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文明生态村建设的主要成就与基本经验

2014-12-13 21:24
新东方 2014年6期
关键词:海南文明农民

海南省文明生态村建设始于2000年,最初称生态文明村。2001年4月,时任海南省委书记白克明在省第四次党代会报告中,将生态文明村改称文明生态村,要求把文明生态村建设作为农村发展的重要任务,大张旗鼓、坚持不懈地抓下去,力争经过五到八年的努力,使全省半数以上的自然村建成文明生态村,实现海南农村面貌历史性的新变化。同年6月,时任海南省委副书记罗保铭在全省文明生态村建设工作汇报会上指出,文明生态村建设是造福海南百姓的一项富有深远意义的文明工程、富民工程、民心工程,必须统一思想,加大力度,全力推进文明生态村建设。从2005年开始,海南省委将文明生态村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综合载体来抓,拓展了海南文明生态村建设的内涵。目前,海南省约三分之二的自然村建成了文明生态村,在全国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系统总结海南创建文明生态村十余年来的成就和经验,对今后推动文明生态村建设转型升级,进一步发挥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实践范例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海南文明生态村建设的主要成就

(一)创新模式,文明生态村成为改变农村面貌的有效途径

海南不仅在全国率先创建文明生态村,成为国家新农村建设的示范亮点,而且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模式,促进了文明生态村建设的科学性与发展的可持续性。海南文明生态村以建设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文化为创建内容,其中,优化农村环境是基础,发展农村经济是核心,和谐农村社会是目的。这就创新了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三赢”的海南文明生态村建设模式。这是全国其他地方生态文明建设所未曾走过的道路。它既不同于西方工业化时代“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也不同于有人主张的“先保护,后发展”的路子。海南文明生态村建设过程中的“三赢”模式是基于海南实际情况的创新,是保障海南文明生态村建设的科学性与可持续性发展的战略决策。

通过建立“三赢模式”,海南文明生态村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内涵不断丰富,成为海南落实中央重要战略部署的有效抓手。比如,在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活动中,海南将帮助农民创建文明生态村作为最好的举措之一。在改善和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活动中,海南将创建文明生态村作为干部转变作风的一个实实在在的行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发布后,海南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把文明生态村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综合载体、主要抓手,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地统一起来。在实践中,不仅扩充了文明生态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内涵、形式,使之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内涵、形式相一致,而且在领导机制、工作机制和投入机制上统一起来。文明生态村建设活动的大力开展,使海南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第一,优化了农村环境。通过消除陈年垃圾和建垃圾箱、改水改厕、建沼气池、硬化道路和植树绿化等环境整治美化工作,改变了千百年来海南农村脏乱差的落后状况。海南文明生态村吸引了无数的国内外游客,提升了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魅力。

第二,发展了农村经济。各市县结合实际,有的围绕发展绿色种植业和生态养殖业,大力推广“猪—沼—种植”模式,涌现出一批“槟榔村”“香蕉村”“冬季瓜菜村”等专业村。有的把文明生态村建设与开发乡村旅游相结合,涌现出一批特色旅游村和景点,对全省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第三,提高了乡风文明程度。在文明生态村建设过程中,农民吸毒、赌博、打架斗殴、封建迷信等不文明、不健康现象越来越少,遵纪守法、追求科学、学文化、求致富、展才艺、争先进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农民的生态意识、环境意识、卫生意识大大增强;和睦相处、互相帮助的和谐人际关系、邻里关系、村庄关系和尊老爱幼、助学助贫的乡风民风逐步形成。

第四,密切了农村党群干群关系。广大党员干部在文明生态村创建过程中身体力行,为农民寻找致富门路,帮助农民解决实际困难,用行动践行党的宗旨,得到了群众的衷心拥护,提高了在群众中的威信,使农村党群干群关系空前好转。

(二)大胆尝试,文明生态村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新载体

三农问题是新时期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农民增收问题。海南作为一个农业省份,解决三农问题的任务十分突出。海南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将创建文明生态村和解决三农问题结合起来,紧紧抓住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这一中心,使文明生态村建设成为海南解决三农问题的新载体。

海南各地创建文明生态村,坚持以农村特殊环境与特色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支撑为助力,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拓宽了农民致富道路。

一是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和特色经济。各地文明生态村建设的过程中,鼓励农民在村边路旁、房屋前后种植椰子、槟榔、荔枝、芒果、龙眼、胡椒等各种果树和经济作物,既美化了乡村环境,又促进了农民增收。经过多年的实践,海南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经济渐成规模,许多文明生态村已发展成为香蕉村、槟榔村、养殖村、胡椒村等专业村,给当地农民带来显著的收益。同时,引导农民群众发展生态农业,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水产资源,发展热带高效农业和名特优产品,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二是大力发展与畜牧业、渔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相关联的循环经济。如儋州市和庆镇的美万新村搞生态农业试验,农民在山头种植小叶桉和加勒比松,在山腰种植橡胶、柑橙、龙眼、油梨等果树,在水面养鸭;山坡上养牛羊,庭院内养猪、养鸡,还建起了沼气池、卫生厕所和太阳能设施。人畜粪便被冲入沼气池内,沼气做饭照明,沼液成为优质有机肥。富裕起来的美万新村村民全部住进了统一修建的两层别墅式生态型民居,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变。

三是大力发展以生态观光、乡村休闲、民族风情为特色的旅游经济。海南在文明生态村创建过程中紧密与旅游产业相结合,形成了“文明生态村+乡村旅游”模式。依托琼崖革命23年红旗不倒的红色文化、海上丝绸之路的蓝色文化、乡村田园的绿色文化、黎苗聚落的特色文化,创建红色、蓝色、绿色、特色文明生态村,打造了一批乡村旅游品牌,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

(三)连片创建,加快了城乡一体化的步伐

随着文明生态村数量的不断增多,海南各地开始探索连片创建,区域推进的创建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为此,2006年海南省提出了“联片创建,向经济化、生态化、集约化升级”的发展思路,使文明生态村创建在形式上具有“科学规划、突出重点、联动共建、连片发展”的特点。海南文明生态村连片创建主要采用三种方式:一是区片联创。即在一定区域内组合若干自然村创建,村庄之间的分工形成既相互联系又独立发展的有机整体,通过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目的。二是辐射连片。对村与村之间较远的区域,采取以建好的示范村庄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村庄形成连片,扩大了创建覆盖面,提高了创建的整体水平,增强了创建的影响力。三是将文明生态村建设向“问题村”“难点村”延伸辐射,切实解决农民的实际困难,让更多农民享受文明生态村建设的成果。

文明生态村的连片创建,节约了资金,防止了重复建设,实现了资源共享。连片创建使农村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如“三化”(硬化、绿化、美化)、“五网畅通”(电网、水网、广电、通讯、公路)、道路交通村村通、广播电视村村通、饮水工程等得到了进一步改善。片区内的自然村实现了道路硬化相连,绿化美化相连;村民用上了沼气,喝上了自来水,住上了新房,看上了电视;村里有了卫生室、文化室、体育场等娱乐健身设施。许多片区还组建了农民文艺团队,开展广场汇演、乡村巡演等活动,群众文化生活多姿多彩,缩小了农村与城市、农民与市民之间的差距。

文明生态村连片创建改变了过去“先点后面”的建设模式,加快了全省文明生态村建设步伐,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同时,文明生态村连片创建带来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开辟了富裕劳动力的转移途径,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和城镇化水平,推动了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

二、海南文明生态村建设的基本经验

(一)高层发动,强力推进

文明生态村由最初海南省文明委、宣传部精心培育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之花,升级为海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综合载体,是海南省委省政府对农村建设发展的创造性贡献。它拓展了文明生态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内涵,使文明生态村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一起来。胡锦涛、习近平等中央领导人在视察海南时均对以创建文明生态村为形式推进具有海南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给予了充分肯定。

鉴于文明生态村在海南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布局中的重要地位,海南省委、省政府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对文明生态村建设要常抓不懈。省委、省政府每年都明确把文明生态村建设列入为民办实事的内容,省历届党代会、省委全会、人代会等重要会议,以及涉及精神文明建设或农村工作等会议,都对文明生态村建设提出具体要求。省四次党代会提出要把文明生态村建设作为农村发展的重要任务,力争经过5至8年的努力,使全省半数以上的自然村建成文明生态村;省五次党代会提出要大力推进文明生态村、文明生态集镇、文明生态社区和文明生态城市建设;省五届四次会议提出要加强农村工作领导,健全体制机制,由省委统一领导全省文明生态村建设,省委和省政府合力推进,具体办事机构设在省文明办和省农业厅;省第六次党代会又明确提出,要继续推进文明生态村建设,丰富内涵、提升水平,到2016年,把全省75%的村庄建成文明生态村。省委、省政府把文明生态村建设列入市县领导班子绩效考核体系。

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各市县党委、政府把文明生态村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资金投入纳入年度财政预算。文明生态村建设成为各市县“一把手”工程。如定安县自2007年开始,每年都将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列入为民办实事好事来抓,及时调整充实以县委书记为组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落实“一把手”负责制,把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纳入各镇党委、政府的绩效考核重要指标进行考核,各镇党委从镇委书记到村支部书记都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真正从机制上、组织上确保了全县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正是由于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各市县强力推进,海南文明生态村建设才不断取得新进展,呈现出健康发展、向上提升的良好态势。

(二)示范引领,全面创建

海南在文明生态村创建过程中,注意工作方法,始终坚持从农民的切实需要入手,以示范村建设为切入点,通过典型示范,使群众迅速有了看得见的实惠,从而激发了广大农民的主人翁意识和创建积极性。

海南在开始创建文明生态村之初,首先在琼山、儋州、文昌等市县进行了示范点建设。由于各地情况和条件不同,各市县均慎重选点,优先选择群众基础、经济基础、规划基础比较好的村庄进行创建,先易后难,逐步推进。各地还采取因地制宜,创建了不同类型的示范点,使之更具有代表性,更具有说服力。在2001年全省精神文明工作会议之后,各市县纷纷组织各乡镇、村委会骨干力量到琼山、儋州等示范点参观学习,通过示范点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文明生态村建设进度。各市县文明生态村先进典型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显著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发挥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各地文明生态村全面创建工作的开展。

示范引领,不仅是文明生态村创建初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方法,而且在文明生态村后来发展的每一个重要阶段,都是推动工作的有效手段。自2002年以来,海南定期召开全省性的文明生态村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有的市县也定期召开现场经验交流会,如临高县坚持全县每月召开一次文明生态村建设现场交流研究推动会的召开,每个月至少要推出一个重点、推广一条经验、推广一个做法、解决一个问题。临高“四个一”工作机制,是对典型示范方法的升华,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因地制宜,主体添力

海南文明生态村建设始终把“依靠农民、为了农民”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这项创建活动变成了广大农民群众踊跃参与的自觉行动。全省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有标准但不搞达标;有要求但不搞强求;组织群众但不摊派群众。省委、省政府领导再三强调,不搞一刀切和行政命令,不提绝对量化的标准,坚决反对和杜绝劳民伤财的形式主义、“形象工程”;各市县的创建工作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并且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海南各地十分重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如临高县在创建文明生态村的过程中,坚持“三步走”:第一步,提高群众对创建文明生态村的认识,从群众最想改变、最需要改变的地方入手,发动群众动手自己创建,改善生活环境;第二步,在此基础上,政府加以扶持和引导,投入资金建设各种文化体育活动基础设施,提高创建档次;第三步,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和群众作用,制定各种村规民约,建立长效管理措施,巩固创建成果。这样做,一方面激发了群众的热情,广集了群众的智慧,使得文明生态村的建设更符合群众的需要;另一方面,政府又节省了资金投入,使有限的创建资金用到刀刃上,提高了创建的成效。从打一口井、修一条路、建一座文体设施开始,积极引导村民参与文明生态村建设,政府的投入不多,但都实实在在,切合群众的需求,让群众切实感受到生活环境的改善带来的新气象。

海南各市县因地制宜地引导群众建设特色村,诠释了海南文明生态村的丰富内涵。目前,海南全省的文明生态村建设虽然时间早晚不一、水平档次也有差距,但各具特色、丰富多彩,基本上实现了一村一品、一村一景。如海口市三门坡镇龙鳞村立足本村风光秀美、气候宜人、水果丰富的特点,开发龙湖泛舟、自助烧烤、水果采摘、农家种养等旅游项目,发展农家乐。琼海市围绕红色娘子军发祥地、博鳌亚洲论坛、温泉之乡等特色资源,发展农村生态旅游业。白沙县发挥生态环境优势,打造美丽乡村,涌现出了罗帅等民族风情村。三亚等市县涌现出了“瓜菜村”“甘蔗村”“养虾村”“柑橙村”等各具特色的文明生态村。这些村庄虽然都以“文明生态村”命名,但形式却各不相同,都是在党和政府主导下,因地制宜,发挥农民主体性和创造性的结晶。10多年来,海南许多文明生态村以特色取胜,成为当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头羊。

(四)多方参与,激活动力

在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中,海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既注重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又注重广泛动员机关、部队、企业等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激活了各界创建动力,使之形成了强大的创建合力。各市县均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文明委策划指导、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广泛开展了城乡共建、村企共建、军民共建、党政机关“包点”共建等多种形式的创建活动,形成了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多方参与,举全省之力共建文明生态村的局面。

首先,各部门协同起来,整合财政涉农资金,集中投入到文明生态村建设之中。海南将“村村通”资金、退耕还林、茅草房改造、改水改厕、扶贫等各项涉农专项资金,在政策允许范围内集中使用,塑造文明生态村建设亮点,以此引导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投入农业产业,集中培植地方支柱性产业,增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后劲,提高了文明生态村建设水平。

其次,除了政府投入外,海南摸索出一套“一个为主,四个一点”的多方投资创建机制,即以群众投工投劳为主,各级财政投入一点,在外工作干部捐助一点,企业支持一点,华侨和其他热心人士赞助一点,形成了农民出力,各界出钱,协同共建的场面。

再次,社会各界表现出空前参与文明生态村建设热情,纷纷为文明生态村建设添砖加瓦。如海南省军区与海口市龙华区湧潭村开展共建文明生态村活动,省军区首长多次考察湧潭村,带领官兵们参加村庄建设。在创建中,省军区及龙华区相关工作负责人不仅引导当地村民改变村容村貌,还专门请来历史、规划方面的专家,对辖区内的古村落进行科学规划,挖掘这些村庄的历史文化资源,逐步将湧潭村建设成为具有特色、富含文化底蕴的文明生态村。

(五)创新发展,不断深入

创新是海南文明生态村创建与发展的灵魂。10余年来,海南历届省委省政府坚持不断创新,走出了一条创新发展、不断深入的文明生态村建设之路。

一是理念创新。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为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落地实处,使农民群众得到实惠,2000年海南省委将精神文明建设与生态省建设相结合,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创建“生态文明村”的口号,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找到了有效载体。2001年春,海南将“生态文明村”更名为文明生态村,使之突破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内涵得到了拓展,具有了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培养生态文化等内容,体现了全面协调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的要求,引领了全国的文明生态村建设理念更新。2005年中央做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后,海南省委又及时提出将文明生态村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综合载体。海南文明生态村建设开始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融为一体,进一步明晰了海南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推动海南文明生态村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二是实践创新。海南文明生态村以优美的生态环境、发达的生态经济、丰富的生态文化和一流的生活质量为目标,将生态文明建设贯穿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走绿色小康之路,在实践中探索出的“围绕中心,综合创建”、“以人为本,依靠群众创建”、“从实际出发,因村创建”、“广泛参与,城乡共建”、“稳步推进,扎实创建”等做法,对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了榜样作用。

实践证明,海南文明生态村建设是实实在在的民心工程、惠民工程,是海南各地真正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检验的民生政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海南文明生态村在发展中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海南应该继续坚持走创新之路,及时推动文明生态村建设转型升级,进一步争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范例。

[1]柳树滋.这里创造着绿色小康:海南省文明生态村考察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海南省文明办.历次全省文明生态村建设会议资料汇编[C].

[3]临高县文明办.临高县文明生态村建设工作资料[Z].2013-01-29.

[4]儋州市文明办.儋州市文明生态村创建情况汇报[Z].2013-01-10.

猜你喜欢
海南文明农民
耕牛和农民
请文明演绎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怀念海南
漫说文明
农民
海南杂忆
海南的云
59国免签游海南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