欣赏小品时加入四种打击乐器进行伴奏,学生显得那样的心旷神怡且富于创新创造。
(责任编辑陈剑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