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宽农民增收的偏关经验

2014-12-12 21:06
人民论坛 2014年1期
关键词:干群柠条经济林

王 源

拓宽农民增收的偏关经验

王 源

偏关是晋西北绿色门户,有着悠久的植树造林历史,曾先后32次受到国务院,国家林业局,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表彰奖励。1970年代偏关就提出了“高山松柏沟岔杨,沙梁柠条种成行,红黑柳条地埂上,缓坡种草养牛羊”的号召,当时全县1000余名机关干部和群众完成了1700亩的全县第一个防护林样板工程。1980年代,县委、县政府开展了声势浩大的“人人参与植树造林活动”,先后完成10多处生态林样板工程。1990年代,偏关争取到世行贷款林业项目,后来又实施了13.3万亩退耕还林项目。

在地表支离、沟深坡陡的特殊立地上艰辛实践几十年,偏关人民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精湛技术。特别是在陡峭山坡不放线栽树能成水平阶并能够保成活的本领,是多年实战中摸索出的经验,在偏关大搞生态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偏关人几十年坚持不懈地爬坡栽树,几代人锲而不舍地绿化山川。这种艰苦奋斗、永不气馁的“偏关精神”,带来了巨大的成就。截止目前,全县绿地面积为134.9万亩,占到林业用地169万亩的79.9%,森林覆盖率为13.4%,绿化率由2009年的21.17%增加到2013年的33.6%,绿化率增加了11.9个百分点。

通过几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偏关县在生态建设方面成就明显,但和“敬天为民”的要求对照,薄弱环节依然存在。一是资金多点投入,没有发挥出集中投入、规模扩张的效果;二是生态环境仍然脆弱,几十年的努力还不足以从根本上改良生态环境;三是过去大量种植的松柏树、柠条、灌木等实现了绿化目标,但缺乏能让农民从山坡上捡到钱的特色经济树种。县委深深感到,偏关“大林业、低效益”的格局,是今后发展林业需要慎重思考的问题。

偏关境内荒山荒坡多,撂荒耕地多,特殊的黄土丘陵区适宜多树种生长,特别是适宜干果经济林的生长。两年来以白水大杏为主的经济林试验获得成功,让农民看到了县委、县政府做事的决心和增收的希望。为此,县委、县政府果断摒弃“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的思维定势,创新提出“一整合、两转变”的林业工作新思路,即多元整合部门之间可用资金,由远山造林向身边增绿转变,由大量种植柠条、灌木等生态林向兼顾发展经济林转变。新思路适时地为偏关林业工作发展进行了全新定位。目前,已整合资金近亿元,全部用于造林绿化和仁用杏干果经济林建设。“荒山绿化上规模、通道绿化出精品、村庄绿化显特色、环城绿化成景观、经济林业见成效”的新格局正在迅速形成。

这一切的成就一方面基于干群联动变观念。近三年,县委带领县四大班子领导、涉农部门骨干、涉地农民、造林专业队先后到河北蔚县、涿鹿,甘肃天水市,本省阳高、平顺、永和,本市繁峙县就经济林的发展进行考察学习。坚持每年一次的参观学习,看先进、想自我,问效益、选品种,领导干部和农民群众共同交流,普遍认识到仁用杏是旱涝保收的“铁杆庄稼”,比种杂粮效益要高得多。在形成共识的基础上,县委、县政府及时提出“县建片区、乡建基地,统一核算、县给费用,专业施工、保证成活,免费供苗、优化品种,亩补二百、连补五年,技术帮扶、确保受益”的经济林发展“48字”方针,并大力推进落实。

另一方面基于干群联建打攻坚。在项目建设中,坚持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林业部门牵头抓、乡镇配合重点抓。在发动机关干部参与义务植树上,针对过去劳动后“不管饭干部怨言多,下饭店社会影响差”的实际,将伙房设在地头,坚持干部群众同吃一锅饭、同打攻坚战。全县机关干部投劳3.6万人次,带头钻深沟,爬山坡。在干群的共同努力下,仅2013年就超省、市任务,自我加压完成经济林2万亩,营造林5.8万亩。

(作者为中共山西省偏关县委书记)

责编/严俊 美编/石玉

猜你喜欢
干群柠条经济林
经济林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柠条饲料林培育技术
播种时间对柠条播种造林的影响
浅谈生态环境建设中经济林发展现状和趋势
下乡扶贫记
山西开全国先河 将立法促经济林发展
我在西藏种柠条
柠条的营养特性及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促进基层和谐稳定
我的“干群”相处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