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书法临帖

2014-12-11 21:37李秋丽
参花(上) 2014年4期
关键词:笔意书谱临帖

◎李秋丽

“临帖”是学习古人碑帖的方法。南宋的书法家姜夔《绪书谱》说:“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摹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临书易进,摹书易忘。”所谓得古人“位置”即为字的结构,对掌握结字来说,摹帖极为有益,但要想得“古人笔意”,“不惟知其然,尤须知其所以然”,那么就应着重于临帖。

书法的摹帖方法,主要有三种方法:

第一种称双钩法,用能透出字型的较薄的纸蒙在帖字上,而后再用细线条勾成空心字,再按照笔画顺序,用墨将空心字填实。

第二种称为单钩法,用略透明而薄的纸蒙在帖字上,用略细的线条,沿字的点画中心线而勾出,勾完毕后,然后再用毛笔醮墨,沿着细线,将帖字原来的笔画的运笔轨迹写出,所以单钩填墨采用的是先勾骨架后补血肉的方法。

第三种为仿影法,用字作底,上面覆上不渗水的略厚一点的透明纸,蒙好后,练字者在帖上直接行笔书写即可。

摹帖的时候要以字形似为主,以神似为辅。摹是学习书法的初阶,一旦有基础后,则可以临为主。临帖要求不仅做到形似,更要做到神似。孙过庭在《书谱》中提出“拟之者贵似”,便是此意。又何以求神呢?所以我们要求临帖要像帖上的字,如果不像,便要仔细考虑,是否在用笔、结字上是否欠缺或干脆没有体会到帖上的笔意,一定要深加细察,并要反复临写。临到一定程度,要按更高的要求来规范自己,那么就要求神似,神似难于形似。

临帖分为三种方式,即:对临、背临和空临。

对临,顾名思义,即:对照仿写,将字帖放在桌上,学书者要照着帖上的字一笔一画地来仿写。初学者,可用带有“九宫格”、“田字格”或“米字格”的宣纸来帮助自己掌握字的结体部位,以后可用“口字格”或逐渐地用无格纸进行对临。开始临时一定要慢些,仔细体会,当写熟了,笔法掌握牢固了,这样自然会快。要仔细体会每一笔的写法,并要细察每一笔的起、行和收笔及始转等细微处,进而体察字的结体特点。还要善于把握字特征。临帖时不要看一眼写一笔,这样会支离破碎,脱离了帖的原貌。

背临,又叫默临,是指不看字帖,凭记忆对帖的体会而临写。背临一定要在读帖和对临帖后而达到一定程度之时,对帖字笔画及结构的体会形成了清晰的意象后,方可进行。这是使临帖的高级阶段,是对帖字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掌握的重要方法。

空临,是指脱离笔与墨等书写用具,凭着对帖字的理解与记忆,用手指在手掌上、地上、桌上、书上甚至被席上,对空比划。不少古代书家随时随地用这种方法进行摹拟性练习。如魏钟繇用手指画被,日久画破了被子;南齐刘伯珍以钉画地学书;虞世南在被中画腹学书。这种临习方法对熟练字形结构,巩固记忆是大有裨益的。

临摹碑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正如王羲之在《笔势论》中所说:“始书之时,不可尽其形势,一遍正脚手;二遍少得形势;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润;五遍兼加抽拔,如其生涩,不可便休,两行三行,创临惟须滑健,不得计其遍数也。”

临摹碑帖只是掌握书法艺术技巧和手段,而不是目的。不仅要能“入帖”,而且还要“出帖”。入是为了出。近代著名书法家沈尹默先生说过这样的话:写字不是临帖,然不从临帖入手,又不知写字之道。临帖的意义,正和读书一样,从书中汲取到前人为学的经验。临帖可以从帖中汲取前人写字的经验,便于入门,踏稳脚步;学书之初,不得不师古。然此乃手段而非目的,不是说一辈子学古人,专在古人脚下讨生活,那叫做“奴书”。这段话再清楚不过地说明了“入帖”和“出帖”,继承和创新的辩证关系。入帖的目的还在于出帖。出帖就是要创新。出帖是临摹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是一个“由博返约”的过程,也是一个“提炼”、“洗筛”和“融会贯通”的过程,就像蜜蜂采百花之粉,酿出来的是自己需要的蜜,如离开了创新,就失去了书法艺术的生命力。

猜你喜欢
笔意书谱临帖
艺术档案
——书法家郑和新墨海游龙笔意键
欧来荣——“拟宋人笔意”作品四例
临帖孙过庭《书谱》
临帖孙过庭《书谱》
浅谈我对硬笔书法临帖与出帖的理解
临帖创作解说词
《书谱》(十五)
我的临帖总结
《书谱》(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