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建光+李佑任
据俄罗斯《导报》2014年10月3日报道,美国国务院公布了最新的俄罗斯战略武器数量信息,截至今年9月1日,俄罗斯拥有核弹头载具911件,仅比美国少一件;俄可供实战的核弹头为1643枚,反超美国一枚。近年来,俄罗斯着重发展自身战略核打击力量。新型“白杨—M”级、“亚尔斯”级、“布拉瓦”级洲际导弹、KH-555和KH-101级巡航导弹陆续入役。它们都具有射程远、突防能力强的优点。
核武优先,对抗强敌
当今俄罗斯的综合国力远逊于前苏联,而其周边军事安全环境却日趋复杂。在此情形下,俄高层越来越倚重战略核力量这把“撒手锏”。俄历任高层对核力量的发展都极为重视,而现任总统普京对其更为青睐。2004年11月,普京在俄国防部年终总结大会上明确指出:“我们要继续加强武装力量建设,尤其要加强作为武装力量重要组成部分的核威慑力量建设。”不到一年,“白杨—M”洲际弹道导弹便列装俄军,震惊西方。2012年,普京再次成功当选俄罗斯总统后,火速签署13项总统令,其中排在所有军事发展项目第一位的就是优先发展核威慑力。普京洞悉,面对美国及北约咄咄逼人的东扩态势,俄罗斯周边形势日益严峻,处境艰难,唯有核弹头或可依赖,使西方势力心存忌惮,不敢轻举妄动。如此,勉强可以保证俄罗斯的国家安全及发展。这正是俄罗斯核力量的作用与价值之所在。
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正是因为俄罗斯强大核威慑力量的存在,北约才不敢在2008年格鲁吉亚危机和2014年乌克兰危机中直接出兵与俄对抗,从而使俄军在军事行动中占据上风,维护甚至扩大了俄罗斯的国家权益。由此可见,海陆空三位一体的核力量是俄捍卫国家利益的坚强盾牌,能够保证其势力范围不被侵蚀,地缘政治空间不被封堵,在某种程度上成功抵御美国及北约的扩张势头。从这个角度来说,俄罗斯选择“押宝”核武器,虽是无奈之举,却也是明智而理性的选择。
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俄罗斯不断加大对核武力量的投入。2013年10月,俄政府向国家杜马提交的预算显示,到2016年,俄罗斯用于核武研发的经费开支将达到14亿美元,同比2013年上涨50%。2014年9月21日,俄副总理德米特里·罗戈津表示,俄罗斯正以超前的速度形成战略核力量技术基础,未来将100%更新俄罗斯战略核力量。重建项目包括即将开工兴建的三艘“北风之神”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第五代战略轰炸机及新式洲际弹道导弹等。如此巨大的投入,俄罗斯的战略核力量方可与美国比肩,甚至有史以来,反超美国一枚。
激烈对抗,屡占下风
1949年8月,苏联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成功宣告了美国核垄断的终结。之后,又于1953年成功爆炸了氢弹。至此,美国不得不承认,美苏双方真正意义上的核对抗已经形成。斯大林去世后,主张“火箭制胜论”的赫鲁晓夫上台。在他的主持下,苏联的核力量有了质的飞跃,特别是SS-7洲际导弹和世界上最大氢弹“大伊万”的出现,一度让美国陷入“核力量被苏联赶超”的恐慌之中。苏联核力量的增长让美国备感压力,并刺激了美国核武库的迅速扩充。1957年美国的库存核弹头仅有5000枚,到1960年猛增到16000枚,对此,苏联望尘莫及。随着1962年苏联撤出在古巴部署的中程导弹,赫鲁晓夫持续六年的“导弹牛皮”也到此吹破。古巴导弹危机的结果深深地刺激了苏联高层,由此掀起了一场核弹头生产“大跃进”。在这一时期,苏联核弹头数量以年均增长22.5%的势头快速发展。而1965年后,受越战影响,美国的核力量放慢了发展速度,到1968年苏联已扭转与美国核弹头总数对比的不利局面,实现与美国战略核力量对比的均势。
不过,随着法国、中国开始试验并拥有核武器,美苏双方终于找到了共同利益——维护核垄断地位。况且双方都掌握了足以毁灭对方的核武器后,核战中的胜利者不复存在。因此,缓和对抗关系,裁减核武器数量,成为了双方关注的焦点。从1969年11月开始,经过30个月的讨价还价,双方终于拟定《美苏关于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和《美苏关于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的某些临时协定》,并在1972年签署了两项协议,1979年6月又签署了《美苏关于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尽管如此,双方在核裁军上缺乏互信,导致核武器数量依旧庞大。到1984年底,美国拥有战略核弹头9665枚,苏联为8880枚,而在核技术上两国更是取得了突破创新。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在“新思维”的引导下,苏联走上了“防御立国”之路,核力量也是大幅削减。不久,苏联解体,美苏核对抗不复存在。
苏联解体后,其庞大的常规武装力量不复存在。尤其在欧洲方向,曾经不可一世的装甲洪流烟消云散,导致北约由守转攻,实施东进战略。形势如此凶险,“押宝”核武器成为俄罗斯的无奈选择。为保持在核领域对美国的低水平“非对称优势”,历届俄军高层均把发展战略核打击力量置于军队建设的首位。这一政策取向始于1997年,时任俄罗斯战略火箭军总司令谢尔盖耶夫元帅升任国防部长。上任伊始他就指出:“在常规军事力量不断削减的情况下,俄罗斯实际上已经将核武器视为唯一能够有效遏制北约威胁的军事手段。”从此在俄罗斯,其他国防建设让位于战略核力量发展已成为常态。
弱势依旧,障碍重重
尽管俄首次在运载工具和已部署核弹头数量上与美国旗鼓相当,但考察其质量,美国依然更胜一筹。
俄虽然拥有完善的三位一体核打击能力,但其战略核力量的主力依旧是以陆射方式攻击敌方各种战略目标的远程弹道导弹构成的陆基战略核力量。在信息化作战条件下,美国的侦察卫星能够侦测到大陆的任何一个角落。因此,陆基战略核力量机动性好、隐蔽性强的优势正逐渐丧失。同时,俄罗斯的海基和空基战略核力量则较为羸弱。到2014年,俄拥有16艘弹道导弹核潜艇,其中四艘处于封存状态,除了两艘刚刚服役的“北风之神”级性能出众,其余皆为服役25年以上的老艇,艇况堪忧。至于空基战略核力量则更加不堪,图-22M3、图-95H、图-160这“老三届”的组合已经30年未曾改变,新一代远程战略轰炸机的入役更是遥遥无期。
美国则不同。由于早就认识到陆基洲际弹道导弹的脆弱性,美国已于上世纪90年代停止研发此类导弹,随后又将“和平保卫者”陆基洲际弹道导弹全部退役,转而把核威慑力量发展重心投入到海基战略核力量上。目前,美国海军已经拥有14艘“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经过延寿计划至少将服役到2027年。其装备的“三叉戟-D5”洲际弹道导弹,在技术成熟度、打击精确度、装载核弹头数量及投射重量上,均远胜于俄罗斯的“布拉瓦”级。对比美俄核力量,美国仍将处于优势地位。
不可否认,“世界无核化”是众望所归,核武器对国际政治和战争走势的影响力日益呈现下降趋势,特别是美国奥巴马政府对无核化的主动倡议,使得俄罗斯在这一问题上再次陷入被动。但是,乌克兰危机以来,面对西方新一轮制裁,除了核武器,俄罗斯似乎别无选择。但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不会坐视俄罗斯在战略核力量领域做大做强,经济制裁不断升级,军事围堵密不透风,使俄罗斯战略核力量的复兴之路坎坷艰难。国内来看,雄心勃勃的装备更新计划耗资巨大,经费能否按时到位尚存疑问。另外,在建造新式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同时,继续发展升级日显脆弱的公路机动洲际导弹,遭到许多专家的批评。内忧外患,能否冲破这些障碍,将决定俄罗斯战略核力量的发展走向。
(作者为国防科技大学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人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