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系列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始终贯穿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鲜明的问题导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持稳中求进抓经济,大刀阔斧抓改革,真心实意抓民生,雷厉风行抓作风,针对的都是党和国家发展所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都是对人民群众重大关切的回应,充分展现了以问题为导向的执政理念和执政风格,为全党树立了旗帜。
可以这样认为,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是学习贯彻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必须深刻领会和把握的重要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对于在新的起点上推动海南科学发展、绿色崛起,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应该说,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是对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从一定意义上讲,领导就是为解决问题而存在的。记得毛主席曾经说过,“什么叫工作?工作就是斗争。哪些地方有困难、有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我们是为着解决困难去工作、去斗争的。越是困难的地方越是要去,这才是好同志。”这就是说,没有问题,就不需要工作。工作开展不好的领导,也就不是好领导。
当前,我们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挑战前所未有,问题层出不穷。客观上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以强烈的问题意识、问题导向“去工作”“去斗争”。
什么是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也就是矛盾意识和矛盾导向。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当意识到的问题解决了,工作就前进了一步;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会出现;循环往复,构成了我们工作的全部内容。所以有人这样认为,历史无外是问题的消亡和解决,现实无外是问题的存在和发展。正因为如此,积极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应该是领导干部的一项基本功。
究竟如何树立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呢?结合实际工作,简单地说,就是要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应该说,这既是一个认识问题,也是一个方法问题,更是一个能力和水平的问题,亟待我们从理论和实践上予以认识和解决。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问题总是客观存在的,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有的领导干部却看不到问题、怕讲问题。看不到问题,是因为缺乏对现实情况的深入了解和掌握;怕讲问题,甚至故意回避矛盾、掩盖问题,要么是为了粉饰太平,要么是不愿花精力下苦功。这对于开展工作有百害而无一利。
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开始,找出问题才能找到工作抓手,才能抓住推动工作的关键。因此,作为领导干部,首先要在发现问题上下功夫。
一要加强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是新问题还是老问题,不论是长期存在的老问题还是改变了形式的老问题,要认识好、解决好,唯一的途径就是增强我们的本领。增强本领就要加强学习。”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省情发生了深刻变化,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如果不加强学习,思想和认识还停留在过去,就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海南建省办特区已经26年,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不能首先想到过去是怎么做的,即“路径依赖”。什么是“路径依赖”?这是经济学上的一个理论。铁轨的宽度是1.435米。为什么是这么宽?因为电车的宽度是这样,铁路是电车专家设计的。为什么电车是这么宽?因为电车宽度是根据战场马车道路宽度决定的。为什么马车道这么宽呢?是因为拉马车的两匹马的马屁股就这么宽。这里面说明一个问题,就是人的思维定式一旦确立就非常顽固,往往影响正确思维和科学决策。路径依赖的问题,在现实生活当中屡见不鲜。那么是不是过去的东西就不好呢?这里的关键不在于“过去”和“现在”,而在于它是否适应当前工作的需要。我们干工作不能如孟子所说,“以己昏昏,使人昭昭”。领导干部倘若自己对新情况、新问题都认识不清、把握不准,又怎么能够带领大家做好工作呢?比如,农垦改革是当前改革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和重要抓手,中央对农垦改革的目标、途径都讲得非常清楚。但是落实到具体工作上,基本要求是什么?怎么才能盘活体制机制?这些问题都需要领导干部去认真研究、正确把握、科学施策。因此,领导干部必须加强学习,切实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不断增长知识、增加智慧、增强本领,真正提高发现问题的敏锐性和洞察力。
二要深入调研。毛主席讲,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研究既是领导干部发现问题的直接途径,也是做好领导工作的一项基本功。现在有一些领导干部不愿调研、不会调研,不善于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全局性的问题,不能自觉运用调研成果推动工作。
调查研究不是走形式、摆门面,而是为了推动工作。
调查研究很辛苦,同时也讲求方法。不是下去转一转,讲一些不着边际的话就叫调查研究。什么是调查研究呢?顾名思义,它包括调查和研究两个环节。所谓调查,就是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有计划、有目的地去掌握第一手的真实情况;所谓研究,就是毛主席说过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以获取对事物的正确认识。通过调查研究,了解真实情况;通过调查研究,分清是非曲直;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规律性的东西;通过调查研究,汲取群众智慧,等等。因此,调查研究是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科学方法。
三要勤于思考。行成于思而毁于随。领导干部在实际工作中,脱离实际、随心所欲、随波逐流,是十分有害的。领导意味着责任,这就要求我们多思考、多“想事”。可以说,脑袋里是否装着问题,是检验领导干部工作是否用心的重要标准。如果一个领导干部对自己分管的工作说不清、道不明,或者把握不住本单位的问题,那么这个领导干部是否合格应该打上问号。作为领导干部,在遇到问题、执行决策、谋划工作时,不能迷信于书本、迷信于常识,不能简单照搬照抄,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必须多问“为什么”,多分析本地的实际情况,多深入思考,这样才能见微知著,看清问题,看准问题,做出的决策才不会失之偏颇。当前,大家都在积极研究城镇化的问题。所谓城镇化,不是单纯盖房子,简单“穿衣戴帽”,更不是凭个人好恶劳民伤财大兴土木,而是人的城镇化,是生产生活的配套,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城镇化。简单地说,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立足客观实际把问题琢磨透,不能好心办坏事,不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
分析问题是连接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桥梁,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只有真正把问题分析透了,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因此,作为领导干部,不仅要善于调查、找出问题,又要善于分析问题,正确把握问题的“点与面”“表与里”“虚与实”。
尽管人们认识事物、分析问题的思辨方法很多,但反映到具体工作中,最常用的不外两大类:一是归纳法,二是演绎法。
所谓归纳法,简单说,就是从个别知识推理出一般结论的方法。例如在调查研究中,接触到的首先是个别事物,通过对若干个别事物包含在其中的普遍性、倾向性、规律性的认识和分析,从而得出对面上工作有指导意义的一般性结论。
所谓演绎法,简单说,就是从一般性的前提出发,通过推导得出具体陈述或个别结论的过程。例如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从已掌握的情况出发,综合分析并提出指导工作的具体意见,也就是由一般到个别的过程。
恩格斯指出:“归纳和演绎,正如分析和综合一样,是必然相互联系着的。”在人们的认识过程中,归纳法和演绎法两者相互依赖、互为补充。作为领导干部,发现了问题,就要善于通过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对问题的性质、根源、影响、趋势等进行科学研判,为下一步研究对策、解决问题打下坚实基础。有两点需要重点把握:
首先,要找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主要矛盾决定了工作的主攻方向,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了工作的抓手。新形势下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千头万绪。作为领导干部,研究问题就要善于从形形色色的矛盾和问题中,找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辨别出哪些是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哪些是细枝末节的问题,分清本末;哪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哪些是可暂时放放的问题,分清缓急;哪些是已经具备解决条件的,哪些是需要创造条件解决的,分清难易。这样,我们的工作才能牵住“牛鼻子”,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比如,如何认识海南的主要矛盾?应该说影响海南发展的问题不少,但深入分析,最关键的是海南发展起步晚、基础差、发展滞后。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当前海南发展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市场主体的数量少、规模小、效益低。要加快发展,就要牢牢抓住培育市场主体这个重要环节,认真做好各项基础工作。关于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哲学教学中的一个难题。我的理解,在实际工作中,抓主要矛盾就是抓“重点”,抓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是抓“难点”。
其次,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事物的本质是事物的根本属性,是事物的内核。只有把握了事物的本质,才能在实际工作中达到预期目的。本质是隐蔽的,往往隐藏在各种各样的表象之中,我们日常工作中接触到的是大量的人和事,并不是本质。在一件具体的事件中为什么是这些人,会发生这些事,往往有其深层次原因。如果就事论事,就可能于事无补,甚至把情况搞砸。这就要求我们分析问题,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样才能把握问题的真实面目,找准问题产生的根源,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否则,对问题的认识就会雾里看花、似是而非,解决问题就无从下手,或盲目施策或离题万里。比如,干部队伍中所表现出来的“四风”问题,表面上看是浮在面上、弄虚作假、吃吃喝喝等问题,实质上反映的是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既要重视治标,严加惩处违规违纪行为,做到不敢违纪;更要注重治本,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党性修养,做到不能违纪、不愿违纪。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归根到底是为了解决问题。问题解决得怎样,是衡量领导干部问题意识强不强的最终标准,是评判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最终尺度。
当前,在领导干部当中,解决问题能力不足的问题仍较为突出。面对问题,要么绕着走,怕担责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得过且过,怕引火烧身、怕得罪人;要么老经验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束手无策,以致于小事拖成大事。
怎样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要勇于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是否具有担当精神,是否能够忠诚履责、尽心尽责、勇于担责,是检验每一个领导干部身上是否真正体现共产党人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方面。”敢于担当,既是党性要求,也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思想境界和政治品格。作为领导干部,在当前“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环境下,要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特别是一些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就需要直面问题、勇于担当、敢于负责。应该说,扫帚不到灰尘不会自己跑掉。不抓工作,问题不能自行解决。只要有利于科学发展、有利于人民福祉,就要果断决策、狠抓落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阻力所困、不为个人得失所忧。当然,担当涉及能力水平,因为它是建立在正确研判、科学决策基础上的,绝不是肆意妄为;担当也涉及政治生态,因为它是建立在风险的基础上的,需要支持和保护。
二要求真务实。求真是党的基本要求,务实是党的优良传统,求真务实是领导干部解决问题中必须秉持的立场和作风。现在我们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大张旗鼓整治“四风”,就是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作风。在解决问题时要做到求真务实,一要讲效率,就是解决问题要注重“时效”。特别是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的问题,要不推不拖,及时研究解决,不能小问题拖大、大问题拖炸。比如,一些地方农村出现土地纠纷问题,群众多次到各级上访,但没有及时得到有效解决,一拖再拖,最后引发了群体性事件,甚至是群体性暴力事件,造成了很坏的影响。二要讲效益,就是解决问题要注重“成本”。制定对策措施、选择途径方法,都要充分考虑投入成本以及运转成本,谋求综合效益的最大化。否则即使问题解决了,也会引发新的问题,给今后留下包袱。比如,一些地方为了加快经济发展,盲目扩投资、上项目,结果GDP上去了,但生态环境却破坏了,甚至造成大量过剩产能,反成了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巨大包袱。现在社会反映集中、对未来发展影响极大的,莫过于脱离实际的房地产开发问题。从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要求出发,这个问题已经到了需要认真反思的时候了。关于这样一些问题,都要在实际工作当中,根据我们的实践、经验和教训不断地进行思考,针对问题拿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和办法。
三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基本要义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作为领导干部,要把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贯穿于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始终。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限的智慧,要善于汲取群众智慧。谋划解决问题,要善于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广泛汇聚民智,共谋发展之策,使我们解决问题的思路更加清晰、措施更加科学。要善于凝聚群众力量,在解决问题、推动工作中,要善于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使我们的工作在群众的大力支持、积极参与下不断向前推进。这是因为,我们的事业是千百万群众的事业,只有宣传群众才有凝聚力,只有发动群众才有战斗力。要坚持以群众满意为最高标准,问题解决得好不好,有没有实效,我们说了不算,群众说了才算。因为我们是群众选出来的,必须代表群众的利益,不能说自自话、自娱自乐,不能好心办坏事。不要辛辛苦苦地做事,群众并不买账,更不能干些侵犯群众利益的事。要把工作成效放到群众中去检验,看看群众满不满意、赞不赞成、答不答应。
综上所述,牢固树立问题意识,是领导干部需要培养的思维习惯;坚持问题导向,是领导干部履职尽责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树立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需要我们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入理解和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