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近代南方文学中的大超市现实主义小说

2014-12-13 09:28张军
科教导刊 2014年32期

张军

摘 要 美国南方文学中的大超市现实主义作品的出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近代美国南方经济的发展催化了大众文化的形成,而大众文化给南方人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的同时,促进了反历史化思潮的出现,孕育了大超市现实主义小说。

关键词 反历史化思潮 大超市现实主义小说 美国近代南方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Big Supermarket Realist Novel in Modern American Southern Literature

ZHANG Jun

(School of English, Tianjin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Tianjin 300204)

Abstract Big supermarket realism appeared in the American South Literature is the inevitabl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Modern American South catalyze the formation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popular culture, and popular culture to bring dramatic changes southerners living, while promoting the anti-historical emergence of thoughts, gave birth to a big supermarket realist novel.

Key words history of anti-trend; big supermarket realist novel; Modern American Southern Literature

文化研究学者斯托里(John Storey)在分析大众文化的多重含义时曾经指出:这是一种惟有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兴起后才出现的文化(Storey 13)。二十世纪后半叶,美国南方的农业经济开始向消费文化基础的新经济转型,土地所有权从原来的小型家庭所有变为大公司集中垄断,电视电话逐渐普及,商场林立,公路交通四通八达,劳动力纷纷从田地耕作中解放出来,人们有大量闲暇时间从事购物、出游等活动。每天接受的流行信息使他们目不暇接。

文化学者金衡山和廖炜春通过研究得出结论:大众文化中的任何一种流行都要经过从个体—到社会—再到个体这个发展轨迹的。即原本来自个体的文化行为经过与“国家”的“协商”,得到了双方的认同,被纳入到“国家”的体系中,并最终得到流行……在经历了大工业生产条件下的一体化过程后,流行从社会又回到个体,这期间发生的奇妙的改变也正是大众文化效应的产生,也就是说,在很大程度上,我们与大众文化互为认同,互相承认,互为一致,大众文化也因此指导我们确定我们是谁,我们要做什么(金衡山、廖炜春4-5)。可见,大众文化从社会到个体的环节决定着接受者自我的定位和认同。

这正是二十世纪末南方诸多作家在探索的问题。他们注意到在南方社会在大众文化的进程中人们内心发生的微妙变化,土地所有权的改变以及由此引发的对传统观念的颠覆使人们茫然无措,这是一种由地域文化的逐渐消失而引发的焦虑感。

美国南方的田园文化曾经塑造了南方人质朴、坚韧、细腻的性格,是塑造本地人文性格以及本地文学特色的主要源泉。而二十世纪后半叶商业的入侵、挑战、冲击甚至破坏,颠覆了传统文化,使得很多当地人陷入了迷茫,这引发了南方一批作家文人对这一转型,即传统生活方式和道德伦理观念所造成的冲击做出了强烈的反应,他们拿起纸笔,直抒胸臆。大超市现实主义(K-Mart realism)小说应运而生。与其说这个小说类型发轫于作为作家的历史使命感,不如说是快速发展的大众文化在南方社会对人们心理的冲击使然。

大超市小说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兴盛于美国,以大众文化的传播为背景的小说形式。鲍比﹒安﹒梅森的《乡间》(In Country, 1985)被视为大超市小说鼻祖。大众文化因素似若随意地游离在小说的各个情节。书中主人公少女塞穆﹒休斯和其他80后女生一样,听着迈克尔﹒杰克逊和布鲁斯﹒斯普林斯汀的歌长大,他们终日泡在电视前观看影视歌曲的表演,每天都为不知穿哪条牛仔裤而发愁,他们喝可乐,吃麦当劳,去大型零售超市克罗格购物……在作品中,梅森并没有对大众文化做直观描述,但这些细节足以使读者感受到电视文化、购物商场和消费文化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这种影响并非止步在生活层面,由于新品牌新产品不断刺激人们的感知,物质极大的丰富使得他们在精神上玩物丧志,沉沦迷茫。艾玛﹒考博(Emma Cobb)在 《当代南方作家》(Contemporary Southern Writers)中评述梅森的作品是如何反映消费主义文化时写道:“梅森的作品就像一部编年史,记录着当代南方风景的变化。随着连锁店和大型商场在原本偏僻的乡村的不断扩张,纷繁的商品名称及大众文化的种种指代成为人们日常交流的主题。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就在这种变化中迷茫但却努力地穿行,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心绪。”很难想象,《夏伊洛》中导致那对夫妇关系紧张的根本原因是“原来每逢周六下午聚集在广场上一边下着跳棋一边嚼着烟草的农民们不知什么时候不见了。”(Mason 6)人们闲情谈天的广场已经被新落成的购物中心所取代,“居民小区正像浮油一样在整个南方西部蔓延开来。”浮油可以清除,但农场一旦被夷平却再也一去不复返。他们是小人物,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使他们置身于一个崭新的世界。但他们“有着强烈的与时俱进的意识。就像来到陌生国度,学习新的语言一样,他们快速地接纳着各种新奇的品牌。其中令人唏嘘的是他们为之努力去适应的各种社会变化却是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事物。”(Cobb 259)

虽然这种铺天盖地的商品味道使南方人应接不暇,甚至不知所措,但值得肯定的是,他们已经和那个深受内战创伤的旧南方告别了。他们不同于福克纳《致艾米莉的玫瑰》中的内战老兵,把过去的岁月看作是一片广袤的草地,对即将消融于历史变迁中的南方文化充满眷恋;相反,他们不再纠结于被收为国有的土地或者延续了上百年的家庭仪式,他们已经放弃了对过去的幻想和对历史的坚守,将重点转移到现在,活在当下。

梅森是以反对纠缠历史而著称的作家,代表了近代美国南部的反历史思潮。“作为抗拒过去的侵袭的反制措施,她真诚地欢迎工业化、信息化的到来……她的兴趣在于描写快餐店、高速路、购物中心组成的当代消费文化场景……在她的小说里难有因传统的衰落而油然而生的伤悲、遗憾,而多是以正常、投入的心态畅游在现实消费文化的海洋里。”(李扬 40-41)小说《乡间》通过少女塞穆对越战的间接体验,透视了战争给美国人民心理上带来的失落。塞穆的父亲在越战中阵亡,她希望发现战争的荣耀和辉煌,但当她向叔叔艾默特询问其战争经历时,叔叔不愿把不堪回首的痛苦传染给她,于是推诿说:“这事太悲惨,不说也罢。这种事情干脆就忘掉。”艾默特以自己在战争之后十四年的灵魂的煎熬得出感悟,直截了当地把历史斥责为无用的东西:“人不能从历史中学到什么。人从历史学到的主要一点就是从历史学不到任何东西。这就是历史的作用。”历史,并不能给予我们什么启迪和哲思,当发现历史真相后,历史留给我们的只有痛苦的回忆。

在《后现代主义与消费社会》一文中,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弗雷德里克﹒詹姆逊(Fredric James)把这种与过去的剥离和对历史的颠覆冠以“历史失忆症(historical amnesia)”,并把这种“历史失忆症”的根本原因归结于大众媒体。然而,这种“历史失忆症”对于南方人来说,是对旧南方的阴影说再见,从这个意义来讲,它应该是积极的。二十世纪末的南方文学脱离了保守的旧式文学的怀旧情愫,对他们来说,未来虽然是未知的,但生活的意义并不存在于对过去的留恋,只有积极地探索和追求才能充分体现人生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Cobb,Emma.“Contemporary Southern Writers”.Contemporary Authors,New Revision Series,Vol.235.

[2] 金衡山,廖炜春.美国大众文化[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

[3] 李扬.美国南方文学后现代时期的嬗变[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

[4] Mason,Bobbie Ann.In Country.New York: HarperCollins Publishers,2005.

[5] Mason,Bobbie Ann.Shiloh and Other Stories.New York: The Modern Library,1982.

[6] Storey, John.Cultural Theory and Popular Culture: An Introduction,3rd edition.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