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璐
摘 要:新媒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丰富的教育资源、广阔的教育空间、多维的教育效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生机。同时,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新的挑战。文章主要探讨了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从提升媒介素养、创新教育路径、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4)12-0087-02
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新媒体的兴起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垄断”地位,用户不仅能够及时、迅速地获得海量信息,还能够自由发布信息并实现即时互动。因此用户不再只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成了信息的传播者和发布者。大学生早已成为新媒体的主要用户群,他们是微博、微信及各类社交网站的活跃用户。新媒体带来的诸多变化,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出现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一、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机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旨在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服务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新媒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载体与平台,也带来了新的活力与生机。
(一)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教育资源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源主要依靠教育主体,而新媒体丰富多样的信息、迅捷及时的传播速率以及即时互动的交互性,为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取之不竭的资源,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时事热点唾手可得。通过新媒体,我们可以迅速知晓国内外的时事新闻、社会热点以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等。这些不断更新、充实的信息及时补充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此外,与大学生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类新鲜有趣的信息,包括历史、法律、文体等,其知识性、接近性、趣味性吸引着大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接受新媒体的教育。
(二)创造了更为广阔的教育时空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课堂教育为主,以谈心、座谈、社会实践等方式为辅,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新媒体的特征之一即具有实时交互性,借助QQ、微信、微博、社交网络等平台,高校思政工作者可实现与学生的实时互动。一方面,新媒体摆脱了时空束缚,时间、地点等因素不再成为限制条件,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做到随时随地开展;另一方面,高校思政工作者通过对各类新媒体平台的观察与关注,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生活、心理等方面的动态和变化,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范围进一步扩大。新媒体还打破了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屏障,帮助思想政治教育进入更广阔的天地,学校、学生、社会、家庭之间联结得更为紧密,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也得以凝聚和加强。
(三)强化了更为多维的教育效果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容易给学生造成说教味重、贴近性差、形式枯燥等刻板印象,新媒体的介入给这一情况带来了实质性的转变。借助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不再是面对面的口头教育,而是建立了更为多维的感官系统,可利用文字、图片、视频等素材,与传统方式进行互补,多重的感官刺激相较于传统的单一刺激,更容易被接受和认可,也更具接近性、生动性和人情味。此外,新媒体具有的虚拟性、隐匿性特点,帮助师生在交流中跳脱传统角色束缚,拉近距离。在虚拟环境下,学生更易于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和想法,极大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和效果。
二、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战
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诸多积极效应的同时,新媒体也如同一柄双刃剑,它带来的困难与挑战也使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阻碍重重。
(一)新媒体时代对学生的媒介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
1992年,美国媒介素养中研究心指出,“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面对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理性的回应能力。”我们可以将媒介素养理解为大众认知和解析媒体的一种能力。新媒体时代如洪水猛兽般袭来的各类信息,无疑对学生的认知、理解、鉴别能力提出了挑战。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在提供大量信息资源的同时,也充斥着虚假、低俗、暴力、色情的内容,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着不良影响。这一现实也必然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困难。同时,大学生作为新媒体的主要使用者,也是各类信息的传播者和发布者,他们的知识水平、鉴赏能力也影响着发布传播的内容,存在着一定道德和法律的风险。
(二)网络成瘾问题凸显
大学生整体仍处于未完全成熟、自我管理能力较低的阶段,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据有关媒体调查显示,90%的学生在上课期间使用手机,“低头族”已成为普遍现象。在长期接触新媒体的过程中,手机依赖症、网络成瘾等现象已成为危及大学生成长的顽疾。网络成瘾的问题学生也成为高校思政工作者重点关注、关心的对象。他们轻则影响正常学习、生活作息,影响身心健康,重则直接导致学业荒废,中途休学或退学。在日常教学中,“手机族”、“低头族”的大量存在严重影响着正常的教学秩序,大学生对于新媒体的搜索依赖也影响着其学习创造力和创新思维的形成,从而影响着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新的交往方式造成人际交往能力的退化
新媒体改变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方式,大学生更喜欢并习惯于用QQ、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平台进行日常交流。这些通信方式极大便利了日常通信,但也需要用户在网络空间花费大量时间,长期如此易造成学生以虚拟交往方式代替正常人际交往的现象。对虚拟世界的过度关注和投入,使学生易忽略现实世界的真实生活。在虚拟世界中,所有人都变成了一串符号,姓名、性别、年龄都可以随意更改,其真实性无法得到保证,虚拟交往的信任危机也可能延续到现实世界,继而影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交往。长此以往,造成了他们在现实世界中人际交往能力的退化,致使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冷漠,甚至引发强烈的孤独感和心理危机。endprint
三、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新媒体所带来的改变已成为不可逆转的现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与时俱进、加强学习,抓住机遇面对应时而生的挑战。
(一)加强媒介素养教育
新媒体时代,提升媒介素养不只是专业媒体工作者的要务,也成了大学生的必然需求。大学生群体不仅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是信息的传播者。《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中指出,大学要“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因此,加强媒介素养教育不仅要传授与媒体相关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批判精神。培养学生的媒介批评意识与能力是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唯有如此,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轰炸时,才能鉴别真伪、深入思考,从而得出更为理性的观点。在当前高校,通过开设媒介素养教育相关的选修课程或通修课程可切实帮助大学生了解、学习相关知识,教授内容可包括与媒介相关的基础知识,与新闻出版、互联网使用等相关的法律法规与道德教育。
(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在教学内容、思想政治网站建设、新媒体运用、网络舆情监控等多方面努力创新,进一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一是要重视建设主阵地。不论是思政教学还是主题网站建设,均不能沿用陈旧的教材及传统说教的方式,在选取素材时应充分考虑“90后”的个性特点和兴趣喜好,多选取接地气、有人情味的人物典型,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融入与大学生紧密贴近的日常生活中去,用新鲜、感人、充满正能量的事例去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二是大胆使用各类新媒体工具。通过QQ、微信、微博、飞信等新媒体工具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解读他们的内心和情绪,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困难和心理隐患,真正以朋友的身份帮助其走出困境。另外,应正面回应学生对各类社会事件、校园生活的负面看法,用接近其心理情绪的方式及时给予其正确的疏导。三是有技巧地进行网络舆情监控。在培养值得信赖的学生干部群体的同时,更要快速、及时、高效地利用新媒体加以监控和预防,时时关注微博、微信、贴吧等平台,并采取适当的引导干预措施,提升工作的前瞻性和预警性。
(三)打造专家型队伍
辅导员、班主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力量,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辅导员及班主任必须以开放积极的心态面对新媒体带来的变化。与此同时,也需自觉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与职业能力,通过自我学习、参加培训及交流考察等方式,及时了解国内外学生教育管理的相关知识和实践尝试,并主动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日常的教育管理之中,帮助学生正确看待社会问题,提升教育管理的水平与内涵。通过手机、飞信、QQ等工具建立学生数据库,尤其是对于新出现的社交工具及网络平台,保持跟进学习的状态,了解并学会使用这些工具,关注学生动态,了解学生心理。高校思政工作者不仅要成为学生的朋友,也要成为引领学生发展的导师,更要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专家。新媒体不仅是关注了解学生的载体,更应成为辅导员、班主任教育、管理、引导学生的新工具和新阵地。
参考文献:
[1]姜恩来.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高校
理论战线,2009,(6).
[2]王焕成.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趋
势[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0,(8).
[3]曹顺霞,田杨群.新形势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
难点[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5).
[4]季海菊.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20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