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 山
中国城镇化建设进入转型发展的新阶段。实践中,大中小城市面临的任务和难点各不相同。为了解基层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认知,以及面临的难题和政策需求,连云港市委党校课题组对参加培训的82位乡镇书记,进行了问卷调查和随机访谈,共收到有效问卷79份。
在调查问卷提出的“城镇化建设理想目标”问题上,乡镇书记的选择分别是:城镇有一定的优势产业和经济活力,占全部调查对象的73.4%:教育社会保障医疗等公共服务完备,占62%;人居生态环境优美健康,占55.7%;城镇的就业机会充足,占49.4%;社会安定和谐,占25.3%;市民享有平等的机会,占17.7%;城镇具备特有的文化传承,占10.1%。
调查结果反映出,当前乡镇书记对于发展产业是城镇化建设重要支撑的深刻认识,对于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的迫切需求。但具体来看,对于“城镇化建设理想目标”乡镇和街道存在明显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乡镇党委书记和街道党工委书记的认知差异。
分不同问题来看,“城镇的就业机会充足”在24位街道书记中有10位选择此项,占比41.7%;在55位乡镇书记中有29位选择此项,占比52.7%。“城镇有一定的优势产业和经济活力”,分别占比为66.7%和76.4%。“教育社会保障医疗等公共服务完备”,街道书记和乡镇书记分别占比为50%和67.3%。“人居生态环境优美健康”,分别占比为54.2%和56.4%。“社会安定和谐”,分别占比为33.3%和21.8%。“城镇具备特有的文化传承”,分别占比为4.2%和12.7%。“市民享有平等的机会”,分别占比为20.8%和16.4%。
综合来看,街道党工委书记和乡镇党委书记平均差异水平在4.7%,差异最大的选项是问题三“教育社会保障医疗等公共服务完备”,相差17.3个百分点,这说明当前我国公共服务水平存在较大的城乡差距。
对于“国家政策鼓动加快城镇化建设,以此来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步伐”这一问题,68.4%的调查对象认为城镇化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必要前提,应该大力发展;27.8%的乡镇书记认为不大好说,一切都得看具体措施、真实效果而定;只有3.8%的乡镇书记认为农村应该有农村发展的道路,一味的城镇化只会适得其反。
同时,86.1%的乡镇书记认为城镇化建设是需要的,但必需切合实际,不能本末倒置,只追求经济发展;70.9%的乡镇党委书记认为中国的快速城镇化进程,对城市与农村的发展起到积极的协调沟通作用;消极的脱节作用占7.6%,反映出一些乡镇书记没有正确认知我国的城镇化战略。
调查中,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也存在较大认知差异。91.1%的乡镇书记认为是城乡一体化建设;7.6%的乡镇书记认为核心是乡镇建设;1.3%的乡镇书记认为核心是城市建设。
以上认知差异的存在原因可能在于,市区街道和乡镇面临的城镇化建设任务有差异。但是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些基层领导干部并没有科学、系统、整体上理解我国的新型城镇化战略。
对于“城镇化建设现状”,调查中列举了几个问题。在问及“您所在地区农村人口现在不断向城镇转移吗”,93.7%的乡镇书记选择“是”,6.3%选择“没留意”,同样93.7%的乡镇书记认为所在地区务农人数在减少。
从形式上来讲,会计监督体系可以分为企业内部的会计监督和企业外部的会计监督。为进一步完善现代化企业制度的会计监督体系,需要从以下两个层面入手。
在问及“您所在地区城乡差别大吗”,70.9%的乡镇书记选择“大”,29.1%选择“一般”。在问及“你所在的乡镇(街道)经济情况如何”,仅有5.1%的乡镇书记选择“很好”,41.8%选择“还可以,一般”,53.2%选择“有待改善”。在问及“你所在乡镇(街道)的社会建设是否跟得上经济建设”,22.8%的乡镇书记选择“跟得上”,77.2%选择“跟不上,社会建设落后”。
综合来看,当前影响基层城镇化建设的制约因素因地、因人、因时而异,突出表现在公共服务质量的提升和基础设施建设亟待改善,最大的短板集中表现在乡镇经济的不大、不强。
39.4%的乡镇书记认为财政收入不够,难以满足城镇化建设的资金需求;31.1%的乡镇书记认为城镇人口数量增长过快,城镇基础设施和服务能力压力较大;22.8%的乡镇书记认为政府职能未及时向服务型方向转变;34.7%的乡镇书记认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是制约城镇公共服务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
调查发现,以上四大因素都不同程度制约了城镇公共服务质量的提高。但是,具体来看,乡镇和街道在“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这一因素上存在较大差异,两者相差20.1个百分点,凸显了乡镇和街道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平衡。
在“您目前所在的城镇哪些方面是最需要改进的”11个选项中,78.5%的乡镇书记认为最需要改进的是“加强对城乡空间的规划管理”,其次是“以二三产业发展促进城镇自我发育”(67.1%),余下依次是“完善社会福利和救助体系,改善医疗条件”(53.2%),“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改善居住环境,保证饮用水、空气质量和食品安全”(48.1%),“购物、就医和就学的方便度”(44.3%),“创业、就业培训及帮扶”(32.9%),“社会(社区)文化的建设和改善”(31.6%),“公共交通”(30.4%),“推行户籍改革”(17.7%),“加强廉租房、保障房的建设”(16.5%),“保证城镇安全”(8.9%)。
从最需要改进的前三项来看,反映出当前城镇化建设科学合理规划的重要性,产业发展的支撑性和公共服务体系均等化建设的保障性。而市区街道与乡镇对于城镇化建设的需求存在较大差异,乡镇的城镇化建设难点主要体现在规划(街道58.3%,乡镇87.3%),购物、就医和就学等基础设施(街道33.3%,乡镇49.1%),产业发展支撑(街道50%,乡镇74.5%),公共交通(街道20.8%,乡镇34.5%)。这些结论说明乡镇在城镇化建设中比街道面临更多困难和压力。
调查显示,82.3%的乡镇书记在城镇化建设中需要财政倾斜和资金支持。分地区来看,街道对此需求占比75%,乡镇需要财政倾斜和资金支持占比85.5%。为此,需要进一步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和财政倾斜取向,为城镇化建设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支持城镇化融资机制创新,建立政府公共投资带动民间投资的新机制,以破解城镇化建设资金难题。
调查中,79位乡镇书记中有61位认为,当前亟待改善干部考核办法,占比77.2%。因此,应加快干部考核的综合评价体系建设,将生态和民生放在首位,为建设生态文明的美丽城镇奠定基础。
排在第三位的,是规划和土地方面的政策需求。调查显示,74.7%的乡镇书记迫切需要提供“符合城镇化建设需求的规划和土地政策”支持。尤其是乡镇需求更强烈,占55位乡镇党委书记的80%。
基层城镇化建设纳入市县统一规划,规划中重要的一环,就是要建立城镇面积扩大与居民增加成比例的平衡机制。同时,提供符合城镇化建设需求的土地政策。乡镇土地政策需要相对独立自主,可以将土地、规划手续办理放权到乡镇政府或国土所、规划建筑站,以破解高度集中的权力与基层权责关系不相适应的时弊。
产业发展是城镇发展和繁荣的重要支撑。调查显示,74.5%的乡镇书记需要提供“城镇产业发展政策”支持。另外,调查中,大部分的乡镇书记认为城镇基础设施需上级配套。基础设施的完备程度是城乡之间差异的重要体现,需要重视乡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和城镇安全预警体系建设。
调查中,也出现了令人意外的结果。在一般的认知中,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一个重要的障碍就是户籍制度。但是,调查显示,仅有17.7%的乡镇书记认为应该尽快改革户籍政策。
这一点值得深入调查研究。或许一些基层干部没有深刻认识到,户籍制度改革对于城镇化建设的羁绊。由于户籍制度的阻碍,进入城市生活的农民工不能享受同市民一样的社会保障、教育、住房等社会资源,形成了制度上的不平等。要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关键在于以农民工市民化为重点的相关改革到位,才能实现以“人的城镇化”为根本推动城镇化建设。
(作者为中共连云港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