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战略研究

2014-12-13 02:26:03孙道霖
商场现代化 2014年28期
关键词:比较优势新形势战略

摘   要: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势不可挡。与之相适应的全球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的大幕业已拉开,中国作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受到产业调整的重大影响,在这样的新形势下,中国的国际分工将何去何从?本文通过对目前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和中国近些年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的历史与现状的分析,来探讨中国在新形势下国际分工中的定位。

关键词:新形势;国际分工;比较优势;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以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参与国际分工,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曾经帮助中国经济的跳跃式发展,并为我国赢得“世界工厂”的美誉。但是事实上过去几十年我们一直在从事世界产业分工中利润最低的低端加工产业,与其说是“世界工厂”不如说是“世界工厂的加工装配中心”。近几年随着中国内地人口老龄化的加重,造成了劳动力急剧下降。与此同时随着高等教育的日益普及,劳动者的素质和工资水平不断上涨,劳动力优势不再明显。以上种种现状威胁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体制改革势在必行。本文试图对中国在劳动力优势削弱情况下如何参与国际分工进行探讨。

一、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历史与现状

比较优势理论是中国从改革开放以来一直用以指导经济建设和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理论,曾经对中的经济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时过境迁,随着中国国内民生和经济状况的深刻变化,再用旧的比较优势理论对中国的经济建设和对外贸易活动进行指导是不切实际的,甚至是危险的。就中国经济建设的新情况我们进行具体的的产业结构分析,并以产业结构分析的结果为依据对中国产业结构优化提出合理性建议。

在任何一个国家之中对外贸易都是一个国家产业结构分布的缩影,是一个国家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参考,我国的对外贸易在过去的三十年取得了极大的发展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对外贸易额从1978年206亿元猛增到2013年的4.1万亿增长了两百倍,年平均增长率一直维持在15%以上,单就增长额和增长率而言在世界上名列前茅,目前我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经济体。但是如果我们细心观察中国贸易出口产品的结构方面:1980年在我国出口商品中资源和原料密集产品、劳动密集产品以及资本密集产品所占比重分别是21%、15%和10%而2010年这一比例分别变为16%、62%和40%。从这一系列的数据和数据前后的变化可以看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以及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明显增加,而资源和原料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大幅度减少,说明我国的产业转型做的很成功,我国的产业正向着深加工,精加工和高技术含量产业的正确方向阔步前进。

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的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生产能力和生产力的结构仍然有很大的差距,在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其产业结构中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和出口贸易中占据半数以上的份额,而回看我国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资源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我国的经济结构中占据压倒性的优势。这一数据说明虽然我们在过去的经济建设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产品结构也有相当程度的优化发展,但是总体而言我国在国际分工中仍然处于国际分工中的最底层,而且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我们的技术密集型产业高度集中在较为低端的零部件加工和机械组装领域。我国仍然处于世界产业分工的最底层。而之所以产生今天这样的状况,原因有很多也是多方面的。

1. 宏观经济方面

受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经济困难、人民生活水平亟待提高的客观情况要求,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产业结构是以满足人民生活需要为主体的,大量的家电和日用品生产厂家诞生。这样的产业结构设置不仅满足了人民迫切的生活用品需求,又发展了经济拉动了就业,可以说在当时是非常适应中国的现状的。在此之后,中的经济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对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内的主要目光又都集中到基础设施建设中去。经济建设中开始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倾斜。全国企业又开始蜂拥而去搞基础设施建设,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的经济建设一直是这样被国民需求牵着鼻子走。没有预见到经济发展的前头,一直跟不上国际贸易发展的脚步。

2.微观经济方面

国内的企业和企业的领导者鼠目寸光,在改革开放的初期,由于中国的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落后,对各种生活用品的需求强烈。工厂的生产只要有产品就不愁没市场,生产企业自然乐不思蜀,不断的扩大生产规模抢占市场份额,而根本不考虑投资进行生产科技的升级换代,不考虑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短缺经济结束,人们不再迫切的需求生活用品,而开始对商品的质量、品牌和科技含量有所要求。这意味着卖方市场的结束,中国经济开始进入买方市场。而中国的企业在上一个时期的大规模重复建设,让让他们在这一时期吃尽苦头,因为生产量极为庞大,导致市场上的产品严重供过于求,竞争极为激烈,市场上的价格战此起彼伏,恶性竞争严重,这样的竞争模式必然导致企业利润微薄,库存积压严重,许多企业陷入困境。直到这时中国企业才醒悟,应该进行产品升级换代或者转产进入其他行业,但长时期的恶性竞争已经将企业的资金消耗一空,无法逾越高不见顶的退出壁垒,于是大量的资源和企业拥挤在几个低端产业中相互内耗,每年的产值“看上去很美”但对经济发展的助益却微乎其微。

二、新形势下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定位与战略

在国际经济变革的新形势下,中国如何在改革和发展的浪潮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在未来的产业结构调整中采用什么样的战略。利用后发优势扩大我国制造业的市场份额,尤其是中高端的制造业。将我国打造成新世纪的世界制造业中心真正的“世界工厂”,将是我们国家未来经济建设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方向和目标。

1.后发优势与中国

(1)后发优势理论是俄裔美国经济学家格申克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通过对二战的两个战败国,德国和意大利的战后重建和重建过程中出现的经济跨越式发展现象进行研究,根据两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提出的国际公认的经济发展理论。这种经济发展理论认为,在一些经济发展落后的国家中,他们经济发展中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的落后也是他们的优势,因为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在没有人走过的新路上“摸石头过河”式的探索,而落后国家则不会经历探索过程中的曲折和失败,能够借助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走最直、最快的发展道路,甚至在发达国家“蓝本”之上结合本土的优势进行发展和创新,能够超越发达国家,这种“从成功走向成功”的蛙跳式发展不仅在理论上无懈可击,在现实中也真实存在。二战后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正是成功的利用了自身的后发优势而实現了经济的腾飞创造了亚洲经济的奇迹。这种同在亚洲,同用后发优势实现了经济的大发展、大繁荣的实例对中国经济建设有着良好的示范作用。

(2)当前的国际和国内经济发展形势是有利于中国发挥后发优势的。从近几年的国际经济环境看:随着以IT行业为主的第五次产业革命的到来,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也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换代的新形势,国际、全球的产业结构重新调整正在进行,发达国家转型的关键在于将国内的上一次产业革命的產业,其中主要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产业转移出去,为新的以IT产业为主的产业链提供资金、技术和管理上的资源。而对于旧产业的转出,装备制造业对转入国家也有较高要求,要有完备的基础设施,要有一定的资本实力,要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要有能实现就地销售的庞大的市场,就这几项而言中国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经过改革开放后几十年的经济建设,中国的经济发战水平已经今非昔比,不仅国内生产总值大幅度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购买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从整体上讲,中国已经告别了资金短缺的时代,进入到资本相对充裕的时期。这几十年的发展,尤其是在被世界封锁的几十年中,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建立了完整的国民工业体系,无论纺织服装,冶金化工,汽车制造等产业我们都有所建树。第三,我们的技术实力也不容小觑,改革开放的这几十年,我国企业不断的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并在其基础上进行研发和创新,我国和世界发达国家的技术水平差距逐渐拉近,甚至在许多领域我们更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第四,随着高等教育的日益普及我们国家的人才紧缺问题已经大大缓解,人才的数量,质量和种类都极大地丰富。

2.对中国新“世界工厂”建设的建议

(1)宏观方面;要继续深化体制改革,坚定改革信心对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体制绝不姑息手软。转变政府职能,确立服务型政府模式,提高办事效率。搞好产业结构的调整真正站在世界的角度,用全球化的眼光指导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尽快形成以汽车和住房为代表的新的国内消费的热点,以之带动国内经济的快速、合理的发展,之所以选择这些产业是因为这些产业关系到国计民生,也因为这些产业有着更长的产业链,有着更多的下游企业,促进这些产业的发展就能拉动产业链上的所有其它钢铁、能源、建材、高新材料、基础设施等等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另外还可以促进金融、保险以及其它的服务业的迅速发展。这将十分有利于优化我国的经济结构,促进这些产业的发展能够更好的加强我国在国际社会上的综合竞争力。其次要不断的完善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培养公平、公正、公开的良好社会主义市场竞争环境,完善国内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鼓励创新,保护创新,奖励创新。让“中国制造”变成“中国智造”培养我们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加大对教育和科研的投入,吸引和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到中国的经济建设中来。

(2)微观方面,作为微观经济主体的企业,首先要正视这次的产业结构升级,不能“等靠要”,要主动出击抓住这个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重新洗牌的机会。把眼光放长远做长远的规划,把短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结合起来,其次是要洞悉市场的一丝一毫的变化,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只有了解市场才能把握机会一举成功,如果毫不调查就盲目的冲进市场,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失败。做好市场调查也要做好售后服务,售后服务才是真正能将企业与市场联系起来的渠道,能够时时刻刻的了解消费者的想法和消费心理,准确的预判市场变化,做好产品的更新换代,搞好产品的研发升级,对于产品的研发投入不能吝惜,因为只有发展变化才是唯一不变的真理,而想要赶上发展的浪潮就要不断的开发创新;重视人才的培养,人是一切发展活动的根本只有抓住人才的培养才能保证产品的不断推陈出新,只有抓住人才的重点才能不断的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结论

新形势下的国际分工对于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既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面对机遇和挑战我们只有奋勇向前,抓住跨越式发展的机遇,针对新时期社会分工的特点,结合我国国情提出适合我国发展的产业升级路径,全面推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我国的产业结构更加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世界形势的潮流,让中国的企业和国际接轨甚至走在国际前列。为企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包括良好的政策环境、基础设施环境和国际环境,让中国的企业和在中国的外国企业都感觉到,这里,中国是一个开放的、公平的、公正的社会主义市场国家。

参考资料:

[1]王发龙.中国海外利益维护路径研究,基于国际制度的视角[J].国际展望,2014,11(14):15-18.

[2]杜运苏.加入WTO后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14,10(21):21-24.

[3]秦兴俊.产业内分工、加工贸易与我国对外贸易结构升级[J].国际经贸探索,2014,7(5):4-6.

[4]沈坤荣.中国产业结构升级进展、阻力与对策[J].学海,2014,12(8):22-31.

作者简介:孙道霖(1992-  )男,辽宁省丹东市人,经济学专业

猜你喜欢
比较优势新形势战略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当代水产(2022年1期)2022-04-26 14:34:58
战略
战略
新时期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探讨
基于差别优势和比较优势的企业竞合效应研究
新形势下如何加强部门预算管理
探究如何做好新形势下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
新形势下“管理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中国市场(2016年36期)2016-10-19 05:10:4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与完善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4:49:47
新形势下班集体建设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2:3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