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地域特色研究

2014-12-13 06:43赵文成
中国民族博览 2014年1期
关键词:桃花坞木版姑苏

文/赵文成

苏州古为吴地,处于太湖平原和整个长江三角洲的中心,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春秋时吴王阖闾元年(公元前514年),命伍子胥筑阖闾城,以为国都,是为苏州建城之始。秦汉为会稽郡治所,因原为吴地,故名吴县。东汉永建四年(129年),设为吴郡。孙吴东晋南朝时,与吴兴、会稽合称“三吴”,为东南富饶之区。梁末改吴郡为吴州。隋开皇九年(589年)灭陈,改吴州为苏州,并在此开凿大运河,苏州成为江南地区的航运中心,手工业商业十分发达,是当时富庶的城市之一。

这里,太湖、大运河及大小河道与城门城墙之间的穿插、交错、环绕,构成了苏州城区街道与河道纵横通达的“三横四直”,水陆城门相得益彰的格局。唐代诗人杜荀鹤在《送人游吴》中咏道“: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许多小河道与街道平行,住房往往是前街后河,形成所谓“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景观。可以说“水”是形成苏州城独特魅力和面貌不可缺少的要素,是苏州城的命脉所在。

苏州 瑶池献寿图

苏州人的生活趣味、生活方式也与“水”密不可分。山清水秀,景色如画,是吴门苏州的真实写照。正如韦应物在《登重元寺阁》一诗中写道:“……始见吴郡大,十里郁苍苍。山川表明丽,湖海吞大荒。合沓臻水陆,骈文会四方。俗繁节又暄,雨顺物亦康。擒鱼各翔游,草木遍芬芳。”苏州在风光上挹江南山水之秀,文化上得人才荟萃之厚,自古被称为文雅之地,雅地生成的年画风格自然雅致。另外,苏州为江南水乡,水性柔,则人性温,性温者所作之画自然温润秀雅。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就是在这样的自然环境和人文背景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

中国木版画艺术的兴盛时期是明末清初。明代中后期,苏州地区出现了中国微弱的资本主义萌芽,发达的工商业和手工制造业为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明代万历年间的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中称:“余所见当今刻书,苏常为上,金陵次之,杭又次之。近湖刻、歙刻骤精,遂与苏常争价。蜀本行世最寡,闽本最下。”文人笔记虽为一己之见,且只评及刻工之精粗巧拙,但是以苏州当时的经济地位和人文荟萃的优势,刻书业、出版业的发达自在情理之中,形成了官刻、私刻、坊刻三种出版业并存的格局,在出版物消费方面形成了贵族官员、文人雅士、市井农夫三种消费群。苏州还是明代江南画家活动的核心地区,这样发达的经济基础与山清水秀的自然景观以及悠久深厚的当地文化对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地域特色的形成具有深刻的影响。

明代苏州年画有手绘及木版套印两种。清代早期,民间木版画作坊主要集中在阊门外的山塘街,山塘一带主要生产手绘年画。至清代中晚期,年画生产则移至阊门内的桃花坞大街。桃花坞所产年画版刻精细,喜用粉红粉绿等色,既鲜明又雅致,雅俗共赏,并形成了区别于其他产地年画的独特风格。

任何艺术形式总是与其生存的自然风土、民俗风情等地域性因素紧密联系的。本文所研究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地域特征是在苏州桃花坞这个特定地区 、特定的时间段,从桃花坞木版年画所呈现出的形式特点和文化特征入手,来研究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地域特征。这样,对于桃花坞木版年画的研究,已不再局限于美术史的研究,而是进入了文化学和民俗学的领域。这也是本文期许的让世人另眼看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的一种审美视角,也是该选题的起因。

苏州王荣兴 麒麟送子 清 王树村藏

年画最早被称为“纸花”、“画片”、“画张”,肇始于五代北宋。清人李光庭《乡言解颐》一书中载:“扫舍之后,便贴年画,稚子之戏耳。”指出年画是新年人们清扫屋舍之后所贴之画。著名学者王树村在《中国年画发展史》一书中,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廓清了年画的概念:“狭义上,专指新年时城乡民众张贴于居室内外门、窗、灶等处的,由各地作坊绘刻的绘画作品;广义上,凡民间艺人创作并经由作坊行业刻绘和经营的、以描写和反映民间世俗生活为特征的绘画作品,均可归为年画。明中期以前,它曾以手绘与刻制的形式问世,但刻制者很少。随着明代中后期版画的兴盛,木版年画由此勃兴,至清已蔚为大观。”

桃花坞是苏州北城工艺美术行业的集中地,此地在明代就已经是工艺美术和书籍雕版的中心之一。桃花坞木版年画在风格面貌上明显受到安徽、苏州等南方版画与吴地版画的影响,采用木刻和彩色套印的方法制作,早期作品色调不够协调,后来加强了色彩晕染,构图上吸收了西方铜版画的技法及西方绘画焦点透视法。这样,经过改进的年画,到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已成为盛极一时的年画精品,被世人称为“姑苏版”。

“姑苏版”这个概念是日本艺术史家黑田源次在《支那古版画图录》的序言中首先提出的。他说:“姑苏版是指在西洋铜版画影响下产生的作品,它是中国版画史上极为罕见的具有优秀技术的大型版画,特别要引起重视的是,它能确切地把握西洋铜版画中所得到的意像,把它溶入传统中国绘画的主题之中,并以自然而然的形式表现出西洋绘画的特征。” 这是黑田源次先生首先提到的西方绘画方式对这部分作品的影响,并指出它有别于传统的年画。

双桂轩弹琴图

《大阪华文每日》也有篇介绍木刻年画的文章中曾说:“……最著名者应为‘姑苏版’,又曰‘苏州版’,……明末,利玛窦传道南京,西洋文化浸润东渐,‘苏州版’亦明显受其熏染影响,画面上有‘明记仿泰西洋笔法’者,如姑苏万年桥图,山塘善济桥图,甚至有全摹西洋风景者,如西洋剧场图,此即所谓西洋笔法,对此画法国朝院画録有云:‘海西法善于绘影,刻析分寸以度量,阴阳向背,就影之所著,即设色分浓淡明暗焉’。更有使用西洋颜料者,但不甚明显。”这一时期的带有“西法”风格的桃花坞木版年画即是“姑苏版”年画。广义的姑苏版画囊括了“姑苏版”年画。“姑苏版”年画是一种岁时的风俗性的木刻版画,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民俗用品,是一种民俗艺术。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姑苏版画的研究当做姑苏版年画的研究,或者把对姑苏版年画的认识当做是对姑苏版画的认识,未免流于偏颇。笔者在这里要厘清两者的关系。姑苏版画的来源始于明末清初的插图版画,后脱离书籍插图,发展成为独幅版画,至清代中期繁盛起来,并对日本等东南亚各国产生了影响,它与泛称的桃花坞年画是有本质区别的。

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发展阶段

早在唐代,中国就因佛教兴盛而盛行墨版佛经制作。历五代,至宋金,木刻艺术走向世俗。宋以降,木版年画不仅种类繁多,而且技术也相当精湛。宋朝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卷十》载“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板、桃符,及财门钝驴、回头鹿马,天行帖子。” 指出了宋朝即有年画中最常见的门神、灶君的题材,这已与我们一般概念中的年画范畴已完全一样,其实就是实际意义上的年画了。宋以后木版印刷已进一步扩大到各种范围,年画创作不断推陈出新,很多文献中都有确切的记载。至明末清初,戏曲、小说、插图版画盛行于世,加之民俗文化的繁荣发展,更加促进了年画的普及,雕版印刷技术空前繁荣,木版年画也随之进入了繁盛时期。

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起源较早,因缺乏考证文献,故其具体创始年代难以确定。但我们在北宋至明清的戏曲、小说印本的插图中及世界各地博物馆的藏品中,均可见到苏州作坊印行的木版印刷品。可见,当时苏州的雕版印刷术已十分发达,倘以此推断,苏州年画最晚产生于明代中期,清初进入黄金时期。这一时期,传奇小说、戏剧艺术的兴起,导致刻书在官方和民间广为流行,尤其是木刻插图,由于创作者能充分展开想象,充分展现原书的情节和人物精神,反映历史和现实社会生活,故尔赢得了群众的广泛青睐。加之“饾版 ”与“拱花 ”技艺的问世,将版画技艺推向了登峰造极的高度。

鱼米之乡的苏州,素有“天堂”之称。虽遭元末割据战争的严重破坏,但明初统治集团的“与民生息”政策,使经济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明中期,我国出现了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日趋昌盛,苏州的桃花坞当时名噪一时。明末清初的画铺就已约有四、五十家,其大部分设在枫桥、山塘街、虎丘和阊门内桃花坞至报恩寺塔一带。

清代前期,苏州再遭战事波及,年画亦曾一度式微,雍正后始见好转,这期间,不仅经济进一步发达,富庶几甲天下,且文风昌盛,苏州一跃而为江南的经济、文化中心。崛起的市民阶层,以世俗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行审美追求,迫切需要“在艺术里反映出他们的生活面貌和审美趣味。于是,赞美都市繁荣,讴歌市民生活的苏州版画应运而生。值得注意的是,清室禁绝小说、戏剧的文化政策,从而也促使了版画创作者将兴趣转向民间,引发了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再度兴盛。

代顾禄在《清嘉录》一书中记录了苏州地区的乡村农民过年时购买年画的场景:“卖画张者,聚市于三清殿,乡人争买芒神春牛图。 ”这是印制贩卖木版年画较为集中的地方。北寺塔之西的桃花坞大街因明代“吴门四家”的著名画家唐寅(唐伯虎)筑桃花庵于此,因而得名。这个名字以其特有的历史内涵,与苏州木版年画紧密地联系起来,人们已经习惯将两者等同视之。清代顾禄在他的《桐桥倚棹录》中写道:“山塘画铺,异于城内之桃花坞、北寺前等处,大幅小帧俱已笔描,若非桃花坞前专用版印也……”这表明,桃花坞年画版印已经具有了区别于其他苏州年画的明显特征之一。

逮至18世纪,清朝的雍、乾时代进入全盛时期。由于桃花坞木版年画成熟地运用了西方铜版画的技艺以及焦点透视法,因此这一时期的木版年画又被西方冠以“姑苏版”的称谓。鼎盛时期的画铺作坊就有50余家,年产年画百万张以上。最繁盛时期的画铺作坊有张星聚、张文聚、魏宏泰、吕云林、陆福顺等画铺,稍后出现的王荣兴、陈同盛、陈同兴等画铺在当时亦有不小的影响。一些流传于世的精品多产于这一时期。至太平天国运动时,清兵围困苏州,兵燹大火连烧了七天,殃及桃花坞各处的作坊、店铺,画版尽毁于兵火之灾。现存的旧版年画大多是清末重新刻印的,有些则是翻刻清中期的版画或残存的墨线版。

20世纪前半期,由于军阀混战,战火频仍,社会动荡,木版年画业日渐凋零,几近灭绝,桃花坞木版年画生产受到了严重的破坏,此后一直萎靡不振。到解放前,年画铺仅剩下王荣兴、朱荣记、朱瑞记三家,可以说桃花坞年画已近濒临人亡艺绝的境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苏州市对这一民间艺术进行抢救发掘、整理印刷了200多种较有代表性的各种画样,此后画版集中未再重印。不料文革期间画版因保管不善,全部糟朽毁掉。改革开放后的90年代,这种具有浓重乡土气息的古老民间艺术,越来越多地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桃花坞木版年画得以复苏,并出人意料地根据传统图案,创作出一些人们喜闻乐见的新作,从而为桃花坞木版年画注入了新鲜血液。

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形式特色

桃花坞木版年画有两种明显不同的形式:其一是延续中国传统绘画风格,无论是题材选择、画面构图、色彩运用、用笔技法,均悉心摩仿宋、元、明以来中国传统绘画作品,承继中国传统卷轴人物画的绘画形式,这类既与国画相似而又具木版画效果,属于绘画风格的木版年画;其二是仿西洋绘画风格,在技法上借鉴西方铜版画,线条排列细密匀正,强调透视,讲究明暗,并在画面上标明“仿泰西笔法”。

钟馗图 王树村藏

苏州王荣兴 盘丝洞 清 王树村藏

这种采用近大远小焦点透视法的年画如《山塘普济桥中秋月夜图》、《姑苏阊门图》,也作为插图出现在一些绣像小说中,如《牛郎织女图》、《全本西厢记图》等。《全本西厢记图》上题有“佳人才子本同心,偶尔相逢胶漆漆,总之一段奇缘事,笔底全凭传出神”。末题“仿泰西笔意”五字,标明画法采取西方笔意刀法。在桃花坞木版年画里的仕女(美人)娃娃题材中,彩笔晕染人物衣装服饰明暗的画法尤为明显,如《七夕图》、《孟母断机图》、《渔家女郎图》等。一些早期的桃花坞木版年画作品可以明显看到上述两种不同的年画形式,特别是一部分花卉、人物的画法显然是受宋元以来特别是明代画家仇英人物画的影响。

在雕版方面,桃花坞年画和“徽派”版画的精致风格很相近,同时又带有“建安派 ” 版画的民间趣味,如乾隆十年的月份牌。这正是“徽派”版画那种疏朗明畅,古意盎然的意趣。自明末利玛窦泛海东来,西洋教士布道中国,多以宗教画为宣传工具。清初画院供奉,也有许多西洋教士。乾隆时代,西洋画风更是在内廷盛行。乾隆30年,准噶尔叛乱平定后,宫廷画院不仅选则西洋教士绘画作品,还将作品送往法国制作雕版,这正是宫廷大力扶掖西洋画风的时尚与做法。今就桃花坞木版年画考查发现,民间当时学习西洋之风气对年画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有人认为在明清之际,西洋画风只限于画院而未及民间的看法,显然是片面的。嘉庆道光年间,也出现了完全依照传统技法绘制的许多精品,如《五子登科》、等作品。

在雕版风格上,传统雕刻技法也小有发展,线条刚劲豪放,粗壮简练,发扬了“徽派”早期的风格,甚至吸取了“建安派”的某些传统。这种风格,一直影响到桃花坞晚期的制作。 这一时期的年画的雕版完全追求绘画的意趣,线条柔美圆润,含蓄典雅,极富传统韵味。

这一阶段桃花坞木版年画不论在技法和雕版方面,曾掀起了一个学习“泰西画法”和模仿铜版镂刻的高潮。考察现存资料可以发现:这类作品占有相当的比重。年画的画面中常题有 “法泰西画法”、“仿泰西笔法”等榜书,雕版甚至完全仿西洋腐蚀版,如树石房屋都采用明暗来表现;人物面部用传统的线刻;衣纹绘有短斜钱皴光;动物的翎毛也用明暗代替等等。然而这种学习西洋画风和雕版技艺的现象,乾隆以后可能不复存在。为什么这种“仿泰西画法”和铜版刻法的风气在清初流行,乾隆以后停止,而又出现纯粹的传统风格呢?

这种铜版画式的木版年画,不能在民间社会得到持续和发展,甚至在嘉道年间又出现回归纯粹传统风格作品的原因,是由于单纯模仿外来的绘画形式,不可能为中国广大群众所喜爱。群众喜欢的年画,须是那些画面亮丽、色彩绚烂的充满吉祥寓意的作品;而铜版式的年画,与此恰恰相反,画面填满了短线,又常是单色印刷,缺乏喜气洋洋的气氛与鲜艳明快的感觉。年画以刻画人物为主,铜版式年画,大力刻划背景,人物降到了点缀的地位。群众需要的是反映生活的年画和符合其长期的欣赏心理的传统形式的吉祥画,铜版式的年画,显然不能满足这一要求,再加上乾隆以后,社会经济日渐下降,人民生活陷入贫困。铜版式年画成本高昂,自然也难畅销和继续发展。随着经济的衰微,即使是那些工艺细腻的传统年画,嘉道以后,也日见其罕了。

晚期的桃花坞年画,除了吴友如、周慕桥、田子琳等画师能创作新稿外,其余多数作坊是简化年画盛期的画稿,降低成本,面向农村,雕版刻制上粗率简单,年画盛期的精美细腻已不复再现。同时也正因为年画面向农村,欣赏对象发生改变,年画的“院体画”、“文人画”韵味也随之减弱了。

造型与色彩特色分析

桃花坞木版年画的造型深受绣像小说插图版画的影响,呈现出鲜明的绘画性,年画中传统笔法的运用和线条造型的特点都得到了充足的展现。明代中后期,苏州的绣像版画虽然得到空前繁荣,但迨至清代,由于康雍二帝禁止淫书,烧毁有色情之嫌的绣像小说,客观上阻碍了与绣像小说的发展,使得绣像小说的刻工转行至桃花坞木板年画刻制上来,这就使与绣像版画有着密切联系的年画得到了新的发展的机遇。这也是清代中期姑苏版年画具有浓郁的绣像版画痕迹的原因,姑苏版年画也藉此成就了自身的地域特色。

新年楼阁图

桃花坞木版年画的线条在技法上与中国传统的白描相一致,善于用线条表现造型,常见的有游丝描 、铁线描、柳叶描 、钉头鼠尾描 、行云流水描等,它承袭中国工笔画的传统技法。因此,在年画作品中可以看出线条的变化,或是中锋出之或是侧锋行笔。如《和合二仙图》,寒山拾得两人的画法便以此为要义,用铁线描描勾出准确的比例,用游丝表现出肌肉骨骼的结构,用铁线描增加身体的重量感、软硬质感,乃至光泽印象,用行云流水描入微地刻画衣纹头发。由此年画中可体味,民间画诀中有“仙贤意思淡”的意蕴。又如《双美舟游图》也运用了白描的多种画法。作品以行云流水描、铁线描等多种方法描绘出乘船出游的两位仕女,近处的一位仕女手持花枝,另一位则握桨摇船,船的中部放置着盆栽莲花,后面的杨柳为映衬。这幅年画也体现出民间画诀中画美人的要领:“人鼻如胆,瓜子脸,樱桃小口蚂蚱眼;慢步走,勿奓手,要笑千万莫张口”。

桃花坞木版年画的色彩,随着历史阶段的发展而有若干变化。首先中国套色印刷虽然起于元,但明末才广泛流行。入清以后,彩印中心从南京移至苏州,桃花坞套色年画,自然应运而生。在用色上,注重情感的表达,以固有色进行色调搭配,根据画面的需求,或浓重,或淡雅,色调单纯对比,在墨线的基础上,强调和谐统一。尤其在妇女儿童形象的用色上,以中间色为主,色调柔和纯净,也有些简笔画采用大面积的平铺,色彩鲜艳对比,主要考虑整体效果。早期的年画,套版印刷的色彩比较少,据文献记载,最多不出五种色料套印。除了三原色外,多用绿、紫、淡绿、淡紫等配色。而最多的是运用墨彩,就是前文所说的不同程度深浅的墨色,取得匀称调和的多彩效果。

和合二仙图 清代 现藏日本

雍正时期年画作品的色彩日渐趋浓,颜色施以红、黄、绿。乾隆年间的制作,虽然颜色仍是以红、黄、绿三色为主,但色彩浓度明显较雍正时又明显降低,整体呈现为淡雅、细腻。这个时期墨印填彩的多,是用浓淡两种墨色套印,然后施以手绘填彩,技法有平涂和晕彩两种。乾隆年间西法盛行的阶段,晕彩隆影的方法特别流行。

现存最早的套色年画,仅见《美人图》,和《五子夺魁》,《三美图》 等三幅,此皆乾隆间遗物。《美人图》系用红、蓝、黄、绿四色套印,然后用笔和胡粉微晕颜面。色彩鲜丽、纯净,虽然只有四种单色,但在画面上却构成了色彩丰富绚烂的色调,使人觉得颜色非常复杂,究其原因即是由于颜色配置的部位适当和谐而致。如美人的衣服,两人同样是蓝色的上身,由于几个不同的装饰纹样的点缀,便产生了不同色调的效果。《万年桥》、《三百六十行》等皆如是。另一种年画风格是大量采用洋红、洋绿和洋紫,产品多向经济不发达的农村推销。然而在色彩方面,这些年画的颜色也和造型一样,大大吸取了民间艺术的特点,出现了浓厚的装饰性的色彩感,有着强烈的对比,充满了热情和活力,多呈明快与爽朗。

构图特色分析

从构图方面来探讨桃花坞木版年画,似乎看不到出新意,但桃花坞木版年画因为其特殊的“仿泰西笔法”作品的影响而在构图上呈现出地域特色。桃花坞木版年画继承和发挥了数千年来的民族民间传统形式,灵活地运用并创造性地加以发挥,同时作品中吸取了西洋透视法和铜版画的构图。在构图方面,不拘一格,多种多样,经常有新的变化。给人一种新鲜、活泼、清新、愉悦的美感。这里按照年画所呈现的构图上的形式特点来,分散点透视和焦点透视来阐述。

散点透视

桃花坞年画在处理一些传统的题材时,往往采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散点透视法,形成了独特的平面构图式。民间年画中描绘的景物要求形象完整,景物与景物之间不能相互遮掩,造成了民间年画的平面化构图。在平面布置上,追求装饰性,不追求真实的透视效果和空间表现,画中的空间关系主要靠景物的提示,通过联想来完成。这种表现方法追求的是平面的形象关系,强调适合、均匀、平衡。

桃花坞木版年画在空间处理上还呈现出大胆想象和联系的特点,它时常打破时空束缚,将故事的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段落汇聚在一个画幅上,将故事完整地讲述下来。如《珍珠塔》讲的是个具有传奇色彩的故事,一组人物一个情节,这些情节自成一体,又相互连接,一段虚幻离奇的历史故事,就这样通过几个具体细节的描绘,从而充满了生活气息。如《清明佳节图》就是通过用上下分段的形式,把不同空间不同人物进行有条理有秩序的分层,而使作品增强了装饰感,颇似汉代画像石的处理手法。其次,早期的桃花坞年画在构图上,多受到当时“院画”的影响,构图完整谨严,非常合乎当时“院体画”的要求,如《雪中送炭》、《岁朝图》、《栈道积雪》,虽然雕刻方面是仿西洋铜版画,构图和画面处理,同南宋和明代院体界画完全相似,这不能不归结为传统艺术形式的艺术魅力。一些表现花卉、仕女、人物等内容时,大抵采用了传统的立轴和册页的形式,仅从画面上就可看出其吸取宋元以来花鸟人物的传统。早期的作品如《八仙庆寿》、《时来福臻》、《五子登科》、《福寿富贵》等比比皆是。这些画幅,有的还用装饰花边或吉语文字图案,画面显得更加吉祥饱满,增加了新年的气氛。

焦点透视

在处理现实生活和建筑等题材时,桃花坞木版年画前期的作品多采用了西洋的焦点透视和固有的中国散点透视相结合来表现,但是,却又不被传统画的构图形势所拘泥,处理画面仍非常自由。以《苏州阊门图》为例,作者在纵108.6厘米,横55.6厘米的画幅中将人物、山水、舟车、城廓、风俗等各种题材熔于一炉。画面上房屋鳞次栉比,人物繁多,但秩序井然,杂而不乱。苏州阊门的繁华市容以及依山傍水的迷人风光如果没有西方透视法的运用,要想表现如此真实而繁复的内容显然是不可能的。

和合二仙图 清代 现藏日本

清明佳节 晚清 现藏日本

这种焦点透视的表现方式,使得画面空间效果极佳,各种景物在同一空间中得到了有机的安置,浑然一体。在一幅上题“钱塘丁允泰写”的《西湖图》中,这种透视法表现得更是十分准确,建筑比例大体相称,层次丰富,纵深感强,如实生动地表现了西湖的湖光山色。其次,表现在明暗造型上,传统的年画造型只以白描的手法来完成,不存在三维立体感的空间表现,也不会表现出物象因光线照射而形成的明暗光影关系。从其中一幅《姑苏万年桥图》(纵106.5厘米,横57.5厘米)中看到一定的光源与投影,它们主要表现在桥梁、房屋的刻制上,桥梁的桥墩一侧或是房屋的里面都被涂上了浓重的暗色,又根据光源画上了阴影,而桥下的一艘船正由左向右从桥影中经过。根据这种逆光的表现,我们很容易判断出日光的位置。又如《西湖十景》,它为了画面的需要,把孤山放在最主要的地位,而把保椒塔拉在其下,用概括的方法,把景物大大简化,构成非常自然而完整的画面。再如《万年桥》、《苏州阊门外》等亦都如此。也有纯用西洋画法来处理画面的,如《西洋剧场》就是典型的例子。桃花坞年画中这种受外来技法影响而产生的“姑苏版”,以其独特的风貌在中国版画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在中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我对桃花坞木板年画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无疑将给我们的艺术发展提供新的参照与启迪。

布局特色

清明佳节 晚清 现藏日本

桃花坞木版年画在布局上也是变化无穷的。如对戏文故事的处理,没有一定的形式,而是采用多方面吸取同类的艺术精髓,灵活运用于一个画面上。它主要采用了两汉以来传统的构图和榜书,来说明剧中人物。有时用背景来衬托,有时不用任何背景;有时采用戏台的场景,而现实地安排人物;其例子不胜枚举。大抵在画面上应用榜书进行画龙点睛的点题是群众最易接受和喜爱的形式。以后发展到写对白和说明。这种形式,清初在桃花坞就已流行,不仅如《姑苏治平寺俗话》《拜月图》《闹画图》《富贵贫贱财源图》如此都是。到了晚期,这种形式更为广泛,如《十稀奇》《十快乐》《十有趣》等也都大抵如此,如果概括其布局特点,愚以为大抵以“并列式”和“中心式”为主。

平列式

和气致祥 桃花坞副本

江浙 苏州 苏州铁路开往吴淞 艺研院藏

姑苏阊门图 清中期 现藏日本

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并列式布局主要应用于连环故事年画中。连环画在书籍插图中流行,是比较早的。木刻小说连环画插图,最早见于元明之际的《全相平话三国志》,而用来创作年画,则从桃花坞开始。最早的例子见于乾嘉年间刊行的《庄子传》,把庄周的故事分做十二图刻成;有将前后本分成两张的,如《珍珠塔》前后本。这种用连环画形式来布局,是年画的一种创造性的发展。这样一方面大大地扩大了年画表现内容的范围,常见于故事,传记、小说、戏曲和其它地方题材,一一都能自由表现。而另一方面,连环画年画的又一种形式,打破了时空界限在一个画面上,交叉穿插着的一个故事的各段内容,也同样可以得到表现。在早期的年画中,有的上面还横刻一篇相当长的七言唱词,说明内容,也有整纸直印的。到晚期样式就更多了:有的把故事的主要场面,在中间画一个大图,加以花边,四周画次要连续面,如《全家福》;有的以山水及地势界分场面,如《责辱曹操》《西厢记》;还有的剖成四片,画一个故事,如,《梅良玉》;有的以唱词图,如《三国叹十声》等。这些形式都极其自由,且又能“揽营魂以探赜,顿精爽而自求” 。

中心式

中心式一般采用主体造型位于画面中心,其他装饰物填充空白画面的手法,来达到丰富饱满的视觉效果。中心式是桃花坞年画中内容涉及最广,应用较多的一种形式。多见于纸马神佛题材中。如明万历年间的桃花坞木刻年画《寿星图》,作品是以寿星为中心,八仙环绕贺寿的布局,整幅画面线条流畅,人物主次分明,内容清晰易懂。《一团和气》《三星图》《天官赐福》《麒麟送子》等等无不如此,不胜枚举。

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在造型上继承了绣像小说和徽派版画的优良传统,在色彩上以淡雅清新见长,在布局上灵活多变。它最早把西方绘画形式因素带入到中国传统绘画中,丰富了中国绘画的表现语言。随着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行销全国,桃花坞年画对其他地区的年画产生了很大影响,甚至在远渡重洋传到日本后,对日本“浮世绘”绘画艺术也产生了相当的影响。

寿星图 清末 王树村藏

猜你喜欢
桃花坞木版姑苏
悠悠姑苏情,酥脆“蟹壳黄”
“大美民间 匠心风韵”
———山西木版年画展在山西美术馆成功举办
桃花坞木刻年画中的动物一一逼鼠蚕猫
姑苏繁华地 吴中第一镇
当浮世绘遇上桃花坞
姑苏好时光
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视觉艺术符号分析与解读
侯琪版画作品选
姑苏城外寄乡愁
寻梦桃花坞一晌清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