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巴琼达
自20世纪末期以来,人类社会的发展在政治、经济以及科学技术和信息时代的威胁之下,已经显得步履维艰。随之而起的世界政治格局、经济利益的重新分配、生态平衡的打破以及在消费竞争、物质至上和享乐至上等思想基础之上而引起的道德精神危机,激励着有志之士竭力寻求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探求。其中,教育无疑充当了“先锋”角色,这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学会生存----世界教育的今天和明天》和《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两个报告中得到了充分的说明、而儿童的早期教育是社会培育一代新人的初始阶段,是基础教育之基础,其地位和作用已为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不断揭示和证明。我国的儿童早期教育应该关注儿童发展的哪些方面?应该在儿童教育上做哪些方面的改革?下面本人将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谈谈对现代教育的理解。
一、儿童人格与品德发展比知识灌输,智力发展更为重要
如今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正处于快速转型期,在这一转型过程中由于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人与人先天素质各异、不同职业间的收入差距悬殊等因素,给如今的中国社会带来了许许多多的问题。而在儿童教育方面,对这种社会现实的直接反映就是教育的“功利性”。家长和教师特别注重对儿童进行早期知识的传授和才艺的培训,而严重地轻视了对儿童在道德行为、人际交往、合作共事、社会公德等儿童社会性发展方面的培养和教育,从而影响到儿童心智和心性的和谐发展。
二、了解儿童生活,应对学习的变化,才能发挥幼儿园教育的主导作用
以学校为中心的传递能力受到了家庭教育的挑战。如今儿童的家长都普遍地受过良好的义务教育,其中相当数量的家长还受到过高等教育。他们已经比自己的父辈有了更新的教育子女的意识,条件和能力。他们在儿女出生后,入园前,就开始有意识对子女进行力所能及的教育了。因此,了解当今儿童的社会生活是教育儿童的基础,了解当代儿童的学习的特点是教学的基础,只有了解了当代的儿童才能真正教育好儿童。
三、适应现代教育,巩固幼儿园的主导作用
面对家庭教育和当代大众媒介的迅猛发展给幼儿园教育带来的影响力衰减的问题,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切身体会到责任之重大。下面本人将结合三年来的在幼儿园的工作经历,谈谈对于如何巩固幼儿园教育的主导作用可以采取的一些方法和途径。
(一)积极创设安全、温馨、快乐的幼儿心理环境
1.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养态度。尊重、鼓励幼儿,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良好师幼关系的构建有利于幼儿的性格品质培育、心理健康维护、心理动力激发以及行为表现的引导,有利于防治心理问题及行为问题。实践证明,幼儿不喜欢“权威----服从”型的师幼关系,喜欢游戏伙伴型的师幼关系。教师应首先改变“高高在上”的教育观念和行为,“蹲”下来与幼儿沟通,克服他们怕羞、胆怯等心理障碍,主动鼓励和支持幼儿交往。
2.引导幼儿客观评价,创建和谐集体氛围,帮助幼儿建立良好同伴关系。幼儿园是幼儿最初接触的集体活动场所。幼儿在幼儿园活动过程中。逐渐建立和发展了一种与同龄人的直接交往关系,即同伴关系。同伴关系不良是儿童成长和发展中的一个危险因素。具体来说:
①不受欢迎(特别是遭到同伴的拒绝)是一个压力源,会导致儿童的焦虑和心理不健康;
②交不到朋友就意味着得不到社会和情感支持。而得到社会和情感支持对一个人的精神康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③来自同伴的拒绝可能导致儿童自尊个自我效能的降低,实践发现,同伴关系不良的儿童往往会表现出许多破坏行为、攻击性和敌意、不合作,或态度冷漠、行为退缩等不良的问题行为。
(二)以丰富活动为载体,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1.在幼儿日常生活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利用游戏训练法,提高幼儿能力。通过表演游戏,培养幼儿交往、表现及参与能力。结合集体教学,经常让幼儿扮演故事中的角色,模仿故事中的对白,学习表现故事情节,培养幼儿表现及参与能力,以激发幼儿表演愿望和自信心。2.扩大幼儿交往空间,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利用社会资源,拓展教育空间。让幼儿走向社会,学会与陌生人交往,学会适应、自律、树立勇敢、自信和独立的精神。因地制宜,利用幼儿园周围环境,开展“游玩动物园”、“亲子活动”等活动。
(三)家园同步,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连续过程,也是幼儿园、家庭、社会共同的课程。幼儿心理问题的形成与父母的教育观念和言行有较大关系。因此,教师与家长要经常沟通、交流,以各种形式向家长宣传幼教知识,让家长明确各阶段教育的重要内容和要求,及时反映幼儿在园表现。通过家长会、家访、家长开放日等多种形式,让教师走进幼儿的家庭生活,让家长参与幼儿的集体活动。
保持幼儿园教育在儿童成长中应有的主导作用,幼儿园教育就必须从内容、形式到教育者的知识结构、教学技巧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调整和创新。在了解当今家庭教育、大众传媒对儿童影响的基础上。统整教育信息、手段与功能,探索一条儿童早期教育的新路。
(作者单位:西藏日喀则地区江孜县幼儿园)
(作者编校:杨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