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晋 李垣江 蔡星伟
摘 要 文章针对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出现的校企导师“知识衔接”问题,以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和专业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的有机融合为着眼点,深入分析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学位研究生三者之间的本质联系,最终提出了符合专业研究生培养的“校企导师+青年教师”的三导师负责制。
关键词 专业研究生培养 三导师制 创新性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 of the Role of Young Teachers in Postgraduate Education
AN Jin[1], li Yuanjiang[2], CAI Xingwei[3]
([1] School Administrative Office, 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enjiang, Jiangsu 212003;
[2] College of Electronics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enjiang, Jiangsu 212003;
[3]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enjiang, Jiangsu 212003)
Abstract Professional training for graduate students occurred during the school-enterprise mentor "knowledge convergence" issues to young teachers engineering practice ability and professional graduate education reform organic integration of focus, in-depth analysis of universities, young teachers, three of Postgraduate Degree nature of contact between the final proposed postgraduate training in line with "school-enterprise tutor + young teachers" three instructors responsibility system.
Key words postgraduate training; three instructors;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专门人才。这一目标定位是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目标有区别的。①②专业学位研究生与企业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因此,社会急需大批高质量和实践能力强的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本文将以青年教师的观点来阐述影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原因,探讨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方法和途径。
1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定位
专业研究生应兼具学术研究性、技能性以及社会适应性。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越来越多的企业都从劳动密集型向高新技术型过渡,因此各行各业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将会越来越高。专业硕士研究生不同于高级技工,也不从属于学术型研究生。它们是一群具有高级技术技能的研究型、应用型复合人才。人才的广度适应性及技能性是企业迫切所需的人员素质,其直接影响到产品的开发、销售、维护的各个流程。
专业学位研究生应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及综合解决各类问题的能力,此外还应具有协同创新能力。这些不仅仅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内涵,亦是对各类专业学位获得者的本质要求。然而,现在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还存在着一些误区。首先,专业学位研究生作为对学术型研究生的有益补充,既要强调其技能性,又不能放弃对学术研究性的追求。“学位”是学术研究性的代名词,“专业”是实践能力的最佳概括。技能性与学术研究性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基石,两者融合为有机整体,并不构成绝对的对立关系。
因此,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中,一方面要避免照搬学术性学位的“套路”和标准来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另一方面要防止降低培养标准,使得专业学位接近于职业培训。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在培养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首先要针对各类学生的素质因材施教,加强其应用理论学习,扩展其理论广度和深度。其次,要将培养创新思维,增强应用能力作为增强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的要素。③④具体来说,就是在第一学期的课程学习过程中,增加专业实践理论研究;在第二学期实习的过程中,以创新性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从理论高度来认识问题、解决问题。
2 校企“双导师“制的优劣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核心问题依然是“教”与“学”的问题。在教的过程中,要从课程设置、论文等各个培养环节突出以实际应用为导向的职业需求。在学的过程中,要从方式、方法上突出以拓展实际创新能力为标准。然而,各类高校并不具备合理的专业实践体系和条件,并且研究生校内导师大多是“学术派”,缺乏必要的实践经历。因此,高校必须充分吸纳社会资源参与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比如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指导能力的企业专家担任校外指导教师,或者设立研究生实践基地完成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⑤
然而,校企导师的衔接是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一方面,大多数的校内导师都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及良好的教育水平,但在工程实践方面尚欠缺不少知识。因此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校接受的某些知识往往不适用于企业。更何况随着研究生的扩招,每个校内导师都带着好几个研究生,根本无暇进行细致指导。以上这些,最终导致这些研究生进入企业实习后,在知识层面与企业导师相“抵触”。另一方面,企业导师往往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其具有的专业性、实效性是校内导师无法比拟的。但这些导师的“硬伤”是理论根底不深,其无法从原理上来阐述问题的因由。因此,在学生心智健康的条件下,理论和实际的接轨过程就完全依靠学生解决问题的韧性和悟性。
校企双导师制的运作核心是“统筹规划、强化实践、保障质量、彰显特色”。然而从以上分析来看,校内外导师在传授知识、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方面依然缺乏规划。然而这种规划既需要学校管理者政策的支持,又需要“人”来落实。而这个“人”的最佳人选就是青年教师。
3 创新的”校企双导师+青年教师”的三导师制
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一系列惠及高校的政策实施,各类高校通过合并、升级等途径极大地增强了实力。然而,在高校大跃进发展的背后,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相关的工程实践教育的发展却不尽如人意。之所以存在这样的问题,既有国家教育体制的因素,也有学校教育方针上的弊端。本文只从学校的角度来阐述这样的问题。目前,全国各类高校都非常重视“学术GDP”,唯文章论、唯基金论导致了青年教师无论是思想上还是行动上,都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文章、基金都跟教师的职称相挂钩,甚至有些名牌高校规定,青年教师拿不到基金就面临转岗、解聘。青年教师的生存压力可想而知。此外,在高校现行的教育体制中,经常会出现一个导师带几个或几十个学生的现象,而专业性研究生和学术性研究生“混搭”在一起进行培养。这样就导致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学术能力、实践能力都不强的后果,最终不被企业所认可。
学校管理层应该转变思路,转变高校以往的“重学术,轻实践”的教育观念,告知工科青年教师不应只注重眼前的利益,盲目地进行理论研究和论文发表,而因同等重视自我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升。除此之外,还应在岗前培训阶段,使教师充分了解“大工程观”,形成以实践为主导的高等工程教育理念,指导青年教师在未来的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各类工程教育模式等,还可安排青年教师在岗前培训阶段到企业参观,进行实地考察,了解行业尖端技术和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从而使得教师在今后安排教育教学工作时更有实践性和目的性。
笔者认为,青年教师的培养和专业研究生的教育可以有机结合,互相支持。一方面,青年教师工程实践经历不足,尤其是青年博士其工程实践经验尤为缺乏,这使得他们在日常教学环节中难以自觉有效地引入工程的方法和体系。另一方面,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校企导师指导下,由于理论与实际相去甚远,而出现知识层面上的“南辕北辙”现象。因此,青年教师可以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导师之间的“知识纽带”。在校企导师面前,青年教师以“学生”的身份出现,通过不断学习提升其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综合分析创造能力。在专业学位研究生面前,青年教师以“助理导师”的身份出现,全面地引导、解决学生思想上和知识层面上的“疑惑”。学校亦可仿效德国的工程师教育培养模式,设置“兼职工程教授”岗位,鼓励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在高校任职,对学生和青年教师进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有必要设立一些实践课堂,并要求学生和青年教师共同参与。兼职教师为他们提供实践课题或项目并扮演课堂主导的角色,给予他们手把手的辅导。最后,学校可以颁发给在兼职教授一定的荣誉奖章,并保障这些荣誉可以为其在企业职务上的升迁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同时,也要使兼职教授更深刻地了解在高校任教的益处,既可以帮助高校提升工程设计水平,设立新的教学框架和课程,又可通过教学过程认识到自己工作上的不足和潜力,实现自我完善。这样,既实现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提升,又可尽快形成一支既精于理论教学又善于实际应用,具备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当前的高校工程教育。工科院校应进一步深化培养模式改革,建立以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分析创造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完善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激励约束考核机制,制定和补充具有工程实践特点的评比奖项,把工程实践能力作为晋升职称的评审条件之一,从制度上给予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足够的肯定和重视,以促进青年教师提高工程实践能力,从而使青年教师在思想上认识到提高自身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性,最终全面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质量。
4 结束语
工科院校应该进一步深化培养模式改革,改革现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体制,完善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激励约束机制,将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作为晋升职称的评审条件之一,不在唯文章、唯基金是从。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创新技术人才。
基金项目: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2013年研究课题面上项目,项目名称:2013Y07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多视角反馈机制研究(编号:B2-2013Y07-063)
注释
① 刘国瑜.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基本特征及其体现[J].中国高教研究,2005(11).
② 刘国瑜,李昌新.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本质的审视和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7).
③ 袁广林.应用研究性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本质属性[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9).
④ 李良碧.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提高途径之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3(12).
⑤ 马涛,吴素珍.工程教育中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研究[J].黑河学刊,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