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滢
远离家庭暴力
文/李滢
家庭暴力的主要受害者是妇女、儿童和老人,其中又以妇女的受害程度最为严重。远离家庭暴力,需要我们掌握一些知识和方法,学会去辨别一些人是否具有暴力倾向,学会在暴力发生时尽最大可能保护自己,最终,让家暴不再是心中挥之不去的痛。
一旦暴力发生,我们要懂得如何应对,一定要尽最大的可能来保护自己。
1.施暴中。学会保护自己:向家人、邻居大声呼救;打110报警,要求笔录,并且让对方在供词上签字;脱离暴力环境,逃出家门或逃往家中安全的地方。
2.第一次动手。暴力一旦发生,你就绝对不能轻易原谅、忍让,要让他为自己的行为受到惩罚,让他明白暴力沟通方式对你无效。轻易原谅,只会让暴力持续、升级。
3.反思与沟通。回顾冲突、暴力发生时的情境,学会适时回避冲突和保持沉默,避免类似情境出现;平时在语言和行为上学会表达对他和家庭的感情,挖掘他的共情能力,让他理解你遭受暴力时的感受;寻求专业心理治疗,共同学习改善沟通模式。
4.搜集证据。到医院去验伤或到法医机构去做伤情鉴定;保存各种证据:伤痕、衣物、施暴者的凶器等等。
5.寻求帮助。与亲友讨论,得到他们的支持;及时咨询有关法律或救助机构,以确定采用何种方式来制止家庭暴力。
虽然家庭暴力存在于不同的家庭成员之间,但丈夫对妻子的施暴还是最主要的形式。为什么这些受虐的妇女不离开,还继续留在充满暴力的家庭里呢?原因有:
1.被动接受。一般来说,女性被打会经历三个阶段:震惊,讨好,被动接受。最后当家暴屡次发生时,她们会感到无望无助,躲到一边自责,也渐渐失去希望,让挨打成为习惯。
2.投射认同。施暴者总是有一套说辞,会让受害者认为是自己不好在先才“招致”先生打她。他们经常说:“如果她没错,我会打她吗?”慢慢地,这会让受害者失去了辨别和判断能力,由认为是对方有错到怀疑是不是自己不够好,到最后把过错全部归咎于自己身上,“这是我应得的”“我只是不够让他满意”“肯定是我做错了什么”,把自己封闭在情感和心理的混乱当中,自信心完全被摧毁。
3.习得性无助。遭受家庭暴力的女性在这种心理操控的关系中“学会了无助”。这种无助感源自四点:一是施暴者让她们怀着强烈的罪恶感还不自知;二是施暴者会控制受害者的人际交往,使她长久不和家人朋友联络,让她在困难时无法向家人或朋友求助;三是施暴者会反复向受害者强调“你离开我就活不下去”,让受害者产生强烈的依赖性;四是施暴者往往扬言如果受害者离开就会伤害孩子或“杀了你全家”,这让受害者非常恐惧,害怕被报复。
4.文化的限制。我们常常受文化的限制而不自知,中国法学会《2009年受暴妇女需求调查报告》显示,家暴受害者中65.7%认为“挨打是丢脸的事”,51.4%认为“因为挨打离婚对女人的名声不好”。同时,全国妇联关于家庭暴力的调查中,竟然有近一半的人坚持“打老婆有理”。当受害者向家人求助时,父母也总是会劝受害者“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这种求合、对“打老婆”默许和包容、让受害者感受到被打是羞耻的文化,让大众无法真正了解受暴妇女的处境和需要,让受害者难以离开。
5.法律意识不够。当暴力升级时,由于很多人都不懂得如何运用法律来保护自己,在离婚的途中困难重重。比如,以家庭暴力为理由的起诉离婚,需要原告举证证明家庭暴力存在及严重性、对方就是施暴者,如果没有平时的积累和法律意识,这些举证往往非常困难。
根据经验,对于人格不健全、认定错在对方、期待妻子百般顺从的丈夫而言,他们很少认为自己需要改变。如果不自愿得到外界的帮助,这些有暴力习惯的人很难从恶性循环中跳出来。
所以,可以比较绝对地说,若无外力干涉,婚姻暴力不会自行终止。企图通过妻子的变化来慢慢感化施暴者不仅成功率非常低,危险性还很高。
如果受害者想逃离“魔爪”,重新获得自由,需要做到:
1.认知上的改变,这是后面一系列改变的基础。无论何时,受害者都必须时刻意识到不管是从法学还是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受害者永远无过错,任何情况下动手打人都是不被允许的!而且受害者还必须明白一个成年女性完全可以独立地生活,婚姻关系是合作关系,而非依赖与被依赖的关系。
2.搜集证据。内容同上,这是逃离“魔爪”非常重要的部分。
3.打破人际封锁,并寻求帮助。施暴者会为维持家庭的完整为由,控制妻子与朋友和家人联系。受害者一定想办法和家人、朋友,还有自助小组保持联系并得到支持。同时寻求社会团体和法律的帮助。
4.找回自信。为了保持现实感,受害可以问自己下面三个问题:你目前的收入能养活自己吗?现在家里的事主要是靠你还是他?孩子的生活、学习主要是你管还是他管?受害者要时刻提醒自己曾经有过的能力和自信,不再沉浸在追求“为什么”,转而问自己“如何”从现在开始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测试:他是否有暴力倾向?
施暴者的行为和气质类型有关,而且是有人格基础的,所以很多人在恋爱时就会无意显露暴力倾向,如果能早些识别,就可以避免日后遭受不幸。根据心理学研究,判断一个人是否有暴力倾向的重要指标之一就是他处理压力和焦虑的方式。
如果你期待获得美满的婚姻,不妨先问自己以下的问题,看看你爱的他是否有暴力倾向,再决定是否继续。
1.他对动物残忍吗?或是新闻中看到对动物残忍他会反感吗?
2.他曾经对他人有过暴力吗?或是新闻中看到对他人施暴他会反感吗?
3.他是否对男性和女性的角色认识很传统,坚持“男人应该如何,女人应该如何”?
4.他是否从不认错,认为所有的错都是你造成的?
5.他是否在意或是能理解别人的感受?
6.当你获得成功、得到肯定时,他会有什么反应?
7.当你有所追求和兴趣爱好时,他会有什么反应?
8.他的情绪是否会两极化?
9.他在乎你的想法吗?
10.他会干涉你的穿衣、打扮和日常生活吗?
11.他会阻碍你和亲友联系,并让你们的关系变得疏远吗?
12.当你要他停止对你的无礼行为时,他是否真的会停止?
13.他生气的时候会做什么?
14.他是否用暴力来解决问题?
15.在约会时,他是否对你很恶劣?
16.他打/推/踢过你吗?
17.他打过前女友吗?
18.他是否对他人也相当无礼?
19.他是否会看不起自己?
20.他是否来自一个暴力家庭?
21.你是否因害怕分手后遭到报复而不敢提出分手要求?
第1-4题从认知上判断。施暴者有很强的控制性,认为通过暴力达成某种目的是可以被接受的事,恪守男尊女卑,认为女人应该留在家里遵循先生的指示,坚持认为每件事都是别人的错,并要逼对方认错。
第5-8题从情绪上判断。施暴者很难理解别人的感受,在对别人伤害时会很“冷血”;情绪两极化,心情好时对人友善,无论何种原因心情不好时则对人冷漠或残忍;当伴侣或是身边的人获得成功、追求自己的兴趣、成长与发展时,他会因低自尊受到威胁表现出生气、愤怒、嫉妒。这都是人格不成熟的反映,是一种危险的信号。
第9-12题从关系上判断。施暴者非常想控制他人的意志和行动,借以增强其自尊,因此他常常会自我为中心,忽视伴侣的意见与自主选择权,会用一种看似关心的方式来控制伴侣的生活和自由,让对方觉得自己的想法和方式是错的,并越来越不相信自己。施暴者还会割断伴侣与亲友的联系,让自己变成伴侣生活中的唯一。
第13-18题从行为上判断。施暴者在压力和焦虑情境中不具自制力,会摔东西、捶墙、弄坏物品,甚至是伤害伴侣或他人。如果他打过伴侣或是前女友,不管他事后如何道歉,一旦他动过一次手就已经打破了男女关系的禁忌,会使下一次出手更容易。习惯用暴力解决问题的人,往往很难用理性的方法来处理事情。
第19-21题从自我上判断。施暴者在内心看低自己,会用暴力掩饰他的不安全感。在暴力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往往也只学会了以暴力面对问题。若你已感受到这种恐惧威胁,应马上寻求协助。
大约一半家庭暴力现象在婚前恋爱阶段就初露端倪。委内瑞拉安第斯大学心理学家达莉亚罗德里格斯说,如果情侣间出现以下情形就值得警惕:试图控制对方行为、限制对方与异性交往、侵犯对方个人空间、过分嫉妒、使用侮辱性语言、推搡对方和性侵犯等。
组稿:成韵chengyunpipi@126.com
编辑:郑宾 39375816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