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伟 陈孝东 王光胜 马小波
[摘要]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CRP、UA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 方法 选择84例2013年1月~2014年1月期间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行颈动脉彩超检查及血清CRP、UA检查。 结果 有斑块组CRP、UA水平高于无斑块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稳定斑块组CRP、UA水平高于稳定斑块组,两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血清CRP、UA是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
[关键词] 血CRP;血UA;脑梗死;动脉粥样硬化
[中图分类号] R743.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4)19-194-03
急性脑梗死是神经科急性脑血管病,常见多发,致残率、致死率高。脑梗死危险因素极多,如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病、糖尿病及血脂异常等。其中最常见的原因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本研究通过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尿酸(uric acid,UA)水平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探讨两者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以期为脑梗死的发生寻找相关生物标志物,指导临床实践。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1月~2014年1月期间住院的8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纳入标准[1]:(1)脑梗死诊断标准符合2010年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2)发病3~72h入院。排除标准:心源性脑栓塞或其他原因的脑栓塞,复发性脑梗死,近期内(1~3个月)有急性创伤,有急慢性炎症、感染、肿瘤病史,无严重肝、肾功能损害,服用影响嘌呤代谢的药物者。其中男44例,女40例,年龄50~85岁,平均(66.4±10.7)岁。
1.2 颈动脉超声检查
患者入院后72h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内膜情况和内膜斑块。斑块性质分类标准[2]:(1)软斑为斑块呈低回声暗区,内膜向腔内凸出,表面不光滑,内部结构欠均匀;(2)硬斑为斑块呈强回声,可伴有明显的声影,表面光滑;(3)为上述二者的混合表现,形态不规则,表面粗糙,可有“龛影”。软斑+混合性斑块为易损斑块,硬斑为稳定性斑块。根据超声结果所有患者分为两组:有斑块组及无斑块组;分成三组: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和易损斑块组。各组在年龄、性别构成比方面具有可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CRP、UA检测
入院后第2天清晨抽空腹静脉血5mL,采用日本AU640全自动生化仪测定血行CRP、UA检测。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的形式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动脉硬化斑块组与无斑块组两项指标比较
两组相比较,有斑块组CRP、UA高于无斑块组(P<0.05)。见表1。
2.2 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易损斑块组二项指标比较
指标CRP,无斑块组与稳定斑块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易损斑块组与稳定斑块组相比差异明显(P<0.05)。指标UA,稳定斑块组高于无斑块组,而易损斑块组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近年来针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的研究已获得许多重要进展,但是在我国脑梗死的发病率及致死率逐年升高,且发病人群逐渐趋于年轻化。因此,脑梗死防治迫切需要鉴别新的可干预的危险因素。正常生理状态下CRP、UA均是人体正常的代谢产物,但在病理状态下,其过量产生,参与了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有可能成为某些疾病的生物学指标。
CRP是一种急性时相蛋白,一般在机体受到感染或组织损伤时急剧升高,主要发挥免疫防御、调节等作用。关于CRP的研究已经历时上百年,传统观点对CRP的认识比较局限,仅仅把其看作是一种非特异的炎症标志物,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CRP直接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并且是心脑血管疾病强有力的预测因子与危险因子[3-6]。CRP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机制可能为:CRP升高,通过影响血小板聚集、血流动力学和损伤动脉内膜,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2]。斑块内部,CRP结合于部分降解的低密度脂蛋白上,增强其氧化作用,促炎性浸润,使斑块不稳定,易破裂,最终引起栓塞或血栓形成[7]。本研究结果显示,有斑块组较无斑块组CRP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显著;硬斑组组患者血清超敏CRP水平较无斑块组有升高趋势,但无显著差异;易损斑块组CRP显著高于硬斑组(P<0.05)。
近年来,随着对UA认识的深入,发现其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UA是尿酸是一种含有碳、氮、氧、氢的杂环化合物,在体内由嘌呤代谢产生,体内尿酸的生成量和排泄量不平衡,会导致血尿酸升高,尿酸升高会在体内析出形成结晶,沉浸于组织引起相关病变。若沉积于血管壁,会直接损伤血管内膜,引发炎症反应等促进粥样斑块的产生[8-9]。研究表明,UA大量存在于粥样硬化斑块中,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危险因素[10-11],血清UA水平升高与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程度呈独立正相关[12]。杨月仙[13]发现血清UA水平可反映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本研究结果也显示,斑块越严重,血UA水平越高,斑块越易受损,血UA水平越高。说明血UA越高,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越严重,斑块越容易受损,相应的发生脑梗死的危险性越高。
综上所述,血清UA和超敏CRP参与了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并在其中起重要作用。动态检测血清UA、超敏C-反应蛋白的水平,以期尽早发现可能发生脑梗死的高风险患者,及时给予干预降低脑梗死的发病率。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46-152.
[2] 蔡力群.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与纤维蛋白原、CRP及脂蛋白(a)的相关性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9(11):810-811.
[3] 万珠琴,卓建明,林建武,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同型半胱氨酸和超敏CRP相关性分析[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0,31(3):264-267.
[4] 王姝.血清UA、超敏C-反应蛋白与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相关分析[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3,13(1):66-71.
[5] Willerson JT,Ridker PM. Infammation as a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J]. Circulation,2004,109(21Supp l1):2-10.
[6] Ridker PM,Silvertown JD. Inflammation,C-reactive protein,and athero-thrombosis[J]. J Periodontol,2008,79(8 Suppl):1544-1551.
[7] 胡玲玲,顾俊泉.血尿酸、纤维蛋白原、超敏C-反应蛋白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J].中国微循环,2007,11(4):259-261.
[8] 薛丽,张爱伦.高UA血症与心血管疾病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杂志,2006,12(2):90-91.
[9] Kaufman M1,Guglin M. Uric acid in heart failure:a biomarker or therapeutic target? [J]. Heart Fail Rev,2013,18(2):177-186.
[10] Shuzo TY,Ryuichi Km,Tomo K,et al. Uric acid is an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for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in a Japanese elderly population without metabolic syndrome[J].Cardiovasc Diabetol,2012,11(2):2-9.
[11] Kawamoto R1,Tomita H,Oka Y,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serum uric acid concentration,metabolic syndrome and carotid atherosclerosis[J]. Intern Med,2006,45(9):605-614.
[12] 奚继明.血清UA水平与脑卒中[J].山东医药,2011,20(51):109.
[13] 杨月仙.血清U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3,21(5):66-67.
(收稿日期:2014-05-15)