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衡范洪玮
继承与创新
——寻找中国民族器乐良性发展之路
◎唐 衡1范洪玮2
中国民族器乐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神。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领导人致力于积极发展我国民族器乐,鼓励音乐工作者全面了解我国民族器乐的现状,通过普查、搜集和整理等工作,使得传统乐器有所继承和发展。但是近年来流行音乐为何能替代我们的经典?民族音乐为何遭到冷遇?
继承 创新 发展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文化艺术也逐渐走向了潮流市场,同时流行音乐也在大众传播和国际流行因素的影响下走向了一个巅峰,使得严肃音乐瞬间失去了色彩,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不再占据艺术文化的主流地位。如此这般情景使得许多民族艺术家痛心疾首。流行音乐为何能替代我们的经典?民族音乐为何遭到冷遇?通过大量的分析调查,我们得到以下原因:
首先,相比流行音乐,民族器乐的演奏内容老套守旧,只有一些经典曲目,不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缺乏新奇与创新。传统的《江河水》《寒春风曲》《寒鸦戏水》等虽说是经典,却不能够让我们体会到民族器乐带来的惊喜。虽然这些乐曲确实够优秀,够经典,但是人们在足够了解了一件事物之后,人之常情的总是会产生厌倦心理,那些让我们随口可哼的曲调,我们还会有一次又一次的心情去不厌烦地重温它吗?我想一般人都不会的,所以问题就出在这里,我觉得这些经典的老作品,可以偶尔地让我们重温旧日的情怀,但我们更应该的是做出更好更新的、贴近生活的、追随潮流且符合人们一点一点更换的审美标准的新优秀作品,如果新老作品同时登台,那么将会是更加美不胜收的一幅场景。
其次,大众传播媒介的民族音乐的错误导向问题。除了传统器乐自身的问题,另一方面大众媒体的排斥便是外因。据报载:电台点歌时间,一个观众点了一曲老歌,然而令人惊异的是,电台播音员说:“对不起,我们电台没有这些资料,给您播一首现代‘流行歌曲’好吗?”我听后表示很无奈。电视台音乐台等一些节目组,现如今都是为流行音乐歌星摇旗呐喊的。每天人们打开收音机、打开电视机、打开电脑,都被流行音乐满耳的充斥着,在这种不停地被狂轰滥炸的时代,流行音乐整天余音绕梁,不停地被提起,使得我们很难想起我们经典的民族音乐,更何况是很难进入普通大众视野的民族器乐演奏。
其三,就要在听众上找找原因了,特别是现如今痴迷流行音乐的青少年,其音乐素质、审美情趣应该更加提高一些。很多时候,流行音乐并非特别优秀特别令人痴迷,一些歌手的歌曲没有任何积极向上的意义,素质低劣,品位低下,纯属滥竽充数、无病呻吟的“假”流行音乐。但因其朗朗上口,通俗易懂,歌词也让人过目不忘,再加上包装得有个性、定位符合青少年不高的审美,以及被制造的明星效果,使得其被广泛流传,不停地提起。目前,除了专业音乐、戏曲学院外,一般的中学设立的音乐课如同虚设,基本不会被重视,同时在中高考科目的强烈影响下,有些学校直接把音乐课上成了“语数外”,使得音乐课“华丽丽”地走下了中学的舞台。在青少年群体中,流行音乐异常火爆,人们甚至鄙夷传统音乐,认为其老套陈旧,现如今,流行音乐异常活跃地存在于大众生活,尤其是如今的青少年中,与此相反的,民族音乐、高雅音乐则每况愈下,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这不能不引起我们重视和反思。整个社会氛围对传统音乐的淡漠和不重视,使大众更不会把视线投向传统音乐的一角---民族器乐。马克思主义哲学有这样的描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要为经济基础服务。”不可否认,传统的民族音乐属上层建筑,离不开经济基础,它必须要与不断改革、全面开放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相适应。所以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对于民族器乐的定位,通过深化改革来不断发展民族器乐。
其四,积极创新,不要墨守陈规,不断创作受大众喜欢的优秀音乐作品,同时对民族器乐演出进行深入的改革。前者需要我们多多激励如今的大家们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同时进行相适应的奖励,从而可以涌现出更多优秀乐曲、作曲家和演奏家。后者需要我们更加重视民族器乐的演出和发展,鼓励和赞助更多的演出和赛事,使民族乐器不仅仅停留在大戏院,也要加进农村、工厂等基层地点,深入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多多进行民族器乐比赛和演出,使更多的人关注它,才能达到我们发展民族器乐的目的,就像凯里举办的这几次“金芦笙”中国民族器乐大赛,在举办大赛的同时,也感染了村民群众,使得芦笙很快地打进了基层群众,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中国的传统乐器是民族音乐在历史长河中的优秀结晶,它不仅是一个休闲娱乐工具,更多时候是一种文化的凝练,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寄托。虽然随着社会发展,各民族之间交流和融合加剧,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民族器乐的发展甚至名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都遭遇到了很多现实的阻碍,但是中华民族的经典不能在社会的进步发展下被渐渐地遗忘,反而应该是在各式各样的文化碰撞中得到良好的洗礼。
(作者单位:1.四川文化艺术学院音乐舞蹈系;2.新疆应用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