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传播技术发展与媒介融合演进

2014-12-10 17:08
科技传播 2014年22期
关键词:传统媒体媒介数字

贺 旖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4

0 引言

随着人们对科学技术的不断探索和对技术手段的不断革新,使得信息传播这一占据生活重要地位的活动在方式和载体上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并至今还在继续向前发展。其中,数字传播技术的出现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最为深刻,使得许多领域都留下了数字技术的印记,而这些领域中又以媒介融合现象表现得尤为明显,显示出数字传播技术在自身的发展中对媒介融合演进产生了巨大的催化作用。

1 数字传播技术影响下的媒介融合发展历程

1.1 准融合阶段

准融合阶段,即模拟传播技术诞生之后,数字传播技术问世以前,媒介融合尚未开始普遍化的一个历史阶段。此时期的模拟传播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给人们的社会生活造成了方方面面的影响,尤其是传媒领域,其便利快捷的程度已远远超出当时人们的想象。例如广播、电视及传统摄影,都是以模拟传播技术为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然而随着时代的向前发展,社会生活实际的不断变化,使媒体受众的需求日益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且变得越来越难以被媒体掌握。而此时由于受到技术手段的限制,而使得任何一种传媒方式都无法独立完成最具竞争力的信息报导,或者在完成过程中会遇到种种困难。因此,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各家媒体为了在传媒市场中获得领先地位和独特优势,纷纷着手开展与其他类型媒体的合作,以获得媒体受众更加广泛的认可[1]。这样,一种基于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媒体融合方式——跨媒介写作,就这样在时代的召唤下应运而生了。

1.2 融合阶段

数字技术的出现在为人们提供了崭新的信息传播手段的同时,也给传统信息传播方式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但并不意味着传统媒体的逐渐消亡,而是提供了一个不同媒体之间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机遇。这主要表现在传统媒体借助数字技术拓展发行渠道这一重要方面。

传统媒体目前主要包括报纸和广播电视。众所周知,报纸的发行必须以纸质印刷物为依托,再经过物流手段,最终才能得到有效传播,因此传播能力及时效性相对较差;广播电视则以电磁波为传播载体,但只能传播声音信号和图像信号,对媒体的市场覆盖率形成了一定的制约。为了摆脱这种制约的不利影响,许多传统媒体开始将目光望向了互联网技术,将其作为新的发行渠道。由于在互联网环境下,任何一种媒体形态都可以被传播、下载以及发布,因而使得传统媒体的内容在发行能力上有了显著提高。同时,借助互联网技术来进行跨区域信息传播可以有效降低发行成本,这也是目前众多媒体寻求网上推广的原因之一。

1.3 深入融合阶段

在数字技术发展的带动下,当前的媒介合作早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和主流传播形式。但随着这种合作不断走向深入,不同媒体之间依然泾渭分明,并未达到一种形态上的真正融合。在未来的发展中,由于数字技术对传媒领域的引领作用不断加强,因此极有可能出现以数字技术为根本依托,整合众多其他传媒方式的崭新媒体平台,甚至会形成网络、传媒、通信三者的最终合流,并延续以往的服务和功能,给人们的生活提供更多的便利。

2 媒介融合的不同类型

2.1 内容载体融合

随着数字技术的应用领域逐渐拓宽,使信息传播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这一变化使媒体受众对信息内容的需求又出现了新的变化,即对规模化信息的巨大需求,同时这一需求又反过来刺激各类媒体对内容的规模化生产。规模化生产分为专业型和个体型两类[2]。专业型的规模化生产有着较强的权威性,而个体型大多并非出于功利的目的,只要拥有终端设备就可以实现内容的自由上传。这一类型虽然内容制作能力有限,但在技术的支持下,个人信息传播正越来越受到广大用户的欢迎和好评。

2.2 传播渠道融合

在媒体融合不断深化的过程中,传播渠道的独立化及逻辑化是其最为明显的发展趋势。独立化指的是信息内容的传播渠道将从目前存在的传播机构中独立出来,使传播渠道与信息采集、生产及制作等其他方面走向合作,衍生出独立存在的媒体产业[3]。逻辑化指的是在整个信息传播的所有流程中,其中涉及到的众多合作者不必为其他环节的技术层面的问题而担心,整个信息产业链会为用户提供类似于专用通路一样的无障碍终端,因此技术问题完全没有必要考虑。

2.3 接收终端融合

接收终端的融合主要表现在技术融合与应用融合两个层面。首先来看技术融合,台式计算机的信息处理能力在目前所有电子设备当中处于顶端,但同时不具有便携性而难以普及;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虽然体积较小,但在性能方面存在一些不足[4]。因此可以大胆设想,未来硬件设备的发展在保证处理能力得以高速发展的前提下,同时会将外观的微型化作为其基本追求。

3 结论

本文通过对数字传播技术对生活各方面的影响进行分析,指出数字技术在给传统媒体带来冲击的同时,有提供了各类媒介相融合的机遇,表现了对未来传媒技术的展望。

[1]黄建友.论媒介融合的内涵及其演进路径[J].当代传播,2010,7(5):15-18.

[2]辜晓进.国内“媒介融合”现状[J].中国记者,2012,10(2):99-101.

[3]彭兰.如何从全媒体化走向媒介融合——对全媒体化业务四个关键问题的思考[J].新闻与写作,2012,7(7):86-88.

[4]蔡雯,王学文.角度·视野·轨迹——试析有关“媒介融合”的研究[J].国际新闻界,2013,11(11):36-37.

猜你喜欢
传统媒体媒介数字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答数字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数字看G20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
五问传统媒体:你以为熬过寒冬就是春天吗?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传统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