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耕覆盖技术下土壤氮素迁移的研究进展

2014-12-11 22:37王静潘天任冯婉君
天津农业科学 2014年12期
关键词:免耕氮素土壤

王静 潘天任 冯婉君

摘 要:氮素是化肥中施用量最大的营养元素,其循环途径对环境有着重大而深刻的影响。笔者根据近年来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对免耕覆盖下土壤理化属性、土壤氮素形态含量以及土壤氮素损失迁移的状况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免耕;土壤;氮素

中图分类号:F303.2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4.12.007

免耕(又称零耕)是指直接在田间进行播种,播种前后均不使用农机具进行土壤管理的一种耕作方法[1]。免耕种植技术对协调土壤水、肥、气、热之间的关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作物生长发育提供了良好的环境,避免了由于频繁耕作所引起的土壤物理结构的破坏,并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含水量和水分的有效性,有效地改善土壤化学性质 [2-3]。同时,具有节省能源、时间和机械,以及减少土壤风蚀和水蚀等优点。

氮素作为植物生长所必须的营养元素之一,是评价土壤生产力的重要指标。土壤氮库中多以有机态氮的形式存在,而植物吸收氮素多以无机态为主,因此了解土壤中氮素的转化有着客观的价值。此外,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氮素已成为重要的污染元素之一,往往会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如硝态氮的淋溶作用对于地下水的污染、淡水的酸化[4]、湖泊、海洋等水体的富营养化[5]以及反硝化作用产生的温室气体[6]等。因此,研究氮素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农机具的改进和技术的成熟,免耕覆盖技术在世界各地得以推广和发展。我国玉米免耕技术也在近两年发展迅速,华北平原小麦一玉米两熟制农田中,90%以上的玉米已经采用了免耕播种技术[7]。免耕覆盖技术下土壤水分[8-9]、土壤温度以及土壤的理化性质都与传统耕作有所区别[10]。研究指出,免耕技术下土壤有机质呈表聚现象,微生物活性提高,影响表层土壤酸度和氧化还原状况[11],并导致土壤中硝化和反硝化细菌数量增加 [12-13]。这些因素的改变均有可能影响土壤中氮素的迁移。

1 免耕覆盖技术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我国的免耕技术始于20世纪80年代,由于免耕覆盖技术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现已得到迅速发展。大量研究表明,免耕之所以能够提高作物产量是由于土壤含水量的增加[8,14]。一般认为,免耕覆盖下土壤具有良好的孔隙状况,水分入渗增加,土体含水量提高,而覆盖又抑制了蒸发,所以免耕具有较好的保水效果[2,15]。此外,有研究表明,免耕土壤上下层次间水分含量相差不大,而翻耕和铁茬土壤在作物苗期土体上层含水量低[16]。

容重是反映土壤紧实状况的主要指标之一。就免耕覆盖技术对其的影响而言,研究结论存在分歧,有研究认为免耕使表层土壤容重增加,有的则认为免耕使土壤容重降低[17-20]。亦有研究认为耕作对土壤容重的影响与作物生长关系较小[21-23]。但对于土壤结构,大量研究认为该技术有利于减少大、中孔隙数量,增加小孔隙数量,土壤孔隙的连续性增强,增加了植物可利用水分的土层厚度[24-25]。同时增加了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数量,有利于土壤结构的发展[26]。

研究表明,免耕覆盖技术下,土壤有机质、速效磷和速效钾在土壤表层呈现显著的积累现象[27]。此外,由于免耕提高了水分利用率,能增强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以及增加有机肥在表层的含量,将有助于进一步培肥地力[26]。

不同耕作方法造就了不同的土壤环境,进而影响了土壤微生物的数量与组成。Doran[12-13]发现由于秸秆覆盖可使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增加2~6倍,硝化和反硝化细菌数量增加更多。高云超等[28]对连续多年免耕土壤微生物群落进行研究并得出,免耕显著增加了0~10 cm土层的细菌总数、放线菌数、棒状细菌数和贫营养细菌数量,特别是免耕使芽孢杆菌数量增多几倍。诸多研究表明,免耕技术下土壤微生物的数量有所提高。

2 免耕覆盖技术对土壤氮素的影响

免耕覆盖技术对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固氮菌和反硝化细菌的影响,导致了土壤氮素在其组成和含量上均与其他耕作方式存在差异。研究表明,免耕覆盖技术下土壤表层硝化和反硝化细菌数量显著增加[12-13]。此外,高云超等[29]通过多年连续秸秆覆盖免耕试验得出,好氧固氮菌和厌氧固氮菌数量较铁茬处理的土壤中显著增加。其中,土壤中厌氧固氮菌数量亦高于翻耕处理。但其关于反硝化细菌的研究表明:翻耕>免耕>铁茬。

就土壤氮素的组成和含量而言,由于免耕技术减少了土壤表面扰动,土体中氮素的组分和分布往往取决于土壤的质地、灌溉和降雨条件等因素[30-32]。Grant等[33]研究发现,沙壤土免耕处理表层土壤积累了较多硝态氮。此外,免耕覆盖条件下施肥方式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氮肥的肥效[34-35]。侯雪坤等[36]研究发现,轮作与连作处理的氮肥利用率均比常规耕作要高,免耕最低。朱文珊等[24]研究指出,低N施肥水平下玉米产量免耕与翻耕无明显差异,而高N施肥水平下免耕高于常规耕作。其结果表明免耕条件下,氮肥的施用量可能会增加。

3 免耕覆盖技术下土壤氮素的迁移与损失

农田土壤中氮素迁移的主要途径有氨挥发、 硝化—反硝化、 淋溶和径流。向土壤施入铵态氮肥后,免耕技术下挥发作用会因为作物残茬覆盖的表面而增加[31-38]。亦有研究指出免耕覆盖技术下,土壤表层铵态氮含量的升高亦有可能导致氨挥发的增加[39]。

大量研究证实,免耕覆盖技术下作物残茬覆盖降低了地表径流,减少了土壤水分蒸发,增加了土壤水分入渗[40-42]。而硝态氮的淋溶损失是在土壤硝态氮含量较高和水分运移良好的条件下发生的[43],这导致进入地下水的硝态氮量显著增加,污染地下水[30,44]。Thomas[45]的研究表明,免耕技术下进入地下水的硝态氮量显著增加,并在土体90 cm以下检测到硝态氮的存在。孙强等[43]指出免耕覆盖条件下,土体表层0~20 cm氮素硝化速率偏低,而20~100 cm土层硝态氮各层含量和积累量显著高于常规耕翻处理,这表明土壤硝态氮由表层向深层纵向显著移动。且1 m土层内土壤无机氮积累量显著低于常规耕翻处理,这表明免耕覆盖技术下,土壤无机氮损失较为严重。

4 结论与展望

当前,粮食生产和环境问题已成为影响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课题,这为免耕覆盖技术提供了发展空间。然而,免耕覆盖在给社会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其对土壤本身的影响亦不可忽视,尤其是不利于环境健康发展的因素。氮素的迁移对环境的影响已引起人类的高度关注,而免耕覆盖对氮素在环境中迁移的影响,现有研究其主要体现在硝酸盐淋溶量的增加上,这可能带来方方面面的环境问题。关于该方面的研究,因区域土壤质地的差异,研究技术的复杂,仍存在研究的空间,彻底弄清免耕覆盖技术下氮素的去向。在此基础上,应探索与该技术相适应的新的作物栽培和管理方法,以减少氮素损失为环境带来的风险。

参考文献:

[1] 北京农业大学.耕作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1:253.

[2] 由愁正,王会肖.农田水资源评价研究[M]//刘昌明,于沪宁.土壤一作物一大气系统水分运动试验研究.北京:气象出版社,1997:1-2.

[3] Papendick R I. The way of the future for a sustainable dry land agriculture[J].Annals of Arid Zone,1997(36):193-208.

[4] 陈刚才,甘露,王士禄.土壤氮素及其环境效应[J].地质地球化学,2001,29(1):63-67.

[5] 朱兆良,孙波.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政策和措施[J].科技导报,2005,23(4):47-51.

[6] Ramanathan V. The greenhouse theory of climate change[J].Science,1988,240:293-299.

[7] 陈军胜,苑丽娟,呼格吉乐图. 免耕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5, 21 (5):184-190.

[8] Blevins R L. Influence of no-tillage on soil moisture[J].Agron J,1971,41:796-807.

[9] Jones O R. No-tillage effects on infiltration, runoff and water conservation on dry land[J].American Society of Agriculture engineers,1994,37(2):473-479.

[10] Hammel J E.Long term tillage and crop rotation effects on bulk density and soil impedance in northern Idaho[J].Soil Sci Soc Am J,1989,53:1 515-1 519.

[11] 黄东迈. 免耕少耕条件下土壤肥力与施肥[J].土壤通报,1988, 26(2):25-28.

[12] Doran J W.Soil microbial and biochemical changes associated with reduced tillage[J].Soil Sci Soe Am J,1980,44:765-771.

[13] Doran J W.Microbial changes associated with reduced management with reduced tillage[J].Soil Sci Soc Am J,1980,44:518-524.

[14] Bruce R R.Tillage and crop rotation effect on characteristics of sands surface soil[J].Soil Sci Soc Am J,1990,54(6): 1 744-1 747.

[15] Jones O R. No-tillage effects on infiltration,runoff and water conservation on dryland[J].American Society of Agriculture engineers,1994,37(2):473-479.

[16] Hammel J E.Long term tillage and crop rotation effects on bulk density and soil impedance in northern Idaho[J].Soil Sci Soc Am J,1989,53:1 515-1 519.

[17] 王志明,朱培立.14c,15N双标记秸秆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动态变化的影响[J].江苏农业学报,1999,15(3):173-176.

[18] 杜守宇,田恩平.秸秆覆盖还田的整体功能效应与系列化技术研究[J].干早地区农业研究,1994,12(2):88-94.

[19] 张志国,徐琪. Blevins R L.长期秸秆覆盖免耕对土壤某些理化性质及玉米产量的影响[J].土壤学报,1998,35(3):384-391.

[20] 牟正国.免耕对土壤松紧状况的影响M]//牟正国,朱文珊.中国少耕免耕与覆盖技术研究.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21] 高云超,朱文珊, 陈文新 . 秸秆覆盖免耕土壤微生物量与养分转化的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1994,27(6):41-49.

[22] 严慧峻,魏由庆,左余宝,等 .盐渍土麦秸还田效应研究初探[J].土壤肥料,1993(5):15-18.

[23] 武志杰,张海军,许广山,等.玉米秸秆还田培肥士壤的效果[J].应用生态学报,2002,13(5):539-542.

[24] 朱文珊,高云超.北方一年两熟地区秸秆覆盖免耕技术原理及应用效果研究[M]//牟正国,朱文珊.中国少免耕与覆盖技术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11-21.

[25] Unger P W.Managing irrigated winter wheat residues for water storage and sebsequent dryland grin sorghum production[J].Soil Sei Soe Am J,1979,43:582-588.

[26] 永藩.我国少耕与免耕技术推广应用情况与发展前景[J].耕作与栽培,1991 (2):1-7.

[27] Blevins R H.Influence of no-tillage and nitrogen fertilization on soil properties after 5 years of continuous corn[J].Agron, 1997,69:383-386.

[28] 高云超,朱文珊,陈文新.秸秆覆盖免耕对土壤细菌群落区系的影响[J].生态科学,2000(9):27-32.

[29]高云超,蔡作新,朱文珊,等. 秸秆覆盖免耕对土壤氮素转化细菌区系的影响[J]. 生态科学,2003,22(5):150-152.

[30] Thomas F J. Origin and distribution of nitrogen in soil [C]// Stevenson F J. Nitrogen in agricultural soils. Wisconsin: American Society of Agronomy,1982:1-42.

[31] 李新举,张志国,邓基先,等.免耕对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1998,29(4):520-526.

[32] 李新举,张志国,赵美兰,等 .免耕对土壤养分的影响[J].土壤通报,2000,31(6):267-270.

[33] Grant C A.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fertilization in the production of winter wheat under zero tillage management[D]. Manitoba :University of Manitoba,1982.

[34] 杨晶秋,刘金城,白成云.玉米秸秆直接还田后的转化及对土壤养分平衡的影响[J].土壤通报,1993,24(3):123-125.

[35] 张树梅,籍增顺.旱地玉米免耕覆盖系统对土壤氮磷钾的影响[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0,10(4),48-49.

[36] 侯雪坤, 翟瑞常, 朱桂华,等.连作及不同耕法对氯磷肥料利用率的影响[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1995,8(2):44-52.

[37] Mccalla T M.Stubble mulch farming[J].Advances in Agronomy,1961,13:135-150.

[38] Fox R H.Nitrogen utilization with no-tillage[M]//Sprague M A, Triplett G B.No-tillage and surface-tillage agriculture.New York:John Wiley & Sons Inc,1986:117-148.

[39] 孙强. 免耕覆盖模式对小麦产量、品质以及土壤氮素和水分变化的影响[D]. 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04:60-74.

[40] 王世学.旱地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研究[C]//2002年中国作物学会理事年会暨全国作物栽培科学发展研讨会资料汇编.北京:中国作物学会,2002.

[41] 李洪文,陈君达,高焕文 .旱地农业三种耕作措施的对比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97,15(1):7-11.

[42] 董竹蔚.早地玉米及高梁免耕整株秸秆覆盖蓄水肥田增产效应[M] //牟正国,朱文珊.中国少免耕与覆盖技术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 .

[43] Bailey I D. Effects of temperature on NO3 and NO2 reduction, nitrogenous gas production, and redox potential in a saturated soil[J]. Can J Soll Sci,1973,53:213-218.

[44] Ulen B.Leaching and balances of phosphorus and other nutrients in lysimeters after application of organic manures or fertilizers[J].Soil Use Manage,1999 (15):56-61.

[45] Thomas F J. Origin and distribution of nitrogen in soil [C]// Stevenson F J. Nitrogen in agricultural soils. Wisconsin: American Society of Agronomy,1982:1-42.

猜你喜欢
免耕氮素土壤
灵感的土壤
识破那些优美“摆拍”——铲除“四风”的土壤
灵感的土壤
美国土壤印痕装置的耕地水土流失防治效果
楸树无性系苗期氮素分配和氮素效率差异
基于光谱分析的玉米氮素营养诊断
氮素运筹对玉米干物质积累、氮素吸收分配及产量的影响
施氮对春玉米氮素利用及农田氮素平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