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异同及当代价值

2014-12-12 10:58:57李佳敏
中国科技纵横 2014年21期
关键词:异化理论卢卡奇物化

李佳敏

(宁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宁夏银川 750021)

试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异同及当代价值

李佳敏

(宁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宁夏银川 750021)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批判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严重的物化现象,也对唤醒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先于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条件下对劳动本质的扭曲,即资本支配劳动,而不是劳动支配资本。这两种理论因历史条件和视角的不同,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把握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对我们剖析现实生活中的物化现象,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卢卡奇马克思物化理论 异化理论

卢卡奇1923年发表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开启了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闸门。在该书中,卢卡奇重点阐述了物化理论,分析了物化现象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体现,深层次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物化了的关系和本质。

1 物化理论概述

1.1 物化理论产生的背景

20世纪初,欧洲的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意识形态随之散播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可是,资本主义的高速发展并没有解决资本主义内部的基本矛盾,反而加剧了矛盾的恶化,随之而来的是各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高涨。国际形势拨云诡谲:政治上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进一步分化,理论上也开始了一个重新探索的时期。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就写于这一时代背景下的1919-1922年,而物化现象则是此书中的重点章节。卢卡奇通过对马克思《资本论》中“商品拜物教”问题和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认识和研究,得出“商品拜物教是我们这个时代、即现代资本主义的一个特有问题”的结论[1]。关于“商品拜物教”,马克思认为商品形式把人们劳动所具备的社会性质反映成了劳动产品本身的性质,反映成为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由此生产者同劳动的社会关系就变成了脱离于生产者本身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由于此种转化,劳动产品变成了可以感受到的但却超越人的感觉的物了。说到底这些都只是人们自己的社会关系,可却以虚幻的物物关系体现在人们面前。这就是商品形式的奥秘所在。卢卡奇从这一基本事实中看到了“物化”,即人自身的活动、劳动,成为了一种不依赖与人的东西在控制着人,并同人相对立。而且这种对立,非常普遍地存在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

1.2 物化理论的定义及内涵

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卢卡奇反复说到物化就是“人自己的活动,人自己的劳动,作为某种客观的东西,某种不依赖与人的东西,某种通过异于人的自律性来控制人的东西,同人相对立。[2]”从卢卡奇的论述中我们看到,物化的内涵有两层:第一,就是所谓的“人的一切关系的物化”。特指在商品经济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表现成了物与物的关系。这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特殊体现。马克思曾经也对经济学展开过历史性的批判,认为社会经济生活中那些物化了的东西归根到底揭示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以,马克思认为资本不是一种物,而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这种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物的性质,是具有“幽灵般的对象性”的[3]。是不易被察觉、又无处不在并且与人相对立的。这种物化关系绝不仅限于经济层面,而是已经渗透到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的全部社会生活中,从资产阶级国家和官僚机制的运作过程到私有制、土地、资本等;从文化、新闻、婚姻、到人的意识,已经全面物化,形成了资本主义普遍的社会现象。第二,人被其双手生产出来的产品或者商品被动地控制和支配着。在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商品作为人类劳动的客观结果,已经成为人无法控制的独立的物,更甚者还以物的自发性(或客观规律性)控制和奴役着人自身。至此,人成了活生生的消极客体,成了他自身活动形成过程中不再发挥主观作用的客体。因为在商品世界中,物与物的关系体现为商品的交换运动,这种交换运动的规律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尽管这些规律能够被人们所逐渐认识,也能够逐渐利用和掌握这些规律为人自身服务,但人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它。人被动、无助的面对着这些规律。它们随时随地约束着人作为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约束着人们的活动。可以说,人根本无法把握和控制商品以及商品的生产和流通。因此,本该发挥主体作用的人,面对自己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却是无可奈何的,劳动产品的生产和商品本身的运动过程已经以一种独立的形式彻底与人对立,更有甚者还支配控制了人。

1.3 卢卡奇物化理论的目的

在物化现象中,人不再具有主观能动性,社会生活中人们之间的关系也由此也披上了物物的外衣,这层外衣上写满了商品和货币,人继而被这外衣奴化。当然,卢卡奇从不认为这种被动的关系在最初的商品时期就有,而是认为它产生于商品形式占支配地位,对人们生活形成决定性影响的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现代资本主义产生的所有经济社会前提,都在促使以合理物化的关系取代更明显展示出的人的关系的自然关系”[4]。卢卡奇试图通过揭露和解析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社会条件下普遍化了的物化现象,进而挖掘出资产阶级内在的物化意识,揭示出资本主义及其灭亡的意识形态问题,来唤醒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从而使无产阶级在提高自我意识中实现主客体的统一,达到自我解放。

2 卢卡奇物化理论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异同

谈论物化理论,就不得不提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从上面论述可知,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受益于马克思的思想理论。无独有偶,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发表了近十年之后,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也问世了,《手稿》深刻阐述了著名的异化理论,这与物化理论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两者都是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生存困境所进行的理论上的批判;都是对“与人相对立的劳动”的论述。卢卡奇认为社会不断地发展,劳动过程从手工业到机器工业的发展,工人作为人的个体的特性越来越被消除,劳动被分解为一个个局部操作,导致工人同劳动产品的联系被切断,机械化的劳动过程也导致工人的心理特性同其人格相对立。在马克思《手稿》中也提到:“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殖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5]。马克思通过这一现实说明人的劳动所生产的劳动产品,以一种不依赖于人的力量,同人相对立。

但是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也有一些不同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从理论内涵看,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提到人的劳动所生产的对象,也就是劳动产品,同劳动相对立。并进而提出了劳动对象化概念,“劳动的产品就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物化为对象的劳动,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同时又提到了劳动的现实化概念,认为“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的奴役”从上面的表述可以看出:人将劳动作用于劳动对象,作用的结果本身就应该是对人自身的肯定,但在异化劳动中,人们生产的产品越多,占有得到的却越少,人们创造的越多,反对自身的那个力量就越大。所以,这个劳动结果并没有对人进行有意义的肯定。而在物化理论中,卢卡奇没有就劳动的对象化和现实化问题同物化现象分开来论述,而是用物化概念统述了这些内容,虽然物化理论中强调的在现实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及劳动产品与人的对立性也包含了对象化、现实化的概念成分,但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卢卡奇始终没有就此有明显和详细的论述。第二,从理论产生的根源来看,卢卡奇认为物化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后发生的现象,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有现象。马克思则认为异化现象的出现是由于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出现,"私有财产表现为外化劳动的根据和原因。”这说明,在马克思看来,异化现象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伴随着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经济的出现和发展而产生的。第三,从解决途径上来看,两位思想家都认为物化和异化是人们生活中一种扭曲了的现象,是需要解决的生存困境,但在解决办法方面,马克思主张暴力是解决物化的最佳途径,因为对于无产阶级而言,革命的最高最有效形式就是暴力,通过暴力革命彻底推翻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从而使无产阶级占有生产资料,在社会生活和历史进程中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达到这个最高理想,消灭了阶级剥削,不再有私有制经济,异化现象自然而然地也就消失了。

3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对当代社会的价值

通过对物化理论的概述和与异化理论的对比,我们看到卢卡奇对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的深刻性以及物化理论视角的独特性,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看到,物化早已不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特有的现象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中的物的特性也越来越被强化,物化现象也依然是当今中国人生活中扭曲的现象和困境,所以,在当代中国,物化理论依然具有很强的价值。

3.1 物化理论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警示价值

(1)就经济发展而言,在劳动发展过程中,商品的发展、生产工具的改进,导致并促进了人对物的依赖和人的主体性的沦丧。如果人对科学技术的依赖继续泛滥加剧,那么,社会的物化只能是越来越严重,这样发展下去,何谈人的全面发展。不仅如此,由于人的主体作用和创新能力的缺失而导致的整个社会的物化也会使生产力及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向增长的极限。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说明,人们至少暂时是无法从根本上拜托对物的依赖,个人物质财富的创造和积累,仍然是现阶段实现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推手。也就是说,社会面临着如何解决绝大多数人的发展与“物的依赖”关系在市场条件下仍居主导的矛盾。这就必须要协调好发展科学技术和增强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之间的关系,在对科技的依赖过程中增强对科技的控制能力,控制和减少人对自然界“物的依赖”及对自然资源的攫取。从这个意义上说,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的理念,能够有效遏制人对物的过度依赖关系,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全面和谐的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相互平衡和协调。所以新时期,我们的经济发展依然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就社会发展而言,更应该要重视人民群众作为历史创造者的主体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十八大后,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实现“中国梦”。中国梦,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是实现人民群众自己的幸福愿望,这二者是统一的。中国梦的实现,应该要以人为本,要尊重和重视人民群众作为主体的主观意愿、幸福感,更应该要重视人的心理特性和人格的统一,物质需要和精神追求的统一,现实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取向的统一,而不仅仅是从物的层面和标准去衡量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这就需要党和政府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拉近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与落后的文化生产之间的差距,丰富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进一步加大民生领域的投入和建设,解决好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大问题,从根本上保证契合人民群众主观意愿的“中国梦”的早日实现。

3.2 物化理论对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维系和发展的警示价值

在当下这个商品经济社会背景下,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呈现出物化的特性。人们之间的相互交往更多地表现为一种以利益为纽带的社交关系,人被金钱和利益所左右。日常生活中, 人们相互谈论的话题会不自觉地紧紧围绕着住房、车子、收入等内容,人们追求和关注的问题不过如此,这些身外之物居然变成了人与人相互交往的基础和纽带,而我们传统观念中的那些真诚、美好、无私的元素渐渐被抛弃了。人,在对物质财富的追逐中,为了不断膨胀的欲望而不停地忙碌着,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变得软弱。更可怕的是,人对金钱的顶礼膜拜导致的利己主义, 使人与人之间形成一种对立关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物化,也使人际交往关系的不平等现象突出地表现为歧视和特权。所有这些扭曲的社会状态,都严重地影响并损害着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要解决这种人过度从属于物、受制于物的问题,就必须把尊重协调好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人际交往正常运行的基础,并且通过法律、政策和制度的手段来保障公平与正义的尺度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们自己也要更加注重真诚的沟通和交流来促进人际关系保持一种和谐、安宁的状态。

卢卡奇作为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重要的思想家,他以独特的理论视角和智慧深刻地批判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扭曲的物化现状,揭示了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下人的被动性、无助性和软弱性。物化理论客观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丰富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史的内容,同时也为今天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我们要深入领会物化理论的精髓,对当今社会进行深刻的剖析并运用卢卡奇的这一理论解决今天的物化现象。

[1]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商务印书馆,北京:1996.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北京:1985(4).

[3]粟莉.卢卡奇物化理论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人民论坛,2012(6).

[4]余晓菊.郭志伟.卢卡奇的幽灵:物化理论的当代启示[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4).

[5]单伟亮.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物化意识思想[J].法制与社会,2009(6).

猜你喜欢
异化理论卢卡奇物化
如何把握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卢卡奇
——回望孙伯鍨教授的《卢卡奇与马克思》
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另类解读——基于“历史本质性”的视域
主持人的话
马克思与弗洛姆异化理论对比研究
青年时代(2016年21期)2017-01-04 11:13:18
物的人化与人的物化——当代舞台美术的表演
档案:一种物化的文化形态
学习月刊(2015年16期)2015-07-09 05:39:16
卢卡奇论悲剧的形而上学
城乡结合部居民生活异化可能性和必然性探析——基于马克思异化理论视角
人间(2015年21期)2015-03-11 15:23:20
伟大心灵在妥协中的信念坚守
——读《卢卡奇再评价》
学术交流(2015年1期)2015-02-25 12:47:32
抛物化Navier-Stokes方程的降维仿真模型
计算物理(2014年1期)2014-03-11 17: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