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丁小说中的女性长辈形象研究综述

2014-12-11 12:20罗志凤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4年6期
关键词:奥斯丁爱玛长辈

罗志凤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奥斯丁小说中的女性长辈形象研究综述

罗志凤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自简·奥斯丁的作品问世以来,评论界一直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其笔下那些光彩夺目的年轻女性形象上,而作品中另一个重要的女性群体——女性长辈形象研究却成果稀少且分散,缺乏一个系统整体的梳理。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奥斯丁小说中女性长辈形象这一课题的研究进行梳理,勾画出这一课题的研究现状,以期对这一课题的研究有一个整体把握,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打开缺口。

简·奥斯丁 女性长辈形象 研究

自奥斯丁的作品问世以来,评论界对那些光彩夺目的年轻女性形象的研究经久不衰,而那些年长的女性长辈形象研究则像一块鲜被涉足的“新大陆”,研究成果稀少且分散,有的只是在综合分析或者论述单部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时附带性地提及,几乎没有单独的文章来分析奥斯丁笔下的女性长辈形象。事实上,女性长辈形象同样应该受到研究者和读者的关注,她们也是奥斯丁人物画廊里不可或缺的部分,身上更有着独特的魅力和艺术特质。本文拟通过对国内外奥斯丁小说中女性长辈形象这一课题的研究进行梳理,勾画出这一课题的研究现状,以期对这一课题的研究有一个整体把握,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打开缺口。

一、国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

早在19世纪初,西方研究者就开始了对奥斯丁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的解读,虽然对女性长辈形象的专论很少,但我们依然可以从中汲取一些与该课题相关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1940年 3月,D·W·哈丁发表 《有节制的憎恶——奥斯丁作品一面观》一文,较早提出了奥斯丁小说中母亲的形象问题,分析其依据灰姑娘的继母的故事情节,在《劝导》中将对母亲又爱又恨的矛盾心理一分为二:理想的母亲死去而活着的母亲没有丝毫可爱之处。奥斯丁让理想的母亲拉塞尔夫人复活,但又指出她并不完美。

1952年载于《艾德蒙·威尔逊:1920-1950文学编年史》的《漫谈简·奥斯丁》一文中,艾德蒙·威尔逊用弗洛伊德理论分析了爱玛、伍德豪斯先生和奈特利先生之间的关系,认为没有母亲的爱玛在家庭中自己充当了家长角色,伍德豪斯先生成了孩子,爱玛将奈特利先生视为父亲的替换品。文中提及了爱玛母亲的缺失和贝茨小姐的独特,同时指出在《劝导》中,拉塞尔夫人这个教母对安妮的劝导几乎断送了她的一生。

1954年,瓦尔特·艾伦在他的《简·奥斯丁》一文中指出,年轻人的荒唐和错误总是部分地与他的儿童时所受的不完整教育有关,在莉迪亚私奔背后隐藏着她母亲的愚蠢和父亲的失职。他同时论及了令人厌恶的诺利斯太太的矫饰、卑鄙和自私,以及因为她全心投入排练戏剧活动而引发的种种恶果。论文还提及了《爱玛》中的贝茨小姐及其作用。

1955年出版的论文集《作对的自我》中,特里林在《曼斯菲尔德庄园》一文中解读了小说中的讽刺,他在论文最后指出了对贝特伦夫人的嘲弄是作者的一种自嘲:奥斯丁处于一种精神危机之中,希望从疲劳中解脱出来,像贝特伦夫人那样过富裕、闲适、自在的生活,而对贝的饱食和终日无所事事的嘲笑正是她对自我企图逃避职责的幻想的嘲弄。

1956年道格拉斯·布什的《贝内特太太和黑暗之神:简·奥斯丁的真相》则运用了神话原型批评对比分析了《傲慢与偏见》中的主要人物,他认为贝内特夫妇是爱神维纳斯和美少年阿多尼斯的原型,形成了一个追逐一个拒绝的局面。

2010年,安德烈·布林克的作品《小说的语言和叙事》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其中《字谜——简·奥斯丁的<爱玛>》一文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了《爱玛》,通过失语和语言的被动态存在,揭示女性的地位危机以及她们企图摆脱沦为仆人的絮语和谜语的意义。她进一步分析爱玛喜欢替人说媒,根本原因是因为她是一个女人,在父权社会里女人永远要冒被置于被动结构的危险。

综观历来国外对奥斯丁小说中的女性长辈形象的研究,笔者认为存在以下一些特点及不足。首先,研究这一课题的学者往往将目光集中在小说中的主要角色上而忽略了次要人物,对女性长辈形象的关注较少,着重于现象的揭示而忽略深入探析其内在的共性与原因,更没有将这一现象放在奥斯丁六部小说的创作上来进行整体系统分析。如 《字谜——简·奥斯丁的<爱玛>》一文,它只关注了爱玛,却忽略了其他女性形象,其实贝茨小姐的啰唆也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女

性的语言困境。其次,有些研究只流于表面,存在以理论套小说之嫌,如道格拉斯·布什的《贝内特太太和黑暗之神:简·奥斯丁的真相》。最后,大多数文章只是单部小说分析,忽略了奥斯丁六部主要小说的整体性与系统性,而女性长辈形象与男性长辈形象的对比分析更是少之又少。如马利·A·伯根的《简·奥斯丁小说中的贝内特先生和父亲角色的失职》一文虽较为系统地探析了父亲形象,但却主要是站在男性立场上,对于母亲形象基本没有提及。

二、国内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

在此课题研究领域内,国内学者的研究相比于国外起步较晚,主要是译介国外的研究成果,如1985年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的朱虹编选的《奥斯丁研究》。而当代的一些研究角度虽呈多样化趋势,但相对比较零散,针对女性长辈形象的研究也不多。以下是与该课题相关的中文研究文献的综述。

在模式结构上,戴岚在《女性创作与童话模式——英国19世纪女性小说创作研究》中也做过一些研究,但该书主要是从文艺民俗学的视角,比较了童话和英国19世纪女性小说创作的同源同构,追溯二者之间的联系和思维模式、叙事方式的内在共性。此书虽未对简·奥斯丁作深入的分析,但提出了女性小说与童话的关联性这一观点,这不仅值得重视,也为研究奥斯丁小说提供了心得方法和切入点,可供参考。

同年,在《<爱玛>中的两位长者》一文中黄梅将关注的视野转向了小说的次要角色,分析了伍德豪斯先生和贝茨小姐。文章详细说明了贝茨小姐在小说中的作用:社交活动的参与者,社会关怀和村民表达爱心的主要标志之一,她的啰唆又成为海伯里的闲话中枢之一。该文将处于边缘的次要人物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也论及了母亲形象较父亲形象等而下之的现象,但却未指出原因而作更进一步分析。

虽然有些文献不是专门研究女性长辈形象的,但依然可以汲取一些与该课题有关的研究背景和方法。如朱虹在 《英国十九世纪小说中的临终遗嘱问题》中从法律角度分析了小说中的遗嘱问题;程魏的《伦敦蝴蝶与帝国鹰:从达西到罗彻斯特》通过达西和罗彻斯特两个角色的时代变换来研究社会变迁;邱瑾的《论<回忆录>与“简姑妈”神话》则从哈布瓦特的“集体记忆”理论入手,回顾简姑妈形象的塑造过程。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2010年华中师范大学的杨珏的硕士学位论文 《简·奥斯丁小说中的母亲形象分类研究》可以称之为一篇专门研究奥斯丁笔下母亲这一女性长辈的专文。她将奥斯丁小说中的母亲形象按照心理学性格和社会伦理学的标准进行分类,通过母亲在作品中扮演的角色探讨奥斯丁的爱情观、婚姻观和家庭观。遗憾的是,她的着眼点主要是在《傲慢与偏见》和《理智与情感》两部作品,且论文的行文中贯穿着心理学、社会伦理学的理论知识,似乎已经脱离了文学领域,论文的文学性不明显。

2010年,广西师范学院张丽的硕士学位论文《论奥斯丁笔下的中老年女性人物》弥补了国内奥斯丁女性长辈人物形象研究领域的不足。张丽在论文中对奥斯丁笔下的中老年女性人物进行分类,分析这些女性长辈的塑造艺术,探讨从她们身上体现的奥斯丁的女性意识。但是,笔者认为她的论文涉及了内容和形式技巧两个方面,论述对象不够深入、集中。此外,在她的论文基础上还有继续深挖的空间。如横向方面,可以通过小说中的男性长辈形象与女性长辈的联系和不同,进而探求奥斯丁的男性观及其中折射出的女性意识;纵向方面,可以通过与后来者如勃朗特三姐妹等女性小说家笔下的女性人物形象的对比,来揭示奥斯丁女性意识的意义和局限。

综上可以看出,女性长辈形象研究还是奥斯丁研究领域的一块鲜被涉足的“新大陆”,对于女性长辈形象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文献的切入点都较少,且分析常常局限于一两个人物,未能将奥斯丁六部小说作为一个整体来系统分析。即使有专著、论文涉及这一主题,也是游离在主题之外的;即使有专门针对奥斯丁笔下女性长辈形象研究的文章,也只是“浅尝辄止”,不够深入,文章的思路、内容和主题都有待进一步拓展。因此,对奥斯丁小说中的女性长辈形象研究这一课题还是有较大的研究空间和价值的。

[1](南非)安德烈·布林克.字谜——简·奥斯丁的《爱玛》[A]//小说的语言和叙事[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2]程魏.伦敦蝴蝶与帝国鹰:从达西到罗彻斯特[J].外国文学评论,2001(1).

[3]戴岚.女性创作与童话模式——英国19世纪女性小说创作研究[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0.

[4]黄梅.起居室里的写者[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0.

[5]邱瑾.论《回忆录》与“简姑妈”神话[J].外国文学,2008(1).

[6]杨珏.简·奥斯丁小说中的母亲形象分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

[7]张丽.论奥斯丁笔下的中老年女性人物[D].广西师范大学,2010.

[8]朱虹.英国十九世纪小说中的临终遗嘱问题[J].外国文学评论,1995(1).

[9]朱虹.奥斯丁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

猜你喜欢
奥斯丁爱玛长辈
爱玛
包法利夫人的悲剧命运解读
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教会读者什么
长辈篇
简·奥斯丁:别样的“文化研究”
保险起见
简·奥斯丁:似朋友,似陌生人
长辈们的教诲
An Analysis of Mr. Bennet in Pride and Prejudice
长辈对晚辈可否说“请”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