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民生新闻“伪造性”的危害及其改变

2014-12-10 17:08徐纪枫
科技传播 2014年22期
关键词:民生工作者

徐纪枫

吉林电视台都市频道,吉林长春 130000

电视民生新闻的“伪造性”就是指披着民生外衣的假新闻,或者是一些介于半真半假之间的新闻,还有一种就是电视台为了增加收入与社会一些企业相互策划的一种特定新闻。

1 电视民生新闻“伪造性”产生的背景

随着各电视台的民生新闻的兴起,相互竞争以增加收视率成了民生新闻的首要任务,以至于民生新闻出现了许多通病,如以“标题党”吸引眼球,大量报道负面效应,用煽情的方式等。还有些电视台过分强调民生两个字,将一些生活中没有新闻价值的事件也当作民生新闻,使得民生新闻显得平淡无奇。如315 前后的消费者维权,高考时候的全城汽车绕道而行,汛期来临时,各级政府严阵以待这样的事件年年定时出现,这就大大削弱了观众的收视热情。为了增加观众的收视率,提高他们的收视热情,电视台就采取了这种人为制作的“伪造性”民生新闻。

随着我国媒体市场化和产业改革化的实施,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媒介市场,而电视民生新闻正是在媒体市场化的条件下产生的,因此在民生新闻中商业化的覆盖随处可见,这就为民生新闻的“伪造性”铺设了条件。

另外,作为电视节目,常常充当“青天大老爷”的角色,一般民众有疑问喜欢找电视台求助。但是对于电视中的不实新闻,观众只能被动地接受,却没法去求真和投诉,这类新闻占的时间短,观众虽然讨厌,但对生活构不成影响,看完也没人过多追追究。这也给民生新闻的“伪造性”提供了机会。

还有一点就是媒体工作者对自身工作缺乏自律,过分强调收视效益和电视台的收入,才有“伪造性”生存的土壤。

2 电视民生新闻“伪造性”的影响和危害

电视民生新闻的“伪造性”是指民生节目中通过人为创作被导演出来的新闻,通过民生新闻报道并宣传。如事先找一个因病无钱医治,有一个企业或个人出手相救,电视新闻中,通过对病者贫困的讲述,然后又转到出资的企业家身上,看上去很煽情,让人感动不已,但始终有人为的痕迹存在,因为抓拍是无法抓拍到的。这类节目看上去是关乎民生,实则在为某些企业和人树立形象。

还有类民生节目,看上去是随手抓拍的,真的是民众参与的,有时还有观众受访的镜头。例如某些店铺摸奖送奖等,记者还会采访获奖者和观众。看上去热闹,但这种行为从社会的角度看,它没有丝毫与民生相关,只是挤占了公共平台,实现了商家的自我策划而已。而媒体做这样的节目,简直有失职业道德。观众老是看这类无关痛痒的新闻,时间一长就对民生新闻失去了兴趣。

从媒体的角度来看,这种新闻其实是一个有编剧有导演,让老百姓当主角扮演出来的,缺少新闻突发性的魅力,因为结果早就安排好了,甚至连观众的反响都在意料之中。这样的做法严重违背了媒体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也影响了新闻的公信力。

从观众角度来看,这种伪造性的新闻具有欺骗性,利用了观众对媒体的信任,这样的新闻多了,观众会对媒体产生信任危机,甚至对民生新闻也失去了信心。

3 对电视民生新闻“伪造性”改变的方法

要改变电视民生新闻“伪造性”,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3.1 政府和电视台的责任

首先,国家和政府要加强对媒体工作者的法制约束,树立媒体工作者的职业形象。不允许媒体工作者利用职务之便做违背职业的事。在电视台方面,不能将民生新闻做成增加收益的窗口,要利用媒体的力量来解决老百姓生活中的难题,发现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其次,对于民生节目的制作,要突出“民生”的含义,之所以有这种“伪造性”的新闻出现,也是媒体工作者忽视了自己的职责,不开拓自己的视野,只会在家闭门造车产生的。电视台方面要加强对民生新闻的监督,要求媒体工作者深入到群众生活中去,听群众所说,关心群众所需。

作为新闻工作者和民生新闻的制作者,要关心大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如环境问题、房价问题、食品安全、交通安全,要将镜头对准排污工作、食品制作,各级部门是否在履行自己的职责。媒体的实质就是起监督作用的,我们国家每年关于食品安全的问题,都集中在315 报道,平时主管部门,媒体工作者对于毒奶粉、毒豆芽从来不主动追查,一直到出现严重后果了,所有的媒体都蜂拥而上,如果平时多关注一下,利用媒体的力量加以监督,也许一些后果可以避免。媒体工作者应该改变过去的工作方式,将一些无关痛痒的新闻找来充实节目,却忽略了更大的问题。

现在的民生新闻还有一种现象,那就是省级电视台播放的全是省会城市发生的事,县电视台都是县城发生的事,对于周边广大的农村,从来没人去关注,直到有些农民和村干部发生纠纷同归于尽了,电视台开始大量报道。如果电视工作者经常下乡,农村人有地方倾诉自己的不满,不但减少悲剧的发生,也可以对乡镇基层干部予以约束。

作为为普通观众服务的民生新闻,观众应该具有监督的权利,电视台还要设立与观众互动的平台,鼓励观众举报伪造性新闻,同时还要设立热线,让观众提供有价值的新闻线索,这样做出来的民生新闻才真正名副其实。

3.2 电视受众的责任

在杜绝民生新闻“伪造性”上,电视受众也要监督媒体工作者。首先要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能识别哪些新闻具有伪造性。对于这些不负责任的新闻要勇于揭露,同时,每个热心观众都要有主人翁意识,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要勇于向电视台爆料,这样既丰富了电视节目,又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对于社会的稳定尽到了公民应尽的义务。

[1]董乐铄.媒介事件与“假事件”的辨析[J].中国记者,2010(11)

[2]郑瑜.媒介生态与科学发展[J].当代传播,2008(06)

[3]郭元媛.中国电视民生新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

猜你喜欢
民生工作者
关爱工作者之歌
致敬科技工作者
聚焦两会 关注民生
我们
——致敬殡葬工作者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记者,还可以成为创意工作者
普法工作者的“生意经”
誓 言
——医务工作者之歌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