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电新闻短评:如何借助新媒体创新?

2014-12-12 17:37杨大勇
中国记者 2014年12期
关键词:评论员广播电视

□ 文/杨大勇

广电新闻短评:如何借助新媒体创新?

□ 文/杨大勇

进入全媒体时代,正逢社会转型期,来自新媒体的评论声音发展迅猛,广播电视新闻评论面临新的挑战。作为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的“轻骑兵”——广播电视新闻短评需把握全新语境下的发展大势,创新发展路径,从而发挥传统主流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

全媒体 广播电视短评 创新

人们常说:媒体可以没有独家新闻,但不能没有独家观点。而作为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的“轻骑兵”——广播电视新闻短评将担负起发出“有观点的声音”的重任。

广播电视新闻短评发展三趋势

1.更强调时效性,凸显“短、平、快”风格。2013年春运开始后,“退票多”现象遭到不少旅客吐槽,“新闻联播”子栏目“本台评论”第一时间跟进,播出了“退票多是新方便带来的不方便”这篇评论,通过连线特约评论员杨禹,剖析了原因,给出建议,促进了相关部门着手整改,化解了不少网民心头的疑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更是把时效优势发挥到极致。全国两会期间,中国之声推出了全新评论栏目——“两会时评”。这个节目新闻时效性强,很多情况下新闻刚刚发生甚至正在进行中,相关时评就已经在策划和组织中了。

2.更强调贴近性,以小见大,文风活泼,语感入时,温暖可亲。具有人文情怀、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的个性化短评越来越受到人们青睐。像大连电视台在晚间重点新闻节目“大连新闻”中推出的“编辑快评”小栏目,时长只有40秒,在短短40秒时间里,关注的基本都是诸如菜篮子米袋子、邻里关系、不良社会现象等百姓身边事,评论短小辛辣,一针见血,观后入耳入心,让人印象深刻。

3.更强调包容性,允许不同的声音存在。新媒体其实也是一个新闻评论的富矿,因为草根声音中蕴含着不少真知灼见,把有价值的受众声音植入到节目中不仅能提高评论的广度和深度,还能同步提高广播电视媒体的受众黏度。像大连广播电视台新闻广播的“新广早新闻”节目,每天都会设置话题短评,就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征求听众的意见、观点和评论,尽管受众看问题的视角千差万别,评论多种多样,但是通过主持人的客观评价和引导,各种不同的声音反而引起听众更深入的思考,集聚起更多的社会正能量。目前,参与话题互动的粉丝数量不断增加,那些有思想、有见地,又较为理性的声音大大提升了节目质量,成为最受欢迎的一个环节。

丰富声音元素,借力新媒体和大数据实现创新发展

1.打造不同层次的评论员队伍,实现评论声音的多元化。首先,要储备一支有影响的特约评论员队伍,其中既包括传媒界的知名评论员,像央视的白岩松、杨禹,凤凰卫视的曹景行、杨锦麟等,也包括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像叶檀、张召忠等,能从专业角度解读评论新闻事件。其次由台内编辑记者和其他媒体的编辑记者组建一支既能撰写又能评说的评论员队伍,像中国之声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每天早上都有“报纸快评”板块,报纸编辑就各大报当天早上刊登的热点新闻事件撰写短评,并亲自发声评论。

2.注重媒介融合,从新媒体中挖掘“评论好声音”。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来自网络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评论声音弥足珍贵,不少评论有感而发,是百姓真情实感流露,语言鲜活生动,易于接受。仔细甄选其中客观、理性、中肯的声音并运用到广播电视新闻评论中, 就使新闻短评有了源头活水。广播电视媒体可以从中发掘亮点,提炼观点,也可以主动设置一些热点话题,引导新媒体用户发表网评,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3.用大数据分析舆情热点,确定选题,寻求论据支持。大数据时代,媒体人每天都要面对海量信息,就广播电视新闻短评而言,“评什么?怎么评?”可能是评论员时刻都要思考的问题,因为只有问题抓得准,抓得及时,选题符合民众关切,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广播电视的舆论导向功能。大数据分析为新闻短评创新提供了难得的应用工具。以前确定评论选题主要靠经验,靠编辑记者的采访感知,如今,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及时获取最新的舆情热点,评论人员根据当天的热点排行,迅速判断哪些适合作评论,然后快速跟进,这样既抓住了百姓关切,又提高了评论时效,更能彰显媒体权威。如2014年10月发生的安徽某中学祝贺本校“女婿”获诺贝尔奖事件,引发网民极大关注。通过大数据分析,该新闻为当天热度排行第一的焦点事件,大连广播电视台评论员第一时间发表短评《“女婿”获诺奖 “贴金”不如实干》,让沉浸在娱乐化氛围中的人们多了些理性认识和反思。

大连广播电视台)

编 辑 张 垒 leizhangbox@163.com

猜你喜欢
评论员广播电视
2020,化工跃上风口
“十四五”财政改革 更多关注支出划分
确保惠民惠农政策落实处“一卡通”成为“幸福卡”
改革创新谋发展奋发有为谱新篇
改革新闻教育,培养引领社会的评论员
周二广播电视
周四广播电视
周六广播电视
周日广播电视
周五广播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