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报:加大参与,让读者成为报纸一员

2014-12-12 17:37文/赵
中国记者 2014年12期
关键词:文化宫晚晴张闻天

□ 文/赵 颖

老年报:加大参与,让读者成为报纸一员

□ 文/赵 颖

《晚晴报》是一份创刊于1985年的老年类报纸。多年来,《晚晴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从容发展,赢得了老年读者的热爱与持续关注。它是如何灵活运用“吸引读者参与”这个不变法宝的呢?

晚晴报 老年类报纸 读者参与

抓读者、抓特色,开办老年读者参与的版面

纸媒发展到今天,各报刊用普通读者的稿件越来越少,而《晚晴报》却始终坚持开办刊登读者文章的版面,大大吸引了读者。除发表作者文艺(学)作品的副刊外,《晚晴报》还专设“往事回首”“家春秋”“情感专线”“代际交流”等专发老年读者稿件的版面。

老年人喜欢回忆过去,这些版面来稿题材多样,可读性强。一个个作者亲身经历的小故事,真实感人,牢牢抓住了读者。特别是与文章内容密切相关的老照片,其中的历史沧桑感和独有的青春记忆,更是引起广大读者共鸣。“往事回首”每期的稿件数不同,但都有三篇文章配照片,个个精彩耐读。如《张闻天给我照片做纪念》一文,回忆在老首长张闻天身边工作期间,张闻天对作者成长和学习的关心;《走上光荣岗位》中的照片,是同学们送作者参加志愿军时的合影,作者戴着大红花,女同学穿着双背带裙,很有时代感;《永远难全的全家福》一文,写了照全家福时,没有父亲参加的原因和遗憾,照片上的人都是上世纪50年代人特有的穿着,“古色古香”,画面生动。《晚晴报》的老照片真正是人生回忆的片段,能够让读者在精彩老照片中回味不一样的人生。

老年人退休后,其生活重心转移到家庭,为此,《晚晴报》开设“家春秋”专版,老年人把自己家庭中的温馨小故事展现给读者,老两口恩爱互助、儿女孝顺、小孙子(女)天真可爱等等,很好地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读者来稿踊跃,参与热情极高。每当有自己的文章见报,作者都会拿着报纸奔走相告,在亲戚朋友间传阅。

亮观点、巧搭桥,让老年读者在“台前”发声

长期以来,《晚晴报》坚持开设“连心桥”专版,真心实意地充当读者与编者、读者与读者之间沟通的桥梁与纽带,为读者发声提供园地。其中的“读者来信”专栏,专门发表读者来稿,发表读者对社会上养老、敬老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起到了很好的舆论监督作用,深受读者欢迎。

一篇有关某工人文化宫乒乓球室在扩建后停止了对老年人优待的文章,见报后产生广泛影响,这一文化宫在上级主管部门和老年人的督促下,进行了整改,重新恢复对老年人的优待。作者就是常在文化宫活动的退休人员,文化宫整改后,他高兴地向编辑通告了此消息。他说,没想到《晚晴报》这么重视读者来信,更没想到《晚晴报》在社会上有这么大的影响,并且要向周围的老友宣传《晚晴报》、让大家订阅《晚晴报》。

老年人大多形成了固定的生活习惯与思维定式,有些生活习惯与思维定式难以适应当今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让老年人在读报中渐渐地有所改变,逐步跟上时代步伐,就是办报者的宗旨。报纸开设 “老友提醒”专栏,让老年人谈自己的生活体会与感受,以此提醒老年朋友在生活中注意的事情,促使改变与提高。如《有事别瞒儿女》《加强学习,远离各种骗局》《老年人要学点用卡常识》《把最后的那点儿事办好》《管好自己的养老钱》等,其中《把最后的那点儿事办好》一文,作者用身边具体事件,说明老年人在“最后阶段”订立有效遗嘱,避免子女间因继承问题产生矛盾的必要性。这种让老年人提醒老年人的方式,充分地体现了报纸对读者的尊重与关爱,老年人写,老年人读,极大地吸引了读者对报纸的参与兴趣。

用心服务,让读者成为报纸的一员

《晚晴报》开办多年的“为您服务”栏目,是以寻战友、寻老同学、寻恩人等为内容的服务性专栏,直接为读者服务,几年来,为很多人找到了老战友、老同学。因此,《晚晴报》在读者中的美誉度很高。

上世纪70年代初,读者王贵凡在沈阳一个派出所办户口时,得到了民警邓女士的资助,正是她的资助,使这名读者挺了过来。如今,王贵凡想见一见邓女士,再次表达感激之情。已经退休在家的邓女士看到报纸后,心情非常激动。没想到自己当年帮助过的人现在还记得她,并通过报纸寻找她,兴奋了好几天。

免费服务的还有“家庭寄语”栏目,女儿祝老父亲生日快乐,爷爷祝孙子找到好工作,早日成家立业,祝生病的老伴早日康复等等。这种亲人间的温情“寄语”,吸引了众多读者参与,使这份走进家庭的报纸,在几代人之间欣喜传阅。

(作者单位:《晚晴报》)

编 辑 张 垒 leizhangbox@163.com

猜你喜欢
文化宫晚晴张闻天
张闻天陈列馆
张闻天《神府调查经验谈》
藏石赏石怡晚晴
巧进文化宫
新形势下文化宫更适于群众文化需求的运营模式探究
记忆里,憧憬中
我为抗疫献晚晴
晚晴生活馆
晚晴生辉:忆田沾霖
张闻天功著遵义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