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其媛 图/辽宁省博物馆
威尼斯之辉从文艺复兴到黄金时代
文/孙其媛 图/辽宁省博物馆
半夜,戏院散场了,一大群人拥出来,走上了各自雇定的小艇。簇拥在一起的小艇一会儿就散开了,消失在弯曲的河道中,传来一片哗笑和告别的声音。水面上渐渐沉寂,只见月亮的影子在水中摇晃。高大的石头建筑耸立在河边,古老的桥梁横在水上,大大小小的船都停泊在码头上。静寂笼罩着这座水上城市,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
——马克·吐温《威尼斯的小艇》
世界上没有哪个地方像威尼斯的名字这样绝妙而又与众不同。正如从水中诞生的美神维纳斯,威尼斯这座城市也是傍水而生,长久以来被奇妙的光环所笼罩。很多人都被威尼斯深深吸引着,无论是它的建筑、商品,或是历史、文化……
已经在辽宁省博物馆展出的“从文艺复兴到黄金时代:威尼斯之辉”特展,吸引了国内大批观众慕名而来。国际范儿的展厅装饰加上极具艺术美感的展陈方式,还原了威尼斯一段辉煌的历史,为观者呈现了威尼斯的真实、唯美。
威尼斯位于意大利东北部的亚得里亚海湾,作为贸易中心和朝圣者前往圣地的中转站,一直为全世界所瞩目。威尼斯作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桥梁,将失传的希腊文古籍从东方引入,促成了西欧文艺复兴的出现。在地中海地区,威尼斯成功地扮演了东西方商品、技术、知识、美学、文化等方面交流的使者,促使欧洲从封建体制走向现代。尽管威尼斯共和国历经千年已然沉寂,但其几个世纪的辉煌文明史,仍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着深远影响。
中国和意大利都是文明古国,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两个古老文明跨越万里,相互沟通,交流融合,深刻影响着人类的文明进步。中意两国交往历史悠久,传统友谊深厚,两国人民都为各自古老的文明感到自豪,彼此相互欣赏和借鉴。
1扇子
扇子正面和背面绘有田园风格的场景,镂空扇骨带有绘画和涂漆。18世纪和19世纪之间,贵族和富有家庭的妇女通常拥有多把扇子,用于一天中的不同场合。扇子的作用在贵妇们的生活中不尽相同:批准一门亲事、准备嫁妆、出席宫廷活动、庆祝孩子出生、参加哀悼仪式等,18世纪还出现了专门用于上教堂的扇子。此外,为了宣传最时髦的舞蹈,人们在扇子上印上剧院的地图和舞者的名字,就像“舞会名册”那样。法国革命期间,扇子成为向民众宣传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的工具,一些扇子因对路易十六和皇室进行了赞美,承载了反革命的内容而被严厉禁止。
2持剑的飞狮
飞狮是威尼斯城守护神圣马可的象征,也是公认的威尼斯的标志。飞狮标志出现在威尼斯共和国(8世纪至1797年)所有的官方公文,以及舰队的旗幡、硬币、城墙和城门上。它的前爪抓着福音书,或同时抓着一把宝剑,这是宣示共和国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和维护领土不惜使用武力。
3圣马可广场的共和国总督游行
这是一幅由画家普洛斯多契米(1852-1925)创作的复制在纸上的大型彩色石印图画,由21个单独的板子组成,是大型出版物“威尼斯圣马可大教堂”的一部分,由费迪南多·昂加尼亚出版社出版。
相对于整体,画作的每一个建筑、雕塑和绘画的细节都十分清晰,以精确的光的入射完美地布置到空间深处。令人惊讶的是,画家能够从极其精致、庞大和复杂的石版印刷中出神入化的捕捉大理石、马赛克和雕塑的细腻纹理,将其铺陈于纸上。不仅如此,整座建筑从威尼斯清晨的天空汲取光芒,并将这种光芒再度映入天空,如此所制造的难以言表的美妙氛围被画家摄入画作,可以说这远远超过如今最先进的摄影技术所能达到的效果。
4威尼斯远景图
这幅作品是小约瑟夫·海因茨根据威尼斯画家雅各布·德·巴尔巴利1500年的木刻画《威尼斯地图》进行的再创作,画作呈现了从空中俯瞰的17世纪中期威尼斯的全景。
“陆地之国”呈现在画面上方的远景中,北部平原如同绿色丝带一般直达阿尔卑斯山白色的山峰。画面中心,位于圣马可海港上方的威尼斯城在庆祝共和国舰队的凯旋:总督乘坐的巨大船只旁围绕着十几艘贡多拉,其他大型战船长长的红色船桨令人目不暇接地在水中翻飞,使人联想到它们共同驶向画面右侧丽都岛圣·尼可洛教堂的盛况。每年耶稣升天节(也称“海亲节”)期间,总督都会在这里主持庆祝仪式。画面左侧,进行运输和商业服务的大型帆船在朱代卡运河中平静地行驶着。
然而,大多数新工作可能需要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聪明才智,因此可能无法解决非熟练工人的失业问题或只能以极低工资就业的工人问题。此外,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进步,甚至那些需要高智商和高创造力的工作也可能逐渐消失。国际象棋世界就是例子,能够说明这种可能的趋势。在IBM的计算机“深蓝”于1997年击败加里·卡斯帕罗夫(Garry Kasparov)的几年后,人类棋手仍在蓬勃发展;人工智能被用来训练人类神童,由人和计算机组成的团队证明比单纯的电脑更加优越。
5带有船舱的贡多拉模型
在威尼斯运行的各类船只中,贡多拉无疑是最为人熟知的交通工具。长约11米,平底,船的两头弯弯翘起,贡多拉可以是一个家庭的私有财产,也可以像今天那样,由船夫租赁,在城市狭窄和迂回的河道间提供运送乘客的有偿服务。在发动机时代到来之前,贡多拉一年四季每天都在运转,为了在恶劣的天气下保护乘客,也为了私密性的需要,人们开始使用带有船舱的贡多拉,船舱也是木质的,以黑色绒锻覆盖。展出的模型来自卡萨尔家族——从1833年开始活跃于威尼斯的最著名的造船者之一,模型曾经与其它泻湖常见的船只模型共同在1884年都灵国际博览会和1885年的维也纳国际博览会上展出。
2014年是中意两国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2015年是中意建交45周年,在这样一个特殊背景下,承蒙意大利大使馆、意大利威尼斯公立博物馆基金会、意大利MondoMostre SRL展览公司的鼎力支持,由国内外多家文化机构合作策划的“从文艺复兴到黄金时代:威尼斯之辉”特展于9月30日至11月30日在辽宁省博物馆举办。展览旨在增进中意两国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加强不同地域间文化的了解和共识,借助本次展览,希望能为广大观众提供一个了解威尼斯,了解意大利文化的平台,进而体会中意文化交流在威尼斯古典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历程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仿佛游走于威尼斯,我们在威尼斯之辉的展览中,可以看到共分成为五个单元的藏品,分为“海上女王——与众不同的威尼斯、拜占庭的庇佑——繁华的艺术之都、城市庆典与狂欢、独特的社会生活、国家与私人的辉煌艺术”,100件展品从各个方面向我们展示了威尼斯繁盛时代的生活、政权及其他相关内容。
观众可以看到15世纪的威尼斯贵族公爵勋章和最原始朴素的威尼斯狂欢节面具,16世纪中叶的布面油画、手工缔造的彩陶、青铜器物和雕塑,18世纪手工吹制玻璃器皿、丝绸刺绣的礼服和长裙等等,所有展品无不承载着威尼斯在历史发展和艺术创造中积淀的深厚文化底蕴。包括闻名遐迩的威尼斯建筑艺术、贡多拉船、威尼斯歌剧、威尼斯画派等标志性文化符号,也在本次展览中被进一步诠释。
借由这些实物,在这里认知一个都市,我们在欣赏藏品的同时,不仅仅能感受到威尼斯这座“水景园林”之都的奢华生活,也能体会到威尼斯艺术与技艺的完美融合。
编辑:沈海晨 mapwowo@163.com
6狂欢节的面具
法比奥·慕提内里在《十七世纪之前的威尼斯服饰》(1831)中描述道:“黑色丝缎圆形斗篷,一件短披风,或者同样是黑色的带有丝绸花边的法衣,头部戴有三个尖头形状的帽子,直到肩膀,遮住人的半身。”最后戴上白色的面具(很少使用黑色),支撑在三尖帽上。这样的装束男女通用,可以令人们在保持匿名的情况下方便的吃喝。如今我们看到的五彩缤纷的半截面具并非18世纪威尼斯面具的原貌。
7女式服装
这是一件蓝色丝绸女士长裙。彩色丝线织锦的装饰图案是开着花的树枝和波纹构成浅色的底纹。起源于披风的18世纪典型的背部宽松女士长袍,在世纪之初就已为人所熟悉,格拉德尼戈家族的记事员曾经在1721年记录过这种特殊的服装结构。从18世纪50年代起,为了令宫廷接受,意大利北部的艾德里安式(Andrienne)拖裙逐渐失去了不拘礼节的原始特色,70年代末期由于玛丽·安托瓦内特塔皇后宫廷的青睐,它得以重回时尚舞台。
8米兰公爵菲利普·玛利亚·维斯康迪勋章
勋章,是由维罗纳的一位艺术家发明和制作,是文艺复兴时期最具意义的范例。这枚勋章正面刻有菲利普·玛利亚·维斯康迪公爵右侧半身像,通过沉重的面部线条表现人物的高傲和粗暴。背面则是皮萨内罗风格典型的布局,马匹背对观者,通过饰有米兰的象征——大蛇的头盔可以辨认出左侧骑马的人正是公爵本人。维斯康迪的扩张政策使威尼斯处于历史上非常黑暗的时期,永无止境的战争最终以威尼斯征服了布雷西亚和贝尔加莫的获胜而告终。9绘有圣经故事“过红海”的大盘
16世纪中期专注于金属加工的威尼斯工作坊中,最有声望的是一位来自达尔马提亚地区,塞贝尼科城的艺术家欧拉乔·弗尔德扎,他的工作坊位于亚得里亚海的东岸。这件装饰盘与其风格相近,具有精细的雕工技术和银镶嵌,作品中心巨大的场景主题来自于圣经故事:摩西以神圣的力量将红海的海水分开,以色列人民得以逃出埃及,后面追赶的法老军队随之被回归原样的海水吞没,摩西正在观看这一场面。在被吞没的军旗中,可以辨认出一些属于意大利军官(奇科尼亚,孔塔里尼,科雷尔)的标志。可以说这是对现实尖锐而嘲讽的影射。作品代表了16世纪的艺术风格,盘心周围雕刻一周儿童像和花环,盘沿则绘有圣经中其他著名故事片段(大卫和歌利亚,以撒的牺牲等),并装饰有儿童像、大面具和奇幻的生物图案,画面构图充满了非凡的想象力和艺术灵感。
10鱼形油灯
模具吹制,饰有水平楞纹,缠绕着螺旋状的“向日葵玻璃”丝,加工时进行碎裂。瓶口、背鳍和腹鳍为焊接,冷却后用镊子加工。眼睛为“向日葵玻璃”,带有黑点。一些学者认为这可能是一件意大利中部(托斯卡纳)仿制穆拉诺的玻璃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