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轶婷
(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
寿诞礼俗文化探微
——以杭州地区为例
陈轶婷
(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
人生的不同阶段值得通过某些特定的仪式来纪念,这些仪式即被称为人生礼仪。祝寿礼仪是一种标记生命历程的人生礼仪,在这个民间礼俗的活动里承载着丰厚广袤的中国传统文化,反映出各地的民俗民风和人们的精神诉求,具有多元的主题意义。本文试图从民俗学角度再现杭州地区的寿庆仪式,探究寿诞礼俗的普世文化内涵。
民俗 寿庆 文化
(一)禁忌习俗
寿诞指五十岁以上的诞生礼。一般来说,五十岁以后进入生命年龄的老年期,只有进入老年期以后的寿辰,才是名正言顺的“做寿”,需要设宴酬神请客。此后每逢十年,子孙都要为之庆贺寿诞,名为“做大寿”。因杭州话发音“十”与“贼”谐音,为避讳而提前一年做寿,俗称“做九头”。[1]除去避讳原因,“十”在我国传统观念中有到头、到顶的意思,“十全为满,满则招损”,意味着寿将做完。此外,“九”与“久”同音,寄寓了生命长久的吉祥意蕴。[2]以上说法反映出一直存在于民间民俗文化中的语言禁忌意识,可追溯到原始巫术思维模式——将语言理解为所表达之意的本身,对语言魔力保有非凡的信仰。祈求吉利话语是人人乐意接受和刻意追求的,凶语厄运是极力避忌防范的,[3]所以这个图吉利的寿庆习俗才会流传至今。
杭州民间认为人的十九岁、三十六岁、六十六岁是人一生中三大难关。杭谚称:“活到六十六,阎王要吃肉。”六十六寿辰前一日,必须由女儿或媳妇、侄女,烧六十八块精猪肉,切成丁块,用酱油蒸熟;待寿辰之日,一块敬天,一块敬地,其余的六十六块敬父或母。现代社会为父母烹饪六十八块肉的意义已不再是传统的迷信思想,更多是表达子女对父母的孝敬与爱护。
(二)仪式流程
杭州民间做寿前夕,寿家预先分发寿帖通知亲友,邀请五族三代亲友皆来庆贺。旧时做寿十分隆重,家中大厅铺设寿堂,寿堂正中悬挂红底金边的 “寿”字,两边高挂寿联;下设香案和寿烛,堆叠寿桃等糕点;香案两边成对摆放松柏盆栽,寓意有福有寿。旧时杭人亦有在天竺、灵隐等寺院里做寿。[1]
寿庆仪式的司仪一般由长子或长女婿担任。开场时司仪欢迎来宾后宣布仪式正式开始,亲友按照辈分亲疏以家庭为单位一一诵读祝寿词向寿星表达祝福。寿词祝寿的形式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宋代尤其兴盛。据统计,两宋寿词共约2554首,占《全宋词》总数的12.13%。[4]民间寿词虽艺术价值有限,但起到烘托喜庆气氛的作用,扩大了词的实用意义。我们可以从杭州祝寿仪式中保留的寿词贺寿环节,推想南宋市民社交礼俗的生活化场景。
(三)寿礼寿食
寿诞送礼视亲疏关系而别,通常女婿向岳父母祝寿送礼最丰。寿礼必须是双数,表示“好事成双”,如一套衣服、两串鞭炮、一双猪腿等等,不仅实用而且富有精神象征。礼品一律选择染红或用红色包装,以示吉庆。寿星收礼一般不可全收,只能收其部分,必须回礼答谢,意为彼此享福。现在亲友向寿星送礼以酒类补药、保健食品和带有地域特色的杭州龙井茶叶为主。寿宴结束后寿星按家庭分发礼包,内含寿桃、长寿面和寿糕等,意在共享天伦之乐。
寿诞礼俗的饮食文化也具有传统文化特色。寿桃是我国寿庆活动中最典型的祝寿物品之一,系面粉裹在豆沙馅外制成的桃形糕点。作为寿诞祥物,寿桃是基于王母娘娘的神仙灵物的文化理解,传达对寿星生命活力的祝福。[5]长寿面亦是祝颂长寿的食物。旧时杭人家中设宴,在别室花厅等处摆设面碟,邀请宾客皆来吃面,名曰“走马面”。面条出锅时不能挑断,越长越好,象征“年有长头,人能长寿”。[6]清代以后杭州民间改良长寿面的口味,常用添加笋片、倒笃菜、瘦肉丝的“片儿川”替代清淡的汤面,在祈盼老人“年寿绵长”的祝愿中增添了地方特色。现在的祝寿食品还包括生日蛋糕,中西文化的交融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和创新性。
(一)复合型人生礼仪
寿庆礼仪作为标记生命历程的特定人生礼仪,有其特定的目的和功能。人生礼仪是巫术和宗教信仰的产物,因而也与巫术与宗教的原理和基础密切相关。凡·遮耐普根据人生礼仪所依据的不同的原理,将人生礼仪分为六种类型。祝寿仪式是一种同时包含四种类型的复合型礼仪:举行寿庆活动祝愿老人长寿安康是通过主动举行或参与某些仪式活动而希望事情能向预定的方向发展的“积极礼仪”;给寿星送寿礼的行为属于建立在接触过的互动关系的“交感礼仪”;向老寿星致贺词的行为属于用语言行为直接作用于对方的“直接礼仪”;寿庆仪式的禁忌习俗属于避讳行为的“消极礼仪”。[7]
(二)寿诞礼仪的功能
人生礼仪是为了标记生命历程中的重要时刻,实现社会中的身份角色转换,过渡人们的心理感受。寿诞礼仪可分解出以下三种功能:
1.标记功能
寿庆仪式的象征意义在于标志生命中漫长而曲折的岁月流逝的痕迹。社会的变迁映射在生命历程中,前辈的生命繁衍成家族血脉的链条,具有历史性意义。另外,寿庆仪式可以让家族成员牢记长辈的生辰,起到定期联络家族感情的作用。
2.社会功能
中国传统的寿庆仪式对于巩固宗法制度、维护家族团结和睦及安定社会秩序有特定的社会功用。寿诞活动其中的流程、习俗等,可以重新强化和整理家族之间的血缘亲属关系和秩序——区别长幼亲疏的等级制度,形成尊敬长者的社会道德观念。现代家庭为老人举行寿庆仪式可彰显优良家风,期盼获得大众认可,继而提高社会地位。
3.心理功能
寿诞礼仪的另一个重要功能在于安抚老人面对无常的生老病死时不安的心理状态,用乐观平和的心态迎接未来的变数。子女在筹办仪式的过程中体会到父母的持家辛劳,借此表达对长辈的养育之恩。
(一)生命意识
祝寿活动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上层统治集团中已经出现,祝寿故事如南极寿星、八仙祝寿、蟠桃赴会等也家喻户晓。在中国人的生命活动中,先辈们把对寿的崇拜和敬仰注入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流传下来,成为一种生命力的象征。[8]珍视生命可谓中国传统的哲学意识,人们在寿庆仪式中感悟生命意义、追思生命之源,珍惜自身宝贵而有限的生命时间,将生命终极关怀转化为现实生活中的感恩父母、善待自身。
(二)孝悌观念
举办寿诞仪式是表达中华民族孝敬美德的方式之一,祝寿活动体现出儒家孝道文化精神。寿庆礼俗所弘扬尊老敬老的伦理意识,拥有“合乎于礼”的外在形式,强化了中国人的家族、宗族观念,具有永恒的宗法性意义。[9]
寿诞礼俗反映了中国人对于生命持久、寿运永继的强烈欲望和迫切心愿,因而扎根在民间各地流传不息。
[1]朱宁虹.中华民俗风情博览(卷一:礼仪生活)[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
[2]静荺.不可不知的民俗禁忌大全[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2.
[3]任骋.中国民间禁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刘尊明.宋代的祝寿风气与寿词创作[J].文史知识,1998(3).
[5]陶思炎.中国祥物[M].北京:东方出版中心,2012.
[6]通庆楼主.中国寿文化中的饮食[J].食品与健康,2010.
[7]王娟.民俗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8]王云庄.中国寿文化[J].寻根,2004.
[9]肖终群.孝道观念在国人生活及民俗中的影响渗透[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