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记者》2014年总目录
特 稿
3-10 光影之间的情怀 何 平
6-10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 李从军
8-10 “老报道”把我的激情拉回了“从前” 田聪明
8-13 学习、调查、思考:一切为了履行职责 本刊记者——专访田聪明
9-10 把方向 循规律 担使命 何 平——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工作重要论述
9-13 尽快在媒体融合发展上见到成效取得突破 慎海雄
12-10 在世界新闻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周宗敏 唐润华 黄富慧——首届世界媒体峰会全球新闻奖的诞生及启示
12-15 评委眼中的“好记者、好故事” 时统宇——我把这次经历视为自己的年度记忆
每月评论
1-7 纸媒:以正确的思路找到出路 本刊特约评论员
2-9 以宣传思想工作的有力有为传播发展正能量 本刊特约评论员
3-7 媒体融合的核心:传播关系转型 本刊特约评论员
4-7 打造传媒转型的人力资源引擎 本刊特约评论员
5-7 媒体融合发展之路要走稳走快走好 本刊特约评论员
6-7 媒体平台化催生话语新生态 本刊特约评论员
7-7 创新是最核心的“版权” 本刊特约评论员
8-7 做强新闻客户端的路径选择 本刊特约评论员
9-7 打造新型主流媒体的战略指向 本刊特约评论员
10-7 纸媒:以何种态度坚守? 本刊特约评论员
11-7 融合报道常态化的路径与走势 本刊特约评论员
12-7 练就讲好中国故事的看家本领 本刊特约评论员
论 坛
1-10 改进、创新,充分发挥导向示范作用 高善罡——有感于第八届中国新闻奖研讨会
1-12 在肩负主流媒体责任中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李新民
1-14 打开市场这扇窗 鲍国之——今晚网两个效益双赢的实践与思考
1-17 青岛报业整合透视 蔡晓滨 崔永刚
1-19 一版“1+1”模式为党报带来精气神 寿 川
1-21 探寻晚报可持续发展之路 本刊记者——专访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秘书长梁秀伟
1-23 借助现代营销理论,推动新型城镇化转型 胡 滨 方星梁——《义乌商报》“城乡新社区集聚建设”报道探索
2-12 2014年中国新闻奖评选有哪些调整和变化 中国记协评奖办公室
2-13 从财新传媒的新媒体策略看媒体的转型探索 龚彦方
2-16 新媒体与改革语境下的“新年献词” 赵振宇 刘义昆
2-18 整合资源 加快推进数字出版转型升级 黄 平 崔 健
2-20 向现代媒体转型 走品牌发展之路 王海征 滕朝阳
2-22 助残“犟妈”何以产生全国影响 本刊记者
2-24 地方都市报重大主题报道如何“软着陆、接地气” 姜圣瑜
2-26 4G时代的媒体机遇与发展策略选择 王武彬
2-28 在维护司法公正中推进传播创新 蒋 敏
3-11 群众路线是党报改革发展的第一引擎 沙 新
3-14 从传统大报到品牌大报 蔡华东 韩炜林 彭明星
3-17 主流媒体在公共外交中的作为及增强传播力新探 程小玲
3-20 整合:传统媒体改革的必由之路 方立明
3-23 主创团队谈“家风之问” 杨 华 申 勇 张宇珺
3-26 做精做深央企新闻,提高影响力、话语权 陈 重
3-28 省级党报进报亭:五年实践与思考 张小龙
3-30 城镇化与报纸双赢 张立伟
4-10 有特色 有立场 才有影响力 《北京日报》编委会
4-12 杭州文广集团:坚持新闻立台 打造杭州好新闻 余新平
4-15 地市党报集团:坚持“五个统一”,以“亮剑精神”打造主流媒体影响力 陈 东
4-17 创新,擎起纸媒发展空间 彭 京 黄浦江
4-20 把握三个“新” 有效引导舆论 张春校
4-22 用“服务链”引导报纸转型 唐亚强
4-24 从马航客机失联事件看社交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竞合 胡园园
4-27 《口述雷锋真相》面世前后 肖春飞 战嘉琦
4-61 保障新闻工作者依法采访报道 高善罡——设立中国新闻工作者援助项目的背景情况
4-62 中国新闻工作者援助项目实施办法
5-10 抓住需求“痛点” 让“融合”走得更远 余海波
5-11 迎接新闻业的“小时代” 王学锋
5-14 用户需求与传播技术:谁是传统媒体的方向 王晨郁
5-16 政治性、新闻性相结合增强党报传播力影响力 兰炎平
5-18 开创新媒体时代重大时政报道新局面 刘思扬
5-20 都市媒体主题报道:以建设者姿态做好时代大文章韩少林 陈俊旺 徐汉雄
5-23 “四个统一”提振党报农村版影响力 韩嘉俊
5-26 地方新闻网重大主题报道的三维视角 杨 昕 杨 静
5-29 解码“玉兔” 本刊记者
5-31 新闻敲诈的失范因素和治理路径 周 俊 白元琪
6-11 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打造新型主流媒体 王晖
6-14 报业集团如何布局全媒体 周跃敏
6-17 在与新媒体的共享融通中寻求多赢 邹贤启
6-20 融合发展,更显纸媒专业优势 蔡小伟
6-23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 传播先进性别文化 马 利
6-27 从新闻作风谈政治家办报新闻理念 刘景来
6-29 欠发达地区经济报道策略探索 黄祖松 李启瑞
6-32 以独立调查锻造主流网媒核心竞争力 朱德泉
6-34 地方网站如何打造更多全国影响的新闻精品 王天立
7-10 网聚正能量 共筑中国梦 本刊记者——“地方新闻网站如何发掘重大典型人物”研讨会观点集萃
7-13 转型:新媒体基因+传统媒体灵魂 李启瑞 宋春风——广西日报传媒集团推动媒体融合的思考与探索
7-16 重报集团全媒体数字化转型的创新实践 向泽映
7-18 以互联网思维推进媒体实质性融合发展 张英军 贾 岳
7-21 打造接地气、冒热气、清新文风的报道——以典型人物报道为载体传播正能量 可运领
7-23 新闻可以有多少种表达方式 ——从焦裕禄长篇政治抒情诗说开去本刊记者 刘雅鸣 林 嵬 张兴军
8-18 与新闻同行——追忆郑州报业集团副总编辑陶玉亮
8-22 当前报业发展的困境与突围思考 王义军
8-25 大数据时代传统报业如何占位? 陈 曦
8-28 探融合发展之路 求变革创新良策——《湖北日报》创刊65周年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研讨会观点撷萃
8-33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深度报道如何凝聚社会共识 俞运宏
9-14 发挥优势,走稳走好融合发展之路 尹汉宁
9-17 打响宣传主动仗 传递强劲正能量 徐体义 何 侃 王雪飞
9-20 巧用群众元素 增强新闻报道关注度影响力 方立明
9-22 新时期党报系列评论的突围路径 胡恒芳
9-25 抓住共建契机 努力建设一流新闻与传播学院 陆绍阳
9-27 让党报永远伴随着读者的心声 刘庆国
9-29 聚焦“三农”大主题 新闻彰显大担当 宁启文 白锋哲
9-31 弘扬核心价值观 让版面有思想会说话 尚 林
9-34 从“浑水泡面”看社交媒体传播环境下的灾难报道 白瑞雪 刘 新
10-10 抓住契机,实现融合共赢、打造影响力的有益尝试——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七大媒体联盟看青奥”大型新闻行动解析
10-14 把握三对关系,走好一体发展的融合之路 赵铁军
10-17 以信息管理创新融合推动新型主流媒体建设 张小良 丁 虞
10-21 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打造新型主流媒体 杨世桥
10-24 “央视新闻”的新媒体战略及系列创新 张 柱
10-27 长篇通讯如何“融”出精彩 王 嵬 谢 臻——从一次令人回味的新闻实践看《南京日报》青奥会“融合传播”思路
10-30 地方党报:以影响力的营造与转化打造新型主流媒体 刘文洪
10-33 新媒体时代发刊词的独特性书写与价值追寻 张 强
10-35 当前传媒坚守舆论阵地的几个着力点王盼群 贾 岳 李建春 王静超
10-38 前报人谈新媒体创业 本刊记者 翟铮璇——《中国记者》对话新媒体产品“竹马实验室”发起人何磊
10-40 把酒酿成诗歌,浇灌新闻花朵 邓建华 李 荣 杨红翥——怀念《春城晚报》副总编辑、诗人费嘉
11-23 运用自身优势助推核心价值观形成大众共识 黄祖松 李启瑞——《广西日报》核心价值观报道的实践与思考
11-26 求解社会情境与传播效果的最大公约数 朱 江 张 庆 马国颖——北京电视台新闻宣传创新探索
11-28 探索融合之路 创新报业价值 本刊记者——第十九届全国省级晚报都市报总编辑年会撷英
11-32 新型智库建设:主流媒体的机遇与挑战 蓝 云 莫 凡
11-35 地市媒体如何走好融合发展之路 沈振建——湖州日报报业集团“抓三实、促融合”的探索与实践
11-39 让纸上的新闻“动”起来 张建雄 张 波——《苏州日报》融合报道探索与实践
11-41 一组领袖漫画帖热转引发的思考 钱黎明
11-43 以国家安全的名义,美国媒体自我审查的历史与现实 马桂花
11-46 国外媒体如何管理职务行为信息? 文 建
12-36 地方传统媒体:如何打造融合平台,实现良性全面发展 毛登峰
12-38 拥抱跨界平台 加快自我突破 郭乐天 施文洪
12-41 进军新媒体 赢得纸媒优势 张立伟
12-44 讲好故事、传播观念、交流思想 蒋祖烜——湖南卫视新闻专题《绝对忠诚》启示录
12-45 走向常态的融合新闻报道 黄雅兰 陈昌凤
12-48 《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毛泽东新闻作品集》诞生记 刘光牛
12-50 全媒体时代,地方党报如何改进新闻评论、创新深度报道? 本刊记者——《开封日报》新闻评论改革暨深度报道创新研讨会观点撷英
12-53 海洋报道:增量提质,提升全民海洋意识——2014中国·青岛海洋国际高峰论坛撷英
封面专题
纸媒新希望——看新型报纸如何细分市场逆势上扬
1-27 社区报能否拯救报业 刘劲松
1-30 《快乐老人报》百万发行量是如何做到的? 黄志杰
1-33 健康类报纸的当下与未来 孟宪励
1-36 地铁报:报业寒冬里的一线春光? 于洁尘
地市晚报、都市报:困境中的变化与调整
2-31 打造三个平台 构建“枢纽型媒体” 杨自强
2-34 以“用户”为中心 打造现代传媒服务新平台 吴建勋
2-37 用精品“地方菜”留住“原住民” 宋 捷 张晓丰
2-39 精耕本土新闻:地市晚报自强的法宝 郑孟仙
2-41 《大连晚报》创新媒体经营的五种模式 薛丽丽
大型国际活动报道的集成化呈现
3-35 以集成服务创新索契冬奥会报道 刘 刚
3-37 四个“集”引领国际新闻创新实践 韩 墨
3-40 大数据时代:构筑中国—东盟博览会新闻信息库的实践与思考 钟桂发
3-42 多媒介资源整合放大博鳌效应 韩潮光 董三仁 张睿轶
“微”时代的两会报道:新技术 新媒介 新趋向
4-31 新技术如何改变新闻:两会视角下报道变迁的五个趋向本刊记者 张 垒
4-34 深度化、模块化、事件化、问题化:两会报道趋势观察本刊记者 张 垒
4-36 两会代表委员眼中的涉恐事件和媒体报道 本刊记者
4-38 新华社两会“我报道”探索政治新闻报道新路径 刘 滢
4-40 两会报道大数据运用的趋势与类型 贺俊浩 林 沛
困境之中寻亮点——专业、细分市场类报刊成功探秘
5-35 《环球科学》的坚持与改变 刘 芳
5-37 由传播价值向平台价值转型 荣思远
5-39 《能源》杂志:领军者的经营秘籍 王高峰
5-41 华糖传媒逆势突围的战略与实践 刘功书 赵叶星
常态“休”与“生”——传媒生态的当下与未来
6-37 消逝与回归:一些传统纸媒、电视栏目的复出与调整意味着什么 李新涛 陈禹安
6-39 对移动互联下纸媒生存的四个判断 范洪涛
6-41 十年:《竞报》的曲折历程 郭全中
媒体版权保护的“痛”与“治”
7-27 版权之争:如何融合共赢 刘炳路
7-29 如何维权:资深版权律师眼中的技巧与经验 张 岩
7-31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谁革了谁的命? 张洪波
7-34 西方国家新闻版权保护的举措与借鉴 惠东坡
今天,谁在真正坚守内容?
8-37 以优质内容和服务唤回失联的用户 姜贤正
8-39 “大数据”催生的调查性报道之“变” 王 艺
8-41 坚守内容为王,延续纸媒软实力 肖世锋 唐炎林
8-43 新媒体冲击下传统晚报的深度报道突围 鲁钇山 温建敏
“融”时代的突发事件报道之“变”
9-37 融媒时代重大突发事件报道的组织与策划 吴湘韩
9-40 在全媒体融合传播中提升舆论引导力 王 波
9-43 从“动态碎片”到“聚合交互” 王 莹
9-46 融合背景下,如何有效提升突发应急报道能力建设?文 建 陈 怡 申 琰
深“融”保障:组织机构变革
10-45 新思维驱动下的传统媒体组织创新 庞 承 万笑影
10-48 融合环境下媒体组织架构的调整与响应 刘 庆
10-51 “联合编辑部”:国外媒体组织机构融合新趋势 刘 滢
构建媒体融合发展“新常态”
11-10 “新闻+创意”构建主流媒体融合发展“新常态” 慎海雄
11-13 融合报道:从稀缺到常态 马 利
11-17 以资源整合推动媒体融合 邴 正 刘 君
11-20 常态化、一体化、深度化:媒体融合之道的多层次探索林忠礼 邢玉军
第二十四届中国新闻奖:变化暨获奖探秘
12-17 以改革提升中国新闻奖权威性和影响力 本刊记者 梁益畅 张 垒——《中国记者》专访中国记协主席、中国新闻奖评委会主任田聪明
12-20 典型报道的独特性何以实现 任 辛 江仲俞——第24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通讯作品《老伴——听龚全珍讲甘祖昌的故事》采写过程感悟
12-22 什么样的作品能通过中国新闻奖高校报送?——对高校报送工作的思考与探索 高晓虹 张专彦
12-25 我们这样走进“中国新闻奖” 刘 莎——华龙网《感知中国·穿越新丝绸之路见证中国梦》专题创作历程
12-27 城市新闻台:“观点电台”的目标是如何实现的? 金 波——第24届中国新闻奖新闻名专栏“连线快评”特色解析
焦 点
我的2013:新突破
1-41 央视用新媒体说什么 杨继红
1-43 《壹读》这一年 马昌博
1-44 感受转企改制行业报的2013 吕 兵
新形势下的新闻纠纷:亲历与应对
2-53 从一次经历看调查记者怎样应对新闻诉讼 陈振玺 张灵敏
2-54 从胜诉案例谈记者自我保护 葛熔金
2-56 公司报道应对纠纷的三大要点 顾惠忠
2-57 法律顾问建言如何避免侵犯隐私权 许雪琼
新春走基层:2014“走”出哪些变化和不同
3-61 那些在家风采访中,让我难忘的人 张 英
3-62 让爱回家:小切口、大传播 王鲁峰
3-63 用零距离的笔墨,找寻最真实的年味 颜 婧
3-65 带上“问题”,让“走基层”充满张力和分量 刘 旻 张志锋
移动互联新型人才:缘何引不进、留不住?
4-55 如何留住青年才俊? 李晓鹏
4-56 转型期:对人才的态度考验专业与冷静 周智琛
4-58 传媒转型发展中的人才价值定位 蔡 伟
4-59 新闻劳动的困境与突破 白红义
传媒人新媒体创业的N种可能
5-45 传媒梦工场:新媒体的创新规则 蒋 纯
5-47 传统电视人投身融媒体 董崇飞
5-48 80后女记者的“百味年华” 孟 佳
5-49 七名女记者的微信创业路 周玲玲
与互联网巨头共舞的实操体验
6-91 相见恨晚,还是错配姻缘 杨 溟
6-93 “河南一百度”三年合作路 张晓枫
6-94 “迅雷·看看湖北网”半年成长记 丁 寅
手机摄影的当下与未来
7-57 手机影赛的“版图”与“雄心” 张小军 周锦帅
7-58 手机摄影的更多可能 傅拥军
7-60 入驻Instagram——照片分享社区里的摄影记者 任 悦
7-61 职业摄影人感悟手机“随手拍” 吴海浪
我在,我看,我报道——社交媒体热中的“客场”大型赛事传播有何不同
8-61 世界杯,纸媒也能“踢” high 袁文生
8-63 纸媒:谁说“未战已败”! 陈伟胜
8-65 六届世界杯报道亲历“冲击”与“变化” 树 文
8-66 报道世界杯,纸媒优势何在? 刘瑞平
我们身边的“90后”
9-51 “90后”新闻人的“私人订制”成长路 袁益民
9-52 我们都曾被“标签”过 王希凌
9-54 “90后”记者,成长刚刚开始 薛玉斌
9-55 “70后”新闻教师眼里的“90后”学生 王 珏
无人机航拍:谁在用,如何“管”?
10-67 遥控航拍:换个角度拍新闻 韩 丹
10-68 `无人机航拍,打开媒体生产新空间 李少文 邱贻馨
10-70 `航拍有风险,入门需谨慎 鞠芝勤
转型:优秀新媒体“产品经理”怎样炼成?
11-59 19楼产品经理的“心经” 陈文武 汪震宇
11-60 产品经理,媒体融合的“关键先生” 张德君 周艳梅
11-62 传统媒体人能不能、如何做产品经理?——对话百度高级产品经理秦锋剑 万小广
11-63 媒体产品经理的成长土壤 刘 君
我的APEC现场报道与思考
12-101 从两届“中国APEC”报道感悟媒体巨变 袁 晔
12-102 亲历APEC——国际会议地方报道的法宝 刘 川
12-104 当纸媒用视频解读APEC——《法制晚报》APEC系列视频“雁来东方”的全新探路 鲁艳华
视 点
报业转型路径——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篇
1-79 反思报业转型五大关系 本刊记者 张 垒
1-82 用户意识与经营资源 本刊记者 陈国权——来自河北日报报业集团转型的实践与思考
报业转型路径——天津日报传媒集团篇
2-43 以机制革新应对转型挑战 本刊记者
2-46 地铁报的转型价值及市场空间 陈国权
2-49 周末版、体育版与手机报:不止是“余热生辉” 张 垒
传统媒体转型:不一样的平台与形态
3-69 传统媒体转型,顺势而为是关键 本刊记者 梁益畅
3-71 财新传媒转型带来的媒体形态思考 韩 巍
3-73 移动互联时代,从“智库型媒体”走向“媒体型智库”本刊记者 翟铮璇
报业转型路径——报业地产走势探析
4-77 报业地产的优势来自哪里? 本刊记者 陈国权
4-79 “伤不起”的报业地产 陈国权
4-81 转型中报业地产的价值 陈国权
传统报刊转型的通讯社样本
5-63 通讯社的报刊逻辑 周燕群 程 征
5-66 从核心资源出发 重估内容价值 程 征 周燕群
5-68 在移动互联上弯道超车? 席松筠 筱 洲
报业转型路径——户外传播布局与纸媒生存
6-67 户外媒体:在转型中“定好位”“布好局” 唐晓玲
6-70 户外广告的变化与发展 陈 刚
6-72 对话水皮:户外媒体与纸媒的重生之路 本刊记者 张 垒
报业转型路径——舆情业务的生长与走向
7-67 舆情业务在媒体转型中的价值及市场空间本刊记者 万小广 何慧媛
7-70 媒体舆情业务如何创新突围 本刊记者 何慧媛 万小广
7-73 舆情监测促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祝华新
报业转型路径——报业会展的案例与逻辑
8-49 报业会展:成功案例及市场逻辑 刘大可
8-51 《萧山日报》8年会展经营探索与思考 陈 蓉
8-54 《大河报》:新媒体环境下聚合资源办会展 王雪飞
8-56 苏州日报报业集团“婚博会”的转型探索 胡亚梅
报业转型路径——新闻客户端能带来什么
9-67 “新华社发布”抢占新型主流媒体先机 李 俊 黄庆华 齐慧杰
9-70 “马蒂尼媒体”实现路径探析 李黎丹
9-72 新闻客户端不是万能的 李佳蔚
9-74 三类新闻客户端面面观 王 超
9-76 地方报新闻客户端发展建议 雷崔捷
“融”时代的纸媒发行如何“变身”
10-55 跨界融合:报纸自办发行的未来之路 鲍剑胜
10-57 同城配送:融合发展下自办发行的探索 于国清
10-59 报业发行转型的“瘦身”路径 谢 健
10-62 地市党报发行:如何“调结构、稳增长”? 李 斌
版权,想说爱你不容易——传统媒体维权的困惑、难点与应对
11-50 传统媒体维权之惑 程 征
11-53 传统媒体版权管理与保护面临的四大问题筱 舟 王 波 雷 鑫
11-55 业界版权管理与保护的经验与启示 筱 舟 刘 洁 周浩昊
都市报20年:从“第一张都市报”看融合发展与报业未来
12-65 适应时代挑战的都市报发展新常态——写在《华西都市报》创刊20周年之际 苟德培
12-67 融合发展:都市报的互联网涅槃——“融合”的主体、路径与方式 郭全中
12-69 路在何方:都市报转型新战略 本刊记者 陈国权
案例与方法
1-56 都市报:新颖打造“年轻”健康版 林 蜜
1-58 全媒体传播,扩大社会正能量 林秀贝
1-59 打通内外 对接东盟 姜木兰
1-61 信息图表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报道中的应用 盛 卉
1-63 地方媒体如何助推青年记者创优成才 范 进
1-65 企业报副刊栏目如何突出人文特色 姜啸啸
1-66 如何让“场外”新闻成为体育报道的亮点 潘玉梅
1-68 热点事件微博舆论生成的四种模式及引导 周 洋
1-70 心理咨询广播节目如何保持生命力 陈 璐
1-72 把握节点,创新视角——“新华视点”十八届三中全会解读报道经验谈 刘 敏
1-74 在“走转改”中把主题报道做得更好看 唐务逊
2-66 从“嫦娥三号”报道看科技新闻“软着陆” 张晓祺
2-68 城市台自办节目如何有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杨志勇
2-70 以“诗意”笔调展现重大主题活动 毛广绘
2-72 名人逝世报道中的问题与反思 常 江 杨奇光
2-74 深耕细作凸显纸媒“深读优势” 张仕武 蔡 青 束继泉
2-76 驻站记者如何克服新闻“审美疲劳” 赵晓勇
2-77 解决问题 讲好故事——从一组经济报道看党报如何增强吸引力 胡 萍
2-79 健康传播视野下雾霾报道的实践与反思 周 婕
2-81 联想与归纳:策划独家留学报道方法思考 宋金绪
2-83 呼唤情感类电视节目的公共与公益 孟 伟
2-114 挖掘卫生科技新闻七法 董文安
3-75 从一对“感动中国”农民父子看典型报道的时代性 徐虹雨
3-76 老照片的新闻价值——以《大连晚报》一组系列报道为例 黄 玲
3-78 新意识·新手段·新技术:打造国际水准纪录片邹陈东 何 舟 杜宇舜 马 騄
3-80 建设性监督的方向和空间 胡 键 梅志清 胡念飞
3-82 《新闻个案教程》开讲五年实录及思考 刘爱民
3-84 从“饮食男女”中开拓社会大视野 孙 雯 汤霁英——《今日早报》“都市状态”栏目的特色打造之路
3-86 《信息日报》“跑腿新闻”专栏折桂中国新闻奖的启示彭 平 范高农 危春勇
3-88 在基层“捉活鱼” 于一线“采鲜菜” 杨 峰
3-90 三个维度构建民生新闻的美感 蔡志豪——浙江电视台钱江都市频道“范大姐帮忙”的实践探索
3-91 强化新闻理念 让副刊变“富” 童雯霞
4-83 从美国报业新特点看转型路径选择与误区规避 刘晓博
4-85 医疗危机事件中记者的角色定位 崔 静
4-87 拓展高度与深度:《海南日报》2013年的两次改版 胡续发
4-88 自媒体时代,做好突发气象新闻报道的几个着力点 逯海涛
4-90 从新生事物中挖掘新闻价值的辩证考量 徐行翔
4-92 为何聚焦万亿经济体城市 武卫红
4-94 文化人物报道:心头一动 眼前一亮 掩卷一思 顾 玮
4-96 “第二头版”助力党报新闻板块“接地气” 苏超光
4-98 传统纸媒:以创新表述增强话语权 邱曙东
4-100 案件报道:让“旧闻”巧变“新闻” 宋亮亮
4-102 聚焦老镇 留住乡愁——《大连晚报》“大连老镇”系列报道采写过程解析 周 媛
5-50 用好道德名片 践行核心价值——《鞍山日报》坚持报道、学习郭明义的启示 金 悦
5-70 众声喧哗中,党报时评如何有力发声——《湖北日报》时评版的探索实践 胡汉昌 吴华清 李 琼
5-72 深化主题策划 创造开放情景 实现良性互动——做好新形势下国企宣传工作的思考与实践 杜胜熙
5-74 从热点事件传播看当下舆论监督现状与应对 田书慧
5-76 “专业”让新闻评论走得更远——以《南方日报》“法律评论”专栏为例 洪 丹
5-78 《南通日报》:打造党报引领网络舆论热点的三个抓手 朱昀涓
5-81 追求“个性化”,提升传播有效性——《金华晚报》提高有效传播的实践 范贞洪
5-82 从一组深度报道的修改看重大主题报道创新 罗 础
5-84 补齐短板 扩充资源 拉近距离——《汴梁晚报》法人微博的运营体会 娄旭明
5-85 我国维和宣传的难题及对策 桂楷东 刘 松
6-44 都市报财经新闻建设的现状与应具备的几种意识 张 曦
6-47 打造评论专栏提升影响力——以《中国经济导报》“编辑部时评”栏目为例 宋时飞
6-48 军媒何以展“雄风”——从沈阳军区《前进报》“我是东北虎”专栏说开去 程 刚
6-50 网络典型人物报道的“三度”——以江西网连续发掘全国重大典型人物报道为例 王宣海
6-57 传统媒体流程再造的理念与战略重构 任晓刚 付 宏 杜智涛
6-58 外媒报道引发网络舆情的直面与应对 燕志华
6-60 以“专、新、深”做强党报文化报道 邹小娟
6-61 对农栏目如何成为农民的“好伙伴”——吉安广电“乡里乡亲”的思考与实践 彭小安 康美权
6-63 从常规报道中挖掘深度新闻——以《金华日报》深度报道为例 何百林
7-37 谈谈《烟台日报》最新改版 王朝荣
7-39 策划、创新、延伸:嘉兴广电报以深度应对新媒体挑战 陈 琳
7-40 新媒体冲击下区域性报纸“错位”竞争思考——以《温州商报》报道为例 翁礼清
7-42 军事、反恐类电视节目创新初探 陆 瑶
7-43 网络时代纸媒互动途径的变化和应对 汤琰琰
7-45 网络词语产生路径与传统媒体的应用误区 石春凤
7-46 新闻报道中时间的误用与考证 张隽波
7-48 调查性报道的内在矛盾及其掌控——以《南国早报》为例 甘伟珊
7-51 调查性报道的威力从何而来 陈道龙——一篇促使众多中小学生在校午餐显著改善报道采写前后及思考
7-53 探寻舆论监督报道的合理呈现 黄宣传
7-76 从热点事件看高浓缩信息“懒人包”的运用与监管 吴志润
8-75 如何让社会新闻的“短平快”走向“深阅读” 黄小玲
8-78 精确性报道的三种功能——以《小康》杂志为例 张 志
8-79 一组报道何以推动“行政审批”大提速 蒋筱兰 胡 滨——《义乌商报》“走出审批围城”系列报道的启示
8-81 重大主题报道的故事化表达 王 蔚
8-82 新形势下“散文化”在新闻采写中的应用 蔡 震
8-84 数据新闻:对传统新闻的完胜? 宋素红
8-86 在“三农问题”报道中传递正能量 张振中——以《农民日报》舆论监督报道转化为舆情分析报道为例
8-87 社会调查新闻的选题与操作——以《中国青年报》青年调查版为例 王俊秀
8-89 用微评打通“两个舆论场”的技巧与方法——以《南方日报》微评论为例 洪 丹
8-90 “党报帮你办”:找准践行群众路线的落脚点 朱 力 罗俊民
9-78 无法抵达灾难现场的深度报道:能不能做,如何做?——以《新京报》相关报道为例 耿 欣
9-80 媒介传播中的“刻板印象”及“标签化新闻”浅析 邵 娟
9-82 用互联网思维创新“三农”报道 宋振峰
9-84 232次夜巡汇成的基层报道——《钱江晚报》“杭城夜巡”栏目的“走转改”实践 柏建斌
9-86 时政类直播:如何更好搭建参政议政新平台 高 彦
9-88 法治类报纸新闻标题制作三要点 黎品玉
9-89 “专题民主生活会”报道如何“深”起来、“辣”起来——以《浙江日报》相关报道为例 翁浩浩 余 勤
9-92 都市报大型赛事报道提升可读性策略——以《成都商报·巴西世界杯特刊》为例 庹继光 张晁宾
9-94 如何让老典型展现新亮点——《前卫报》两个老典型报道的启示 刘汝旺 赵胜利
10-72 为“三农”服务 帮农民说话 替政府分忧——《河南日报农村版》“何难帮忙”栏目特色浅析 韩嘉俊
10-75 理论宣传:如何把“敏感点”转化为“生长点”——对《北京日报》理论周刊一个案例的分析与思考 李庆英
10-77 用新媒体思维“点亮”公益活动 王鲁峰
10-79 稳、准、巧——做好文物考古报道三原则 冯 国
10-80 时政新闻如何做成党报“招牌菜”?——《浙江日报》“政治纵深”周刊的若干尝试 余 勤 翁浩浩
10-82 增强寻找新闻线索的“三种能力”——一名新华社记者的实践与感悟 刘宏宇
10-83 行业报如何做到“新、特、深、专” 董文安
10-85 理性、韧性、“敢”性:行业报记者采访的三种状态 王 晶
10-86 谈谈新闻报道中一些典型的汉字误用现象 石春凤
10-87 让典型报道成为党报一道绚丽亮色——以《襄阳日报》相关报道为例 顾振华 董 凡 何 静
11-79 “退一步”:点到了要害 黄芝晓——评第二十四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消息《利益面前,干部退一步》
11-81 打造新形势下“时评”的影响力——《经济日报》评论版概述 中国传媒大学党报党刊研究中心课题组
11-83 做好“新常态”新闻报道的辩证思维及视角变化 陶克强
11-85 公众账号传播中的“谣言”治理 原平方 王 蓉
11-87 探真相、正视听,党报如何抢占突发事件舆论制高点 郭 萍——以《浙江日报》“永嘉依法拆除三江违法宗教建筑”报道为例
11-89 新媒体环境下党报理论宣传的坚守与创新 吴宏爱 顾赞良
11-91 重大灾难报道的分寸把握和舆论引导——以“8·2”昆山特大事故报道为例 屈志坚 庾 康
11-93 地方卫视如何报道具有全国影响的重大灾难 张笑峰
11-94 如何认识都市报发展的“新常态” 曹海峰
12-72 党报典型人物报道的创新“三度” 祝芸生 柳易江
12-74 服务三农精品栏目如何“养成”——从《安徽日报》农村版的栏目培育谈起 郝嘉奇
12-77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困境与发展路径探析 谢誉元
12-80 跑线记者:如何打开“计生报道”新局面 陈 璇
12-81 融合谋发展 抱团求突围——《吉林朝鲜文报》的“变身”实践 洪吉男 张春英
12-83 如何让领导人出访延伸报道贴近普通受众? 周 瑜 宋 晨
12-85 法治新闻的数据挖掘与应用 魏春华 吴 珂
地 方
1-85 做强“本土新闻”的三条有效途径 陈亚洲
1-86 《绍兴日报》“人文新闻”的十年实践 王友仁
1-88 地市报如何放大典型人物影响力 张 培
1-90 地市党报提高县域影响力的三点尝试 何百林
1-91 寻找“不完美”中的“大美” 杜 颖
1-93 县市媒体创新一般性会议报道的方法经验 孟再励 李家连
1-94 听电视还是看电视? 郑 祎
1-96 灾害报道中的地方媒体作为 龚 宁 王 润
1-98 《湛江日报》:以做强做好军事报道提升影响力 李湘东
2-88 及时回应关切 “服务”提升影响力 蔡晓雨
2-89 对农节目如何让城里人也喜爱 陈 勇
2-91 如何做好“小锅菜”——《京江晚报》的专副刊转型探索 张翀煜
2-92 地市党报理论版如何突出“实践”特色 朱 册
2-93 省会城市报:用活政府资源,做强党报策划 李志强
2-95 用“中国声音” 还原涉华不实报道 张春英
2-96 依托自身强项 延伸报道链条 徐 琦
2-98 在过度娱乐的背后发现人性温暖 黄 浩
2-100 以图片专栏做好地方报纸舆论监督 徐元昌
2-101 在增强地方时政新闻可读性上用足心思 尤立宪
3-44 “走基层”:如何创新手段讲好故事 蒋 维
3-46 借力“走转改” 推动地市党报改革 刘丽梅
3-47 “温度报道”构建县市区域网民的贴心媒体 余国荣
3-49 《驻马店日报》:三条路径创新成就性报道 张付军
3-50 地市报时政新闻“1+N”模式探析 刘恒新
3-52 关注热点 钝化焦点 解决难点 王昌牧
3-53 让纸媒彰显形式感与存在感 徐 莹
3-55 地市党报微传播如何提升影响力 吕文正 王海兰
3-56 地市媒体如何在民生报道中另辟蹊径 许安平
4-42 三地党报携手两会 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马 波 魏 彧 李 川 刘冬梅
4-44 地市党报“走转改”的淮安实践 黄育举
4-46 地方媒体记者的角色定位与伦理反思 王荣科
4-47 “上乘的宣传”初探——一位地方新闻宣传管理干部新形势下的新认识 张元城
4-50 地市党报内容突围的四条路径 张志敏
4-51 勇于面对,变被动为主动——《东方生活报》对一篇失实报道处理的启示 张长虎
5-87 地市党报创新群众办报模式的实践探索 金昌龙 杨正毛
5-88 媒体联动扶贫救弱 提升影响力美誉度 罗凯戈 何万明
5-90 文化报道如何“以文化人” 潘 虹
5-91 活用“三贴近” 办特色对农节目 张宇强
5-93 《南阳日报》:塑造四个品牌,提升竞争力 冯兴阁
5-94 以“特色”求“深入”:地方媒体“走转改”长效化的思考 张瑞宁
6-52 《金华晚报》:地方报纸重新夺回用户的尝试 童 飚 范贞洪
6-54 媒体改进文风存在问题与努力方向 李 佳
6-55 专业报重点选题策划如何打造特色 左玮娜
6-81 《焦作日报》:以新闻评论服务中心工作,凝聚正能量 史文生
6-83 地市党报运用新媒体提升引导力的思考与实践 罗春烺 阮仲谋
6-85 小心愿汇聚大爱心——从《湖州晚报》“一周一心愿”专栏看媒体社会责任 吴建勋
6-87 公益广告故事化 版面语言立体化 石 琼
6-88 从《丽水日报》、丽水网实践看地方媒体网络问政着力点 邢长勇
7-88 厦门日报社构建新闻工作社会监督体系的探索 王 彪 李莉琴
7-90 践行群众路线 提升党报品位 吴前俊
7-91 “评论人走基层”的实践与思考 王卫明 骆 辉
7-94 《河池日报》:“报网融合”让舆论监督带来正效应 田 敏
7-95 当前城市台电视直播的困惑与思考 黄益娇
8-92 项目制在重大主题报道中的运用 顾华达
8-93 精心策划,让三夏报道出新出彩 方化祎
8-95 地市党报时政新闻打假七招 李杰斌
8-96 行业报何以融入新媒体转型发展之路 施 华
8-99 《湖州晚报》:在热点引导中把握舆论导向 朱乐云
8-100 放弃网络摘编 专注原创 陶昌武
8-101 《闽西日报》:发挥纸媒优势 推进融合发展 范启麟
8-104 《京江晚报》:践行群众路线,增强报纸黏性 张翀煜
8-105 甘当“苦记者”,地方记者也能写出好新闻 李玉成 柳静霓
9-96 非震区媒体报道如何独具感染力 王建兵
9-98 把握“时度效” 提升党报引导力 向 炜
9-99 县市报本土评论题材的深度开发 张 全
10-90 胆气、创新、抱团:民族报业突破、发展的着眼点 刘世树
10-92 “天山信义老兵”:一位民族地区典型人物追踪记 蔡立鹏
10-94 着力“公共外交”,以企业传播塑造国家形象——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传播策略 米金升 田 恬
10-96 “三独战略”:与本土文化同行 蒋连根
10-98 从“听风者”到“建筑师”:传统媒体财经信息采集嬗变 费杨生
10-100 《江门日报》:借助新媒体实现营销变革 林柏峰 李华珍
10-101 深度推进融合 打造新型主流媒体 桂运东
11-96 注重“顶层设计” 力促深度融合的萧山实践 王柏华 陈 蓉
11-99 《伊犁晚报》:防范虚假新闻如何定制度、有重点、求实效张宇峰
11-101 党委政府与地方媒体:如何在互动中实现“三善” 崔 璀 丁子洋
11-103 传播公益正能量 让地方党报与城市“在一起” 尚新民
11-105 晚报专副刊:抬头看路,做新闻的“援手” 张翀煜
11-107 接地气、贴民心、有互动的“价值观”传播 彭耕耘
12-88 变化的是传播方式,不变的是职业操守 王永奇 寇国莹
12-90 《舟山晚报》:拓展新媒体背后的报道空间 杨 敏 袁 甲
12-92 从“蹲点日记”看地方党报如何更好接地气聚人气 何智勇
12-93 《安康日报》:打造立体化多声部评论集群 朱卫东
12-95 全媒体语境下地市报副刊的定位与突围 陆 辉
12-97 《渭南日报》:做好五方面工作,谋求发展新动力 陈永久
12-99 消费型社会旅游报道的三个着力点 丁光明
12-118 地市报如何顺势而为走出困局 杨为春
视 觉
1-114 如何刻画图片故事中的人物性格 朱熙勇
1-116 草根摄影师怎样才能获大奖?——由“钱报网·好摄之友”的成长引发的思考 汪起腾
2-122 汉斯·吉达和他拍摄的曼德拉肖像——兼评海外报刊曼德拉去世报道的图片使用 郭建良
2-124 星期天见报的图片版如何抓住读者? 崔中波 李丽芳——《燕赵都市报》“镜像”图版策划编辑思路解析
3-124 清秀化、扁平化、图表新闻化——纸媒视觉化变革初探 田 凤
3-126 用镜头讲述草根民生 周贤辉 涂 珂—— 《新华日报》“影像”专版的特色探索与思考
4-124 快速捕捉、研究外媒版面新趋向的能力是如何“炼”成的 郭建良
4-126 影画:新闻摄影再创作的创新点——“影画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获奖前后及思考 范 列
5-122 面对全民摄影,如何消除摄影记者的职业焦虑?——嘉报集团视觉总监眼中的新闻摄影队伍培育策略 杨晓东
5-124 依托本地摄影资源做强地市报视觉传播——《处州晚报》盘活摄影资源操作思路 庄育平
6-124 探索军事新闻摄影的“个性”表现 唐旭东
6-126 减版,视觉理念如何顺应阅读变革?——《东莞时报》3·26改版视觉思路探讨 杜耀华
7-124 “贴身”打造创意型摄影活动——《杭州日报》大型摄影创意主题活动操作思路 金顺根
7-126 何种机制能激活摄影记者潜力?——浙报集团图片运作机制探讨 钱永安
8-122 遥控+高速:捕获世界杯热点瞬间 郭建良 朱瑞莲
8-124 《安徽日报》:聚焦百姓生活,把握党报图片新闻创新良机吴永红 徐国康
9-124 马航报道中,《纽约时报》《时代》有关图片为何引发争议?——突发事件中受众的读图心理及偏好 郭建良
9-126 全息影像造就“立体新闻”——全息影像技术在传媒领域中的应用 王跃岭
10-124 如何打造影响主流舆论的图片专栏——《安徽日报》改版后图片栏目操作思考 陈 明
10-126 互联网是否会抢走报纸的图片专题优势?——一名专注专题摄影老记者的困惑与思考 朱熙勇
11-132 报纸图片编辑如何巧“剪裁” 陈 飞
11-134 我的青奥之旅:如何表现“无牌英雄”的奥运故事? 欧东衢
12-125 嬉笑怒骂中,以新闻漫画做强舆论监督 张遂旺 阎 亮
12-127 今天,如何当好一名地方党报美术编辑? 裴 权
新媒体
1-100 从“中国乡村之声”系列节目看对农广播有效性 卜晨光
1-102 2013中国电视节目观察 冷 凇 阚迺庆
1-104 城市台广电新闻采编流程再造的三个层面 苑志强 商业南
2-107 “移动短视频社交应用”的兴起及趋势 张梓轩 王 海 徐 丹
2-109 2014互联网发展前瞻 王丹娜 刘鹏飞
2-111 电视问政:问出政府职能新变化——武汉台电视问政的理念与实践 胡桂林
2-113 地方媒体网站如何全媒体布局 于 莉
2-116 网络数据新闻的现状与发展对策——以网易、新浪和搜狐数据新闻为例 张 超 吴芳菲
3-97 从“自媒体”到“群媒体”——“山寨发布会”对于传统媒体转型的借鉴价值 刘 滢
3-99 大数据“ABC” 陶 丹
3-100 “罗辑思维”的运行逻辑和想象空间 李 成
3-103 广播新媒体传播与营销策略 胡 滨
3-104 微信公众号“温包”给传统媒体转型带来的启示 刘 星
4-106 “刘博士调查室”:新创深度栏目如何出新 邬晶晶
4-108 大数据下手机报的内容运营策略 肖 飞
4-110 黄金周微博办报走出报网融合新模式——《重庆商报》的实践与思考 廖 磊
4-112 受众时代电视节目编排策略 李果夫 李美楠
5-106 4G时代电视创新的思考 许 宁
5-110 微评论,如何以小搏大? 王 健
5-112 传统电视媒体的新闻资讯类APP突围 李 轩
6-98 电视问政:建设性监督的特点与趋向 龚 奇
6-99 滕州电视台“电视问政” 搭建践行群众路线的媒体平台 韩顺韬
6-101 “内容为王”不等于“新闻为王”——媒体网站多元多维的内容转向策略 易博文
6-103 电视新闻评论发声三策 马小林
6-104 央视“说吧”系列报道实操分析 谢子猛 鄢 蔓 陈 琛
7-98 美国纪录片国际传播运营策略分析 刘新传
7-100 网络评论如何更快、更高、更强 林 涛
7-101 “雾都夜话”:讲述百姓生活故事 王 睿 王茜濡
7-104 新媒体环境下国际传播特点分析 李 丹 郭 书
106 4G时代:视频传播的挑战与通讯社电视业务创新 赵 鹏 陈 怡
8-108 电视综艺节目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张贞贞
8-110 从十大获奖栏目看广播如何传播主流价值观 牛 文
8-112 杭州市媒体融合发展的困惑与对策 翁晓华 孙小平
8-114 电视新闻“原生态”:传播方式的创新尝试 仇春波
8-115 党报法人微博在主流舆论格局中的角色与作用——以@人民日报、@南方日报、@佛山日报为例胡 键 张 迪 杨 续
9-112 中国纪录片衍生产品市场的开发与经营 张红军
9-114 自媒体传播与社会心态调适的现状与对策——来自杭州的调查和实践 俞春江
10-113 新媒体时代新闻客户端的融合创新——以新华社“我在现场”为例 钟慧丽
10-114 北京电视台“非事件类”直播的实践与思考 梁雪松
11-110 新版人民日报客户端的观察与思考 郑青华
11-111 从参考消息客户端看纸媒客户端的发展路径 郭毅菲 陈 弋
11-113 媒体微博报道业务性失实的成因与纠正 李杰琼
11-115 芒果TV如何从电视台基因中突变成长——快乐阳光的媒体融合路径研究 罗 赟
12-106 党报集团新闻App如何打破同质化? 逯海涛
12-108 网络新闻发言人:组织结构设立与专业化发展 刘继红 杜小丽
12-110 电视问政类节目的采编技巧与实践——以丽水广播电视台“电视问政”节目为例 叶兆燮 吴峰平
12-112 《瑞安日报》的版面融合路径与思路 顾国庆 陈增童
12-114 “自媒体”的理念与实践再思考 万小广
人与新闻
1-46 “老新华”吴永恒的拉美情缘和精彩谢幕 马建国
1-49 走不出的遗憾和伤痛——几位同事写在北京电视台原台长王晓东辞世一个月之际
1-52 一篇典型人物获奖作品的背后探寻——《网络质疑后的真相求证》采写过程解析 徐 杰
1-54 一位老记者的文与人——《人生如歌——孟西安报告文学特写集》评介 景俊海
2-58 好节目背后的“笨”办法——《胶囊里的秘密》创作体会 肖 博
2-60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李彦龙
2-62 《三峡日报》设青年新闻奖的做法与思考 吕道宁 揭兴伟
2-63 一位“农民”部主任——记《温州日报》城乡新闻部主任陆建余 章 会
3-57 从几起案例看记者如何避免新闻纠纷 余小伟
3-58 优质管理和服务助力国内记者站成长 刘 鑫 陈 琛
4-63 亲历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全媒体报道 刘晓溪
4-65 史诗般的改革故事 李肇星——《我们这30年——一个记者眼里的中国改革开放》序言
4-68 都市“另类情感”的采编对策 梁俊明
4-70 从中国新闻奖评选看“三农”好新闻选题 陈辉映
4-74 忘却自我 抓住感动——2014年新春走军营手记 吴 敏
5-52 做有趣有料的“正”史叙事——对话BTV“档案”栏目创始人、制片人吕军 本刊记者 李 成
5-54 BTV“档案”那些事儿——制作团队漫谈“档案” 李 成
5-56 驻地记者:为新闻矫正及时发声——一则网络批评报道出现之后 任国战
5-58 应对突发事件党报如何权威发声 林 培——一家地方金融机构被传倒闭引发挤兑报道采写前后及思考
5-79 手机直播“绑匪袭击现场”——《华西都市报》记者偶遇突发事件采访记 李潇雪
6-74 向新闻名作学习说“理” 刘飞锋
6-76 从一则离奇社会新闻看“孤证”慎用 赵双远
6-77 感悟生命——采写几位优秀执法者带来的人生体验 龙平川
6-79 情感专栏采写六诀 褚亚玲
7-78 今天,我们如何坚守深度报道? 本刊记者 张 垒——来自第五届全国深度报道研讨会的观点与方法
7-81 感悟做好基层报媒记者 范 军
7-83 财经记者如何更专业?——《21世纪经济报道》资深记者的观察体会 文 静
7-85 基层在哪里,有多远?——也谈“走转改”与清新文风 庄柯烜
7-86 从几次采编经历看如何守好真实这扇“门” 江汉超
8-70 《温州日报》世界杯特刊“逐球巴西”实操回味 章 会
8-72 新形势下传媒人才培养模式转型思路 叶铁桥 唐惠润 张 宇
8-74 给读者陪伴感——《都市快报》气象新闻的演变 徐 芳
8-77 典型报道重在可信可学——从张忠泉报道看典型报道的人文关怀 孙凤志
9-58 感受“跨”和“全”的本科新闻教育 杨婷婷——从人大新闻学院看新媒体背景下新闻传播学科教育改革
9-60 “五位一体”探索全媒体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郝红霞
9-62 以毕业论文教学改革,探索新闻人才培养新途径 朱 方 侯 健
10-103 走转改:从“实、深、真”上下功夫——辽宁广电新闻中心记者走基层改文风的探索实践 孔祥玉
10-104 双挂职:职业生命的“充电站”——挂职《江西日报》的收获与建议 王卫明
10-106 媒体外交中的“记者传播”策略——以广西电视台东盟传播实践为例 万 忆 庞 通 张亮华
11-68 第十三届长江韬奋奖获奖者简介
11-70 水下摄影:一份很酷的工作——对话新华社女摄影记者丁旭 马志红
11-72 一位记者的八年助推“申遗”路 周能兵
11-75 转型期青年采编人员培养的模式创新——以温州日报报业集团实践为例 贾洁梅
11-77 新形势下编辑角色的三个转换 刘方婷
12-29 对话第十三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获奖者刘思扬:从转型到变革 新闻探索永不停 刘国铮
12-32 成为范长江式记者需要什么特质 本刊记者 梁益畅——《中国记者》专访第十三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获奖者向泽映
12-55 新闻化散文采写12年 姜 新
12-57 把握报道题材“时效性”——“海水稻”报道是怎样炼成的? 张永幸
12-59 一场马拉松式报道:专访金庸亲属11年 蒋连根
12-60 靠什么跟踪报道“党义”精神24年 孙滨利
传媒运作
1-106 分众抢占市场空白 服务社区黏住读者 张 羽——《乐清日报》融入社区、服务读者的探索
1-108 广电报转企改制后的定位与生存之道 张 丽 李 明
2-102 传统媒体的“大数据”变革路径 高宪春 解 葳
2-104 省级卫视季播下一个竞争点 周 敏
2-105 城市台转型中的“钻井”之道 孙小平
3-108 也谈网络视频冲击下的有线竞争策略 王海燕
3-110 建设都市报子微博平台 形成新媒体合力 庹继光
3-112 通过大型活动提升广播节目影响力 史 红
3-113 电视媒体跨平台传播的三种模式 李 鲤
4-113 数字传播下平面媒体的公益路径——以《东南商报》为例 陈仲侨 毛雷君
4-115 文化营销:纸媒广告经营模式转型初探 潘伟胜
4-117 《大连晚报》:以活动提升纸媒投放价值 林 芝
5-96 “小记者”资源可持续开发的媒体实践及问题、对策 郑祖欣
5-98 中国社区报十年:回顾、反思与展望 孟书强
5-100 从“温爱佛山”系列活动看地方媒体的公益慈善实践沈 煜 冯 璐
5-102 报业全媒体采编绩效考核四大趋势 林 颖
5-104 《廊坊日报》:如何在京津大报中突围、发展 张宝富
5-107 拉萨老城区保护工程中的舆论引导策略 刘新利 杨正林
6-111 小众杂志的营销之路及蜕变与提升 吴 军
6-112 从“雪崩”到“战友”:纸媒破局创新的判断分析 唐 铮
7-114 新媒体环境下产经报影响力重构 吕 兵
7-116 模式涅槃:重新认识都市报经营转型策略 华 睿
7-118 挖掘“碎片时间” 提供“私人订制”——新形势下地铁报发展的一个新思路 李 冀
7-120 互联网思维:中国社区报转型的关键 夏 凌 孟书强
7-122 新形势下都市报的全面营销战略 陈定亮
9-102 《萧山日报》:多元发展助推报业转型 陈 蓉
9-105 《甘肃经济日报》:在活动策划中实现双赢 张 鹤
9-106 公共危机事件的行业媒体报道策略 王永军
9-108 《中国教育报》:打造纸媒升级版、生长版的转型之路 翟 博
10-108 广告颓势下的地市报经营突围路径 卢小标
10-109 对“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峰会”价值解读 姚丽静
10-111 焦作广播电视台:以活动整合资源、经营媒体 王荣科
11-117 从《大河报》实践看如何寻找报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丁艳敏
11-118 新形势下,特刊如何赢得两个效益? 丁浩宇
11-120 《盐城晚报》:微博直播“大熊猫来访”的实践与启示 陆荣春
11-121 广播转型:创造新的内容消费模式 王春美
11-123 电视栏目转型电商平台的探索——以深圳卫视“一键启动”为例 陈大鹏
国际视野
1-118 盘点“小而美”的新闻初创企业 万小广
1-121 转型中的德国媒体印象 邓的荣
1-123 欧盟视听新媒体的内容规制 张文锋
1-126 痛并快乐着:英国报业转型一瞥 马汉清
2-117 韩国传统媒体的处境与突围——随新华社访问团赴韩考察感悟 王海鹰
2-118 澳媒高管谈“对华报道”和“中国形象” 李秀芳
2-120 BBC、VOA对非广播节目设置与传播策略 龙小农 赵婧姝
3-115 报业数字化及媒体使命——中日学人、报人关于报业未来的思考与对话 崔保国
3-117 众筹新闻:社会化网络时代调查报道的新探索 文卫华 李 冰
3-119 美国如何防范假新闻 乔 木
3-121 海外华文媒体在“大外宣”中的作用 苏劲松
3-122 BBC旗舰频道80年不衰的秘密 傅 琼
4-118 全媒体时代《华盛顿邮报》的国会新闻报道技巧 江 鸿
4-120 《纽约时报》有关“本土恐怖分子”报道分析 万 婧
4-122 国外环境新闻记者的生存之痛 郭 舒 王积龙
5-118 寻找中国电视新闻频道“走出去”的突破口——以CNC为例 陈 怡
5-120 国外媒体的新能源报道策略 杨健翔
6-116 《纽约时报》数字化困境与转型规划新华社新闻研究所国际传播研究中心
6-118 被收购后《华盛顿邮报》的生存之道 李自英
6-120 Twitter广告经营策略及启示 黄 可
6-122 美国视频网站Hulu的盈利模式及借鉴意义 张 为
7-108 国外庭审电视直播案例解析——以BBC“刀锋战士”案直播为例 李 骏 李光宗
7-110 “参与式新闻”的理念与中外实践——以CNN iReport和新华社“我报道”为例 常 江
7-112 美国数字化媒体发展态势探析 徐 扬 赵鸿燕
8-119 美日新媒体最新动态及启示 裴 丽 王小鹏
8-120 英国互联网视频服务的规制改革 黄 金 戴晓玲
9-117 美联社网站的经营策略 杨健翔
9-119 美国非营利新闻模式的探索与创新 陈 映
9-122 非洲广播电视数字化现状及中国机遇 龙小农 张 蕾
10-117 社交化新闻聚合网站的未来发展趋势——以美国BuzzFeed新闻网站的新变化为例 李嘉卓
10-119 《芝加哥论坛报》的数字化转型与融合实践 任 琦
11-125 境外舆论主体网络传播的策略和启示 何慧媛
11-127 如何在对外传播中巧妙表达中国特色词汇——《纽约时报》对中国文化特色词汇表达的分析与启示 王敏霞
11-129 是“人”的新闻,还是“数据”的新闻? 苗伟山 许有泉——对话全美新闻俱乐部与新闻研究院原主席Rick Dunham
12-120 今天《华尔街日报》如何做好服务性报道 江 鸿
12-122 网络原创: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新特点 李 冰 文卫华
来稿撷英
1-109 地市电视台改进会议报道的步骤与方法 杨建武
1-110 网络编辑如何辨别“找上门”的新闻 谢金华
1-111 加强动态管理 拓展市级电台发展空间 王铭心
2-51 评论是一种人生态度 米博华——从徐兆荣著《实用新闻评论写作教程》谈评论工作体会
2-65 溯源与创新:传统节日专题报道解析 梁俊明
2-86 创新自选动作 突破地方两会报道“模式”——《金昌日报》两会报道的探索与实践 甘春香
2-87 《武陵都市报》:媒体助学难在坚持 朱红橙
3-93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一个核心元素在网络新闻传播中的应用 王泱泱
3-94 地方报社科技新闻亲民三招 李艳秋
3-95 整合节目与资源:地市电视台的突破之道 张玉杰
3-96 版面、栏目、策划:地市报提升竞争力三个着力点 魏春梅
4-28 “说”新闻:存在问题及主持人必备的五个能力 赵丽娜
4-29 《燕赵都市报》:融合内容与新媒体渠道张劭瑜 曹 颖 赵海江
4-73 以“昨夜今晨”新闻打造晚报核心竞争力——以《金华晚报》“昨夜今晨”专栏为例 胡灵敏
5-43 青年在微电影中的社会责任担当 朱吉龙
5-109 准确做好特定涉台报道的三个关键 吴志润
5-114 城市自然灾害报道中的媒体整合 蔡立荣
5-115 《大连日报》主题策划“走过四季”践行“走转改”的探索 姜学魁
5-116 多举措解决少数民族文字报“最后一公里”问题 曾崇明
5-117 利用微传播深化消防宣传的若干思考 张世海
6-97 《阜新日报》:地方报纸如何科学定位、擦亮品牌 刘文菊
6-106 给河北卫视“文化杂货铺”把把脉 王凯山
6-107 全媒体时代提高电视人媒介素养的途径 郭德刚 刘何雁
6-108 广播新闻:重大主题如何用好个体视角 谷石巍
6-109 市场需要怎样的纸媒产品? 夏 凌
6-110 从“马芹嬗变”看节会新闻策划 孙京信
7-25 以《参考消息·北京参考》为例谈周刊如何提升影响力 韩 毅
7-55 以“大民生”报道提升电视民生新闻引导力 罗 靖
7-93 在采访中丰富阅历 从贴近上实现价值 吴智勇
7-97 通过不同类型报道发掘传播正能量 李 嘉 袁雪梅
7-103 编辑:如何练就过硬的排“雷”功底 阎 亮
8-47 新形势下央企宣传的着力点——中石油创新新闻宣传的实践与思考 李占彬
8-59 记者型主持人采访报道的四个转变 韩 博
8-117 突破常规会议报道的技巧 李小明
8-118 大数据时代:媒体新任务和媒体人的新角色 张坤阳 徐铁英
9-57 抓问题 善发现 巧结合—— 新华社反奢靡浪费系列报道的启示 王晓顺
9-91 通过监督报道服务中心工作——以《义乌商报》“丑陋的义乌”系列监督报道为例 金 烨
10-43 用描写手法书写新时代的筑路工人 王立武
10-53 用公益活动“吸”住优质读者——以《千山晚报》相关活动为例 郑 杰
10-89 把身边的榜样写出精气神——以《焦作日报》典型人物报道为例 史文生
11-48 一名党报记者“地方精神”宣传报道的感受与实践 余 红
11-65 说百姓的话,说透彻的话——以《科技日报》“打破砂锅”栏目为例 蒋秀娟
11-109 全媒体时代体育报纸转型新动向 蒋义排 王艳秀
11-131 强化电视主题报道新闻表达的“五条要领” 周 进
12-35 老年报:加大参与,让读者成为报纸一员 赵 颖
12-116 广电新闻短评:如何借助新媒体创新? 杨大勇
12-117 地市报副刊如何培养作者队伍 柳忠实
一得录
1-55 一得录 岂能用木匠的斧子“砍”新闻 张遂旺
1-125 一得录 “人肉搜索”质疑 钟 文
8-46 一得录 底层体验与边缘关注 栗建昌 刘福荣
9-33 一得录 媒体在热点事件中应有定见 邱源子
9-116 一得录 媒体报道个体苦难有错吗? 李 成
11-78 一得录 一名“老新闻”的心里话 茅震宇
信 息
1-20 本刊新聘特邀顾问新华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新华报业传媒集团董事长周跃敏同志简介
1-32,2-67 《中国记者》与《南京晨报》合办“焦点”栏目启事
1-35 本刊新聘特邀顾问陕西日报社社长钟顺虎同志简介
1-39 2013四季度新闻传播类书籍排行榜
2-26 本刊新聘特邀顾问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管洪同志简介
4-53 2014一季度新闻传播类书籍排行榜
5-13 本刊新聘特邀顾问安徽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安徽日报社社长、党委书记徐东平简介
7-63 2014二季度新闻传播类书籍排行榜
8-58 深圳侨报招聘启事
9-24,10-20 《中国记者》与深圳报业集团合办“走好融合发展之路新闻论文征文”启事
10-93,11-80 《中国记者》与中国报业协会少数民族地区报业分会合办“民族报业改革与创新新闻论文征文”启事
10-116 2014三季度新闻传播类书籍排行榜
11-45 本刊新聘特邀顾问四川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四川日报社总编辑陈岚同志简介
11-42 《中国记者》与《南方都市报》合办“传统媒体转型的实践与思考新闻论文征文”启事
12-40 本刊新聘特邀顾问贵州日报社(集团)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宫喜祥同志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