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里,憧憬中

2020-11-17 06:23李瑾
中国工人 2020年11期
关键词:文化宫记忆里劳动者

记忆里的工人文化宫是黑白的,满满的时代气息。憧憬中的工人文化宫是彩色的,盛满了工会干部的情怀。

“我们工人文化宫见吧。”

和三五好友相约,学舞蹈,打灯谜,参加各类技能培训,陪伴孩子课外辅导……几代人的记忆里,工人文化宫都是绕不开的城市地标。尽管场地或许大小各异,但在文化场所匮乏的年代,能够昂首走进工人文化宫的大门,不能不说是“工人老大哥”的骄傲。

岁月轮转,市场经济浪潮扑面而来。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在城市生活渐趋丰富的同时,记忆里热闹的工人文化宫却渐渐陈旧衰败。即便有些工人文化宫照样霓虹闪烁,里面的商业气息却越来越浓,从高档餐饮、贵族按摩到豪华商场,昂贵消费的门槛拦住了工薪阶层,“既不见工人,更没有文化”。有的城市的工人文化宫,甚至被拆除用作地产开发,再也找不到曾经的踪影。工人们说,没有工人文化宫的日子,没有滋味,不是滋味。

如此尴尬的状况,不仅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也让工人文化宫的管理经营者如芒在背,突破政策窠臼的呼声此起彼伏。“以文为主、多业助文”,成为工人文化宫总体发展思路,并且延续了长达20余年的时间。由此开始,困难重重的工人文化宫事业渐有亮色,“以商养文”增强了“造血”功能,一些老牌工人文化宫恢复了职工文化活动,重新为劳动者打开大门。然而,作为一项服务职工的公益服务,工人文化宫需要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撑。没有源头上的根本解决,仅有社会合作的运营市场化,肯定走不快,当然也走不远。

终结迷茫的那一刻,出现在5年前的夏天。2016年8月,全国总工会出台《关于加强和规范工人文化宫管理的意见》,要求工人文化宫坚持公益性发展方向。3个多月后,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为工人文化宫明确了法律地位和政府保障责任。工人文化宫的改革大潮动地而来,如同一池活水,在各地工会的各处场馆激荡起变革的浪花。

今天,在百度搜索输入关键词“工人文化宫”,瞬间呈现的2140万个网页中,有了太多工人文化宫“重装归来”的消息。短短5年时间,各级工会组织坚守公益性的前提,强化人员和资金保障,曾经深受工人欢迎的“学校和乐园”回来了,曾经冷清凋落的工人文化宫“活”起来了。工人们说,“我们的生活又开始变得有滋有味”。

这一期《中国工人》的封面报道,选择了工人文化宫。我们试图用文字和影像表达出足够的关注,让工人文化宫进入人们的视野。面对全新的社会生活场景,今天的工人文化宫应当有什么特点?最受职工喜欢的工人文化宫是什么模样?应该给新生代劳动者留下怎样的工人文化宫记忆?一个又一个“时代之问”,留给每一位倾力工人文化宫改革发展的工会人。

记忆里的工人文化宫是黑白的,满满的时代气息。

憧憬中的工人文化宫是彩色的,盛满了工会人的情怀。

从鲜明的身份认同到趋弱的群体观念,从情趣相同的文化需求到更具特性的生活格调,今天的劳动者正在被时代的变化所改变,正在被社会的变迁所改变。依然没有变化——并且永远不会变化的是,工人文化宫对于劳动者的存在意义,无论是它的引导,它的感染,它的启发,都在塑造着社会中坚力量的文化底色。

工人文化宫改革发展的蓬勃生机,让未来的场景充满迷人的想象。

猜你喜欢
文化宫记忆里劳动者
致敬劳动者
巧进文化宫
致敬最美劳动者
记忆里的旧光阴
落在年少记忆里的星星
落在年少记忆里的星星
有效发挥文化宫在群众文化工作中的作用
变味的“工人文化宫”
在云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