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成刚
[摘 要]在朱舜水东渡之前,日本弥漫着空疏学风,佛教和禅化的朱子学占据主导地位。舜水在明亡后赴日乞师,无奈居留二十余年,却得以延续中华慧命于异邦。他传播“实学”思想,积极反佛排佛,并培养大批人才,深刻改变了日本社会和文化;开启德川一代儒学,终使日本成为儒教国家;同时他也是明治维新思想的先驱者。朱舜水在一定程度上以中国文化精神改铸了日本,向日人展现了中国文化的伟大与殊胜,对中华文化的周边扩散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朱舜水;日本;儒学;中国文化
自古以来,日本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与近邻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以哲学为例,近代著名哲学家中江兆民曾说过:“我们日本没有哲学”(1)。历史上,日本主要通过学习、吸收中国文化发展自身,无数中日交流使者曾在这一互动过程中做出杰出的贡献。其中,明末清初大思想家朱舜水的东渡,尤为突出。
一、朱舜水之东渡
朱舜水(1600—1682),名之瑜,字鲁屿(2),流亡日本后以本乡水名自号为舜水,以示不忘故国之意(3)。他出生于浙江余姚一个晚明官宦家庭。后“以诸生两奉征辟,不就”(4)。明朝灭亡,从此踏上了颠沛流离的抗清之路与流亡生涯,直至抱憾而终。数十年间,奔走日本、安南和暹罗等国四处乞师。最终无奈滞留日本,受到宰相、水户藩主德川光国等人的高度尊崇,讲学二十余年,对日本文化和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是17世纪一位著名的中日文化交流的使者”(5)。
舜水一生事迹十分感人,多年海外流离,始终身体力行实践儒家节义观念,体现出极为崇高的民族气节,以其伟大的儒家人格力量予日人以极大震撼。梁启超先生曾感叹道:“舜水以极光明俊伟的人格,极平实淹贯的学问,极肫挚和蔼的感情,给日本全国人以莫大感化”。(6)日本历史学家认为,“德川幕府二百余年天下,日本整个变成一个儒教的国家,最大的动力实在朱舜水”(7)。而于朱舜水自身,在日期间的经历,“也是他一生最重要、最具深远影响,延续中华文化命脉于异邦日本的时期”(8)。尽管如此,在中国,很久以来这一伟大的文化交流使者却并不太为世人熟知。
二、此前日本文化之风气
在朱舜水东渡前,日本社会弥漫的是一股空疏学风。佛教和朱子学占据了主导地位。
佛教于6世纪传入日本后,很长时间都与政治斗争紧密结合。著名的“大化革新”,就是利用佛教作为国家统一的思想手段。自圣德太子之后,佛教被长期尊崇。从中华禅宗传入日本后,到镰仓时代,禅宗逐渐占据了思想文化领域内的主导地位。此时的日本社会,从上到下,“人人参禅究道,个个皈依禅宗……佛教从城市走向了山林,从上层走向了民间,达到了日本佛教史的最高峰”(9)。当代学者一般认为,禅宗此期的兴盛,主因在于“禅宗鼓吹的规矩严正、质朴寡欲、视生死难关如游戏的信条与武士的重廉耻、耻卑怯、崇节俭、轻生死的信念相吻合”(10)。
在佛教兴盛的同时,中国的“宋学”也传入了日本。而无论中日,关于宋学的兴起,在思想文化史上都标志着一个全新阶段的开始。它是通常认为的儒学内部与汉学并立的另一大主要学术型态。
日本儒学的产生和发展,脱胎于中国儒学。在中国,儒家文化创生于先秦时期的孔孟荀等先贤,到汉武帝时,被确立为官方思想。在董仲舒等经今文学家的倡导下,“天人感应”思想风行,皇权逐渐被神化,孔子地位也被极大抬高。在此情形下,儒学走上繁琐的经传注解式道路。历经两汉繁盛,“汉学”模式的儒学衰落,日益无法满足人们的思想需要,予魏晋玄学和隋唐佛学以相继盛行之机。学者们习于崇名尚无、谈空说有,儒学却因自身理论在形上学方面的欠缺,数百年中无法与佛道争衡。这种状况,大大刺激了一大批儒者,他们目之为奇耻大辱,开始努力构建儒家的心性理气之学,宋学于此而起。诚如张君劢先生所论:“新儒家(宋学)思想体系是受佛家影响而建立的”(11),这一新儒学的发生和完成是在“辟佛”的旗号下对佛道借鉴吸收的结果。从中唐韩愈萌芽,到北宋仁宗时,先后涌现出了数目众多的儒生和士大夫,致力于排斥佛老、重夺阵地的活动。仁宗以来,儒学开始全面呈现全新气象。到神宗时,新蜀洛关朔等各家之学先后兴起。这一“北宋儒学复兴运动”发展至南宋,孕育出集成的朱陆二大家。程氏洛学的嫡传朱熹,广泛吸收关学、濂学等初期宋学各家思想,将洛学余绪推向大成。而陆九渊则以心学同朱子抗衡。这一阶段的宋学,基本实现完成,趋向于统一。因此,其后理学逐渐成为了宋学中的主导力量。南宋后期,程朱理学一系终被官方定为正统直至清末。儒学自身也实现了击败佛道、重夺主流思想地位的历史过程。
考察上述宋明理学的成功过程,可知其主因在于儒家受佛道刺激,转从自身开掘出“性理之学”,为儒家传统伦理道理提供了坚实的形上学依据。但同时相对于汉学,宋学也有易流于空疏的弊病。
而在日本,舜水东渡之前,宋学的传播主要以朱子的理学为主。朱子学传入后,经过一定阶段的演变,由于中日社会基础等各诸方面差异,其弊端即空疏学风的严重程度甚至超过中国。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在于:在日朱子学的传播者以僧人居多。据研究,南宋时由日至宋的僧人有110人,同时从宋到日本的中国僧人约有10人(12)。故此僧人们的朱子学研究和传播往往具有很深的禅学背景,从而大大深化了朱子学不切实用、流于空谈玄想的状况。
此期的日本文化,正是在这种空疏学风主导下发展的。到德川幕府时,佛教思想和禅化朱子学盛行的状况,早已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儒学自身也出现独立发展的强烈需求。朱舜水的到来,为日本文化和社会所急需的这一转变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三、对日本文化的深刻影响
朱舜水对日本历史的影响,对日本文化的发展,可从多方面考察。其思想的总体特点在注重“实学”。因为这正是对治前文所述日本社会空疏风气的最有力武器。
当朱舜水到日本后,面对的是“日本遍地皆佛……嘘佛之气,足以飘我;濡佛之沫,足以溺我”(13)的状况。于是他扛起儒家大旗,积极反佛排佛。受他影响,德川时期出现了伊藤仁斋和伊藤东涯等等一批反佛思想家,并最终导致明治维新时期的废佛行动。
朱舜水的“实学”思想,与明末清初的中国社会学术风气密切相关。明朝中期,王阳明“心学”理论的完成使得宋学这一儒学型态达到了全盛阶段,这一思潮风行全国。阳明之后,由于王学本身内在分异及其传播范围的广大,扩散为七派,以泰州学派影响尤大,其末流更流于“狂禅”,出现了李贽这样严重离经叛道的异端学者。受王学的这种影响,晚明中国的空疏学风极为严重。受此激发,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方以智和朱舜水这样提倡实学、反对空疏的五大思想家崛起。他们提倡经世致用思想,掀起“实学”思潮,于时人、后人均产生了巨大影响。舜水东渡后,继续在日本“竭力宣扬治学为国计民生”(14)的“实学”思想。可以说,正是在他的影响下,日本新儒学才得以真正形成。
在日本,朱舜水培养了大量人才。日本朱子学的主要代表安东省庵和贝原益轩都是他的学生。在舜水教导下,他们将中国朱子学加以改造,将其发展为更加注重实践的学问。由此造就出新井白石等经世家。
不仅如此,即使作为朱子学的反对派别,日本古学派中最卓越的三位代表:山鹿素行、荻生徂徕和伊藤仁斋也深受朱舜水影响。此外,德川中期兴起的日本阳明学那种“苦干实行、事上磨炼、执著实践、有信必行的品格”(15)也很难说与朱舜水的务实学风无关。事实上,德川时期的儒学全盛局面,与他的影响实在是难以割离的。
除此以外,朱舜水还是明治维新思想的奠定者和先驱者。他称得上是日本水户学派的开山鼻祖(16)。在德川末期,水户学派发动了倒幕维新运动。而这一学派的创始人德川光国正是舜水的学生。水户学派以史学名世,其兴盛正在于舜水将中国的浙东史学学风传予了光国。光国编纂《大日本史》,正是仿照中国《通鉴纲目》的体例,其后这部正史逐渐成为了日本人的精神指导,其中的忠君爱国和尊王抑藩思想最终演变为德川末期的王政复古和倒幕维新思潮。
同时,朱舜水对日本人的社会生活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今天已成为日本代表性料理的拉面和饺子,就是他带去的。据日本人安积觉所作朱舜水碑文,“朱氏凡古今礼仪大典,皆能讲究,至其精详。至于宫室器用之制,农圃播植之业,靡不通晓。”(17)。在《清史稿》中的记述更是精细:“之瑜为日人作《学宫图说》,商榷古今,剖微索隐,使梓人依其图,而以木模焉……而殿堂结构之法,梓人所不能通晓者,亲指授之……又造古祭器。”(18)这其中,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他“向日本传播古今礼仪大典和宫室器用之制方面”(19)
四、余论
如上所述,朱舜水在明亡后四处奔走,赴日乞师抗清,后不得已留日讲学二十余年,始终保持令人感佩至深的崇高民族气节,以其伟大的儒家人格力量深深感化日人,延续中华文化命脉于异邦,为日本儒学文化和社会进步做出极为重要的贡献。他的“实学”思想,改变了日本禅宗和禅化朱子学影响下的空疏学风、世风。他培养了大批人才,开启德川一代儒学全盛局面,并最终使日本发展为一个儒教国家。同时他也是明治维新思想的先驱者。对日本文化产生了长期、深远的影响,堪称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又一位鉴真和尚(20)。
可以说,朱舜水在一定程度上以中国文化精神改铸了日本,以其堪称一代大儒的伟大力量身体力行地向日人呈现了中国文化的伟大与殊胜,他的教化,对日人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他将中国文化的影响力进一步充分扩散到了日本。经由这一事例,我们可得以对历史上中国文化在周边国家影响力的扩散获得新的认识。
参考文献:
[1][明]朱舜水著、朱谦之整理:《朱舜水集》[M],中华书局,1981年。
[2]赵尔巽等:《清史稿》[M],中华书局,1977年。
[3]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4]梁启超:《近三百年来学术史》[M],东方出版社,2004年。
[5]张君劢:《新儒家思想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6]陈来:《宋明理学》[M],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
[7][日]中江兆民:《一年有半》[M],商务印书馆,1979年。
[8][日]木宫泰彦:《日中文化交流史》[M],商务印书馆,1980年。
[9][日]町田三郎、潘富恩主编:《朱舜水与日本文化》[M],人民出版社,2003年。
[10]李甦平:《转机与革新—中国畸儒朱之瑜》[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
[11]林和生:《近世向日本传播儒学的第一人:朱舜水》[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7卷第1期,2010年。
[12]南坡、纪佳彤:《朱舜水又一位鉴真和尚》[J],《东方养生》,2010年第10期。
[13]林敏洁:《论朱舜水对日本社会及文化的影响》[J],《中国典籍与文化》,2010年第4期。
注释:
(1)[日]中江兆民:《一年有半》,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15页。
(2)梁启超:《朱舜水先生年谱》,《朱舜水集》(朱谦之整理),中华书局,1981年,第644页。
(3)据朱一行:《朱舜水的一生》((台湾)世界书局,1982年)所载:“今已将舜水为号。舜水者,蔽邑之水名,古来大名公,多有此等,如瞿昆湖、冯巨区、王阳明皆本乡山水也”。转引自:林和生《近世向日本传播儒学的第一人:朱舜水》,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7卷第1期,2010年,第121页。
(4)赵尔巽等:《清史稿》卷500《朱之瑜传》,中华书局,1977年,第13837页。
(5)吴晓明:《在朱舜水诞辰400周年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朱舜水与日本文化》(町田三郎、潘富恩主编),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页。
(6)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东方出版社,2004年,第94页。
(7)南坡,纪佳彤:《朱舜水:又一位鉴真和尚》,《东方养生》,2010年第10期,第49页。
(8)同上,第49页。
(9)李甦平:《转机与革新——中国畸儒朱之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7页。
(10)同上书,第7页。
(11)张君劢:《新儒家思想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6页。
(12)[日]木宫泰彦:《日中文化交流史》,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306-334页。
(13)[明]朱舜水:《答奥村庸礼书十二首·三》,《朱舜水集》卷8,中华书局,1981年,第268页。
(14)李甦平:《转机与革新——中国畸儒朱之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12页。
(15)同上书,第13页。
(16)同上书,第14页。
(17)[明]朱舜水:《明故征君文恭先生碑阴》,《朱舜水集》,附录1,中华书局,1981年,第631页。
(18)赵尔巽等:《清史稿》卷500《朱之瑜传》,中华书局,1977年,第13837-13838页。
(19)林敏洁:《论朱舜水对日本社会及文化的影响》,《中国典籍与文化》,2010年第4期,第126页。
(20)南坡,纪佳彤:《朱舜水:又一位鉴真和尚》,《东方养生》,2010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