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明清经典小说中的儒释道思想与大学生的哲学思辨形成

2014-12-11 12:20王海萍李景梅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4年6期
关键词:生死观儒家哲学

王海萍 李景梅

(赤峰学院文学院)

论明清经典小说中的儒释道思想与大学生的哲学思辨形成

王海萍 李景梅

(赤峰学院文学院)

明清小说是我国古典小说创作的高峰,这一时期出现了众多颇具艺术高度的经典小说。这一文学现象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其中儒释道思想便是其直接的根基,儒释道不仅在我国文化体系中居于主体和主导地位,至今也深深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尤其具备的哲学思辨光辉,同样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明清小说中的儒释道思想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哲学思辨形成也发挥着重大的影响。

明清小说 儒释道思想 哲学思辨

小说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它生动地反映了特定时代的人们的真实生活、思想观念以及伦理道德等。在明清经典小说中,几乎每部小说都包含着儒释道的思想,由此昭示着当时人们的真实生活、思想观念和伦理道德等方面。正确认识明清小说,对其展开深入的研究,不能不对“儒释道”这一中华文化的精髓有所认识。明清小说重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现实状态,作品展现出了儒释道的哲学思辨智慧。通过探索明清小说的儒释道思想,分析其对大学生哲学思辨的形成,不仅可以增强对作品的理解,更有助于加深对作品的艺术性的领会,更能认识其时代价值。

一、明清小说中的儒释道思想

自隋唐以来,儒道佛三教汇合,相互影响,又相互融合,以儒家为主体的三教合流逐渐形成。经过宋明理学的推进,儒释道的文化精神和社会思想日臻完善,到明清时期实现了三教合一的社会文化体系。明清经典小说不仅汇集着浓厚的儒家文化意蕴,同时又兼备佛道两家的元素。

(一)明清小说的劝善惩恶与因果报应倾向

1.劝善惩恶的情感倾向

由于中国的广博而深厚的道德哲学传统,明清小说在经历过儒家的正统地位的绝对主导的历程下,人们的“善恶因果”观念根深蒂固。在文学创作上,中国传统文学强调“诗言志”和“文以载道”的创作观,所以,中国传统文学尤其是明清小说的社会教化功能是首要的。明清小说呈现出强烈的劝善惩恶与因果报应色彩。冯梦龙在《三言二拍·陈御史巧堪金钗钿》的故事中就描写了金孝母子仗义还财,反而被客商讹诈的事迹,最后县尹却断还了金孝母子银子,而将客商训斥。这反映出作品惩恶扬善的情感倾向。《聊斋志异》中讲述了许多牛鬼蛇神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社会黑暗的鞭挞,同时表现出深刻的对“善”的颂扬。

2.因果报应的思想

相对于惩恶扬善,明清小说的另一个重点表达就是“因果报应”。在佛道“劝善”、“因果”的作用下,《金瓶梅》中,孝哥投生与西门庆转世就被作者描写为吴月娘念经拜佛的一个善果。曹雪芹《红楼梦》中也有关于因果报应的书写,在第十二回中,贾瑞对王熙凤心怀邪念,最终在连续的执迷中重病而死,其“死”这一“果”,即是其“心怀淫欲”的“因”导致的。

(二)明清小说儒释道思想的多视角表达

1.明清小说的儒释道思想创作基础

明清小说遵循着封建传统的伦理道德,在我国封建社会,儒家极力推崇的“孝悌”、“忠恕”等观念几乎是封建社会秩序的精神支柱。在佛家理论中,“孝”也是一个重要伦理支撑,道家的“隐士”理论中“大隐”、“小隐”之说,放弃了道家在形式上的出世态度,形成了以儒家为主、三家合一的伦理体系。《儒林外史》中的虞博士是掌握教化的官员,其礼乐仁政的政治思想,在人格上仍然是儒家占主导,但是并不妨碍他的道家隐逸情愫。《红楼梦》中甄士隐的“内圣”理想追求、仗义疏财、资助贾雨村赶考等都反映了“忠恕作风”、“仁义礼智信”的理想追求。

2.明清小说对儒释道思想呈现的冲突

明清时期,市民阶层的出现,使得“人性”的本质需求开始表现出来,启蒙思想开始冲击儒释道的主体地位。明清小说中,在贵族社会和民间百姓之间都渗透着方方面面的儒释道思想,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当时的社会文化。但是反观小说中的贵族子弟对传统伦理道德的亵渎,整个贵族阶层熏染的不良风气深深体现出对儒释道传统思想的严重冲突。《红楼梦》中,贾雨村之流的伪儒败坏儒家精神,虽终日饱读诗书,满口仁义道德却把儒家经典作为一门仕途的敲门砖。佛家讲究因果,《金瓶梅》中善良的人遭遇不幸,如武大、宋仁、西门大姐等,而坏人如韩道国、苗青、西门庆等人反而没有受到应有的“报应”,有的通过投胎再生而减免了果报。另外作品的“戒淫”主旨与“宣淫”的作品

创作,也体现了作品对佛家的重要冲突。明清小说也有着重要的道家因素,《金瓶梅》中李瓶儿之死就由潘道士言中,体现了浓重的宿命论色彩,但作品也对道士的场景进行了夸张和讽刺。道家无法深入伦理道德同现世和来世的人生评判,道家在《金瓶梅》中虽然闪耀着善恶有报、天堂地狱的戒律,但仍然体现着现世的人性追求。明清小说的儒释道精神和思想被封建末世的道德家所败坏,他们完全为了一己之私而我行我素,甚至谋财害命。明清小说中,有极多的作品体现了对儒释道思想的怀疑与批判,甚至包含着一定程度的否定。

(三)明清小说中生死观的丰富展示

我国传统的儒释道思想中生死观的内涵十分丰富,影响着中国长期的生死信念表达与生死价值的判断和追求,体现着中国文化的特有精神。儒家的“天命论”思想与“天人合一”的关照,把生死问题同宇宙的本真融合,形成了“舍生取义”的生死观。它不讲求来世和求得永生,但是充分追求精神的不朽,是积极的重生轻死的生死观。《醒世恒言·张淑儿巧智脱杨生》对人的死亡仅仅用了一句“其实堪伤”。《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是作者浓笔重写的一个人物,然而在描写其死时,也仅仅用“孔明不答。众将近前视之,已薨矣”做结。

明清小说对死亡的另一层展示是对“死亡的最佳理想”,即长寿、无疾而终;而死亡的最高境界是羽化成仙。我国古代多以“寿终正寝”为福,早在先秦典籍《尚书》中就提出“五福”:寿、富、康宁、修好德、考的终命。《山海经》也有“不死国”等传说,长寿与永生不死一直是中国人追求的习俗。《三国演义》中忠义的关羽之死,使其最终羽化成神。《喻世明言·沈小霞相会出师表》中冯主事大义救沈家,死后为神。这正是长久以来人们追求的死亡的最佳理想。

二、明清小说中的儒释道思想与大学生哲学思辨形成

明清小说中儒释道思想蕴含着中国传统思想的精华与糟粕,儒释道思想经过封建王朝的发展,早已深深渗进每个中国人的骨髓,成为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释道思想洋溢着智慧的火花,内化成中国人对认识世界、认识社会和自我的独特哲学体系,毫无疑问,它对当代大学生的哲学思辨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儒释道思想与大学生世界观的形成

如何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人生不仅是一个哲学的命题,同样也是每个人思考的问题。明清小说儒释道思想集中表现在“因果报应”的观念,讲究“轮回”的佛道两家的观念,给作品呈现了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和宿命论思想,这固然是由于文艺作品的历史性所造成的,不仅显示了作品的局限性,更表达了明清时期传统中国人的普遍道德观念及世界观。当代大学生突破明清小说的认识局限,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摒弃明清小说对世界本原的认识,经过去伪存真、以“扬弃”的科学态度,更加坚定了“世界是物质的”这一科学哲学的命题的深刻认识,完全抛弃了世界是由鬼神主宰的世界观认识。

(二)儒释道思想与大学生辩证思想的形成

明清小说表现出的儒家伦理秩序、“孝悌之道”、“忠恕”思想以及封建秩序体现的“三纲”、“五常”,都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性和历史性。在追求“无为”、“与世无争”的理想人生,追求洒脱人生的境界上,“人世解脱”、“轮回因果”等哲学命题上,将其与现代人认识世界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做观照,大学生不难发现正确认识世界、认识社会需要历史地、具体地加以认识,强化了当代大学生认识世界的正确历史观。明清小说也体现了强烈的辩证法,如《红楼梦》中就有“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还有秦可卿临死说的“水满则溢,月盈则亏”的道理,都体现出强烈的辩证法。哲学在于思辨,当代大学生的哲学思辨形成离不开明清小说中深刻的辩证思想的重要影响。

(三)儒释道思想与大学生人生观的形成

明清小说不仅有儒家的“舍生取义”、“重生轻死”以及佛道的“羽化为仙”等生死观,更体现了浓厚的宿命论思想。大学生处于人生观的形成时期,是人生的重要年龄阶段,在死亡这一观点上,更能正确区分正确的观念与错误的认识。对明清一系列小说的生死展现,使大学生重新认识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所在。正确的人生方向和自我的努力让大学生脱离哲学思辨的层次,从而追求理想人生的脚步,为其人生观及价值观形成发挥着巨大的理论影响和现实导向作用。在正确人生观的指引下,大学生充分展示时代风貌,展现自我精神与追求,形成了健康的人生观。

三、结语

大学生是时代的娇子,其哲学思辨的层次和水平直接体现着时代发展的水平和社会进步层次,不仅关乎大学生的学识层次,更加关乎时代精神的方向。哲学思辨是关于智慧的思考和运用智力的能力,虽然它不能直接改造世界,但是借助于这一思维工具,可以为人们提供解决问题的角度和方法。大学生哲学思辨反映着一个时代人们的哲学思辨能力和社会人文涵养。笔者对明清小说的儒释道思想做了分析,努力从中探索对大学生哲学思辨形成的影响,进而从哲学高度理解明清小说,实现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1]彭雨.《彰善感义录》中儒家伦理思想研究[D].延边大学, 2013.

[2]李娜.《红楼梦》儒释道伦理思想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

[3]董群.明代神魔小说题材取向的道教化[J].黑河学刊,2009(3).

本论文系2013-2014年度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名称:明清经典小说思想艺术与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研究.项目编号:NJZC13310

猜你喜欢
生死观儒家哲学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Dancing for theDead
话语杂糅中的生死观建构——“生前契约”语类分析
Differences of mortality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菱的哲学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
我国医学院校生死观教育的困境及对策
从“以直报怨”到“以德报怨”
——由刖者三逃季羔论儒家的仁与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