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东北抗联精神 加强高校国防教育

2014-12-12 13:05尚晓军付强刘家胜
黑龙江史志 2014年22期
关键词:国防教育爱国主义

尚晓军+付强+刘家胜

[摘 要] “九一八”事变爆发,中国山河破碎, 生灵涂炭,陷入危如朝露的局面。在爱国主义精神指引之下,面对敌强我弱、敌优我劣的不利条件,坚持抗战长达14年之久,充分表现出了坚贞不屈、 忠贞报国的爱国气节。我们牢记勇于献身牺牲的抗联精神,不忘烈士遗愿,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激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东北抗联;爱国主义;国防教育

2014年9月30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之际,中国迎来了首个“烈士纪念日”。此时此刻,我们不能忘记杨靖宇、赵尚志等为国捐躯的抗联烈士。东北抗日联军在长达14年之久的艰苦抗争中,凝结和培育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东北抗联精神,它是抗联将士们思想与行为的高度统一和完美结合,是共产主义信念与意志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与当时东北地区革命特点相结合而产生的宝贵结晶。

一、投身革命忠于祖国的爱国精神是抗联精神的核心是国防教育的精髓

“九一八”事变爆发,中国山河破碎,生灵涂炭,陷入危如朝露的局面。这一危急情形“像电火一样燃烧了千百万工农群众的以至小资产阶级的反帝热情,使他们为了中国民族的自由与独立而斗争[1]405”。1931年冬至1937年,东北抗联在爱国主义精神指引之下,面对敌强我弱、敌优我劣的不利条件,坚持抗战长达14年之久,充分表现出了同仇敌忾、共同抗日的爱国热情和坚贞不屈、忠贞报国的爱国气节,为东北解放,为全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今天重温东北抗联精神是为不忘历史,忠贞爱国。历史表明,一个国家和民族要想免遭亡灭种的命运,要想真正走向繁荣,自立于走向繁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不能没有强大的国防,而公民的忧患意识和国防观念,则是建设强大国防的社会根基,仗可以百年不打,国不可一日无防。中国大学生肩负着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重任,因此,高校必须把国防教育放到特别重要的位置,通过国防教育,使每个大学生都能认清自己的历史责任,增强其忧患意识,激发其爱国热情,在国家和民族利益的旗帜下,构建起中化民族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

二、不畏艰险坚忍不拔的战斗精神是抗联精神的动力源泉是国防教育的基础

东北抗日联军在极端残酷的抗日斗争环境中,坚持14年的游击战争,誓死抗击日本侵略者,其艰苦性和巨大的牺牲在全国抗战史上是极为罕见的。兵力方面,东北抗日联军最多时不过3万余人;武器方面,抗联军队使用长矛、大刀,还有部分陈旧枪支、弹药多是从敌人手中夺来的,十分简陋;物资供给方面,抗联主要依靠自筹资金和群众救济,长期得不到外界援助,抗联将士还经常因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给养断绝而失去生命。而东北抗日联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受住极限考验,前赴后继,奋战不息,始终保持高昂的斗志坚持抗战,其动力正是来源于抗联大无畏和顽强不息的战斗精神。

不忘东北抗联精神,有利于高校国防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高校国防教育涵盖了素质教育所要求的大部分非智力因素,是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毅力、情操、品格、纪律、精神、生活等的一次全面的锻炼过程。当前高校国防教育中的学生军训和理论课教学正是弘扬东北抗联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最好方式。军训的实践性,弥补了当前大学德育教学在实践环节的缺陷,使大学生在军事技能训练中实际体验作为军人的甘苦与奉献精神,体会到团队精神的重要。

三、大义舍生勇于献身的牺牲精神是抗联精神的灵魂是国防教育的目的

东北抗日联军为了保卫祖国领土和主权完整而英勇斗争,面对死亡大义凛然,甘愿抛头颅,洒热血。“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调集大量军队,在东北建立起严酷的统治体系,在军事上,对抗联不断进行搜剿和围攻;经济上,进行严密封锁,断绝抗联的外界联系和衣食来源;而恶劣的自然环境,更加剧了抗日的艰苦性。抗联人数少、训练少、装备差、给养困难,加之生存条件极端低劣,无数将士以视死如归、英勇献身的精神,坚持与数倍于己的敌人苦战14年,为抵御日寇付出了最惨烈的代价及至最悲壮的牺牲,涌现出如小孤山十二烈士、“八女投江”等英雄事迹,许多著名爱国将领如杨靖宇、陈翰章、赵尚志等更是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2]22。几百位抗联烈士的英魂昭示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而每当战争硝烟散尽,最容易引起人们兴趣的往往是安逸和享乐;最容易被淡化的往往是忧患意识和国防观念,最容易被忽略的往往得国防和军队建设。因此,我们必须牢记居安思危的古训,始终不能忘记加强国防建设的重要性。

2014年适逢甲午海战爆发120周年,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崇尚英雄则是一个民族崛起必须拥有的价值取向与自强情怀。我们牢记勇于献身牺牲的抗联精神,不忘烈士遗愿,对于培养公民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激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央档案馆.由于工农红军冲破第三次“围剿”及革命危机逐渐成熟而产生的党的紧急任务:1931年9月20日中央决议案[G]//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7册(1931年).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2]刘莉.张蔚华与东北抗联精神[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9(11)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东北抗日联军精神在国防教育中的作用”(项目编号:12514106)

作者简介:尚晓军(1960年-)哈尔滨市生人,哈尔滨工程大学毕业,工作于黑龙江大学国防教育学院,研究方向:国防教育。

猜你喜欢
国防教育爱国主义
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提升中小学生民族自豪感
新时代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建构方法
探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下的教学之路
爱国主义教育70年
大学生国防教育实效性的路径选择
我国国防教育现状探讨
当代大学生国防教育面临困境与突围路径
浩然正气贯长虹 爱国主义谱新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