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思睿
唱一曲红楼
——《红楼梦》读后感
◎彭思睿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首,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这部小说的原作者是曹雪芹,写于清朝时期,结合中国的传统封建社会的文化、制度,对社会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许多研究这部作品的学者有着不同的见解和看法,形成了现在的“红学”。
红楼梦 传统文化
《红楼梦》借荣国府的日常生活,以宝玉、宝钗、黛玉三人的爱情故事作为主线,讲述了金陵四大家族衰亡的故事,展现了封建家族必将走向灭亡的结局。文章的感情基调较为凄凉,有着较高的文化底蕴。文章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结构自然而完整,语言艺术高超,是一部经典的著作。
曹公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千百年来被人们争论着,研究着,不同的人看了之后有着不同的见解,每次阅读都会有新的理解。在我的理解中,一部红楼讲尽“人生”二字,参透整个人生变化。这不单单是一部爱情小说,似乎是当时的一部百科全书。作者写这部作品耗费数十年光阴,整部书中对于建筑、医药、花草、诗词、烹调等等各个方面均有研究介绍。这部作品可以作为研究清朝文化的巨作,它涵盖了生活的各个方面,引得许多学者对它仔细研究。书中体现了各种人情冷暖,看遍人情世故和官场是非,值得我们一读再读,深深研究。这部作品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提升自身的知识涵养。纵观国内外流传甚广的作品大多是悲剧结尾,《红楼梦》这部巨作也是以悲剧结尾的故事。这部小说中处处体现着生活的情景,让我们感受梦境又感受现实,给予我们美丽,又深深地伤害了我们。
大观园就是一个小型的社会,府中人的奢侈,贾府的由盛到衰,恰恰印证了成由勤俭败由奢。宁荣两府的人,都等着皇粮的发放,每个人都奢侈至极,府中丫鬟都是普通百姓不能达到的标准。每个人的衣服配饰都是奢华至极,府中人尽是奢侈,其中有两个事例最为明显。首先,宁府秦氏办丧时,贾氏家族全员出动,全体佣人动员,甚至是停灵七七四十九天;其次,荣国府迎贾元春省亲时,造了豪华的大观园,元妃甚至说此皆过分至极。贾府中,大兴土木工程,吃喝玩乐全无节制,最后败落的时候,贾政才明白需要节俭行事,但是为时已晚。
红楼中满纸尽是人生事,处处体现人情冷暖。宝玉说自己最不喜欢的对子就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里却尽是人生。小说中提到了大人物与朝廷和官员的交际,家族和睦纷争的情况,底层人民则是趋炎附势,努力向上,这里面全是世俗人情。宝玉应该是我们大多人年少时的模样,衣食无忧、叛逆、抗拒,在成长的过程中却发现,这些东西全是我们不能抵抗的人生。看完红楼,看到他们的人生经历,又想到自己的叛逆时光,总是觉得人生的凄凉,自己的某些幼稚执拗。也许,在这书中我读懂了别人的心酸,读懂了自己的悲凉。但是,读罢,自己也是更加努力,更加上进,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机会改变这一切。
《红楼梦》里充满了悲剧的爱情故事。林黛玉是一个特立独行、叛逆、孤僻、卓尔不凡的人。正是这样一个性格造就了她孤独的命运和悲剧的结局。宝黛二人正是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他们向往自由,封建社会要求追名逐利。在这样的封建礼教的破坏下,他们付出了血的代价。他们的悲剧爱情是黛玉那清高的,无法融入社会的悲剧性格和命运的写照。
宝钗从小锦衣玉食,接受了最正统的封建主义教育,有着古代女子的美德。她的行为举止从来没有超出封建礼教的束缚。她正是这封建社会中的可悲的人,受到别人的支配,被教育左右着自己的想法。她并不清楚自己真正想要追求的是什么,只知道服从孝道,只知道夫妻尊重,一生都在麻木地、循规蹈矩地按照传统活着。宝钗的一生都没有选择的自由,服从于家族的安排,服从于封建礼教。她也向往美好的生活,在母亲将她嫁给已经呆傻的宝玉时,她没有反抗,只是含泪接受了。因为她这一生都在学习要顺从,她只能任由自己的悲剧发生。宝玉出家时,宝钗仍然是过着被束缚的一生。宝钗是那么年轻,命运只能掌握在别人的手中。同样,宝钗成为了封建制度下的又一个牺牲者。
想当初,宁荣两府风光无限,繁华至极,最后白茫茫一场空。府中人曾经穿金戴银,住着豪华的房屋,有着无数仆人,谁会想到最后一无所有呢?他们由盛到衰的过程让人深刻反思。正是因为他们的欲望,他们的贪婪,总是想着不劳而获,总是想要向上攀登,趋炎附势,最后进入了深牢里。府中男女从没权利来掌握自己的幸福,黛玉气质不凡,饱读诗书,最后只能忧郁而死;宝钗稳重、大方,精通诗词歌赋,最后只能孤独终身。这些红楼儿女,散了,去了,最后只能落得一场空。
红楼梦里处处体现着悲剧的情节,家族败落、爱情失败、仕途不顺等等,都是一步步地在走向没落,中国古典小说中少见这种悲剧结尾的故事。《红楼梦》中塑造了完整的悲剧故事情节,塑造了各种悲剧人物形象。各个学者都在研究红楼梦的百科知识,形成了今天的红学研究。这是一部讽刺现实生活的小说,深刻地讽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官场的黑暗以及贵族的奢侈生活。《红楼梦》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小说巨作,是我国历史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作为我国文化的瑰宝,值得我们深刻研究。
(作者单位:长沙市长郡中学)
(责任编辑 冯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